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铜仁地区仅有两所本科院校,铜仁学院是其中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历史专业作为本院的主要专业,已经开办20多年。由于近年来铜仁地区经济文化研究和基础教育的发展,铜仁学院开设历史学本科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铜仁学院;增设;历史本专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1-02
一、申请增设历史学本科专业的主要理由
1、铜仁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铜仁地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历史悠久,“春秋属荆楚,秦属中道,唐初属辰州,明代设府”[1]。现今,全区有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民族。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谋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黔东民族文化。
铜仁有十多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有同纬度目前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有野生动植物5000多种,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贵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具有以梵净山佛教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适于发展相关服务产业;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乌江、沅江两大水系,“全区河流年径流总量127.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储量326万千瓦”[2],是“黔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拥有以锰矿为主的矿产资源;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渝怀铁路过境铜仁,铜仁机场早已开通,200吨航船可通过乌江进入长江直达大海,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铜仁虽然具有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发相对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甚至本地学子在完成学业后,也大多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经济发展呼唤人才培养。当那些既熟悉本土历史文化,又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活跃在黔东大地时,也就是本区经济腾飞之时。
2、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铜仁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汉、土家、苗、侗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8.4%。铜仁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多宗教交融共存。如石阡的夜郎文化及仡佬族文化、沿河的土家文化、德江和松桃的傩文化、乌江古道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玉屏侗族及萧笛文化、历史上的宗教文化、木黄的红色文化、松桃苗族文化等。特定的地域环境,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小,使得本土历史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历史文化研究者,本土历史文化一直难以得到系统的发掘与整理。因此,培养大量既熟悉本土历史文化,又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历史专业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本土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将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带动铜仁的经济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铜仁地区位于贵州、湖南和重庆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腹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虽然每年我区考入省内外本科院校的学生都不少,但因经济环境的影响,每年返回铜仁地区工作的人却极少,历史专业的学生则是少之又少。但铜仁地区对历史专业人才的需求却极大,仅以学校教育为例,到2005年底,铜仁地区有普通(职)中学272所,专任教师13017人,其中:普通(职)初中215所,专任教师10253人,高(职)中57所,专任教师2764人。全区共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中学历史教师400人,为专任教师总数的3%,其中专科学历362人,为专科以上学历历史教师总数的90%;本科学历的为38人,仅为专科以上学历历史教师总数的10%。平均一所普通中学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历史教师为1.5名。目前,全区仅历史教师就缺编近800人。本科学历的历史教师主要集中在地区所在地和少数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学,乡镇普通中学的历史教师则基本上是专科学历层次,部分学校甚至还存在让非历史专业的教师讲授历史课程的现象。历史本科专业教师的缺乏,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学历史师资的达标。因此,本科层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边远落后的铜仁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以,无论是从本地教育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看,铜仁学院开设历史学本科专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专业筹建情况
1、铜仁学院现有历史专业设置情况。铜仁学院政史系现设有历史教育专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学历史教学法、史学概论等,有专职教师13人。历史教育专科从1986年开始招生至现在已有20多年历史,招生范围主要为铜仁地区,从2005年起扩大至省内,至2006年已毕业950多名学生。
2、具有开办历史本科的师资力量。铜仁学院历史系创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师资力量日渐雄厚。近年来,我院一方面引进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优秀的本科生,同时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到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强化教授工程、研究生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职称较高、学历较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历史系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层次为硕士2人、本科学历11人。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2人,占15%;40-49岁6人,占46%;30-39岁4人,占31%;30岁以下1人,占8%。为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派出相关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外高校进修提高,并送到有关部门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请省内外、校内外有关专家、教授讲学授课,不断加强对外协作交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3、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院已毕业的950多名历史教育专科生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些毕业生中,有中学校长12人,中学骨干教师60人,还有一部分担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
