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昆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饮食资源,积淀了深厚的饮食文化。只有了解乡情、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父母。我校以昆山美食为依托,使地方美食成为形象生动、真切感人的活力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亲近美食文化、传承勤劳致富精神,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从而生发爱生活、爱家乡、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关键词:乡土美食 生活德育 爱乡情怀
德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和感悟。我校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课程活动化,积极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德育实践活动。发掘家乡美食,开展乡土教育、生活教育,是增进德育工作实效的生动途径之一。以我校正在研发的德育家乡美食课程为例,先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调查走访等途径,了解家乡——昆山丰富的美食品种,然后通过“寻、知、行”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了家乡独特的美食文化,同时也感悟了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学生孝亲敬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寻美食,追溯家乡食之源
昆山地处古三江口,北江娄江(现在叫浏河)往北通长江出海,东江吴淞江向东经上海长江口出海,中江通苏州。昆山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文化鼎盛期,是东亚越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昆山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以阳澄湖大闸蟹最为有名。此外,周市爊鸭、周庄万三蹄、锦溪袜底酥、正仪青团子等,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经典美食。
选材前对昆山各乡镇的美食进行了斟酌、筛选,最终确定了正仪青团为首批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其原因有三:其一,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距昆山市区10千米,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正仪古镇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亦富有昆山水乡古镇的特色。其二,正仪的百年老店文魁斋的青团子柔软细润、甜而不腻、香而不散、翌而不黄,可以存放一周而香鲜如初。这里除了用料讲究和手工制作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制作浆麦草汁。现在拥有这门技艺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这也给文魁斋增添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神秘。其三,青团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课堂及实践相对容易掌握,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探究家乡的历史渊源。
通过地方美食这一德育课程,让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品尝美食,追溯历史。“乡土”如童年的“烙印”,“似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因此,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势在必行。“乡土”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作为学校,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乡土”这一概念深入学生心田,地方美食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引进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知美食,感悟家乡食之味
在调查研究昆山名点——正仪青团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文魁斋的主人吴定元老人特别感兴趣。守望文魁斋的吴定元老人出生于1945年,临近七旬。老人至今单身,现在他一个人独撑文魁斋。在2007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第一批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里,文魁斋的“家作青团子制作工艺”榜上有名。文魁斋青团以它独特的色、香、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大,文魁斋眼看后继无人。吴定元老人对着店里的金字招牌,忧心忡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裹进家族百年秘技的文魁斋青团,学校特意把老人请进了课堂。老人精神矍铄,一身素衣,左手持一瓶墨绿的浆麦草汁,右手拎一篮新鲜出炉、香气扑鼻的手工青团。学生围着老人追问了:“如何识别浆麦草”“青团的制作过程”“文魁斋为何回绝送上门来的生意”等问题,老人一一详细解答。随后还让学生品尝了当天凌晨制作的青团。教室里弥漫着青团独有的香味,学生在清香的浆麦草汁里,仿佛看到了江南新绿的田野,仿佛看到了水乡人民勤劳的身影。
古人云:“入国而问俗,入乡而随俗。”这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随着昆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更多的外地幼儿随父母一起来到昆山,成为了新昆山人。以昆山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口,意在传承和发展昆山乡土文化,加深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感知了解,培养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喜欢昆山,有作为昆山人的自豪感。学校德育工作决不局限于学校本身,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共进,利用各种德育美食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整合、实施,使学校德育课程得以更加丰富多彩、行之有效。
三、做美食,传承家乡食之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做中学,做中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活力德育校本课程切合这一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理解和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行合一,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懂仁爱知礼让的美好情操,培养学生自理、自强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样可以有效利用家乡的美食资源。在老人讲述了文魁斋青团制作的工艺之后,学生迎来了自己动手做青团的机会。文魁斋提供给我校秘方配制的浆麦草青汁到糯米、红豆、核桃等原材料,在吴定元老人和食堂工作人员的积极帮助下,学生自己和糯米粉,加青汁,包馅料……笑声盈盈,暖意融融。学生一边包着青团,一边听老人讲述文魁斋每年清明都要把做好的青团分送给镇上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学生被感动了。青团蒸好后,学生分成几个小队,把热腾腾的青团分送到了隔壁敬老院老人和爱心学校的孩子手中。老人们品着青团,追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感慨现在的美好生活。学生听得热泪盈眶,同时又激情满怀。
课程结束,我收到这样一条家长短信:“蒋老师:您好!孩子回到家中特别兴奋地讲了今日的德育课,说周末要亲手为全家做一次青团子,还要送给远在乡下的太爷爷。今天的一课比我们十年的亲情教育都有效,感谢老师给孩子这份爱的礼物!”念着这条短信,我心里越发坚定这种“通过舌尖、走入心间”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把传统的美食文化与时代性的教育要求兼容并蓄,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提升了德行修养,塑造了健全人格。
