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政府了解公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舆情,从而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电子治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网络为公民搭建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条件下,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既可以表达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和赞赏,也可以发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既可以参与国家决策,深入了解政治,也可以享受政府优质的服务。党和政府传递出对网上舆论充分关注的信息,直接鼓舞了网民建言献策、参与议政的热情。
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关于什么是舆情,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定义。“舆情”是一个新兴的社科研究领域,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就是舆论情况;而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一)自由性。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除了带来无尽的信息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只是单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受众自由地获取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
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极大自由的传播空间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谨记:失去了自由,网络不能成其为网络。其实,网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隐藏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在网络上我们一样要受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负责任。因为网络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并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并不是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二)交互性。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其信息的海量和传播的实时性,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网民与国家管理者的互动;网民与网络媒体的互动;网民间的互动。
(三)隐匿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不必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名可以轻易地隐藏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行为方式虽可以刻意掩饰,但网上的言行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应出某些信息。另外,也有一些专门提供匿名服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更高。由于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业因此具有了隐匿性。不过,绝对匿名是不存在的,只是追踪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三、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措施
网络舆情对政府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舆情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应对网络舆情新特点的冲击,就要重视以人为本,加强政府电子治理,积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在现阶段,人民当家做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决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应该加强的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高度概括。
(二)坚持政务公开制度,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政务公开就是要保障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利益。实行政务公开,就是为了使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公开政府办事制度、办事过程、办事结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要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公开的对话。公民不只是简单地提出意见,而且要参与决策活动。公民不仅要发表意见,而且要监督意见的落实。政府则不仅要征询民众的意见,而且要对不同的意见作出解释和协调,直到双方的意见统一为止。我国公民参与到制定决策以及政府立法活动越来越多,并且参与范围越来越广,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国行政制度的创新。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电子治理促进了行政价值取向的转变,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促进了行政组织的重组和合理化,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网民意识到,只要坚守法律、道德的底线,就可以通过网上议政的平台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有可能形成主流观点,受到政府的关注。而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预期也促使部分网民开始认真反思如何能够利用好、维护好这个平台。政府不能无视网络舆情,而网民也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从网友的积极议政,到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在政府治理和决策中已经显示出重要的力量。我国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积极构建起对话平台,形成了政府治理与舆情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交流和沟通的新渠道,对推广政务公开、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增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03,(5).
[3]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电子治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1
网络为公民搭建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条件下,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既可以表达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和赞赏,也可以发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不满;既可以参与国家决策,深入了解政治,也可以享受政府优质的服务。党和政府传递出对网上舆论充分关注的信息,直接鼓舞了网民建言献策、参与议政的热情。
一、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关于什么是舆情,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定义。“舆情”是一个新兴的社科研究领域,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的深度也有待加强。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就是舆论情况;而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一)自由性。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除了带来无尽的信息资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只是单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受众自由地获取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也使得信息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
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极大自由的传播空间的同时,我们要时刻谨记:失去了自由,网络不能成其为网络。其实,网络在提供给人们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同时,也隐藏着细腻的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在网络上我们一样要受纪律、条例、制度的约束,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担负责任。因为网络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并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并不是没有管理者的绝对自由空间,网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二)交互性。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网络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其信息的海量和传播的实时性,而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上。网络舆情的交互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网民与国家管理者的互动;网民与网络媒体的互动;网民间的互动。
(三)隐匿性。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不必公布其合法姓名和有效住址,而是采用虚拟的网名形式;网名可以轻易地隐藏或者转换本身的社会属性;行为方式虽可以刻意掩饰,但网上的言行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反应出某些信息。另外,也有一些专门提供匿名服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相对来说,这样的匿名程度更高。由于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网络舆情的传播业因此具有了隐匿性。不过,绝对匿名是不存在的,只是追踪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三、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措施
网络舆情对政府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舆情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应对网络舆情新特点的冲击,就要重视以人为本,加强政府电子治理,积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在现阶段,人民当家做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民主决策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应该加强的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高度概括。
(二)坚持政务公开制度,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政务公开就是要保障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利益。实行政务公开,就是为了使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公开政府办事制度、办事过程、办事结果,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要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在公民参与的过程中,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公开的对话。公民不只是简单地提出意见,而且要参与决策活动。公民不仅要发表意见,而且要监督意见的落实。政府则不仅要征询民众的意见,而且要对不同的意见作出解释和协调,直到双方的意见统一为止。我国公民参与到制定决策以及政府立法活动越来越多,并且参与范围越来越广,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也正好体现了我国行政制度的创新。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电子治理促进了行政价值取向的转变,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促进了行政组织的重组和合理化,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网民意识到,只要坚守法律、道德的底线,就可以通过网上议政的平台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有可能形成主流观点,受到政府的关注。而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高预期也促使部分网民开始认真反思如何能够利用好、维护好这个平台。政府不能无视网络舆情,而网民也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从网友的积极议政,到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在政府治理和决策中已经显示出重要的力量。我国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积极构建起对话平台,形成了政府治理与舆情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新形势下政府与民众交流和沟通的新渠道,对推广政务公开、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增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03,(5).
[3]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