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与同异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③,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⑤,济其不及⑥,以泄其过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 遄(chuán)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
② 子犹: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字。 造:到,往。
③ 醯(xī):醋。 醢(hǎi):用肉、鱼等做成的酱。
④ 燀(chǎn):炊。
⑤ 齐(jì):使味道适中。
⑥ 济:增加。
⑦ 泄:减少。
⑧ 干:违背。
【大意】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驾着车赶来了。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是做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它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喝了这种汤,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妥之处,臣下进言指出不妥之处,使国君的决定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也包含了可行之处的,臣下进言陈述可行的理由,以排除国君的不妥之处。如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同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犹如琴瑟总发出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点评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到了春秋时期,晏婴进一步指明“和与同异”,向齐景公讲述治国为政之道,含蓄地批评了梁丘据的一味逢迎和齐景公的不辨忠奸。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和”,不是和稀泥之“和”,而是允许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存在,在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稍晚于晏婴的孔子,则把“和”“同”关系凝炼为一句箴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③,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⑤,济其不及⑥,以泄其过⑦。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⑧,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 遄(chuán)台: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
② 子犹: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字。 造:到,往。
③ 醯(xī):醋。 醢(hǎi):用肉、鱼等做成的酱。
④ 燀(chǎn):炊。
⑤ 齐(jì):使味道适中。
⑥ 济:增加。
⑦ 泄:减少。
⑧ 干:违背。
【大意】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驾着车赶来了。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是做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它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喝了这种汤,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妥之处,臣下进言指出不妥之处,使国君的决定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行而其中也包含了可行之处的,臣下进言陈述可行的理由,以排除国君的不妥之处。如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同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犹如琴瑟总发出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点评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到了春秋时期,晏婴进一步指明“和与同异”,向齐景公讲述治国为政之道,含蓄地批评了梁丘据的一味逢迎和齐景公的不辨忠奸。用今天的话来概括,“和”,不是和稀泥之“和”,而是允许不同看法和意见的存在,在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稍晚于晏婴的孔子,则把“和”“同”关系凝炼为一句箴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