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阴花楼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第一,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那一年,他踌躇满志、衣着光鲜地返回蒲家庄,途经阴花楼时,再次遇到了马念龙。在这之前,他和马念龙只见过一次。
早年,蒲松龄的父亲和马念龙的父亲曾有过生意上的往来,两个六七岁大的男孩就此结识。那时,清军入关不久,剃发令刚刚实行。满清朝认为,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剃头的标准是: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清宫剧里的发型其实是清朝后期才演变成那样的,清初的发型可没那么顺眼。)剃了头的男人们大多羞于出门,即便出门也要找各种借口戴一顶帽子。
当时的剃发令十分可怕,反正你就得剃头发,要不就剃掉你的头。因此,当蒲松龄小朋友看到马念龙小朋友不但没有剃头,还跟个没家教的疯子似的将头发很随意地披在肩上时,着实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于是,趁两家大人谈生意时,他将马念龙拉到一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这么放纵自己的头发,是要满门抄斩的。
马念龙只是咯咯笑,既不听从他的建议,也不反驳他。奇怪的是,他家的大人竟也不怕他招来灭门之灾,对于他的头发熟视无睹。这一切,令蒲松龄小朋友既诧异,又羡慕,忍不住想和这个披头散发的小疯子多玩一会儿。更何况,马念龙小朋友生得十分好看,一边望着他的眼睛一边和他说话,也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
后来,蒲家和马家虽然往来渐疏,但两个小朋友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每隔三两个月,便彼此汇报一下自己的近况。再后来,蒲松龄小朋友逐渐长成一位才子,马念龙也慢慢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男。
马念龙的美是无法复制的。倒也不是他的脸庞多么英俊洒逸,也不是他的身材有多么高大挺拔,只是不知为何,只要你看到他,只一眼,心窝窝里就会情不自禁地飘出“真美啊”这样的赞叹。
马念龙的放荡不羁也是无法复制的。他不剃发留辫,整日披散着头发,有时候还会把头发挽成一朵娘娘腔的发髻;或者蓄须几日,再用剔透的蛟胶把胡子浆得直愣愣的,宛若小白脸版的张飞;又或者,随便披一条被单用草绳邋邋遢遢地一捆,就当做衣服出门闲逛。即便是这样,也不影响他的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马念龙的美,超脱凡尘。
马念龙的父亲马骥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据说当年满清入关时,他审时度势,将身家尽数捐献给清军作为军资,是清朝的大功臣,正是因为这个,马念龙的头发才能长得这么好。当时,散尽家财的马骥再次白手起家,出海经商,很快便又衣钵满盆。时至今日,已经拥有数十个码头,上百艘商船,连官府都要给他几分面子。当地每年献给朝廷的奇珍异宝,都是马家自海外带回的。据说,连皇上和董鄂妃最喜爱的舞姬,都出自马家的供奉。
按理说,如此显赫的家世,挑选佣人、家丁和长工的条件也应该十分苛刻,可马家苛刻得十分怪异,除了他们本家人之外所有的仆人,全部都奇丑无比。要么眼歪口斜,要么耳大鼻长,要么身体畸形,反正要多丑有多丑,简直惨不忍睹。这些仆人自小就在马家长大,因为长相怪异被父母抛弃,又因为长相怪异被马家收养,因此他们各个都对马家忠心耿耿,而马家的人也极为善待他们。
与极丑的家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家那些极美的养女们。
马家每年都会从各地领养一些美人坯子,有些是女童,但多数是女婴。马家称她们为养女,让她们住在阴花楼,用心调教,琴棋书画,样样都悉心教授。每逢初一十五,是阴花楼的开放日,阴花楼的主事莫七姑会提前派发请柬,宴请全国各地的达官显贵。届时,阴花楼的女孩儿们也会一一亮相,为宾客们歌舞助兴。乍一听,这阴花楼和青楼似乎有点类似,其实不然。阴花楼的女孩儿们,可比青楼女子金贵多了,她们可都是卖艺不卖身,哦不,严格来说,连“艺”也是不卖的,因为来阴花楼的宾客,不但不用出钱,宴会里的佳肴珍酿,也全是马家请的。若是宾客看中某位女孩,莫七姑便会从中牵线,撮合他们的姻缘。小妾侍婢是绝对不做的,想娶阴花楼的女孩,必须明媒正娶做正房,而且聘金决不能少于十万两银子。
虽乎此,各地的显贵们还是争破了头想得到阴花楼的请柬,以期能娶得阴花楼的女孩。因为阴花楼的女孩儿们不但国色天香,而且才情横溢、淑德贤良,最主要的是,她们旺夫啊,每个娶了阴花楼女孩的人,都是求富得富,求贵得贵。
坊间传言,阴花楼的女孩都是马家从海外领养的龙女,其实根本没那么悬乎。她们之所以旺夫,不过是因了马家而已。马家利用女孩们的姻亲关系,将关系网铺满全国,娶了阴花楼的女孩,就等于加入了这个庞大的、金灿灿的关系网,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自然会事半功倍。
蒲松龄就是在路过阴花楼的时候,再次遇到马念龙的。
当天正是十五,阴花楼大宴宾客。马念龙懒懒散散、歪歪扭扭斜靠在二楼的栏杆上,吊儿郎当地喊:“蒲兄!是蒲兄吗?”
蒲松龄一抬头,一眼便认出他的头发,然后才认出他这个人。
2出航
以前未相见时,蒲松龄和马念龙之间有很多话题,每次书信,两人都洋洋洒洒写上数十页,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恨不能飞到对方身边,彻夜长谈。如今终于重逢,两人却又都没话了,虽然心里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却总有几分陌生,有点对不上号的感觉。若不是马念龙的父亲马骥一直喋喋不休地劝导蒲松龄放弃功名,他俩之间的氛围指不定要冷到什么程度。
马骥说:“现在虽是新朝,但朝廷所用的官员,却还都是旧吏。前朝的腐气自然也一并沿袭下来。蒲公子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是做官的料。你啊,是飞在天上的龙,为什么非要往泥鳅堆儿里钻呢!”
蒲松龄不以为然,只是固执地笑着。
马骥有几分无奈,“我惜你是有才之人,才对你说这些话的。蒲公子若要为官,必须剃掉龙鳞、抽去龙骨、扒光龙须、砍掉龙爪,变得和泥鳅一样丑陋,这样才能在泥鳅堆儿里求得一席之地。否则,你这仕途……”
马念龙听得心烦,慵懒地打了个哈欠,“父亲!您不让儿子踏入仕途也就罢了,怎么连别人家的儿子也要管?蒲兄才高八斗,又有治国为民的韬略,好生生的,您别咒他!”
蒲松龄急忙说:“无妨无妨,晚辈愿意聆听世伯教诲。”
马念龙甩甩袖子,“蒲兄啊,你快别说了。若是把我爹的兴致给撩了起来,又要喋喋不休地讲那些罗刹国的故事了。我啊,听得耳朵都要长趼了!”
蒲松龄不禁好奇道:“什么罗刹国?”
经他这么一问,马骥果然来了兴致,令仆人沏了壶上好的嫩茶,拉开阵势,正要大讲特讲一番,马念龙急忙拉着蒲松龄跑出去,没好气地说:“我的亲爹啊,您就饶了儿子吧!”
蒲松龄愈加好奇了:“你爹口中的罗刹国,到底怎么回事?”
马念龙道:“俗不可耐的故事!来日我在信中与你细说!”
蒲松龄笑笑:“如此甚好。我也觉得咱们兄弟,还是适合在信中交谈,如此面对面,总觉得有几分别扭,似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马念龙也跟着笑。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距离越远越容易亲近,距离近了,反倒会生出几分莫名其妙的生疏。
临别时,马念龙送给蒲松龄一串鲜红色的玛瑙风铃,叮嘱他挂在家门前。
马念龙说:“这是信鹰的识别标记。过几天我就要代替父亲出海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过别担心,每隔一两个月,我便会放一只信鹰回来带信给你。”
蒲松龄把玩着风铃,问:“那我如何回信给你呢?”
马念龙道:“蒲兄可将那些回信攒起来,等我回来再遣人送到马府。因为信鹰只认得回来的路。”
那一日傍晚,一切都是平常的样子,文人墨客们时常描写的那种戚戚然的分别场景并没有出现,两个少年很随意地挥了挥手,然后各自转身回家,谁也没有回头。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3第二封信
蒲松龄将风铃小心翼翼地系在书斋的窗棂上,每当读书读累时,他便会站在窗前,出神地望着风铃,心中漾满了莫名的愁绪。这愁绪并不是思念马念龙,甚至完全与马念龙无关。他是向往,向往更宽更广的世界,以及世界之外的世界。
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六年,马念龙出海将近半年了,仍旧杳无音讯。他出事了吗?还是信鹰出事了?这一切,蒲松龄都无从得知,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
时值四月,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尧臣结为郢中三友,每日吟诗作对,渐渐将马念龙的事抛之脑后。那一日清晨,他正准备出门会友,却听见一阵阵鹰啼由远及近。仰头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中,一头巨鹰盘旋而下,径直落在书斋的窗前,撞得玛瑙风铃叮叮当当一阵乱响。那巨鹰似乎飞了很远的路,已经精疲力竭,它摇摇晃晃地落在窗棂上,站都没站稳,便哀鸣一声栽在地上,一命呜呼。它的右腿上,绑着一个破旧的牛皮囊,牛皮囊里,是马念龙的信:
蒲兄:
见字如唔。
距离上次写信,已三月有余,希望蒲兄一切安好。在上一封信里,我详细讲述了家父曾说过的罗刹国,相信蒲兄听了,也觉得那只是哄骗孩童的荒唐故事吧。而我,此时此刻,却正是驶向那虚无的、荒谬的罗刹国。
连续几日的狂风骤浪已经逐渐平息,出发时的十八艘商船,如今只剩下七艘。看来罗公是对的,是我太急功近利,不肯在无人岛上多停留几日,才会害死那么多人。对了,你应该还记得罗公吧,我在上封信里提到过的,那个皮肤黝黑、少言寡语的怪老头。我原本以为,自己独自带队出海,就可以暂时摆脱父亲的管束,谁知道这家伙比我爹还严厉。一开始我特别烦他,后来我才明白,他不是对我严厉,而是对这一船队人的生命严厉。在这茫茫大海之上,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诗词歌赋,什么治国之道,全都变得那么虚无缥缈,只有和那乖戾的老天爷死扛到底,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罗公说,再有三天,我们就可以在罗刹国的西岸登陆了,船队的每个人都十分雀跃。我和他们一样,也很兴奋,在海上漂了三个多月,我内心极度渴望那种踏踏实实站在陆地上的感觉,但不知为何,我总是觉得不安,总是觉得在那个所谓的罗刹国,将有更大更可怕的危险在等待着我们。
与此同时,我的内心还充满了困惑。
就像前面所说,这次出航,我带了十八艘商船,每艘商船上都有许多马家的家仆,却唯独不见货物。我曾问过罗公,这次我们和罗刹国人交易的货物是什么,但罗公每次都跟没听到似的,对这个问题不理不睬。
更令人费解的是,东莪(音同娥)告诉我,她所在的十一号船,几乎全是嗷嗷待哺的女婴和懵懂的女童。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希望父亲从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
哦,对了,你还不认识东莪。
东莪负责照看十一号船的孩子们,她是个极好极好的女子,会写诗,能弹琴,既美丽,又尊贵。没错,她的气质不能用高贵来形容,是尊贵。连我这个浪荡公子在她面前,都不敢造次。只要她静静地在你眼前一站,不需要任何话语,也不需要任何动作,她只是若有若无看你那么一眼,你肚子里那些歪歪肠子就全被捋直了。
如此美好又神奇的女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说了,等我们回去后,你就能见着了。
相信等你看到这封信时,我们已经抵达罗刹国了。
蒲兄,你说罗刹国,真的和我爹爹讲述的那样吗?
