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97年,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崇尚“和”文化,萃取中西文化精华,和谐共生,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的“金色橘园”“花语”“橘桂飘香”文学社硕果累累:2014年,陈姝灵在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中获得特等奖,文学社另有200多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2011年,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活动中,学校成绩优异,被评为创作基地。十年来,学生共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近百篇。《初中生世界》《中学语文》等杂志分别对学校文学社作了专题介绍。
【习作巡诊】
读懂那些牵挂
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源于母亲,人的一生就是载着母亲的那份牵挂走向远方,领略更为广阔的风景……
②外婆常说,当我还在天上游荡时,是母亲把我送入人间,用无限的精力、心血孕育了我,所以我才能享受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儿时懵懂的我点了点头,心中对母亲产生了感激,却不能完全懂得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付出。
③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放学,我总会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母亲,高兴地向她跑去。寒风中,母亲会立刻给我递上手套,戴上耳罩。我拉着母亲的手向前走去,并不能体会母亲伸长脖子,忍受寒风侵袭时的焦急心理。上小学了,父亲每天都很忙,每次都是母亲接送我,我总是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是父亲接送,我却永远只有母亲接送。那时候,我从未转过身来,看看身后的风景……
④时光缓缓流淌,母亲仍是那个牵挂我的人。
⑤上了初中,我去市里读书,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有时候心里不免有些抱怨,为什么我要住校。每次回到家,把沉重的书包放下后,我就在月亮的陪伴下奋笔疾书,周围只有时钟运动的声音。在忙碌中,我冷落了母亲……当桌上的作业一本本地减少,我放下手中的笔,释然地靠在椅背上,却从未回头看看背后的风景。在我即将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学校时,总是“例行公事”地说一句“妈妈,我回学校去了”,却忽略了母亲眼中的牵挂。
⑥现在,我终于明白,母亲对我有着深深的感情,有着太多的牵挂。愿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多停下来感受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
叙述是我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跟日常饮食中的主食差不多。不过写作毕竟不能“只靠吃米活着”,还要有抒情和议论点缀其间,才能为文章增色,深化文章的意蕴。这就好比做饭不仅要有主食,还得有菜肴和调料,这样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在以“读懂那些牵挂”为题的作文中,这篇习作既表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情义,也写出了小作者读懂了牵挂的意义。但是,文章还不算是一篇佳作,同学们知道症结在哪里吗?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李星月:我觉得小作者虽然读懂了母亲的牵挂和深情,但是,我们没有受到太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雍老师:还有哪些同学和李星月有相同感受的,请举手!(20多位同学举手)
雍老师:我们帮小作者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记叙的事情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张盛:读懂,是心里的一种深深的懂得,我觉得他没有把这个“懂”阐释好。
朱家怡:缺乏一些打动人心的句子。
蒋成龙:第③段后面,明明可以在叙述的基础上加入抒情和议论的,但是,作者第③段后没有加;第⑤段后面,也就是第⑥段的抒情议论意味太淡。
雍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篇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牵挂之情的理解的文章。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写透一个“懂”字。没有读懂,怎么能给他人带来深思并使其产生共鸣呢?要想让这篇文章能引起别人的深思和共鸣,我们该怎么办呢?