我院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有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分别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党史研究与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及全国其它报刊发表过论文。同时,还参加了《中学历史》(师大版)、《邓小平理论索引》、“铜仁地方志”等的编著。孙焕臻教授所写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渊源》获贵州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铜仁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应达讲师所写的《冲突和调适的界碑—湘西南长城历史文化定位》获铜仁地区第四次社科评比三等奖、《仡佬族二月初一敬鸟习俗初探》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一等奖;杨兴英副教授参与编写的《邓小平理论索引》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三等奖、《梵净山佛教文化》论文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三等奖;邵启富副教授所写的论文《充实文化底蕴加快旅游发展》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三等奖。目前我系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有:高应达讲师的:“明清改土归流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研究”(省教育厅项目);邵启富副教授参与的“贵州教育600年”(省教育厅项目);杨兴英副教授的院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李怡净副教授的院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
4、教学设施与图书资料齐备。我院图书馆藏书51多万册,其中与历史相关的社会科学书籍20余万册。为配合历史专业发展的需要,还专门购进、订购大批有关历史及相关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刊物及挂图,以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科研与学习。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院设立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微格教室、语音实验室、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等大量的相关辅助教学设备和系统,同时各县市还有大量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可供引用、参考、研究。
5、拥有培养高素质历史学科人才的实习基地。我院开办历史教育专科专业已20年,学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具备了开办历史专业本科的条件。地区党史办、地区文物管理所、铜仁学院附中、铜仁三中、铜仁五中、铜仁六中及铜仁地区其他各县、乡镇中学作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理想的实习场所,也为学生毕业提供了可靠的就业保证。
6、开办了特色课程。我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开设传统的历史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师范性课程,增设了部分交叉的学科课程,并开设了发展课程,如史学概论、地方史等,为学生考研作准备。针对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又增设了适应本地区的特色课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黔东文化及旅游、铜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梵净山佛教文化等。这样,一方面使我们具有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更深地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机会,增加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学院历史专业发展规划
总体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建成硕士学位点一级学科为中心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科研的核心地位,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历史学专业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层次,将其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院内精品学科。
1、优化专业结构,适度扩大专业规模。以历史学专业为本,充分整合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本、专科并举,在此基础上,力争使历史专业学生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500人,师生比率达到和稳定在1:20左右。
2、着力强化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建成5门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力争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3、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全面加强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装备与应用,以历史系目前的网络教室为基础,构建集数字化电子图书库、课程网站、教学多媒体网络于一身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同时,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争取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的支持,在每个县建设好2至3个中学教育实习基地,在全区建3个专业考察基地(松桃南长城、梵净山佛教文化、铜仁市明清古城)。
4、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培养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名,外聘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有正高职称且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1-2名,力争使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专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培养1-2名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5、提高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水平和层次。科学地规划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巩固并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历史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根本,以经典文本教学模式和开放型的实践课程教学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考研上线率在8%左右。
6、突出科研的核心地位,加强科研管理,多出成果。有效整合我院的科研力量,确立历史学专业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研究等各学科专业的主攻方向,提高核心期刊的发稿率,提高我院教师科研课题立项层次和科研经费的资助额度以及科研获奖的层次。
四、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铜仁地区总人口为390余万人,而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仅为总人数的10%,远远低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20%以上的水平,同时铜仁学院的招生还拓展覆盖省内其他地区及湘、渝等周边地区,辐射面大,生源充足。自开办本专业来,每年招生时都能圆满地完成招生任务,而且还有很多填报本专业的学生因名额的限制,而失去了在历史方面继续深造的机会。
铜仁地区现有普通(职)中学272所,目前大部分中学都没有专职的本科历史教师,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学校也在不断的增设,仅就铜仁地区近400万人口而言,不到300所中学,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学校的增加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更好学历层次更高的专业人才,更何况我院的招生还覆盖省内其他地区及湘、渝等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也需要大量的历史本科专业的专门人才。据统计,仅铜仁地区历史教师缺编就达1200人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全省只有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大学(非师范)设有历史本科专业,且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几十人左右,这样小规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难满足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更难满足铜仁地区对高层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铜仁学院设立历史学本科专业,既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铜仁地方志,1987年,第2页