罢了,不想了,反正后天就能亲自一探究竟了。
祝好,勿念。
知名不具
4龙肉之祸
看来这是马念龙寄给蒲松龄的第二封信,至于那第一封,想必在路上遗失了吧,毕竟路途遥远,天气诡谲,世事难测,也许那送信的巨鹰被雷电劈中了,或者被猎人射杀了,谁知道呢。
蒲松龄又将信反复读了几遍,越读越好奇,那罗刹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那个国家里又住着些什么人呢?看来,只能去亲自拜访下马老爷了,想起当日他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想必也一定乐得相告。
谁知到了马府,却是一番忙乱的景象。
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进进出出,要么眉头紧锁,要么摇头叹息,好像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蒲松龄见状,不敢贸然打搅,只在门外徘徊。
不一会儿,两个肥胖的官员模样的人摇头晃脑地走出来。一个说:“唉,怪只怪马骥口无遮拦,平日里总是四处吹嘘自己到过什么罗刹国,不但和鲛人有生意上的往来,还说自己认识龙王爷,连天都吹破了。这下好了,吹出个天大的祸事来!”
另一个说:“可不是!那董鄂妃可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如今得了病,太医们各个束手无策。皇上震怒,下令,若医治不好董鄂妃,所有的太医和侍婢都要陪葬,太后拦都拦不住。听说啊,出卖马骥的,就是前些年他献给皇上的那个舞姬,那舞姬害怕陪葬,竟然谎称自己是罗刹国的人,还说马骥和罗刹国以及龙宫都有贸易往来,家中藏有能医治百病的龙肉。这可好了……”
蒲松龄见马家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自然不敢再去问那罗刹国的事,只好忧心忡忡地返回,心中祈祷着马老爷能平安度过此劫。
5第三封信
天哪,蒲兄,我已经迫不及待要给你写信了,原来我父亲真的到过罗刹国,原来这世上真有如此诡异的国度!此时此刻,我马念龙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罗刹国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是三天前上岸的,按照罗公的命令,我们将船只藏在罗刹国附近海域的巨礁里,令船上家仆不得下船,只有罗公、东莪和我下了船,悄悄潜入罗刹国。
正如我父亲所说,这罗刹国是十分隐秘的,附近海域完全被大雾笼罩,罗盘针也全部失灵,若不是有罗公指引,我们根本无法发现这繁茂的岛国。看来,当年父亲因遭遇了海难,随波逐流无意中漂泊至此,实乃不幸中的大幸。
罗刹国的西面,是广袤的森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不知名的藤蔓缠绕着树根,仿若传奇中的上古圣地。森林中央有一处村庄,房屋破败,土地贫瘠,但村中无论男女老幼,各个都生得神仙般的好模样。我记得父亲曾说过,在罗刹国里,越是外貌美丽的人,越是没有地位,越是贫穷,看来真是这样。
这里的村长似乎和罗公很熟识,他们嘀嘀咕咕说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方言,然后罗公便挨家挨户去登记,我想,大抵是要收购这里特有的山珍吧。
我们在村子里借住了一宿,第二日便起程赶往罗刹国的都城。你是知道的,罗刹国以美为丑,以丑为美,他们选拔官员不看文章、不问韬略,全凭美丑,可偏偏呢,他们的审美观和我们恰恰相反,于是官职越高的人,长得越丑,我真想知道,这罗刹国的皇帝,到底丑到了什么程度。想当年我父亲在家乡怎么说也算得上是美男子,可到了罗刹国,却被当做丑陋的、吃人的妖怪,人人见而诛之。因有前车之鉴,进城前,我和东莪故意把头发弄得乱蓬蓬的,脸上涂满了黑炭,免得被当做妖怪吓着城中百姓。罗公是不用易容的,因为他本来就很丑。
罗刹国的都城以黑石为墙,城中楼阁近百尺,看起来极为怪异。
我们进到城中时,正赶上退朝。蒲兄,当我见到退朝的官员时,真希望你就在场,若以你的笔墨,定能描述出那些大官们是何其丑陋。这么说吧,你一定见过我家的仆人们,在中国,他们都算奇丑之人。但他们和罗刹国朝中官员比起来,简直就能被称作美人儿了!就说那相国吧,双耳皆背生,鼻有三孔,睫毛如门帘般覆在双目之上,丑得难以描述。朝官们陆续从皇宫里走出来,果真如传闻中一般,官职越小的,长得越顺眼,当然,只是相比那些大官,顺眼那么一点点而已。
虽然我和东莪化了妆,但五官是无法更改的,因此在这繁华的都城中,依然“丑”得惊世骇俗。为了避免多生事端,罗公带着我和东莪,尽量挑选人少偏僻的巷子行走,直至城南一家偏僻的大院。
据说,那大院里住着的,便是我父亲多年来的生意伙伴。说来惭愧,直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父亲和罗刹国的人到底做的是什么生意。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大院的主人回来了,罗公和我马上就要去拜见他,也许那时,我便会知道我们将要交易的货物到底是什么。
哦,对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从到了罗刹国,东莪就变得越来越忧伤,时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更奇怪的是,她每次哭的时候,手里总是莫名其妙地捧着很多剔透的珍珠,而我的心,也会因她的哭泣,而一阵阵地疼。
蒲兄,倘若嫂嫂哭泣时,你的心会疼吗?
6鲛人
马念龙的第三封信,应该是在第二封发出不久就寄出的,因此,蒲松龄收到时,和第二封信也不过隔了几天而已。当时,马骥正为龙肉的事情愁得焦头烂额,蒲松龄念及与马念龙的情分,虽有心帮忙,却又无计可施。毕竟龙肉这东西就和鬼一样,听说过的人很多,见过的人却很少。
这次送信的巨鹰并没有马上毙命,它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不停抽搐着。突然,它大叫一声,吐出一块薄如蝉翼又柔韧无比的布头,吐出布头后,它挣扎了几下,竟然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展开双翅,高昂着头,长鸣一声,冲入云霄。就在此时,春雷阵阵,豆大的雨点从天空砸下来。蒲松龄刚关好窗户,却见一头滑腻灰黑的怪物破窗而入。
不,不是怪物,是人。
不,也不是人,是怪物。
不不不,确切说,闯进书斋的,是一个人身鱼尾的家伙,蒲松龄从志怪图录里看到过,没错,是鲛人。
蒲松龄自小胆子就大,因此他并没有尖叫,也没有惊慌,只是半张着嘴巴,用目光一寸一寸地丈量着他,从头,至尾。
嗯,尾。
这是个雄性鲛人,看起来强壮剽悍。头和上半身是人的样子,但自腰肢以下,却是鱼尾。那鱼尾看起来强劲有力,不但支撑着他的身体,必要的时候,似乎也能成为进攻的利器。
鲛人拾起巨鹰吐出的布头,咿咿呀呀地小声说了几句蒲松龄听不懂的话。
蒲松龄试探着问道:“这布头是你的?”
“你是从罗刹国来的?”
“你是马念龙的朋友?”
“你来这里做什么?”
鲛人并未回答他,一直紧紧皱着眉头,嘴巴微微抖动着,似乎在默默重复蒲松龄的话,又似乎在冥想着什么深奥的东西。只片刻工夫,他便已经掌握了山东籍蒲家庄味儿的语言体系。
鲛人道:“先生莫怕,我不会伤人的。我是罗刹海的鲛人,名叫东青。二十年前,我妹妹东娥因贪玩被人诱捕,从此杳无音讯。后来,我辗转从商船上的水手那里听说,她被一个极为有权势的人收养,前几年进了的皇宫。这二十年里,我一直在海中寻找到达这里的航路,却始终不得其法。幸好前几日,我在海上看到一头巨鹰,我知道巨鹰不是海鸟,只生活在中原,于是便将一块蛟绡打入它的体内,而后循迹而来。”
蒲松龄微微皱起眉头,被一个极有权势的人收养?皇宫?东莪?东娥?董鄂?!难道是董鄂妃?
“东青,你确定你妹妹在皇宫?而不是在其他什么地方?”
东青点点头。
蒲松龄急忙道:“那你妹妹极有可能是皇上的宠妃,董鄂妃,听说她现在重病在身,你不妨去找找城里的马老爷马骥,他见多识广,又在朝中有许多朋友,应该可以帮到你。”
蒲松龄当时并不知道,他给东青出了一个要命的主意。
事实上,马骥并没有帮到东青,倒是东青帮了马骥。
东青离开的第二天,关于马骥找到龙肉的消息,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7第四封信
鲛人东青离开后不久,蒲松龄就莫名其妙生了一场病。倒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发烧,轻微的,不伤筋动骨,不影响日常生活,就是整个人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整日说些胡话。医生开了很多方子,都不见效,眼见着明年又要考试,蒲家上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蒲松龄那场病,直到三个月才好。那病来得奇怪,去得也诡异。那一日,蒲松龄吃着饭,突然把筷子一摔,大叫道:“鲛人!马老爷是不是把鲛人给杀了?”
家人以为他又发病,并未理会。
蒲松龄腾地站起来,稍微收拾了下,直奔马府而去。到了马府,他一改往日的斯文,扯住马骥的衣袖,火急火燎地说:“东青呢?东青!”
马骥一脸疑惑:“什么东青西青?”
蒲松龄道:“就是鲛人东青啊!你是不是杀了他,把他的肉献到宫里,去给董鄂妃治病了?”
马骥哈哈大笑道:“原来蒲公子也不过是个俗人!这世界上哪有什么鲛人?龙肉更是子虚乌有!三个月前,皇上爱妻心切,急得失去理智,才会到我这里索要龙肉。可太后却是极为明事理的人。我将事情的原委禀明太后之后,她老人家通情达理,请皇上收回成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蒲松龄不信,“三个月前董鄂妃已经病重,不是吃了你供奉的龙肉,病情才有所好转吗?”