朱麟娇:可以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雍老师:对,抒情和议论是深化文章主题的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与议论的恰当运用,可以让文章感人和深刻。
2.医学档案
雍老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都市精灵》,作者舒乙把自己工作场所的“一景”和现代文学馆的“一宝”与那些有自己的都市动物的城市对比之后,用抒情和议论来深化主题。同学们还记得他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声诵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雍老师:如果没有这段抒情和议论,这篇文章就不会有多么深刻的思想了。这篇文章中还有几句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显示)
1.其实,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2.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徐逸:第一句话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作者的主张,即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雍老师:对,这个议论和后面的议论是呼应的。这里先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在描述了昆明、上海和美国的一些城市的动物的情形之后,再更有说服力地进行深化主题的议论,也就是你们刚才齐读的段落。
蒋成龙:第二句话算抒情吗?我感觉像描写啊。
雍老师:第二句“呆呆地蹲着”和“居高临下地瞧着”确实是描写,但是,“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却是抒情,你们有没有看出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蒋成龙:抒发的是对老鸹的处境的同情之情。 雍老师:聪明!同学们,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记叙中结合议论和抒情,能使文章的情感更浓,意味更深,更具感染力。
【诊疗方案】
雍老师汇总了大家对习作的修改方案:
1.在记叙中,学会不失时机地抒情;
2.在记叙中,学会恰到好处地议论。
【手到病除】
全班根据以上方案分成两组,进入写作状态。15分钟后,进行展示交流。
组一:在记叙中学会抒情
上了幼儿园,我并不懂什么是牵挂。只知道每次放学时,我总会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母亲,高兴地向她跑去。寒风中的母亲会立刻给我递上手套,戴上耳罩,把她手里的那个盖子都生锈了的水果罐头杯子塞在我手里。但是,它是暖暖的。那时我还好奇,如此寒冷的天气,为什么水没有冷却呢?我拉着母亲的手向前走去,并不能体会刚才母亲伸长脖子,忍受寒风侵袭时的焦急心理。母亲仍旧和我向前走,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寒风将落叶拂到一处,母亲的牵挂铺成延伸的小路,我在这条路上挥洒天真……(钱筱萌)
上了初中,我去市里读书,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回到家,把沉重的书包放下后,我就在月亮的陪伴下奋笔疾书,周围只有时钟运动的声音。在忙碌中,我冷落了母亲……当桌上的作业一本本地减少,我放下手中的笔,释然般地靠在椅背上。蓦然回首,竟发现母亲倚在门上,手中端着热牛奶。我望着灯光下母亲安静的面孔,皱纹已爬上了她的额头。母亲注视着我,那样的眼神,那样的牵挂,如清晨第一缕阳光对大地的爱抚,如窗外如水的月色对黑夜的温柔,永远伴随着我。在我坐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到学校时,打开保温盒,里面是装得满满的茶叶蛋,茶香淡淡,热气腾腾,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周泽楷)
师生点评
雍老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修改文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徐蓉:他们在原文记叙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细节,多了很多抒情的语言。
雍老师:很好,前后对比之后,我们发现钱筱萌的修改多了“把她手里的那个盖子都生锈了的水果罐头杯子塞在我手里。但是,它是暖暖的。那时我还好奇,如此寒冷的天气,为什么水没有冷却呢?”这样一处细节。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是描写啊,怎么也算抒情呢?这就叫寄情于事,这个小细节其实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谁还能说说“寒风将落叶拂到一处,母亲的牵挂铺成延伸的小路,我在这条路上挥洒天真”是怎么抒情的呢?
徐蓉:是寄情于景,把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雍老师:非常好!谁再来评价一下周泽楷同学的修改文?
徐逸:周泽楷不仅补上了“蓦然回首,竟发现母亲倚在门上,手中端着热牛奶。我望着灯光下母亲安静的面孔,皱纹已爬上了她的额头”和“打开保温盒,里面是装得满满的茶叶蛋,茶香淡淡,热气腾腾”等细节,还添加了“那样的眼神,那样的牵挂,如清晨第一缕阳光对大地的爱抚,如窗外如水的月色对黑夜的温柔,永远伴随着我”这样的抒情句,读起来感情饱满多了。
雍老师:我们知道了抒情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烈,但是,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抒情呢?下面,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请看PPT。
(课件显示:1.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物或人的感情。2.间接抒情:寓情于事中,寓情于物中,寓情于景中,含蓄有味地抒发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雍老师:在修改原文的时候,这两位同学使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呢?
张盛: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就是老师刚才讲的寓情于事、物、景中。
雍老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下一小组的学习成果。
组二:在记叙中结合议论
删除原文中“愿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多停下来感受母亲对我们的牵挂”,替换成:“母亲的牵挂啊,就是那丝丝缕缕的阳光织成的爱的网,无处不在,温暖随行。当年我未能好好去体会,如今我读懂了,顿时觉得她的每一寸光芒都照亮了我人生的行程。”(朱佳怡)
山的那边,是葱郁的森林。路的那边,是丰收的田野。我们就是向着理想匆匆奔走的行者。我们忽略了我们的行囊里,永远装着母亲的牵挂,只有当突如其来的不顺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时,我们才会忽然想起,母亲的牵挂,早已为我们铺垫好了厚厚的财富,母亲的牵挂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柱!(徐晴雨)
师生点评
雍老师:这几位同学修改的结尾,和原文相比又有何区别呢?