[2]铜仁市水利电力志,1991年,第5页
关键词:铜仁学院;增设;历史本专业;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91-02
一、申请增设历史学本科专业的主要理由
1、铜仁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铜仁地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历史悠久,“春秋属荆楚,秦属中道,唐初属辰州,明代设府”[1]。现今,全区有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民族。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谋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黔东民族文化。
铜仁有十多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有同纬度目前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有野生动植物5000多种,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是贵州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物制药基地;具有以梵净山佛教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适于发展相关服务产业;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乌江、沅江两大水系,“全区河流年径流总量127.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储量326万千瓦”[2],是“黔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拥有以锰矿为主的矿产资源;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渝怀铁路过境铜仁,铜仁机场早已开通,200吨航船可通过乌江进入长江直达大海,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铜仁虽然具有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开发相对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甚至本地学子在完成学业后,也大多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经济发展呼唤人才培养。当那些既熟悉本土历史文化,又立足于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活跃在黔东大地时,也就是本区经济腾飞之时。
2、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铜仁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汉、土家、苗、侗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8.4%。铜仁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多宗教交融共存。如石阡的夜郎文化及仡佬族文化、沿河的土家文化、德江和松桃的傩文化、乌江古道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玉屏侗族及萧笛文化、历史上的宗教文化、木黄的红色文化、松桃苗族文化等。特定的地域环境,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小,使得本土历史文化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历史文化研究者,本土历史文化一直难以得到系统的发掘与整理。因此,培养大量既熟悉本土历史文化,又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历史专业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本土历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将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带动铜仁的经济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铜仁地区位于贵州、湖南和重庆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腹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虽然每年我区考入省内外本科院校的学生都不少,但因经济环境的影响,每年返回铜仁地区工作的人却极少,历史专业的学生则是少之又少。但铜仁地区对历史专业人才的需求却极大,仅以学校教育为例,到2005年底,铜仁地区有普通(职)中学272所,专任教师13017人,其中:普通(职)初中215所,专任教师10253人,高(职)中57所,专任教师2764人。全区共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中学历史教师400人,为专任教师总数的3%,其中专科学历362人,为专科以上学历历史教师总数的90%;本科学历的为38人,仅为专科以上学历历史教师总数的10%。平均一所普通中学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历史教师为1.5名。目前,全区仅历史教师就缺编近800人。本科学历的历史教师主要集中在地区所在地和少数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学,乡镇普通中学的历史教师则基本上是专科学历层次,部分学校甚至还存在让非历史专业的教师讲授历史课程的现象。历史本科专业教师的缺乏,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学历史师资的达标。因此,本科层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边远落后的铜仁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以,无论是从本地教育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看,铜仁学院开设历史学本科专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专业筹建情况
1、铜仁学院现有历史专业设置情况。铜仁学院政史系现设有历史教育专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学历史教学法、史学概论等,有专职教师13人。历史教育专科从1986年开始招生至现在已有20多年历史,招生范围主要为铜仁地区,从2005年起扩大至省内,至2006年已毕业950多名学生。
2、具有开办历史本科的师资力量。铜仁学院历史系创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师资力量日渐雄厚。近年来,我院一方面引进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人才和优秀的本科生,同时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到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强化教授工程、研究生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形成了一支职称较高、学历较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历史系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层次为硕士2人、本科学历11人。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2人,占15%;40-49岁6人,占46%;30-39岁4人,占31%;30岁以下1人,占8%。为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派出相关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外高校进修提高,并送到有关部门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请省内外、校内外有关专家、教授讲学授课,不断加强对外协作交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3、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院已毕业的950多名历史教育专科生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些毕业生中,有中学校长12人,中学骨干教师60人,还有一部分担任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