马骥道:“那是太后娘娘足智多谋,令老夫找了一条百年鲶鱼,谎称是龙肉。董鄂妃不知内情,当龙肉吃下去,心情大好,病情自然也慢慢好了起来。”
蒲松龄惊道:“这可是欺君之罪!”
马骥正色道:“蒲公子可别乱说,我只是奉太后懿旨办事儿,至于欺不欺君,这可就不关我的事了。”
“真的没有鲛人来找过您?”
“真没有!看来蒲公子病得不轻啊,尽说胡话了。”
那一日从马府出来,蒲松龄的病就莫名地好了,烧退了,也不再说胡话。有时人们拿他病中的疯话逗他,他也只是自嘲地笑笑。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所谓的鲛人,不过是自己病中的一场荒唐梦罢了。甚至,连马念龙信中的内容,细看之下也十分荒谬,谁知是不是他为了哄自己乐和,胡编乱造的故事呢?
蒲松龄病愈两个月后,也就是顺治十六年秋天,距离马念龙上一封信半年之后,蒲松龄又收到了他送来的第四封信。
那封信很短,甚至连抬头和落款都没有,只有短短一句话:“鲛人围攻罗刹国,吾等被困。”
又是鲛人!
蒲松龄揉揉眼睛,没错,是鲛人!
他拿起信,直奔马府。可走到一半,他的脑子突然转过弯儿了——只怕马老爷看了这封信,又要说他中了魔障了吧?既然连他都收到了巨鹰送来的书信,想必马府也应该收到了相关的信息。这么重大的事,马念龙不可能只通知自己而不告诉他的父亲吧?
想到这里,他将书信收好,悄悄来到马府附近,不动声色。
果然,只见马府上上下下都紧张地忙碌着,不断有船工模样的人被召集进来,镇守此地的将军,也差人送了些兵器搬进马府。看来,马老爷应该也收到了信。可马老爷的信里也写明了是鲛人围攻吗?倘若如此,那么马老爷也一定相信这世界上真的存在鲛人,才会如此紧张。
蒲松龄的手微微颤抖起来,那么,半年前他见到的鲛人东青,一定不是梦,是真真切切的。
在蒲松龄收到信的第二天,马骥就派了二十几艘商船前往罗刹国。说是商船,但船上并无货物,全都是精壮的男丁和退役的军人。
谁知那二十几艘商船也和马念龙一样,一进入罗刹国附近的海域,便杳无音讯。
从顺治十六年秋直至顺治十七年八月,马骥不知派了多少船前去罗刹国,但都如石沉大海,有去无回。所有人都觉得马念龙定是凶多吉少了,也有人说马骥杀龙取肉给董鄂妃治病,得罪了龙王爷,于是龙王就把他儿子收了去。
令人奇怪的是,马骥虽然派了很多商船去寻找儿子,但他本人似乎并不着急,并且也没有亲自出海寻子的意思。于是人们又说,马念龙其实并不是失踪,他本就是马骥和龙女所生的孩子,现在,他只不过是回龙宫探母了,怎么可能会有危险呢?
8第五封信
顺治十七年,多事之秋。董鄂妃病逝,皇帝伤心绝望,自此沉溺于佛学,不思朝政。驻扎在台湾的郑成功瞅准时机,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攻大陆。这些国家大事都是蒲松龄所忧心的,但却不是最烦恼的。最烦恼的是,那一年,他乡试未中,而才学远不及他的人,却用银子买到了功名,他心存愤懑,心灰意冷,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每日愁眉不展。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收到了马念龙的第五封信,这恐怕是这一年,最能令他开心的事了。太好了,只要有信,就证明他还活着!
蒲兄:
见信如晤,思念甚切!
距离上次写信已一年有余,想必蒲兄十分忧心挂念,为此,弟深感不安。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千头万绪,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那一日,我与罗公拜会了城南大院的主人后,才知道原来我父亲这么多年来一直做着伤天害理的营生。那大院的主人是一位相貌丑陋的老人,他原是罗刹国的侍郎,在退隐后的十几年里,一直与我父亲做着倒卖人口的买卖,我那些船上的家仆和婴童,正是要贩卖的货物。因了罗刹国与中国的审美完全相反,他们便以帮扶贫困百姓为名,将罗刹国的“丑女”免费收养,运回中国,养在阴花楼加以调教。每月初一十五阴花楼的开放日,名为大宴宾客,实则不过是一场披着华美外衣的买卖罢了。我父亲利用那些女孩,不但赚取了高额的聘金,还顺势将关系网铺到全国各地,方便自己收养诱拐国内那些畸形的弃儿。养在马府的那些丑陋的家仆们,在罗刹国人的眼中,却各个都是一等一的俊男美女。我父亲仰仗老侍郎的权势,在罗刹海市中占得一席之地,为家仆们挂上标签公然售卖,罗刹国的贵族和四方的鲛人都争相购买,一个家仆,就能换得数之不尽的珍珠玛瑙,这买卖真可谓一本万利。
看到这些,我不知道蒲兄会作何感想?反正当我得知这一切时,十分愤怒。但老侍郎和罗公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小题大做,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做利国利民的善事。他们说,那些本应在罗刹国窘迫一生的女子,到了中国却能成为达官显贵的夫人,享尽荣华;那些本应在中国受尽欺辱的丑儿,到了罗刹国却能得到贵族的赏识,受尽宠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大善事吗?乍一听,这些话似乎有点道理,但我总觉得心中堵得慌。罗刹女和我的家仆,都抱着感激的心情把我们当做恩人一般供奉着,而我们,却把他们当做赚钱的货物,这太没良心了。
当天晚上,我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东莪,东莪也十分赞同。啊,我的东莪,她总是那么理解我,认同我。没错,蒲兄,你没有看错,东莪是我的东莪,但这是后话。且说那夜,我与东莪左思右想,觉得不能让那些家仆蒙在鼓里,于是决定连夜返回西岸,将真相告诉他们。倘若他们心甘情愿留下被卖给罗刹国的权贵和鲛人,乐得做他们掌中的玩物,那第二日便可跟我们去海市;倘若他们不愿意,那么去留自便。
于是,我和东莪偷偷从老侍郎家溜出来,想要原路回到商船。谁知行至城中时,突降大雨。雨水洗掉了我们脸上的伪装,逗留在夜市中的罗刹国百姓从未见过像我们这么“丑”的人,大概在他们眼里,我们就像是吃人的妖怪吧?百姓们四处逃窜,尖叫声引来了都城的守卫,我们很快被守卫抓住,被关进死牢。听牢中的守卫说,罗刹国的皇帝十分痛恨中国人,因此我们无须提审,次日便会直接处斩。
当时我十分害怕,可东莪却镇定自若,那临危不惧的气势,真不是一般女子能有的。只见她轻轻松开发髻,将头发披散在肩上,然后昂起头,身体前倾,冲着监牢那扇小窗,发出奇妙的声音。那声音像夜莺的啼叫,又像海中巨鲸的悲鸣,悠远悠长,就像洒在空气中的上等香粉,随风飘向未知的远方。我问她在唱什么,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她却摇摇头,一脸无辜地说,她也不知道。她只是本能地觉得,只要这样做,就能获救。
我忍不住问她:“东莪,你到底是什么人?你有姓氏吗?”
东莪倒也不隐瞒,她极为平静地说:“有。我是,爱新觉罗·东莪。”
蒲兄,看到这里,你也一定被吓到了吧?你也一定想不到,一个商船上的女工,竟然会是皇族吧!喝口茶,平复下心情,因为后面还有更惊人的!
东莪说完自己的姓名后,温婉地冲我笑了笑,轻轻撩起衣裙的一角,说:“我确实是皇族,却不是大清朝的皇族,而是鲛人的。”只见那裙角下面,露出一截银色的、剔透的鱼尾!
原来,东莪是鲛人国最受宠的小公主,幼年时,因贪玩而被一个朝鲜人诱捕,而后,幼小的她被当做珍禽异兽,关在笼子里贩卖。当时,多尔衮,也就是后来的皇父摄政王正在征战朝鲜,见她可怜,便重金买下她,那一年,多尔衮还顺势带回一个朝鲜王族之女。多尔衮膝下无子,对东莪十分宠溺。后来,他便干脆让自己那朝鲜侧福晋假装怀孕,让东莪成为自己名正言顺的女儿。顺便借此机会,堵住朝中关于自己“十几个妻妾却一无所出”的流言蜚语。由于幼年时的鲛人长得极慢,因此虽有好事之人怀疑东莪的身份。但碍于多尔衮的权势,也无人敢明目张胆地质疑。多年来,东莪在自己朝鲜族母亲的掩护下,将鱼尾深藏于长裙之中,竟没有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直到多尔衮去世,东莪及多尔衮的过继子多尔博被皇上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东莪担心身份败露,这才逃了出来。
她暗中打听,得知马家的商船与罗刹国有贸易往来,于是千方百计混进船队做女工,以期能找到族人。
且说东莪在发出奇妙的声音之后,不到两个时辰,罗刹国便乱作一团,连那些狱卒们都坐不住了,据说是一向与罗刹国两不相犯的鲛人,竟然将罗刹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罗刹国皇帝不明就里,派人交涉,这才知道自己的士兵误抓了鲛人公主和她的朋友。于是他亲自赶到大牢,打算当面赔罪。谁知,当那面如恶鬼的皇帝见了我时,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坚持只放东莪一人,却执意要杀我。
我至今都无法理解,我与那罗刹国皇帝素不相识,就算我在他眼中是极丑之人,也不用做得这么绝吧?当然,我心爱的东莪,做得比他更绝。她紧紧牵着我手,毫不退让。她说:“念龙生,我生;念龙死,我死;我死,则罗刹亡!”