何思贤:这样的抒情和议论,让文章的境界顿时得到了提升,不仅作者自己“读懂”了,我们也“读懂”了,并且深有感触和体悟。
雍老师:议论不仅可以出现在开头、结尾,中间也可以议论,在记叙或者描写后,一两句议论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还有同学要和大家交流成果吗?
蒋成龙:老师,我把第④段换成了这样:“生命中一个平凡的举动只要倾注了爱就可以伟大,即便岁月流逝,也不会改变它的本色,母亲的牵挂就有这样的力量。”
雍老师:同学们,必要的议论是作文里的一道风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两篇同题作文,一篇是优秀的学生习作,一篇是雍占云老师的下水作文,请大家细细品味。
读懂那些牵挂
徐 逸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抬头望一轮明月,数点星辰,它们似乎在轻轻地诉说,是不是在告诉我心中的牵挂?
年幼的时候,姥姥总会牵着我的手,坐在月下的藤椅上。月朗星稀,藤椅随着姥姥扇扇的节奏“吱呀吱呀”地响着。我们一齐抬头望着漆黑如墨的夜空,偶尔有几颗星朝我们眨眼睛。姥姥看着这幅景象,总会对我说:“人死后会变成一颗星星,挂在天空看着思念的人。等姥姥死了,你要常来看看我。”伴随一声长长的叹息,我总会哈哈大笑,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姥姥并不会责怪我,而年幼的我的眸子里,也满是姥姥宁静慈祥的眼神。 姥姥最喜爱听河南豫剧,每每听到动情之处,便会潸然泪下。这时候,姥姥总是会用她布满伤痕的手抚摸我的头,说:“丫头,去学唱豫剧吧,学会了唱给我听。”我总会噘着嘴,满脸不情愿地说:“不要。”后来,我才明白,豫剧是姥姥的精神寄托,满含着姥姥对家乡的思念。姥姥在这个长江臂弯里的小镇带我,可是她的心里仍牵挂着家乡河南,她听惯了那里的豫剧,她热爱着那里的乡音。可是,幼稚的我哪里读得懂姥姥的心呢?我把一切都当成了笑话,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多傻!现如今,我已经学会了许多豫剧,多想同儿时一般,牵着姥姥的手,蹦跳到戏台子上去,唱给姥姥听,她却早已不在我的身边。
于是,我拿起电话,酝酿好情绪,唱一曲姥姥钟爱的曲目。可是,我刚一开口,就听见了姥姥的抽泣声。原来,我才是姥姥的牵挂,我的声音就足以让她泪如雨下。
姥姥啊,您心爱的外孙女和您的故乡成了您牵挂的两个端点,时空让您的所爱无法如愿以偿地交叉。我拿着话筒落泪了,因为我读懂了姥姥的牵挂,我也对姥姥有了深深的牵挂。
有时候,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于是我们学会了牵挂。牵挂就像天空的星与月,在远远的距离里,写下那忧伤而又美丽的情话。
读懂那些牵挂
雍占云
美好的六月,我漫步在田间小道。似乎工作后就很难回到家乡了,而回了家乡,又总是匆匆地就要离开,内心的不舍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疼痛,让我泪流满面。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对家乡的这份牵挂啊!