我院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有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分别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党史研究与教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及全国其它报刊发表过论文。同时,还参加了《中学历史》(师大版)、《邓小平理论索引》、“铜仁地方志”等的编著。孙焕臻教授所写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渊源》获贵州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铜仁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应达讲师所写的《冲突和调适的界碑—湘西南长城历史文化定位》获铜仁地区第四次社科评比三等奖、《仡佬族二月初一敬鸟习俗初探》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一等奖;杨兴英副教授参与编写的《邓小平理论索引》获贵州省社会科学三等奖、《梵净山佛教文化》论文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三等奖;邵启富副教授所写的论文《充实文化底蕴加快旅游发展》获铜仁学院人文学科三等奖。目前我系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有:高应达讲师的:“明清改土归流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研究”(省教育厅项目);邵启富副教授参与的“贵州教育600年”(省教育厅项目);杨兴英副教授的院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李怡净副教授的院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
4、教学设施与图书资料齐备。我院图书馆藏书51多万册,其中与历史相关的社会科学书籍20余万册。为配合历史专业发展的需要,还专门购进、订购大批有关历史及相关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刊物及挂图,以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教学、科研与学习。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院设立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微格教室、语音实验室、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等大量的相关辅助教学设备和系统,同时各县市还有大量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可供引用、参考、研究。
5、拥有培养高素质历史学科人才的实习基地。我院开办历史教育专科专业已20年,学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具备了开办历史专业本科的条件。地区党史办、地区文物管理所、铜仁学院附中、铜仁三中、铜仁五中、铜仁六中及铜仁地区其他各县、乡镇中学作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理想的实习场所,也为学生毕业提供了可靠的就业保证。
6、开办了特色课程。我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开设传统的历史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学历史教学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师范性课程,增设了部分交叉的学科课程,并开设了发展课程,如史学概论、地方史等,为学生考研作准备。针对我区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又增设了适应本地区的特色课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黔东文化及旅游、铜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梵净山佛教文化等。这样,一方面使我们具有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更深地了解本土历史文化的机会,增加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学院历史专业发展规划
总体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建成硕士学位点一级学科为中心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科研的核心地位,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历史学专业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层次,将其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院内精品学科。
1、优化专业结构,适度扩大专业规模。以历史学专业为本,充分整合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本、专科并举,在此基础上,力争使历史专业学生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500人,师生比率达到和稳定在1:20左右。
2、着力强化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建成5门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和2门省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力争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3、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全面加强专业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装备与应用,以历史系目前的网络教室为基础,构建集数字化电子图书库、课程网站、教学多媒体网络于一身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同时,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争取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的支持,在每个县建设好2至3个中学教育实习基地,在全区建3个专业考察基地(松桃南长城、梵净山佛教文化、铜仁市明清古城)。
4、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培养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名,外聘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有正高职称且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1-2名,力争使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专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培养1-2名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5、提高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水平和层次。科学地规划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巩固并进一步完善以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具有历史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根本,以经典文本教学模式和开放型的实践课程教学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考研上线率在8%左右。
6、突出科研的核心地位,加强科研管理,多出成果。有效整合我院的科研力量,确立历史学专业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地方志与地方文化研究等各学科专业的主攻方向,提高核心期刊的发稿率,提高我院教师科研课题立项层次和科研经费的资助额度以及科研获奖的层次。
四、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铜仁地区总人口为390余万人,而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仅为总人数的10%,远远低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20%以上的水平,同时铜仁学院的招生还拓展覆盖省内其他地区及湘、渝等周边地区,辐射面大,生源充足。自开办本专业来,每年招生时都能圆满地完成招生任务,而且还有很多填报本专业的学生因名额的限制,而失去了在历史方面继续深造的机会。
铜仁地区现有普通(职)中学272所,目前大部分中学都没有专职的本科历史教师,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学校也在不断的增设,仅就铜仁地区近400万人口而言,不到300所中学,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学校的增加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更好学历层次更高的专业人才,更何况我院的招生还覆盖省内其他地区及湘、渝等周边地区。这些地区也需要大量的历史本科专业的专门人才。据统计,仅铜仁地区历史教师缺编就达1200人左右。然而,到目前为止,全省只有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大学(非师范)设有历史本科专业,且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几十人左右,这样小规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难满足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更难满足铜仁地区对高层次的历史专业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铜仁学院设立历史学本科专业,既是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铜仁地方志,1987年,第2页
[2]铜仁市水利电力志,1991年,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