我原本以为,在东莪的坚持和鲛人的威胁下,罗刹皇帝会做出让步,谁知,他不知为何偏偏杠上了。罗刹皇帝已经放了东莪,是东莪自己不走,所以鲛人也不好发起攻击。鲛人虽没有发动攻击,但由于东莪还在罗刹国,他们也不能就此退兵,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了大半年,直到罗刹国的皇后娘娘出海回来,从中斡旋,我们才得以脱身。
蒲兄啊,我视你为知己,才将在罗刹国的经历如实写于信中。朝中局势你是知道的,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皇上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东莪是逃匿的罪臣之女,希望你能保守信中的秘密,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亲。
眼下,我和东莪暂留在罗刹国,处理一些善后的琐事,诸多细节,不便多言。
愿兄一切安好,也许不久之后,我便会返回中国。
9祸端再起
读完马念龙的来信,蒲松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世间竟真有如此传奇般的故事。和马念龙的经历相比,自己的人生实在单薄而无味,自那时起,他心中便萌生了收集天下奇闻异事的想法。当然,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想法。
蒲松龄本以为,马念龙在罗刹国脱险,又有鲛人相助,应该很快便会回来。谁知,在收到信之后的四个多月里,马念龙不但没有返乡,反而又一次失去了音讯。
时值顺治十八年正月,天气出奇的寒冷。大年初一时,举国欢庆,京城中却传来噩耗,说是皇上患了水痘,已然病危,令全国停止一切庆祝活动。
正月初三,几骑快马横冲直撞闯进马府,带来太后懿旨,勒令马骥立即交出龙肉替皇上医病,否则便满门抄斩。
前文曾说过,太后是明事理的人,董鄂妃病危时,她曾帮过马骥解围,如今为何却又自相矛盾,要生生地为难马骥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太后也是常人,也是一位母亲。在对待别人的事时,当然可以保持理智。何况,皇上任性,当时专宠董鄂妃一人,导致后宫怨声连连。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后宫争宠的问题,还涉及到每个嫔妃背后的部落、族群各政治团体的利益。因此,太后当时心里也不喜欢董鄂妃,对董鄂妃的病,自然也不会太上心。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病危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好不容易培养长大的亲生儿子。从皇太极驾崩那一刻起,为了儿子,她就没过过一天舒坦日子,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死去,熬到儿子当政,却又……
因此,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哪怕是没有希望的希望,她也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可愁煞了马骥。他跪在钦差面前,将脑门磕得血迹斑驳,一再申明自己根本没什么龙肉。但钦差大臣可不听这一套,他说:“行了,别装了。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谁跟你不是沾亲带故的?大家都知道,你儿子马念龙,是你与龙女所生。就算你没有龙肉,那你儿子体内好歹有龙的血脉,只要割下一小块儿,兴许就能救皇上一命。我说马骥啊,又不是要你儿子的命,只不过割一块肉,也就疼那么一下,若连这个都做不到,太后娘娘现在就能定你个反清的大罪!”
马骥哭道:“大人,这么大的罪名,草民可担待不起啊!且不说犬子并非龙女所生,就算他是,草民此刻也鞭长莫及啊!犬子几年前出海,至今未归,我能奈何啊!”
钦差大臣厉声道:“你儿子是不是叫做马念龙?若他不是龙女所生,为何要叫念龙?莫不成,他思念的不是龙女母亲,而是大清的龙位?!这么说起来,你儿子似乎从小就未剃发,完全无视朝廷的剃发易服令,这,还不是反清?!还有,你不知从哪弄些野孩子,稍微调教两下,就要塞给各地显贵做正室,如此明目张胆地拉党营私,到底藏的什么居心?”
马骥百口莫辩,只能哭嚎着哀求道:“大人,草民明白了,草民懂了!请给草民一点时间,就算上天入地,也要为皇上找到龙肉,以表忠心呐!”
钦差大臣道:“我可以等,太后也可以等,但皇上的病可等不得!明日日出之前,必须交出龙肉!”
马骥连忙磕头谢恩——感谢老天爷!幸好我的儿子出海了,幸好他不在这里!
马骥确实到过罗刹国,也和鲛人做过生意,但龙族,他是真真的没见过。虽然鲛人的体液有强身健体的神效,但那也绝不可能是医治百病的仙药啊,况且,这一时半刻,让他到哪儿找鲛人去?退一万步,就算他找到了鲛人,把鲛人的体液献给皇上,可万一皇上还没好,这次可就是真真切切的欺君之罪了!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趁夜逃走,兴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想到这里,马骥叫了两个靠得住的家仆,携带些细软,连夜向沿海的方向逃去。
正月初七,皇上驾崩。
随后不久,马骥和马念龙都被冠以谋逆的罪名,诛九族,财产入宫。马骥和马念龙之前所做过的一切,全都成了罪证,经过吏部那些大臣们一番梳理,竟然折腾出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来,而且听起来极为合情合理。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说,马念龙并非马骥的亲生子,而是崇祯帝和某个民女的私生子,是实打实的前朝余孽。马骥为他取名马念龙,就是要时时告诫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反清复明的大业。当年,马骥倾尽家财捐献给清军,其实就是为了保住马念龙。后来,马骥又以出海经商为幌子,和台湾的郑成功暗中勾结。在时机成熟之后,为了安全起见,他又将马念龙送到台湾,为的就是保住龙裔。而所谓的阴花楼,实则是郑成功暗设在大清朝的秘密机构,他们将美貌的女子嫁给各地显贵和朝中大臣、满清贵族,为的就是更加全面地打探朝廷机密。马家获罪,阴花楼的女孩们也全部被处以极刑,而那些已经嫁做人妇的,也难逃被夫家赐死的命运,与此同时,很多官员都受到牵连,重则杀头,轻则罢黜。
马家彻底败落,但这还没有结束。
不久之后,朝廷又颁布了迁海令,此令声称是为了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氏王朝的接济。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不准百姓以任何理由出海。
从马骥逃逸至迁海令颁布,又至康熙二十二年迁海令废止,蒲松龄再也没有收到过马念龙的信。他就仿若人间蒸发一般。若不是蒲松龄一直保存着那几封信,他甚至都怀疑,马骥和马念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他从未想过,二十多年后,会再次收到马念龙的信。
10最后一封信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48岁。那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大有名气,连大诗人王士祯都来信索阅。那一年,他应乡试,又未中。在那次乡试中,他得意疾书,下笔如有神助,谁知助他的那位“神”却是瘟神,即便他试卷写得再好,也不可能中的,因为他“越幅”了。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正常来说,试卷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先生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完蛋。
或许真是应了马骥之前的“诅咒”,他的仕途走得极为不顺,即便才高八斗,也全无用武之地。这官场简直就和罗刹国一般,若想挤进去,就得把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丑,一样脏,一样不堪入目。
乡试结束后,他心情跌落谷底,既无心读书,也无心编写《聊斋志异》,整日对着挂在窗棂上的玛瑙风铃发呆。有一天正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
蒲松龄仰头一看,才发现那并不是乌云,而是一群巨鹰。巨鹰们落在书斋前的院子里,高声叫个不停。从毛色看,为首的巨鹰已经十分苍老,它的右腿上,绑着一个牛皮囊。蒲松龄不由眼前一亮,他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靠近巨鹰,轻轻拆下牛皮囊。那一刻,巨鹰们顿时拔地而起,在上空久久盘旋,似乎是在因这封迟了二十多年的书信而愧疚。
没错,这封信,写于二十六年前,康熙元年。
蒲兄: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看到这行字,你先别担心。之所以说是最后一次,是因为我带来的信鹰已经用完了,这是最后一只。以后,即便我想给你写信,怕也无人传递了。
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向你报个平安。此时此刻,我和东莪已经遣散了从家乡带来的家仆,离开了罗刹国,一起到了鲛人国。鲛人国虽是水国,但也有几处富饶的小岛可供我居住,因此我这里生活得极为惬意,且,再也不会回去了。
对于家乡,我唯一的留恋,便是你。至于我的父亲,我想我此生此世都不会再原谅他,也不想再见到他。有他这样的父亲,是我生命里最大的耻辱。
记得在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中曾提到,我父亲误入罗刹国后,历尽波折,后来他在海市中偶遇龙王三世子,被引荐入龙宫,招为驸马,与龙女相亲相爱,生下了我。后来父亲思乡心切,龙女也知仙凡之恋终究不能长久,于是让我父亲带着我返回了中国。
而这一切,都是他编造的谎言,东莪说了,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龙王,更没有龙宫,起码他们鲛人一族在海里生活了几千年,从未遇到过。我父亲口中所谓的龙女,其实并不是龙王的女儿,而是一个名叫“龙女”的罗刹女,这个罗刹女,正是罗刹国的皇后。
罗刹王后,也就是我的母亲龙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啊,这里有必要啰唆下,是罗刹国的美。罗刹王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深深爱上了她。
就在他们大婚前,我父亲误入罗刹国,被罗刹人当做吃人的妖怪关押起来。我母亲当时年少,好奇心重,忍不住偷偷跑到大牢,想看看妖怪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当年,我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只因朝廷腐败,考官连试卷都不看,只以收受贿赂的多少来裁定三甲。父亲心灰意冷,这才弃学从商。
当我父亲见到龙女时,顿然看到了一线生机。他用尽浑身解数,又是作诗,又是唱曲,说尽甜言蜜语,龙女自幼生于荒蛮,哪里见过如此风雅之人?在她眼里,这个男人虽然长得丑了点,但却才情过人,是个十分具有魅力的好妖怪。于是她决定答应我父亲的求爱,偷偷放了他,并连夜与他一起私奔。
我父亲原本想着逃出大牢就立刻甩掉龙女的,他怎么可能看上那样的丑八怪呢?可是,碍于他在罗刹国人生地不熟,又没有钱购买船只,所以只好忍耐着,暂时和龙女生活在一起。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写写诗,看看书,什么都没做过,一切家用,都是龙女辛苦地维持。一年后,也就是我刚刚出生时,我父亲趁着龙女产后虚弱,偷光家里所有的钱,又将我从龙女怀中夺走,头也不回地抛弃了她,返回了家乡,并偷偷在两国之间,做起了贩卖人口的生意。
龙女绝望至极,一心寻死,却被一直偷偷关注她、接济她的罗刹王所救。原来,这一年来,罗刹王一直在暗中关注着她,只要她过得好,过得快乐,他便也无怨无悔了。谁知痴情的龙女竟会遇到这样一个负心汉,几年后,龙女终于从失子之痛中恢复过来,嫁给了罗刹王,成为罗刹国的王后。
我真不知是应该庆幸自己长得像父亲,还是应该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我长得像父亲,并不似罗刹国人那般丑陋,所以父亲当年才肯带我一起走;又因为我长得极像父亲,罗刹王才会怒气难平,执意要杀我。