车窗外的景色奔驰而过,远处的田里,男人们一趟又一趟地穿梭在田埂上;女人们卷着裤脚,埋着头,弓着腰,擦着汗;孩子们在田埂上打打闹闹,争着抢着给爸爸妈妈送水解渴。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景象。突然,爸爸把车开得很慢,对妈妈说道:“以前每到插秧的季节,小云总是跟着她奶奶跑来跑去,有次穿了个大靴子陷进淤泥里,大喊救命呢!”车里散发着愉快的气息,可是我们都知道,笑容的背后有多么的不舍。脑中总是忘不了半个小时前的那张脸:奶奶满头白发,那一条条如峰峦沟壑交错的皱纹横挂在脸上。“孩子,奶奶这辈子还能看到你十次了啊!”我很不解地问:“怎么这样说?”“奶奶最多活十年,一年见你一次,不就是十次啊!奶奶见一次少一次啊!你一个人在外,奶奶心里对你放不下……”我瞬间读懂了奶奶的不舍和牵挂,顿时泪眼模糊了。
恍惚间,岁月静滞,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老家的宅子前有一片田,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我幼小的心里,那是我的百乐园。每年六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出来帮忙,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农忙。那时,奶奶总是把我放到田埂上,可我总是不甘寂寞,有时候还偷偷地卷起裤脚,用脚丫子去沾秧田里的水,然后乐呵个半天。我指着远处的一棵栀子树,让奶奶帮我摘一朵栀子花戴在衣服纽扣上。我看着它,它也看着我,它仿佛笑得更加灿烂了,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奶奶身上似乎有一股素淡清雅的味道,或许就是因为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奶奶总是捡一些掉落的栀子花,把它们晒干,做成简单的小香袋挂在蚊帐旁边。夏日夜晚,蝉声长鸣,我便搬一张竹藤椅,依偎在奶奶的身边,伴着栀子花香入睡。那时,我想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不会离开奶奶的。可是如今,栀子花依旧那么香那么白,奶奶却在无情的岁月中老了。而我并没有留在她身边,反而成了她心心念念的牵挂。
车外一声长鸣,原来是爸爸遇到了一位熟人,爸爸说那是三爷爷。可我记忆中的三爷爷不是这样的啊,他怎么会变得这么老了呢?我再回想一下奶奶说的还能见我十次,泪水顿时又上来了。
这一次离家,我心里揣满了牵挂。看来我的确是长大了,那些牵挂一下子就把我变得心事重重。奶奶的小云,离开了家乡就化作了牵挂的雨,泪雨怎么流,也流不完啊……
【习作巡诊】
读懂那些牵挂
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源于母亲,人的一生就是载着母亲的那份牵挂走向远方,领略更为广阔的风景……
②外婆常说,当我还在天上游荡时,是母亲把我送入人间,用无限的精力、心血孕育了我,所以我才能享受到这个美好的世界。儿时懵懂的我点了点头,心中对母亲产生了感激,却不能完全懂得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付出。
③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放学,我总会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母亲,高兴地向她跑去。寒风中,母亲会立刻给我递上手套,戴上耳罩。我拉着母亲的手向前走去,并不能体会母亲伸长脖子,忍受寒风侵袭时的焦急心理。上小学了,父亲每天都很忙,每次都是母亲接送我,我总是抱怨,为什么别人都是父亲接送,我却永远只有母亲接送。那时候,我从未转过身来,看看身后的风景……
④时光缓缓流淌,母亲仍是那个牵挂我的人。
⑤上了初中,我去市里读书,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有时候心里不免有些抱怨,为什么我要住校。每次回到家,把沉重的书包放下后,我就在月亮的陪伴下奋笔疾书,周围只有时钟运动的声音。在忙碌中,我冷落了母亲……当桌上的作业一本本地减少,我放下手中的笔,释然地靠在椅背上,却从未回头看看背后的风景。在我即将坐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学校时,总是“例行公事”地说一句“妈妈,我回学校去了”,却忽略了母亲眼中的牵挂。
⑥现在,我终于明白,母亲对我有着深深的感情,有着太多的牵挂。愿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多停下来感受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
叙述是我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跟日常饮食中的主食差不多。不过写作毕竟不能“只靠吃米活着”,还要有抒情和议论点缀其间,才能为文章增色,深化文章的意蕴。这就好比做饭不仅要有主食,还得有菜肴和调料,这样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在以“读懂那些牵挂”为题的作文中,这篇习作既表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情义,也写出了小作者读懂了牵挂的意义。但是,文章还不算是一篇佳作,同学们知道症结在哪里吗?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汇报课前“初诊”的意见
李星月:我觉得小作者虽然读懂了母亲的牵挂和深情,但是,我们没有受到太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雍老师:还有哪些同学和李星月有相同感受的,请举手!(20多位同学举手)
雍老师:我们帮小作者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记叙的事情不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张盛:读懂,是心里的一种深深的懂得,我觉得他没有把这个“懂”阐释好。
朱家怡:缺乏一些打动人心的句子。
蒋成龙:第③段后面,明明可以在叙述的基础上加入抒情和议论的,但是,作者第③段后没有加;第⑤段后面,也就是第⑥段的抒情议论意味太淡。
雍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篇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牵挂之情的理解的文章。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写透一个“懂”字。没有读懂,怎么能给他人带来深思并使其产生共鸣呢?要想让这篇文章能引起别人的深思和共鸣,我们该怎么办呢?
