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所以勃拉姆斯自幼随着父亲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圆号。生活在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中,幼年时家境不佳,生活贫困,十几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伴奏,同时也在剧院为父亲帮忙,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勃拉姆斯还创作了很多沙龙音乐作品。1853年,勃拉姆斯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舒曼夫妇并得到赏识,1862年回到维也纳后开始创作交响曲,并完成了多部优秀的交响作品。他对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 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全曲为四个乐章,深刻的表现了“悲伤”到“悲剧”的心理变化过程,采用戏剧性的手法,生动并且概括,从一定程度上讲,《第四交响曲》的艺术高度大大超过了其前三个交响曲。作品中的结构原则、调性的合理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反映出巴赫、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四首交响曲中,以第一和第四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并不像大多数作曲家那样往往带有尝试和模仿的性质,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勃拉姆斯对这一时期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和理解。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气势恢弘,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使整个乐曲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 时常突破传统基本配器原则, 但又不同于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施特劳斯, 他不需要那种色彩缤纷的调色板, 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在第一乐章是一个含有大型尾声的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长达四百多个小节,大致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部分,其中呈示部中由多个主题发展乐曲,大体分为四个段落,在第一主题中,e小调很好的突出了主题部分,这个段落的旋律,先由第二小提琴从第十八小节第四拍进入,一直到第二十六小节,都是由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呼应交替地演奏被装饰的主题。第二十二小节的第四拍到第二十三小节的强拍,是一个e→d→e的下助音进行,是对主题的一个相互呼应。此外,低音弦乐声部也有一个主题化的音型,加强了主题与材料的统一性。在主题与副题中所出现的连接部分,只有短短的三个小节,用升F大调连接,之后进入旋律部分的副题在核心动机展开后进入b小调,此后的连接部分用G大调连接了副题部分和主题的核心动机,经过B大调的副题部分之后,渐渐结束。展开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了三个调式展开乐章,分别是e小调,g小调和升g小调,再现部分在连接中,调式由G大调变为C大调,此外在副题展开后,乐曲的第二展开再现部即尾声部分,篇幅也比较大。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勃拉姆斯运用了自己最喜欢的变奏曲式, 以巴赫康塔塔的主题作为固定低音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为基础, 接近于古老的恰空舞曲。这部创作于十九 世纪80 年代的交响曲使用古老的形式和技巧,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回复古典传统的情怀。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都是无标题性的纯器乐交响曲。勃拉姆斯追寻着古典大师的足迹, 走在浪漫主义的大道上, 进行新的探索, 不断创新, 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音乐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调节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展, 同时也为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具有独特音乐风格的作曲家。,他以严谨质朴的作曲风格,体现了他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相结合的音乐特质。勃拉姆斯的一生共作有四部交响曲,而这四部交响曲均为四乐章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这种在古典主义早期便已确立的快板—行板—小步舞曲—终曲的曲式结构,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被“标题音乐”和“交响诗”等新形式取而代之。当时,李斯特和瓦格纳倡导标题音乐和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主张,其影响颇为巨大。然而,勃拉姆斯坚决反对,仍然执着地追随着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古典主义传统,讲究音乐自身的完满和形式美感。所以,他的四部交响曲,都没有标题,在勃拉姆斯的这些作品中,严格地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充分體现了勃拉姆斯的古典倾向。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王至光.勃拉姆斯的音乐世界 [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苏方崇,女,蒙古族呼和浩特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
关键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主题
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他的父亲是一位职业乐师,所以勃拉姆斯自幼随着父亲学习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圆号。生活在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中,幼年时家境不佳,生活贫困,十几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伴奏,同时也在剧院为父亲帮忙,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勃拉姆斯还创作了很多沙龙音乐作品。1853年,勃拉姆斯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舒曼夫妇并得到赏识,1862年回到维也纳后开始创作交响曲,并完成了多部优秀的交响作品。他对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 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之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一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作品具有自由的、即兴式的气质和丰富的形象, 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意感情又同古典曲式结构的严格规律和创作手法紧密结合, 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84-1885年间,是勃拉姆斯的所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全曲为四个乐章,深刻的表现了“悲伤”到“悲剧”的心理变化过程,采用戏剧性的手法,生动并且概括,从一定程度上讲,《第四交响曲》的艺术高度大大超过了其前三个交响曲。作品中的结构原则、调性的合理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反映出巴赫、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四首交响曲中,以第一和第四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并不像大多数作曲家那样往往带有尝试和模仿的性质,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勃拉姆斯对这一时期的生活现实的感受和理解。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气势恢弘,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使整个乐曲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
《第四交响曲》在主题创作和形象塑造中有不凡的表现。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 时常突破传统基本配器原则, 但又不同于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施特劳斯, 他不需要那种色彩缤纷的调色板, 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在第一乐章是一个含有大型尾声的奏鸣曲式写成的。第一乐章长达四百多个小节,大致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部分,其中呈示部中由多个主题发展乐曲,大体分为四个段落,在第一主题中,e小调很好的突出了主题部分,这个段落的旋律,先由第二小提琴从第十八小节第四拍进入,一直到第二十六小节,都是由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呼应交替地演奏被装饰的主题。第二十二小节的第四拍到第二十三小节的强拍,是一个e→d→e的下助音进行,是对主题的一个相互呼应。此外,低音弦乐声部也有一个主题化的音型,加强了主题与材料的统一性。在主题与副题中所出现的连接部分,只有短短的三个小节,用升F大调连接,之后进入旋律部分的副题在核心动机展开后进入b小调,此后的连接部分用G大调连接了副题部分和主题的核心动机,经过B大调的副题部分之后,渐渐结束。展开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用了三个调式展开乐章,分别是e小调,g小调和升g小调,再现部分在连接中,调式由G大调变为C大调,此外在副题展开后,乐曲的第二展开再现部即尾声部分,篇幅也比较大。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勃拉姆斯运用了自己最喜欢的变奏曲式, 以巴赫康塔塔的主题作为固定低音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为基础, 接近于古老的恰空舞曲。这部创作于十九 世纪80 年代的交响曲使用古老的形式和技巧,充分体现了勃拉姆斯追求古典风格回复古典传统的情怀。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都是无标题性的纯器乐交响曲。勃拉姆斯追寻着古典大师的足迹, 走在浪漫主义的大道上, 进行新的探索, 不断创新, 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音乐风格的交响乐作品, 调节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展, 同时也为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具有独特音乐风格的作曲家。,他以严谨质朴的作曲风格,体现了他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相结合的音乐特质。勃拉姆斯的一生共作有四部交响曲,而这四部交响曲均为四乐章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这种在古典主义早期便已确立的快板—行板—小步舞曲—终曲的曲式结构,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被“标题音乐”和“交响诗”等新形式取而代之。当时,李斯特和瓦格纳倡导标题音乐和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主张,其影响颇为巨大。然而,勃拉姆斯坚决反对,仍然执着地追随着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古典主义传统,讲究音乐自身的完满和形式美感。所以,他的四部交响曲,都没有标题,在勃拉姆斯的这些作品中,严格地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充分體现了勃拉姆斯的古典倾向。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王至光.勃拉姆斯的音乐世界 [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苏方崇,女,蒙古族呼和浩特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