蒲兄啊,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何你我更喜欢书信往来,而不愿面对面交谈。书信距离虽远,但却是纯纯粹粹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而面谈虽近,但我们两人之间却隔着一层臭皮囊。这臭皮囊无论美丑,都会成为一种束缚。
罗刹人相貌虽丑,但心却很美。反之……你懂的。
对了,东莪的哥哥东青回到鲛人国了。世界何其大,又何其小,原来你们是见过的。蒲兄啊,你也太有才了,竟然会把东莪想到董鄂妃那里去,哈哈!所幸,他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去找我爹,而是直接去了皇宫确认董鄂妃到底是不是东莪,否则真不知道还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最后,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虽然我极其厌恶我的父亲,但他终究是我的父亲。不能为他养老送终,是我此生唯一的遗憾。希望你能在他年老力衰时,适当地帮扶一把,愚弟先行谢过,感激涕零。
11罗刹海市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
却,又全然不是这个故事。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县、府、道三试第一,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那一年,他踌躇满志、衣着光鲜地返回蒲家庄,途经阴花楼时,再次遇到了马念龙。在这之前,他和马念龙只见过一次。
早年,蒲松龄的父亲和马念龙的父亲曾有过生意上的往来,两个六七岁大的男孩就此结识。那时,清军入关不久,剃发令刚刚实行。满清朝认为,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剃头的标准是: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清宫剧里的发型其实是清朝后期才演变成那样的,清初的发型可没那么顺眼。)剃了头的男人们大多羞于出门,即便出门也要找各种借口戴一顶帽子。
当时的剃发令十分可怕,反正你就得剃头发,要不就剃掉你的头。因此,当蒲松龄小朋友看到马念龙小朋友不但没有剃头,还跟个没家教的疯子似的将头发很随意地披在肩上时,着实替他捏了一把冷汗。于是,趁两家大人谈生意时,他将马念龙拉到一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这么放纵自己的头发,是要满门抄斩的。
马念龙只是咯咯笑,既不听从他的建议,也不反驳他。奇怪的是,他家的大人竟也不怕他招来灭门之灾,对于他的头发熟视无睹。这一切,令蒲松龄小朋友既诧异,又羡慕,忍不住想和这个披头散发的小疯子多玩一会儿。更何况,马念龙小朋友生得十分好看,一边望着他的眼睛一边和他说话,也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
后来,蒲家和马家虽然往来渐疏,但两个小朋友一直保持书信往来,每隔三两个月,便彼此汇报一下自己的近况。再后来,蒲松龄小朋友逐渐长成一位才子,马念龙也慢慢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男。
马念龙的美是无法复制的。倒也不是他的脸庞多么英俊洒逸,也不是他的身材有多么高大挺拔,只是不知为何,只要你看到他,只一眼,心窝窝里就会情不自禁地飘出“真美啊”这样的赞叹。
马念龙的放荡不羁也是无法复制的。他不剃发留辫,整日披散着头发,有时候还会把头发挽成一朵娘娘腔的发髻;或者蓄须几日,再用剔透的蛟胶把胡子浆得直愣愣的,宛若小白脸版的张飞;又或者,随便披一条被单用草绳邋邋遢遢地一捆,就当做衣服出门闲逛。即便是这样,也不影响他的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马念龙的美,超脱凡尘。
马念龙的父亲马骥是富可敌国的大商贾,据说当年满清入关时,他审时度势,将身家尽数捐献给清军作为军资,是清朝的大功臣,正是因为这个,马念龙的头发才能长得这么好。当时,散尽家财的马骥再次白手起家,出海经商,很快便又衣钵满盆。时至今日,已经拥有数十个码头,上百艘商船,连官府都要给他几分面子。当地每年献给朝廷的奇珍异宝,都是马家自海外带回的。据说,连皇上和董鄂妃最喜爱的舞姬,都出自马家的供奉。
按理说,如此显赫的家世,挑选佣人、家丁和长工的条件也应该十分苛刻,可马家苛刻得十分怪异,除了他们本家人之外所有的仆人,全部都奇丑无比。要么眼歪口斜,要么耳大鼻长,要么身体畸形,反正要多丑有多丑,简直惨不忍睹。这些仆人自小就在马家长大,因为长相怪异被父母抛弃,又因为长相怪异被马家收养,因此他们各个都对马家忠心耿耿,而马家的人也极为善待他们。
与极丑的家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家那些极美的养女们。
马家每年都会从各地领养一些美人坯子,有些是女童,但多数是女婴。马家称她们为养女,让她们住在阴花楼,用心调教,琴棋书画,样样都悉心教授。每逢初一十五,是阴花楼的开放日,阴花楼的主事莫七姑会提前派发请柬,宴请全国各地的达官显贵。届时,阴花楼的女孩儿们也会一一亮相,为宾客们歌舞助兴。乍一听,这阴花楼和青楼似乎有点类似,其实不然。阴花楼的女孩儿们,可比青楼女子金贵多了,她们可都是卖艺不卖身,哦不,严格来说,连“艺”也是不卖的,因为来阴花楼的宾客,不但不用出钱,宴会里的佳肴珍酿,也全是马家请的。若是宾客看中某位女孩,莫七姑便会从中牵线,撮合他们的姻缘。小妾侍婢是绝对不做的,想娶阴花楼的女孩,必须明媒正娶做正房,而且聘金决不能少于十万两银子。
虽乎此,各地的显贵们还是争破了头想得到阴花楼的请柬,以期能娶得阴花楼的女孩。因为阴花楼的女孩儿们不但国色天香,而且才情横溢、淑德贤良,最主要的是,她们旺夫啊,每个娶了阴花楼女孩的人,都是求富得富,求贵得贵。
坊间传言,阴花楼的女孩都是马家从海外领养的龙女,其实根本没那么悬乎。她们之所以旺夫,不过是因了马家而已。马家利用女孩们的姻亲关系,将关系网铺满全国,娶了阴花楼的女孩,就等于加入了这个庞大的、金灿灿的关系网,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自然会事半功倍。
蒲松龄就是在路过阴花楼的时候,再次遇到马念龙的。
当天正是十五,阴花楼大宴宾客。马念龙懒懒散散、歪歪扭扭斜靠在二楼的栏杆上,吊儿郎当地喊:“蒲兄!是蒲兄吗?”
蒲松龄一抬头,一眼便认出他的头发,然后才认出他这个人。
2出航
以前未相见时,蒲松龄和马念龙之间有很多话题,每次书信,两人都洋洋洒洒写上数十页,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恨不能飞到对方身边,彻夜长谈。如今终于重逢,两人却又都没话了,虽然心里知道,眼前的人就是与自己惺惺相惜的知己,却总有几分陌生,有点对不上号的感觉。若不是马念龙的父亲马骥一直喋喋不休地劝导蒲松龄放弃功名,他俩之间的氛围指不定要冷到什么程度。
马骥说:“现在虽是新朝,但朝廷所用的官员,却还都是旧吏。前朝的腐气自然也一并沿袭下来。蒲公子虽然才华横溢,但却不是做官的料。你啊,是飞在天上的龙,为什么非要往泥鳅堆儿里钻呢!”
蒲松龄不以为然,只是固执地笑着。
马骥有几分无奈,“我惜你是有才之人,才对你说这些话的。蒲公子若要为官,必须剃掉龙鳞、抽去龙骨、扒光龙须、砍掉龙爪,变得和泥鳅一样丑陋,这样才能在泥鳅堆儿里求得一席之地。否则,你这仕途……”
马念龙听得心烦,慵懒地打了个哈欠,“父亲!您不让儿子踏入仕途也就罢了,怎么连别人家的儿子也要管?蒲兄才高八斗,又有治国为民的韬略,好生生的,您别咒他!”
蒲松龄急忙说:“无妨无妨,晚辈愿意聆听世伯教诲。”
马念龙甩甩袖子,“蒲兄啊,你快别说了。若是把我爹的兴致给撩了起来,又要喋喋不休地讲那些罗刹国的故事了。我啊,听得耳朵都要长趼了!”
蒲松龄不禁好奇道:“什么罗刹国?”
经他这么一问,马骥果然来了兴致,令仆人沏了壶上好的嫩茶,拉开阵势,正要大讲特讲一番,马念龙急忙拉着蒲松龄跑出去,没好气地说:“我的亲爹啊,您就饶了儿子吧!”
蒲松龄愈加好奇了:“你爹口中的罗刹国,到底怎么回事?”
马念龙道:“俗不可耐的故事!来日我在信中与你细说!”
蒲松龄笑笑:“如此甚好。我也觉得咱们兄弟,还是适合在信中交谈,如此面对面,总觉得有几分别扭,似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马念龙也跟着笑。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距离越远越容易亲近,距离近了,反倒会生出几分莫名其妙的生疏。
临别时,马念龙送给蒲松龄一串鲜红色的玛瑙风铃,叮嘱他挂在家门前。
马念龙说:“这是信鹰的识别标记。过几天我就要代替父亲出海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过别担心,每隔一两个月,我便会放一只信鹰回来带信给你。”
蒲松龄把玩着风铃,问:“那我如何回信给你呢?”
马念龙道:“蒲兄可将那些回信攒起来,等我回来再遣人送到马府。因为信鹰只认得回来的路。”
那一日傍晚,一切都是平常的样子,文人墨客们时常描写的那种戚戚然的分别场景并没有出现,两个少年很随意地挥了挥手,然后各自转身回家,谁也没有回头。
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3第二封信
蒲松龄将风铃小心翼翼地系在书斋的窗棂上,每当读书读累时,他便会站在窗前,出神地望着风铃,心中漾满了莫名的愁绪。这愁绪并不是思念马念龙,甚至完全与马念龙无关。他是向往,向往更宽更广的世界,以及世界之外的世界。
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六年,马念龙出海将近半年了,仍旧杳无音讯。他出事了吗?还是信鹰出事了?这一切,蒲松龄都无从得知,他唯一能做的,只有等。
时值四月,蒲松龄与张笃庆、李尧臣结为郢中三友,每日吟诗作对,渐渐将马念龙的事抛之脑后。那一日清晨,他正准备出门会友,却听见一阵阵鹰啼由远及近。仰头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中,一头巨鹰盘旋而下,径直落在书斋的窗前,撞得玛瑙风铃叮叮当当一阵乱响。那巨鹰似乎飞了很远的路,已经精疲力竭,它摇摇晃晃地落在窗棂上,站都没站稳,便哀鸣一声栽在地上,一命呜呼。它的右腿上,绑着一个破旧的牛皮囊,牛皮囊里,是马念龙的信:
蒲兄:
见字如唔。
距离上次写信,已三月有余,希望蒲兄一切安好。在上一封信里,我详细讲述了家父曾说过的罗刹国,相信蒲兄听了,也觉得那只是哄骗孩童的荒唐故事吧。而我,此时此刻,却正是驶向那虚无的、荒谬的罗刹国。
连续几日的狂风骤浪已经逐渐平息,出发时的十八艘商船,如今只剩下七艘。看来罗公是对的,是我太急功近利,不肯在无人岛上多停留几日,才会害死那么多人。对了,你应该还记得罗公吧,我在上封信里提到过的,那个皮肤黝黑、少言寡语的怪老头。我原本以为,自己独自带队出海,就可以暂时摆脱父亲的管束,谁知道这家伙比我爹还严厉。一开始我特别烦他,后来我才明白,他不是对我严厉,而是对这一船队人的生命严厉。在这茫茫大海之上,什么琴棋书画,什么诗词歌赋,什么治国之道,全都变得那么虚无缥缈,只有和那乖戾的老天爷死扛到底,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罗公说,再有三天,我们就可以在罗刹国的西岸登陆了,船队的每个人都十分雀跃。我和他们一样,也很兴奋,在海上漂了三个多月,我内心极度渴望那种踏踏实实站在陆地上的感觉,但不知为何,我总是觉得不安,总是觉得在那个所谓的罗刹国,将有更大更可怕的危险在等待着我们。
与此同时,我的内心还充满了困惑。
就像前面所说,这次出航,我带了十八艘商船,每艘商船上都有许多马家的家仆,却唯独不见货物。我曾问过罗公,这次我们和罗刹国人交易的货物是什么,但罗公每次都跟没听到似的,对这个问题不理不睬。
更令人费解的是,东莪(音同娥)告诉我,她所在的十一号船,几乎全是嗷嗷待哺的女婴和懵懂的女童。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希望父亲从未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
哦,对了,你还不认识东莪。
东莪负责照看十一号船的孩子们,她是个极好极好的女子,会写诗,能弹琴,既美丽,又尊贵。没错,她的气质不能用高贵来形容,是尊贵。连我这个浪荡公子在她面前,都不敢造次。只要她静静地在你眼前一站,不需要任何话语,也不需要任何动作,她只是若有若无看你那么一眼,你肚子里那些歪歪肠子就全被捋直了。
如此美好又神奇的女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不说了,等我们回去后,你就能见着了。
相信等你看到这封信时,我们已经抵达罗刹国了。
蒲兄,你说罗刹国,真的和我爹爹讲述的那样吗?
