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化学的发展的分水岭是人们突破对燃素说的固执认识和原子理论的发展,本文为了让广大读者对化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基于燃素说和原子理论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燃素说;化学发展;原子理论
一、燃素说
燃素说是由18世纪初的德国医生及化学家施塔尔在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及各家观点之后, 于1703年提出的:一切可燃物质都含有细小的活泼的燃素, 在通常情况下, 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在燃烧时, 燃素就分解而游离出来, 大量的游离的燃素的集中, 就形成了明显的火焰。
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时,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燃素说的描述如下:对于燃烧现象:
燃烧现象=可燃物一燃素, 即燃素从可燃物中分离出来。
对于金属的缎烧现象: 金属一燃素= 金属缎灰, 即燃素从金属分离出来。
燃素说对金属的氧化的解释:锻烧金属,燃素从中逸去,变成煅渣;煅渣与木炭共燃时,又从木炭中吸取了燃素,所以金屬重生。
二、人们为什么相信原子的存在
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质和复杂变幻的现象之间有无相互联系, 是否存在一种基本的不变的物质实体, 由它们联合构成万物, 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引起各种变化和现象? 这种对物质本原的认识, 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40 0 多年, 古代的思想家们就进行了探讨。中国墨家“ 端” 的思想认为: 端是组成实体物质的一种体积极小的最原始的微粒, 而这种微粒不再有内部间隙, 不可再分割。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几种相应的假说,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漠克利特提出, 后来经伊壁鸠鲁发展的“古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木原是原子和空虚, 原子是不生不灭、不可再分割的组成各种物质的“ 始基”。这一论断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但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提供有力的证据,古原子论者又都有着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因此,古原论长期受到奚落和敌视。随着“文艺复兴” 的深入,直到17、18 世纪, 原子论思想才逐步为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一种新原子论——化学原子论,仍然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极微小的, 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单元, 是不生不灭的。道尔顿曾说:“谁想要毁灭和创造一个原子, 就象毁灭和创造一个星球那样不可能”。与古原子论不同, 化学原子论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阐述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等化学概念和为许多经验性的化学定律提供理论解释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化学原子论的建立, 为进一步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奠下了 科学理论的基础。
对原子的认识的演变:
1814年,安培认为化学元幸的原子是由更细小的亚原子粒子组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实验确证了电子。并发现电子是各种物质共同拥有的带电微粒,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子的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冲击着原子不可分割不可改变的思想, 揭示出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进行再分割。由于电子带负电, 而原子又是中性的, 由此推测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另一部分带正电的物质组成, 围绕这一原子结构问题, 科学家们开始了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各种尝式;1896年,洛伦兹根据自己的“电子论”提出了“ 弹性束缚电子” 模型;1897年,开尔芬包含电子的“正电子云”模型;1902 年改进为“ 涡旋原子” 模型,后来汤姆逊发展为 “ 葡苟干面包” 模型;汤姆生的学生用a 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1913年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可见,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螺旋上升的。对于世界的本源问题,先哲们经过漫长的探索过程,起初,部分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金,木,土,水,火组成的。但是人们慢慢的发现有很多违背这样的结论的例子。于是人们又在寻找合适的解释。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不断的分割,然后变成细小的直到不能继续分割为止,这个不能分割的细小微粒就是原子,这就是原子的雏形。最先提出原子这个概念的人是道尔顿。后来经过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探索,证明确实存在原子。
参考文献
[1] 黄家裕,错误假说的作用一燃素说 [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
[2] 黄俊侠, 赵学森, 历时史观与移时史观中的燃素说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 秦方明,“燃素学说”的创立与破灭
关键词:燃素说;化学发展;原子理论
一、燃素说
燃素说是由18世纪初的德国医生及化学家施塔尔在总结了燃烧中的各种现象及各家观点之后, 于1703年提出的:一切可燃物质都含有细小的活泼的燃素, 在通常情况下, 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在燃烧时, 燃素就分解而游离出来, 大量的游离的燃素的集中, 就形成了明显的火焰。
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时,认为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燃素说的描述如下:对于燃烧现象:
燃烧现象=可燃物一燃素, 即燃素从可燃物中分离出来。
对于金属的缎烧现象: 金属一燃素= 金属缎灰, 即燃素从金属分离出来。
燃素说对金属的氧化的解释:锻烧金属,燃素从中逸去,变成煅渣;煅渣与木炭共燃时,又从木炭中吸取了燃素,所以金屬重生。
二、人们为什么相信原子的存在
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质和复杂变幻的现象之间有无相互联系, 是否存在一种基本的不变的物质实体, 由它们联合构成万物, 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引起各种变化和现象? 这种对物质本原的认识, 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40 0 多年, 古代的思想家们就进行了探讨。中国墨家“ 端” 的思想认为: 端是组成实体物质的一种体积极小的最原始的微粒, 而这种微粒不再有内部间隙, 不可再分割。古希腊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几种相应的假说,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漠克利特提出, 后来经伊壁鸠鲁发展的“古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木原是原子和空虚, 原子是不生不灭、不可再分割的组成各种物质的“ 始基”。这一论断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但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提供有力的证据,古原子论者又都有着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因此,古原论长期受到奚落和敌视。随着“文艺复兴” 的深入,直到17、18 世纪, 原子论思想才逐步为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1803年,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一种新原子论——化学原子论,仍然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极微小的, 不可再分割的基本单元, 是不生不灭的。道尔顿曾说:“谁想要毁灭和创造一个原子, 就象毁灭和创造一个星球那样不可能”。与古原子论不同, 化学原子论是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阐述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等化学概念和为许多经验性的化学定律提供理论解释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化学原子论的建立, 为进一步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奠下了 科学理论的基础。
对原子的认识的演变:
1814年,安培认为化学元幸的原子是由更细小的亚原子粒子组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实验确证了电子。并发现电子是各种物质共同拥有的带电微粒,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子的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冲击着原子不可分割不可改变的思想, 揭示出原子有内部结构,可以进行再分割。由于电子带负电, 而原子又是中性的, 由此推测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另一部分带正电的物质组成, 围绕这一原子结构问题, 科学家们开始了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各种尝式;1896年,洛伦兹根据自己的“电子论”提出了“ 弹性束缚电子” 模型;1897年,开尔芬包含电子的“正电子云”模型;1902 年改进为“ 涡旋原子” 模型,后来汤姆逊发展为 “ 葡苟干面包” 模型;汤姆生的学生用a 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1913年玻尔提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
可见,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螺旋上升的。对于世界的本源问题,先哲们经过漫长的探索过程,起初,部分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金,木,土,水,火组成的。但是人们慢慢的发现有很多违背这样的结论的例子。于是人们又在寻找合适的解释。我们知道世界上很多东西可以不断的分割,然后变成细小的直到不能继续分割为止,这个不能分割的细小微粒就是原子,这就是原子的雏形。最先提出原子这个概念的人是道尔顿。后来经过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探索,证明确实存在原子。
参考文献
[1] 黄家裕,错误假说的作用一燃素说 [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1)
[2] 黄俊侠, 赵学森, 历时史观与移时史观中的燃素说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
[3] 秦方明,“燃素学说”的创立与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