朱麟娇:可以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
雍老师:对,抒情和议论是深化文章主题的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与议论的恰当运用,可以让文章感人和深刻。
2.医学档案
雍老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叫《都市精灵》,作者舒乙把自己工作场所的“一景”和现代文学馆的“一宝”与那些有自己的都市动物的城市对比之后,用抒情和议论来深化主题。同学们还记得他是怎么说的吗?
(生齐声诵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如此说来,“孤城寡人”并不正常,虽然,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倒是“与狼共舞”这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更具有现代意识。
雍老师:如果没有这段抒情和议论,这篇文章就不会有多么深刻的思想了。这篇文章中还有几句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显示)
1.其实,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它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2.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徐逸:第一句话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作者的主张,即每座城市都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雍老师:对,这个议论和后面的议论是呼应的。这里先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在描述了昆明、上海和美国的一些城市的动物的情形之后,再更有说服力地进行深化主题的议论,也就是你们刚才齐读的段落。
蒋成龙:第二句话算抒情吗?我感觉像描写啊。
雍老师:第二句“呆呆地蹲着”和“居高临下地瞧着”确实是描写,但是,“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却是抒情,你们有没有看出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蒋成龙:抒发的是对老鸹的处境的同情之情。 雍老师:聪明!同学们,这些事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记叙中结合议论和抒情,能使文章的情感更浓,意味更深,更具感染力。
【诊疗方案】
雍老师汇总了大家对习作的修改方案:
1.在记叙中,学会不失时机地抒情;
2.在记叙中,学会恰到好处地议论。
【手到病除】
全班根据以上方案分成两组,进入写作状态。15分钟后,进行展示交流。
组一:在记叙中学会抒情
上了幼儿园,我并不懂什么是牵挂。只知道每次放学时,我总会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认出母亲,高兴地向她跑去。寒风中的母亲会立刻给我递上手套,戴上耳罩,把她手里的那个盖子都生锈了的水果罐头杯子塞在我手里。但是,它是暖暖的。那时我还好奇,如此寒冷的天气,为什么水没有冷却呢?我拉着母亲的手向前走去,并不能体会刚才母亲伸长脖子,忍受寒风侵袭时的焦急心理。母亲仍旧和我向前走,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与幸福。寒风将落叶拂到一处,母亲的牵挂铺成延伸的小路,我在这条路上挥洒天真……(钱筱萌)
上了初中,我去市里读书,每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回到家,把沉重的书包放下后,我就在月亮的陪伴下奋笔疾书,周围只有时钟运动的声音。在忙碌中,我冷落了母亲……当桌上的作业一本本地减少,我放下手中的笔,释然般地靠在椅背上。蓦然回首,竟发现母亲倚在门上,手中端着热牛奶。我望着灯光下母亲安静的面孔,皱纹已爬上了她的额头。母亲注视着我,那样的眼神,那样的牵挂,如清晨第一缕阳光对大地的爱抚,如窗外如水的月色对黑夜的温柔,永远伴随着我。在我坐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到学校时,打开保温盒,里面是装得满满的茶叶蛋,茶香淡淡,热气腾腾,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周泽楷)
师生点评
雍老师: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修改文和原文有什么区别?