罢了,不想了,反正后天就能亲自一探究竟了。
祝好,勿念。
知名不具
4龙肉之祸
看来这是马念龙寄给蒲松龄的第二封信,至于那第一封,想必在路上遗失了吧,毕竟路途遥远,天气诡谲,世事难测,也许那送信的巨鹰被雷电劈中了,或者被猎人射杀了,谁知道呢。
蒲松龄又将信反复读了几遍,越读越好奇,那罗刹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那个国家里又住着些什么人呢?看来,只能去亲自拜访下马老爷了,想起当日他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想必也一定乐得相告。
谁知到了马府,却是一番忙乱的景象。
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进进出出,要么眉头紧锁,要么摇头叹息,好像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蒲松龄见状,不敢贸然打搅,只在门外徘徊。
不一会儿,两个肥胖的官员模样的人摇头晃脑地走出来。一个说:“唉,怪只怪马骥口无遮拦,平日里总是四处吹嘘自己到过什么罗刹国,不但和鲛人有生意上的往来,还说自己认识龙王爷,连天都吹破了。这下好了,吹出个天大的祸事来!”
另一个说:“可不是!那董鄂妃可是皇上最宠爱的妃子,如今得了病,太医们各个束手无策。皇上震怒,下令,若医治不好董鄂妃,所有的太医和侍婢都要陪葬,太后拦都拦不住。听说啊,出卖马骥的,就是前些年他献给皇上的那个舞姬,那舞姬害怕陪葬,竟然谎称自己是罗刹国的人,还说马骥和罗刹国以及龙宫都有贸易往来,家中藏有能医治百病的龙肉。这可好了……”
蒲松龄见马家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自然不敢再去问那罗刹国的事,只好忧心忡忡地返回,心中祈祷着马老爷能平安度过此劫。
5第三封信
天哪,蒲兄,我已经迫不及待要给你写信了,原来我父亲真的到过罗刹国,原来这世上真有如此诡异的国度!此时此刻,我马念龙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罗刹国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是三天前上岸的,按照罗公的命令,我们将船只藏在罗刹国附近海域的巨礁里,令船上家仆不得下船,只有罗公、东莪和我下了船,悄悄潜入罗刹国。
正如我父亲所说,这罗刹国是十分隐秘的,附近海域完全被大雾笼罩,罗盘针也全部失灵,若不是有罗公指引,我们根本无法发现这繁茂的岛国。看来,当年父亲因遭遇了海难,随波逐流无意中漂泊至此,实乃不幸中的大幸。
罗刹国的西面,是广袤的森林,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不知名的藤蔓缠绕着树根,仿若传奇中的上古圣地。森林中央有一处村庄,房屋破败,土地贫瘠,但村中无论男女老幼,各个都生得神仙般的好模样。我记得父亲曾说过,在罗刹国里,越是外貌美丽的人,越是没有地位,越是贫穷,看来真是这样。
这里的村长似乎和罗公很熟识,他们嘀嘀咕咕说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方言,然后罗公便挨家挨户去登记,我想,大抵是要收购这里特有的山珍吧。
我们在村子里借住了一宿,第二日便起程赶往罗刹国的都城。你是知道的,罗刹国以美为丑,以丑为美,他们选拔官员不看文章、不问韬略,全凭美丑,可偏偏呢,他们的审美观和我们恰恰相反,于是官职越高的人,长得越丑,我真想知道,这罗刹国的皇帝,到底丑到了什么程度。想当年我父亲在家乡怎么说也算得上是美男子,可到了罗刹国,却被当做丑陋的、吃人的妖怪,人人见而诛之。因有前车之鉴,进城前,我和东莪故意把头发弄得乱蓬蓬的,脸上涂满了黑炭,免得被当做妖怪吓着城中百姓。罗公是不用易容的,因为他本来就很丑。
罗刹国的都城以黑石为墙,城中楼阁近百尺,看起来极为怪异。
我们进到城中时,正赶上退朝。蒲兄,当我见到退朝的官员时,真希望你就在场,若以你的笔墨,定能描述出那些大官们是何其丑陋。这么说吧,你一定见过我家的仆人们,在中国,他们都算奇丑之人。但他们和罗刹国朝中官员比起来,简直就能被称作美人儿了!就说那相国吧,双耳皆背生,鼻有三孔,睫毛如门帘般覆在双目之上,丑得难以描述。朝官们陆续从皇宫里走出来,果真如传闻中一般,官职越小的,长得越顺眼,当然,只是相比那些大官,顺眼那么一点点而已。
虽然我和东莪化了妆,但五官是无法更改的,因此在这繁华的都城中,依然“丑”得惊世骇俗。为了避免多生事端,罗公带着我和东莪,尽量挑选人少偏僻的巷子行走,直至城南一家偏僻的大院。
据说,那大院里住着的,便是我父亲多年来的生意伙伴。说来惭愧,直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父亲和罗刹国的人到底做的是什么生意。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大院的主人回来了,罗公和我马上就要去拜见他,也许那时,我便会知道我们将要交易的货物到底是什么。
哦,对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从到了罗刹国,东莪就变得越来越忧伤,时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更奇怪的是,她每次哭的时候,手里总是莫名其妙地捧着很多剔透的珍珠,而我的心,也会因她的哭泣,而一阵阵地疼。
蒲兄,倘若嫂嫂哭泣时,你的心会疼吗?
6鲛人
马念龙的第三封信,应该是在第二封发出不久就寄出的,因此,蒲松龄收到时,和第二封信也不过隔了几天而已。当时,马骥正为龙肉的事情愁得焦头烂额,蒲松龄念及与马念龙的情分,虽有心帮忙,却又无计可施。毕竟龙肉这东西就和鬼一样,听说过的人很多,见过的人却很少。
这次送信的巨鹰并没有马上毙命,它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不停抽搐着。突然,它大叫一声,吐出一块薄如蝉翼又柔韧无比的布头,吐出布头后,它挣扎了几下,竟然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展开双翅,高昂着头,长鸣一声,冲入云霄。就在此时,春雷阵阵,豆大的雨点从天空砸下来。蒲松龄刚关好窗户,却见一头滑腻灰黑的怪物破窗而入。
不,不是怪物,是人。
不,也不是人,是怪物。
不不不,确切说,闯进书斋的,是一个人身鱼尾的家伙,蒲松龄从志怪图录里看到过,没错,是鲛人。
蒲松龄自小胆子就大,因此他并没有尖叫,也没有惊慌,只是半张着嘴巴,用目光一寸一寸地丈量着他,从头,至尾。
嗯,尾。
这是个雄性鲛人,看起来强壮剽悍。头和上半身是人的样子,但自腰肢以下,却是鱼尾。那鱼尾看起来强劲有力,不但支撑着他的身体,必要的时候,似乎也能成为进攻的利器。
鲛人拾起巨鹰吐出的布头,咿咿呀呀地小声说了几句蒲松龄听不懂的话。
蒲松龄试探着问道:“这布头是你的?”
“你是从罗刹国来的?”
“你是马念龙的朋友?”
“你来这里做什么?”
鲛人并未回答他,一直紧紧皱着眉头,嘴巴微微抖动着,似乎在默默重复蒲松龄的话,又似乎在冥想着什么深奥的东西。只片刻工夫,他便已经掌握了山东籍蒲家庄味儿的语言体系。
鲛人道:“先生莫怕,我不会伤人的。我是罗刹海的鲛人,名叫东青。二十年前,我妹妹东娥因贪玩被人诱捕,从此杳无音讯。后来,我辗转从商船上的水手那里听说,她被一个极为有权势的人收养,前几年进了的皇宫。这二十年里,我一直在海中寻找到达这里的航路,却始终不得其法。幸好前几日,我在海上看到一头巨鹰,我知道巨鹰不是海鸟,只生活在中原,于是便将一块蛟绡打入它的体内,而后循迹而来。”
蒲松龄微微皱起眉头,被一个极有权势的人收养?皇宫?东莪?东娥?董鄂?!难道是董鄂妃?
“东青,你确定你妹妹在皇宫?而不是在其他什么地方?”
东青点点头。
蒲松龄急忙道:“那你妹妹极有可能是皇上的宠妃,董鄂妃,听说她现在重病在身,你不妨去找找城里的马老爷马骥,他见多识广,又在朝中有许多朋友,应该可以帮到你。”
蒲松龄当时并不知道,他给东青出了一个要命的主意。
事实上,马骥并没有帮到东青,倒是东青帮了马骥。
东青离开的第二天,关于马骥找到龙肉的消息,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7第四封信
鲛人东青离开后不久,蒲松龄就莫名其妙生了一场病。倒也不是什么大病,只是发烧,轻微的,不伤筋动骨,不影响日常生活,就是整个人看起来浑浑噩噩的,整日说些胡话。医生开了很多方子,都不见效,眼见着明年又要考试,蒲家上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蒲松龄那场病,直到三个月才好。那病来得奇怪,去得也诡异。那一日,蒲松龄吃着饭,突然把筷子一摔,大叫道:“鲛人!马老爷是不是把鲛人给杀了?”
家人以为他又发病,并未理会。
蒲松龄腾地站起来,稍微收拾了下,直奔马府而去。到了马府,他一改往日的斯文,扯住马骥的衣袖,火急火燎地说:“东青呢?东青!”
马骥一脸疑惑:“什么东青西青?”
蒲松龄道:“就是鲛人东青啊!你是不是杀了他,把他的肉献到宫里,去给董鄂妃治病了?”
马骥哈哈大笑道:“原来蒲公子也不过是个俗人!这世界上哪有什么鲛人?龙肉更是子虚乌有!三个月前,皇上爱妻心切,急得失去理智,才会到我这里索要龙肉。可太后却是极为明事理的人。我将事情的原委禀明太后之后,她老人家通情达理,请皇上收回成命,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蒲松龄不信,“三个月前董鄂妃已经病重,不是吃了你供奉的龙肉,病情才有所好转吗?”