昆山乡土美食是一扇开启昆山文化风景的窗。它承载传统民俗底蕴,富含时代创新元素,以细节体现乡情韵味,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富足生活、美好梦想。昆山的美,美在景,也美在食。大闸蟹、青团子、奥灶面、袜底酥、千层糕……它们像一个个奔腾跳跃的音符,汇成一曲曲阐释昆山味道的交响乐。有多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就有多少家乡美食;有多少时代变迁,就衍生出多少味觉风尚。学校正依托家乡美食,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系列家乡美食……
(责编 张宇)
关键词:乡土美食 生活德育 爱乡情怀
德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和感悟。我校积极倡导并努力践行德育课程生活化,德育课程活动化,积极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德育实践活动。发掘家乡美食,开展乡土教育、生活教育,是增进德育工作实效的生动途径之一。以我校正在研发的德育家乡美食课程为例,先通过大量资料的搜集、调查走访等途径,了解家乡——昆山丰富的美食品种,然后通过“寻、知、行”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了家乡独特的美食文化,同时也感悟了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学生孝亲敬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寻美食,追溯家乡食之源
昆山地处古三江口,北江娄江(现在叫浏河)往北通长江出海,东江吴淞江向东经上海长江口出海,中江通苏州。昆山历史可以追溯到吴越文化鼎盛期,是东亚越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昆山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以阳澄湖大闸蟹最为有名。此外,周市爊鸭、周庄万三蹄、锦溪袜底酥、正仪青团子等,都是让人垂涎三尺的经典美食。
选材前对昆山各乡镇的美食进行了斟酌、筛选,最终确定了正仪青团为首批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其原因有三:其一,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距昆山市区10千米,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正仪古镇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亦富有昆山水乡古镇的特色。其二,正仪的百年老店文魁斋的青团子柔软细润、甜而不腻、香而不散、翌而不黄,可以存放一周而香鲜如初。这里除了用料讲究和手工制作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制作浆麦草汁。现在拥有这门技艺的人已经凤毛麟角,这也给文魁斋增添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神秘。其三,青团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学生通过课堂及实践相对容易掌握,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探究家乡的历史渊源。
通过地方美食这一德育课程,让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品尝美食,追溯历史。“乡土”如童年的“烙印”,“似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是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因此,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势在必行。“乡土”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作为学校,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让“乡土”这一概念深入学生心田,地方美食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引进应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知美食,感悟家乡食之味
在调查研究昆山名点——正仪青团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文魁斋的主人吴定元老人特别感兴趣。守望文魁斋的吴定元老人出生于1945年,临近七旬。老人至今单身,现在他一个人独撑文魁斋。在2007年昆山市人民政府发布的第一批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里,文魁斋的“家作青团子制作工艺”榜上有名。文魁斋青团以它独特的色、香、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大,文魁斋眼看后继无人。吴定元老人对着店里的金字招牌,忧心忡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裹进家族百年秘技的文魁斋青团,学校特意把老人请进了课堂。老人精神矍铄,一身素衣,左手持一瓶墨绿的浆麦草汁,右手拎一篮新鲜出炉、香气扑鼻的手工青团。学生围着老人追问了:“如何识别浆麦草”“青团的制作过程”“文魁斋为何回绝送上门来的生意”等问题,老人一一详细解答。随后还让学生品尝了当天凌晨制作的青团。教室里弥漫着青团独有的香味,学生在清香的浆麦草汁里,仿佛看到了江南新绿的田野,仿佛看到了水乡人民勤劳的身影。
古人云:“入国而问俗,入乡而随俗。”这充分说明了乡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随着昆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更多的外地幼儿随父母一起来到昆山,成为了新昆山人。以昆山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口,意在传承和发展昆山乡土文化,加深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感知了解,培养儿童对昆山乡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喜欢昆山,有作为昆山人的自豪感。学校德育工作决不局限于学校本身,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共进,利用各种德育美食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整合、实施,使学校德育课程得以更加丰富多彩、行之有效。
三、做美食,传承家乡食之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做中学,做中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途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活力德育校本课程切合这一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权利,理解和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行合一,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懂仁爱知礼让的美好情操,培养学生自理、自强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样可以有效利用家乡的美食资源。在老人讲述了文魁斋青团制作的工艺之后,学生迎来了自己动手做青团的机会。文魁斋提供给我校秘方配制的浆麦草青汁到糯米、红豆、核桃等原材料,在吴定元老人和食堂工作人员的积极帮助下,学生自己和糯米粉,加青汁,包馅料……笑声盈盈,暖意融融。学生一边包着青团,一边听老人讲述文魁斋每年清明都要把做好的青团分送给镇上孤寡老人的感人故事。学生被感动了。青团蒸好后,学生分成几个小队,把热腾腾的青团分送到了隔壁敬老院老人和爱心学校的孩子手中。老人们品着青团,追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感慨现在的美好生活。学生听得热泪盈眶,同时又激情满怀。
课程结束,我收到这样一条家长短信:“蒋老师:您好!孩子回到家中特别兴奋地讲了今日的德育课,说周末要亲手为全家做一次青团子,还要送给远在乡下的太爷爷。今天的一课比我们十年的亲情教育都有效,感谢老师给孩子这份爱的礼物!”念着这条短信,我心里越发坚定这种“通过舌尖、走入心间”的德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把传统的美食文化与时代性的教育要求兼容并蓄,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提升了德行修养,塑造了健全人格。
昆山乡土美食是一扇开启昆山文化风景的窗。它承载传统民俗底蕴,富含时代创新元素,以细节体现乡情韵味,以最直观的方式表达富足生活、美好梦想。昆山的美,美在景,也美在食。大闸蟹、青团子、奥灶面、袜底酥、千层糕……它们像一个个奔腾跳跃的音符,汇成一曲曲阐释昆山味道的交响乐。有多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就有多少家乡美食;有多少时代变迁,就衍生出多少味觉风尚。学校正依托家乡美食,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系列家乡美食……
(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