徐蓉:他们在原文记叙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细节,多了很多抒情的语言。
雍老师:很好,前后对比之后,我们发现钱筱萌的修改多了“把她手里的那个盖子都生锈了的水果罐头杯子塞在我手里。但是,它是暖暖的。那时我还好奇,如此寒冷的天气,为什么水没有冷却呢?”这样一处细节。同学们可能会觉得这是描写啊,怎么也算抒情呢?这就叫寄情于事,这个小细节其实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谁还能说说“寒风将落叶拂到一处,母亲的牵挂铺成延伸的小路,我在这条路上挥洒天真”是怎么抒情的呢?
徐蓉:是寄情于景,把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雍老师:非常好!谁再来评价一下周泽楷同学的修改文?
徐逸:周泽楷不仅补上了“蓦然回首,竟发现母亲倚在门上,手中端着热牛奶。我望着灯光下母亲安静的面孔,皱纹已爬上了她的额头”和“打开保温盒,里面是装得满满的茶叶蛋,茶香淡淡,热气腾腾”等细节,还添加了“那样的眼神,那样的牵挂,如清晨第一缕阳光对大地的爱抚,如窗外如水的月色对黑夜的温柔,永远伴随着我”这样的抒情句,读起来感情饱满多了。
雍老师:我们知道了抒情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浓烈,但是,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抒情呢?下面,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请看PPT。
(课件显示:1.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对物或人的感情。2.间接抒情:寓情于事中,寓情于物中,寓情于景中,含蓄有味地抒发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雍老师:在修改原文的时候,这两位同学使用的是哪种抒情方式呢?
张盛:既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就是老师刚才讲的寓情于事、物、景中。
雍老师:大家说得很好。下面,我们看下一小组的学习成果。
组二:在记叙中结合议论
删除原文中“愿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多停下来感受母亲对我们的牵挂”,替换成:“母亲的牵挂啊,就是那丝丝缕缕的阳光织成的爱的网,无处不在,温暖随行。当年我未能好好去体会,如今我读懂了,顿时觉得她的每一寸光芒都照亮了我人生的行程。”(朱佳怡)
山的那边,是葱郁的森林。路的那边,是丰收的田野。我们就是向着理想匆匆奔走的行者。我们忽略了我们的行囊里,永远装着母亲的牵挂,只有当突如其来的不顺打得我们措手不及时,我们才会忽然想起,母亲的牵挂,早已为我们铺垫好了厚厚的财富,母亲的牵挂是我们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柱!(徐晴雨)
师生点评
雍老师:这几位同学修改的结尾,和原文相比又有何区别呢?
何思贤:这样的抒情和议论,让文章的境界顿时得到了提升,不仅作者自己“读懂”了,我们也“读懂”了,并且深有感触和体悟。
雍老师:议论不仅可以出现在开头、结尾,中间也可以议论,在记叙或者描写后,一两句议论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还有同学要和大家交流成果吗?
蒋成龙:老师,我把第④段换成了这样:“生命中一个平凡的举动只要倾注了爱就可以伟大,即便岁月流逝,也不会改变它的本色,母亲的牵挂就有这样的力量。”
雍老师:同学们,必要的议论是作文里的一道风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
【杏林春暖】
最后,为大家呈现两篇同题作文,一篇是优秀的学生习作,一篇是雍占云老师的下水作文,请大家细细品味。
读懂那些牵挂
徐 逸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抬头望一轮明月,数点星辰,它们似乎在轻轻地诉说,是不是在告诉我心中的牵挂?