马骥道:“那是太后娘娘足智多谋,令老夫找了一条百年鲶鱼,谎称是龙肉。董鄂妃不知内情,当龙肉吃下去,心情大好,病情自然也慢慢好了起来。”
蒲松龄惊道:“这可是欺君之罪!”
马骥正色道:“蒲公子可别乱说,我只是奉太后懿旨办事儿,至于欺不欺君,这可就不关我的事了。”
“真的没有鲛人来找过您?”
“真没有!看来蒲公子病得不轻啊,尽说胡话了。”
那一日从马府出来,蒲松龄的病就莫名地好了,烧退了,也不再说胡话。有时人们拿他病中的疯话逗他,他也只是自嘲地笑笑。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所谓的鲛人,不过是自己病中的一场荒唐梦罢了。甚至,连马念龙信中的内容,细看之下也十分荒谬,谁知是不是他为了哄自己乐和,胡编乱造的故事呢?
蒲松龄病愈两个月后,也就是顺治十六年秋天,距离马念龙上一封信半年之后,蒲松龄又收到了他送来的第四封信。
那封信很短,甚至连抬头和落款都没有,只有短短一句话:“鲛人围攻罗刹国,吾等被困。”
又是鲛人!
蒲松龄揉揉眼睛,没错,是鲛人!
他拿起信,直奔马府。可走到一半,他的脑子突然转过弯儿了——只怕马老爷看了这封信,又要说他中了魔障了吧?既然连他都收到了巨鹰送来的书信,想必马府也应该收到了相关的信息。这么重大的事,马念龙不可能只通知自己而不告诉他的父亲吧?
想到这里,他将书信收好,悄悄来到马府附近,不动声色。
果然,只见马府上上下下都紧张地忙碌着,不断有船工模样的人被召集进来,镇守此地的将军,也差人送了些兵器搬进马府。看来,马老爷应该也收到了信。可马老爷的信里也写明了是鲛人围攻吗?倘若如此,那么马老爷也一定相信这世界上真的存在鲛人,才会如此紧张。
蒲松龄的手微微颤抖起来,那么,半年前他见到的鲛人东青,一定不是梦,是真真切切的。
在蒲松龄收到信的第二天,马骥就派了二十几艘商船前往罗刹国。说是商船,但船上并无货物,全都是精壮的男丁和退役的军人。
谁知那二十几艘商船也和马念龙一样,一进入罗刹国附近的海域,便杳无音讯。
从顺治十六年秋直至顺治十七年八月,马骥不知派了多少船前去罗刹国,但都如石沉大海,有去无回。所有人都觉得马念龙定是凶多吉少了,也有人说马骥杀龙取肉给董鄂妃治病,得罪了龙王爷,于是龙王就把他儿子收了去。
令人奇怪的是,马骥虽然派了很多商船去寻找儿子,但他本人似乎并不着急,并且也没有亲自出海寻子的意思。于是人们又说,马念龙其实并不是失踪,他本就是马骥和龙女所生的孩子,现在,他只不过是回龙宫探母了,怎么可能会有危险呢?
8第五封信
顺治十七年,多事之秋。董鄂妃病逝,皇帝伤心绝望,自此沉溺于佛学,不思朝政。驻扎在台湾的郑成功瞅准时机,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攻大陆。这些国家大事都是蒲松龄所忧心的,但却不是最烦恼的。最烦恼的是,那一年,他乡试未中,而才学远不及他的人,却用银子买到了功名,他心存愤懑,心灰意冷,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每日愁眉不展。
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收到了马念龙的第五封信,这恐怕是这一年,最能令他开心的事了。太好了,只要有信,就证明他还活着!
蒲兄:
见信如晤,思念甚切!
距离上次写信已一年有余,想必蒲兄十分忧心挂念,为此,弟深感不安。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千头万绪,真不知该从何说起。
那一日,我与罗公拜会了城南大院的主人后,才知道原来我父亲这么多年来一直做着伤天害理的营生。那大院的主人是一位相貌丑陋的老人,他原是罗刹国的侍郎,在退隐后的十几年里,一直与我父亲做着倒卖人口的买卖,我那些船上的家仆和婴童,正是要贩卖的货物。因了罗刹国与中国的审美完全相反,他们便以帮扶贫困百姓为名,将罗刹国的“丑女”免费收养,运回中国,养在阴花楼加以调教。每月初一十五阴花楼的开放日,名为大宴宾客,实则不过是一场披着华美外衣的买卖罢了。我父亲利用那些女孩,不但赚取了高额的聘金,还顺势将关系网铺到全国各地,方便自己收养诱拐国内那些畸形的弃儿。养在马府的那些丑陋的家仆们,在罗刹国人的眼中,却各个都是一等一的俊男美女。我父亲仰仗老侍郎的权势,在罗刹海市中占得一席之地,为家仆们挂上标签公然售卖,罗刹国的贵族和四方的鲛人都争相购买,一个家仆,就能换得数之不尽的珍珠玛瑙,这买卖真可谓一本万利。
看到这些,我不知道蒲兄会作何感想?反正当我得知这一切时,十分愤怒。但老侍郎和罗公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我小题大做,他们觉得自己是在做利国利民的善事。他们说,那些本应在罗刹国窘迫一生的女子,到了中国却能成为达官显贵的夫人,享尽荣华;那些本应在中国受尽欺辱的丑儿,到了罗刹国却能得到贵族的赏识,受尽宠爱,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大善事吗?乍一听,这些话似乎有点道理,但我总觉得心中堵得慌。罗刹女和我的家仆,都抱着感激的心情把我们当做恩人一般供奉着,而我们,却把他们当做赚钱的货物,这太没良心了。
当天晚上,我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东莪,东莪也十分赞同。啊,我的东莪,她总是那么理解我,认同我。没错,蒲兄,你没有看错,东莪是我的东莪,但这是后话。且说那夜,我与东莪左思右想,觉得不能让那些家仆蒙在鼓里,于是决定连夜返回西岸,将真相告诉他们。倘若他们心甘情愿留下被卖给罗刹国的权贵和鲛人,乐得做他们掌中的玩物,那第二日便可跟我们去海市;倘若他们不愿意,那么去留自便。
于是,我和东莪偷偷从老侍郎家溜出来,想要原路回到商船。谁知行至城中时,突降大雨。雨水洗掉了我们脸上的伪装,逗留在夜市中的罗刹国百姓从未见过像我们这么“丑”的人,大概在他们眼里,我们就像是吃人的妖怪吧?百姓们四处逃窜,尖叫声引来了都城的守卫,我们很快被守卫抓住,被关进死牢。听牢中的守卫说,罗刹国的皇帝十分痛恨中国人,因此我们无须提审,次日便会直接处斩。
当时我十分害怕,可东莪却镇定自若,那临危不惧的气势,真不是一般女子能有的。只见她轻轻松开发髻,将头发披散在肩上,然后昂起头,身体前倾,冲着监牢那扇小窗,发出奇妙的声音。那声音像夜莺的啼叫,又像海中巨鲸的悲鸣,悠远悠长,就像洒在空气中的上等香粉,随风飘向未知的远方。我问她在唱什么,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声音,她却摇摇头,一脸无辜地说,她也不知道。她只是本能地觉得,只要这样做,就能获救。
我忍不住问她:“东莪,你到底是什么人?你有姓氏吗?”
东莪倒也不隐瞒,她极为平静地说:“有。我是,爱新觉罗·东莪。”
蒲兄,看到这里,你也一定被吓到了吧?你也一定想不到,一个商船上的女工,竟然会是皇族吧!喝口茶,平复下心情,因为后面还有更惊人的!
东莪说完自己的姓名后,温婉地冲我笑了笑,轻轻撩起衣裙的一角,说:“我确实是皇族,却不是大清朝的皇族,而是鲛人的。”只见那裙角下面,露出一截银色的、剔透的鱼尾!
原来,东莪是鲛人国最受宠的小公主,幼年时,因贪玩而被一个朝鲜人诱捕,而后,幼小的她被当做珍禽异兽,关在笼子里贩卖。当时,多尔衮,也就是后来的皇父摄政王正在征战朝鲜,见她可怜,便重金买下她,那一年,多尔衮还顺势带回一个朝鲜王族之女。多尔衮膝下无子,对东莪十分宠溺。后来,他便干脆让自己那朝鲜侧福晋假装怀孕,让东莪成为自己名正言顺的女儿。顺便借此机会,堵住朝中关于自己“十几个妻妾却一无所出”的流言蜚语。由于幼年时的鲛人长得极慢,因此虽有好事之人怀疑东莪的身份。但碍于多尔衮的权势,也无人敢明目张胆地质疑。多年来,东莪在自己朝鲜族母亲的掩护下,将鱼尾深藏于长裙之中,竟没有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直到多尔衮去世,东莪及多尔衮的过继子多尔博被皇上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东莪担心身份败露,这才逃了出来。
她暗中打听,得知马家的商船与罗刹国有贸易往来,于是千方百计混进船队做女工,以期能找到族人。
且说东莪在发出奇妙的声音之后,不到两个时辰,罗刹国便乱作一团,连那些狱卒们都坐不住了,据说是一向与罗刹国两不相犯的鲛人,竟然将罗刹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罗刹国皇帝不明就里,派人交涉,这才知道自己的士兵误抓了鲛人公主和她的朋友。于是他亲自赶到大牢,打算当面赔罪。谁知,当那面如恶鬼的皇帝见了我时,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坚持只放东莪一人,却执意要杀我。
我至今都无法理解,我与那罗刹国皇帝素不相识,就算我在他眼中是极丑之人,也不用做得这么绝吧?当然,我心爱的东莪,做得比他更绝。她紧紧牵着我手,毫不退让。她说:“念龙生,我生;念龙死,我死;我死,则罗刹亡!”