年幼的时候,姥姥总会牵着我的手,坐在月下的藤椅上。月朗星稀,藤椅随着姥姥扇扇的节奏“吱呀吱呀”地响着。我们一齐抬头望着漆黑如墨的夜空,偶尔有几颗星朝我们眨眼睛。姥姥看着这幅景象,总会对我说:“人死后会变成一颗星星,挂在天空看着思念的人。等姥姥死了,你要常来看看我。”伴随一声长长的叹息,我总会哈哈大笑,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姥姥并不会责怪我,而年幼的我的眸子里,也满是姥姥宁静慈祥的眼神。 姥姥最喜爱听河南豫剧,每每听到动情之处,便会潸然泪下。这时候,姥姥总是会用她布满伤痕的手抚摸我的头,说:“丫头,去学唱豫剧吧,学会了唱给我听。”我总会噘着嘴,满脸不情愿地说:“不要。”后来,我才明白,豫剧是姥姥的精神寄托,满含着姥姥对家乡的思念。姥姥在这个长江臂弯里的小镇带我,可是她的心里仍牵挂着家乡河南,她听惯了那里的豫剧,她热爱着那里的乡音。可是,幼稚的我哪里读得懂姥姥的心呢?我把一切都当成了笑话,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多傻!现如今,我已经学会了许多豫剧,多想同儿时一般,牵着姥姥的手,蹦跳到戏台子上去,唱给姥姥听,她却早已不在我的身边。
于是,我拿起电话,酝酿好情绪,唱一曲姥姥钟爱的曲目。可是,我刚一开口,就听见了姥姥的抽泣声。原来,我才是姥姥的牵挂,我的声音就足以让她泪如雨下。
姥姥啊,您心爱的外孙女和您的故乡成了您牵挂的两个端点,时空让您的所爱无法如愿以偿地交叉。我拿着话筒落泪了,因为我读懂了姥姥的牵挂,我也对姥姥有了深深的牵挂。
有时候,人生就是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于是我们学会了牵挂。牵挂就像天空的星与月,在远远的距离里,写下那忧伤而又美丽的情话。
读懂那些牵挂
雍占云
美好的六月,我漫步在田间小道。似乎工作后就很难回到家乡了,而回了家乡,又总是匆匆地就要离开,内心的不舍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疼痛,让我泪流满面。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对家乡的这份牵挂啊!
车窗外的景色奔驰而过,远处的田里,男人们一趟又一趟地穿梭在田埂上;女人们卷着裤脚,埋着头,弓着腰,擦着汗;孩子们在田埂上打打闹闹,争着抢着给爸爸妈妈送水解渴。到处呈现着热火朝天的景象。突然,爸爸把车开得很慢,对妈妈说道:“以前每到插秧的季节,小云总是跟着她奶奶跑来跑去,有次穿了个大靴子陷进淤泥里,大喊救命呢!”车里散发着愉快的气息,可是我们都知道,笑容的背后有多么的不舍。脑中总是忘不了半个小时前的那张脸:奶奶满头白发,那一条条如峰峦沟壑交错的皱纹横挂在脸上。“孩子,奶奶这辈子还能看到你十次了啊!”我很不解地问:“怎么这样说?”“奶奶最多活十年,一年见你一次,不就是十次啊!奶奶见一次少一次啊!你一个人在外,奶奶心里对你放不下……”我瞬间读懂了奶奶的不舍和牵挂,顿时泪眼模糊了。
恍惚间,岁月静滞,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老家的宅子前有一片田,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我幼小的心里,那是我的百乐园。每年六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出来帮忙,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农忙。那时,奶奶总是把我放到田埂上,可我总是不甘寂寞,有时候还偷偷地卷起裤脚,用脚丫子去沾秧田里的水,然后乐呵个半天。我指着远处的一棵栀子树,让奶奶帮我摘一朵栀子花戴在衣服纽扣上。我看着它,它也看着我,它仿佛笑得更加灿烂了,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奶奶身上似乎有一股素淡清雅的味道,或许就是因为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奶奶总是捡一些掉落的栀子花,把它们晒干,做成简单的小香袋挂在蚊帐旁边。夏日夜晚,蝉声长鸣,我便搬一张竹藤椅,依偎在奶奶的身边,伴着栀子花香入睡。那时,我想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不会离开奶奶的。可是如今,栀子花依旧那么香那么白,奶奶却在无情的岁月中老了。而我并没有留在她身边,反而成了她心心念念的牵挂。
车外一声长鸣,原来是爸爸遇到了一位熟人,爸爸说那是三爷爷。可我记忆中的三爷爷不是这样的啊,他怎么会变得这么老了呢?我再回想一下奶奶说的还能见我十次,泪水顿时又上来了。
这一次离家,我心里揣满了牵挂。看来我的确是长大了,那些牵挂一下子就把我变得心事重重。奶奶的小云,离开了家乡就化作了牵挂的雨,泪雨怎么流,也流不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