我原本以为,在东莪的坚持和鲛人的威胁下,罗刹皇帝会做出让步,谁知,他不知为何偏偏杠上了。罗刹皇帝已经放了东莪,是东莪自己不走,所以鲛人也不好发起攻击。鲛人虽没有发动攻击,但由于东莪还在罗刹国,他们也不能就此退兵,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了大半年,直到罗刹国的皇后娘娘出海回来,从中斡旋,我们才得以脱身。
蒲兄啊,我视你为知己,才将在罗刹国的经历如实写于信中。朝中局势你是知道的,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皇上宣布多尔衮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东莪是逃匿的罪臣之女,希望你能保守信中的秘密,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亲。
眼下,我和东莪暂留在罗刹国,处理一些善后的琐事,诸多细节,不便多言。
愿兄一切安好,也许不久之后,我便会返回中国。
9祸端再起
读完马念龙的来信,蒲松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世间竟真有如此传奇般的故事。和马念龙的经历相比,自己的人生实在单薄而无味,自那时起,他心中便萌生了收集天下奇闻异事的想法。当然,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想法。
蒲松龄本以为,马念龙在罗刹国脱险,又有鲛人相助,应该很快便会回来。谁知,在收到信之后的四个多月里,马念龙不但没有返乡,反而又一次失去了音讯。
时值顺治十八年正月,天气出奇的寒冷。大年初一时,举国欢庆,京城中却传来噩耗,说是皇上患了水痘,已然病危,令全国停止一切庆祝活动。
正月初三,几骑快马横冲直撞闯进马府,带来太后懿旨,勒令马骥立即交出龙肉替皇上医病,否则便满门抄斩。
前文曾说过,太后是明事理的人,董鄂妃病危时,她曾帮过马骥解围,如今为何却又自相矛盾,要生生地为难马骥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太后也是常人,也是一位母亲。在对待别人的事时,当然可以保持理智。何况,皇上任性,当时专宠董鄂妃一人,导致后宫怨声连连。要知道,这不仅仅是后宫争宠的问题,还涉及到每个嫔妃背后的部落、族群各政治团体的利益。因此,太后当时心里也不喜欢董鄂妃,对董鄂妃的病,自然也不会太上心。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病危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好不容易培养长大的亲生儿子。从皇太极驾崩那一刻起,为了儿子,她就没过过一天舒坦日子,好不容易熬到多尔衮死去,熬到儿子当政,却又……
因此,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哪怕是没有希望的希望,她也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可愁煞了马骥。他跪在钦差面前,将脑门磕得血迹斑驳,一再申明自己根本没什么龙肉。但钦差大臣可不听这一套,他说:“行了,别装了。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谁跟你不是沾亲带故的?大家都知道,你儿子马念龙,是你与龙女所生。就算你没有龙肉,那你儿子体内好歹有龙的血脉,只要割下一小块儿,兴许就能救皇上一命。我说马骥啊,又不是要你儿子的命,只不过割一块肉,也就疼那么一下,若连这个都做不到,太后娘娘现在就能定你个反清的大罪!”
马骥哭道:“大人,这么大的罪名,草民可担待不起啊!且不说犬子并非龙女所生,就算他是,草民此刻也鞭长莫及啊!犬子几年前出海,至今未归,我能奈何啊!”
钦差大臣厉声道:“你儿子是不是叫做马念龙?若他不是龙女所生,为何要叫念龙?莫不成,他思念的不是龙女母亲,而是大清的龙位?!这么说起来,你儿子似乎从小就未剃发,完全无视朝廷的剃发易服令,这,还不是反清?!还有,你不知从哪弄些野孩子,稍微调教两下,就要塞给各地显贵做正室,如此明目张胆地拉党营私,到底藏的什么居心?”
马骥百口莫辩,只能哭嚎着哀求道:“大人,草民明白了,草民懂了!请给草民一点时间,就算上天入地,也要为皇上找到龙肉,以表忠心呐!”
钦差大臣道:“我可以等,太后也可以等,但皇上的病可等不得!明日日出之前,必须交出龙肉!”
马骥连忙磕头谢恩——感谢老天爷!幸好我的儿子出海了,幸好他不在这里!
马骥确实到过罗刹国,也和鲛人做过生意,但龙族,他是真真的没见过。虽然鲛人的体液有强身健体的神效,但那也绝不可能是医治百病的仙药啊,况且,这一时半刻,让他到哪儿找鲛人去?退一万步,就算他找到了鲛人,把鲛人的体液献给皇上,可万一皇上还没好,这次可就是真真切切的欺君之罪了!横竖都是一死,还不如趁夜逃走,兴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想到这里,马骥叫了两个靠得住的家仆,携带些细软,连夜向沿海的方向逃去。
正月初七,皇上驾崩。
随后不久,马骥和马念龙都被冠以谋逆的罪名,诛九族,财产入宫。马骥和马念龙之前所做过的一切,全都成了罪证,经过吏部那些大臣们一番梳理,竟然折腾出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来,而且听起来极为合情合理。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说,马念龙并非马骥的亲生子,而是崇祯帝和某个民女的私生子,是实打实的前朝余孽。马骥为他取名马念龙,就是要时时告诫他,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反清复明的大业。当年,马骥倾尽家财捐献给清军,其实就是为了保住马念龙。后来,马骥又以出海经商为幌子,和台湾的郑成功暗中勾结。在时机成熟之后,为了安全起见,他又将马念龙送到台湾,为的就是保住龙裔。而所谓的阴花楼,实则是郑成功暗设在大清朝的秘密机构,他们将美貌的女子嫁给各地显贵和朝中大臣、满清贵族,为的就是更加全面地打探朝廷机密。马家获罪,阴花楼的女孩们也全部被处以极刑,而那些已经嫁做人妇的,也难逃被夫家赐死的命运,与此同时,很多官员都受到牵连,重则杀头,轻则罢黜。
马家彻底败落,但这还没有结束。
不久之后,朝廷又颁布了迁海令,此令声称是为了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氏王朝的接济。当时的辅政大臣鳌拜下令从山东省至广东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将该处的房屋全部焚毁,不准百姓以任何理由出海。
从马骥逃逸至迁海令颁布,又至康熙二十二年迁海令废止,蒲松龄再也没有收到过马念龙的信。他就仿若人间蒸发一般。若不是蒲松龄一直保存着那几封信,他甚至都怀疑,马骥和马念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他从未想过,二十多年后,会再次收到马念龙的信。
10最后一封信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48岁。那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大有名气,连大诗人王士祯都来信索阅。那一年,他应乡试,又未中。在那次乡试中,他得意疾书,下笔如有神助,谁知助他的那位“神”却是瘟神,即便他试卷写得再好,也不可能中的,因为他“越幅”了。越幅就是违反了书写规则,正常来说,试卷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先生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完蛋。
或许真是应了马骥之前的“诅咒”,他的仕途走得极为不顺,即便才高八斗,也全无用武之地。这官场简直就和罗刹国一般,若想挤进去,就得把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丑,一样脏,一样不堪入目。
乡试结束后,他心情跌落谷底,既无心读书,也无心编写《聊斋志异》,整日对着挂在窗棂上的玛瑙风铃发呆。有一天正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
蒲松龄仰头一看,才发现那并不是乌云,而是一群巨鹰。巨鹰们落在书斋前的院子里,高声叫个不停。从毛色看,为首的巨鹰已经十分苍老,它的右腿上,绑着一个牛皮囊。蒲松龄不由眼前一亮,他试探着,小心翼翼地靠近巨鹰,轻轻拆下牛皮囊。那一刻,巨鹰们顿时拔地而起,在上空久久盘旋,似乎是在因这封迟了二十多年的书信而愧疚。
没错,这封信,写于二十六年前,康熙元年。
蒲兄: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看到这行字,你先别担心。之所以说是最后一次,是因为我带来的信鹰已经用完了,这是最后一只。以后,即便我想给你写信,怕也无人传递了。
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向你报个平安。此时此刻,我和东莪已经遣散了从家乡带来的家仆,离开了罗刹国,一起到了鲛人国。鲛人国虽是水国,但也有几处富饶的小岛可供我居住,因此我这里生活得极为惬意,且,再也不会回去了。
对于家乡,我唯一的留恋,便是你。至于我的父亲,我想我此生此世都不会再原谅他,也不想再见到他。有他这样的父亲,是我生命里最大的耻辱。
记得在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中曾提到,我父亲误入罗刹国后,历尽波折,后来他在海市中偶遇龙王三世子,被引荐入龙宫,招为驸马,与龙女相亲相爱,生下了我。后来父亲思乡心切,龙女也知仙凡之恋终究不能长久,于是让我父亲带着我返回了中国。
而这一切,都是他编造的谎言,东莪说了,这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龙王,更没有龙宫,起码他们鲛人一族在海里生活了几千年,从未遇到过。我父亲口中所谓的龙女,其实并不是龙王的女儿,而是一个名叫“龙女”的罗刹女,这个罗刹女,正是罗刹国的皇后。
罗刹王后,也就是我的母亲龙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啊,这里有必要啰唆下,是罗刹国的美。罗刹王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深深爱上了她。
就在他们大婚前,我父亲误入罗刹国,被罗刹人当做吃人的妖怪关押起来。我母亲当时年少,好奇心重,忍不住偷偷跑到大牢,想看看妖怪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当年,我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只因朝廷腐败,考官连试卷都不看,只以收受贿赂的多少来裁定三甲。父亲心灰意冷,这才弃学从商。
当我父亲见到龙女时,顿然看到了一线生机。他用尽浑身解数,又是作诗,又是唱曲,说尽甜言蜜语,龙女自幼生于荒蛮,哪里见过如此风雅之人?在她眼里,这个男人虽然长得丑了点,但却才情过人,是个十分具有魅力的好妖怪。于是她决定答应我父亲的求爱,偷偷放了他,并连夜与他一起私奔。
我父亲原本想着逃出大牢就立刻甩掉龙女的,他怎么可能看上那样的丑八怪呢?可是,碍于他在罗刹国人生地不熟,又没有钱购买船只,所以只好忍耐着,暂时和龙女生活在一起。在那段时间里,他除了写写诗,看看书,什么都没做过,一切家用,都是龙女辛苦地维持。一年后,也就是我刚刚出生时,我父亲趁着龙女产后虚弱,偷光家里所有的钱,又将我从龙女怀中夺走,头也不回地抛弃了她,返回了家乡,并偷偷在两国之间,做起了贩卖人口的生意。
龙女绝望至极,一心寻死,却被一直偷偷关注她、接济她的罗刹王所救。原来,这一年来,罗刹王一直在暗中关注着她,只要她过得好,过得快乐,他便也无怨无悔了。谁知痴情的龙女竟会遇到这样一个负心汉,几年后,龙女终于从失子之痛中恢复过来,嫁给了罗刹王,成为罗刹国的王后。
我真不知是应该庆幸自己长得像父亲,还是应该为此感到悲哀。因为我长得像父亲,并不似罗刹国人那般丑陋,所以父亲当年才肯带我一起走;又因为我长得极像父亲,罗刹王才会怒气难平,执意要杀我。
蒲兄啊,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何你我更喜欢书信往来,而不愿面对面交谈。书信距离虽远,但却是纯纯粹粹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而面谈虽近,但我们两人之间却隔着一层臭皮囊。这臭皮囊无论美丑,都会成为一种束缚。
罗刹人相貌虽丑,但心却很美。反之……你懂的。
对了,东莪的哥哥东青回到鲛人国了。世界何其大,又何其小,原来你们是见过的。蒲兄啊,你也太有才了,竟然会把东莪想到董鄂妃那里去,哈哈!所幸,他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去找我爹,而是直接去了皇宫确认董鄂妃到底是不是东莪,否则真不知道还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最后,我还有个不情之请。
虽然我极其厌恶我的父亲,但他终究是我的父亲。不能为他养老送终,是我此生唯一的遗憾。希望你能在他年老力衰时,适当地帮扶一把,愚弟先行谢过,感激涕零。
11罗刹海市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
却,又全然不是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