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方法;巧问;善议;多练;收尾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45—02
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偏僻、贫穷落后、教学设施差,再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滞后等因素,多年来,我校教学质量一直远远落后于天水市其他四县两区。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了一些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巧妙开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1.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吸引学生。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这样开场:“数学是一曲数字谱写的歌,是一首符号表示的诗,是一幅图形汇成的画……,让我们步入这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去聆听千古绝唱,去领略迷人画面……。”这简短的开场白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有的学生就此喜欢上了数学,有的学生甚至立下了终身从事数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2.“置疑布需”吸引学生。在教学“对数”时,我先拿出一张报纸对学生说:“一张报纸对折4次,其厚度不超过课本的一半,对折8次不超过粉笔盒的一半(让学生观察),现在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假如有一张充分大的报纸,我们将它对折32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一尺多。”有的说“一米多。”也有的说“怕有几十米吧。”……当听到我说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都非常惊讶,有的“啊”了一声,有的摇头,有的表现出不可想象的样子……这时,我写出计算方法:每张报纸约0.065mm厚,对折32次,它的厚度为0.065mm×232。于是,学生立即开始计算纸的厚度,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解232,看到这种情景,我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习了对数,就会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听,对数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自然对对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急于解疑的强烈愿望。
3.“亲身体验”吸引学生。在讲解“三角形的重心和重心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硬纸片任意剪出一个三角形,作出三角形各边的中线,结果学生发现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圆规的针尖顶住交点,学生惊奇地看到纸片呈水平状态。到此,我指出重心也就是平衡中心,并由此引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这样,重心会给学生留下直观、有趣的深刻印象。接着再要求学生度量每条中线被重心所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并求出两线段的比值,学生又发现,比值都是2或1/2,由此引出重心定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4.“道具演示”吸引学生。在讲“数学归纳法”时,我在一个袋子里准备了苹果、梨、桃子等水果,然后进行演示:第一次从袋子里摸出一个苹果,第二、三、四次摸出的也全是苹果,然后提问:“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苹果?”学生回答:“是。”于是我继续摸,摸出一个梨,问:“剩下的是不是全是梨?”学生互相讨论,少部分学生回答:“是。”再一摸,摸出一个桃子,问:“是否全是桃子?”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一定。”至此,我进行小结:“若知道袋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那么袋中到底装有多少苹果、多少梨、多少桃子……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苹果,下一次摸出的一定也是苹果时,是否袋里全是苹果?”全体学生回答:“是。”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教学,对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和基本步骤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巧问、善议、多练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
1.巧设疑“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我这样讲解:“圆的发现,对人类的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不论是汽车的轮子,还是火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但是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乐了,纷纷发言:“不能做成别的形状,那样,它们无法滚动或不易滚动。”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做成这样的形状行不行?”学生笑答:“也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车子行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那么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这样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至此,可自然地引出圆的概念。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状态,为接受新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问到关键处;既要问得巧,又要问得准,做到一人作答,大家受益。
2.普遍问题,不求同一,以“议”释疑。如在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理解不深,认识不一,于是,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完成我自行设计的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不同意见,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小组评议、课堂论辩等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加以概括,得出绝对值的确切定义。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互换信息,手、口、脑并用,使思维更加活跃,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多练,增强技巧,提高技能。除了要让学生当堂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教师还要经常适时、适量地选编一些“小、巧、活”的练习题,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从而达到“学一题、会一类;练一类、通一类”的效果。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深化内容,精心收尾
1.复述要点,归纳收尾。新课结束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一个学生向全班学生叙述,其他学生补充,不但可以避免教师单一复述的枯燥性,而且能克服学生厌倦学习的情绪。
2.抢答题组、自然收尾。新课结束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新颖、有趣的题目,按竞赛、游戏等规则让全班同学抢答或每组的几位同学抢答,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顽强努力、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巧变题型,点睛收尾。新课结束后,教师巧变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学的“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4.结合实际,灵活收尾。新课结束后,对于和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内容,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思考、解决。这样既可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中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又可克服教学脱离实际的枯燥之感。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45—02
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偏僻、贫穷落后、教学设施差,再加上教学方法陈旧、滞后等因素,多年来,我校教学质量一直远远落后于天水市其他四县两区。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了一些新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法巧妙开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1.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吸引学生。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这样开场:“数学是一曲数字谱写的歌,是一首符号表示的诗,是一幅图形汇成的画……,让我们步入这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去聆听千古绝唱,去领略迷人画面……。”这简短的开场白紧紧地吸引了学生,有的学生就此喜欢上了数学,有的学生甚至立下了终身从事数学研究的远大志向。
2.“置疑布需”吸引学生。在教学“对数”时,我先拿出一张报纸对学生说:“一张报纸对折4次,其厚度不超过课本的一半,对折8次不超过粉笔盒的一半(让学生观察),现在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假如有一张充分大的报纸,我们将它对折32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一尺多。”有的说“一米多。”也有的说“怕有几十米吧。”……当听到我说它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都非常惊讶,有的“啊”了一声,有的摇头,有的表现出不可想象的样子……这时,我写出计算方法:每张报纸约0.065mm厚,对折32次,它的厚度为0.065mm×232。于是,学生立即开始计算纸的厚度,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解232,看到这种情景,我告诉学生,如果我们学习了对数,就会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一听,对数竟然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自然对对数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急于解疑的强烈愿望。
3.“亲身体验”吸引学生。在讲解“三角形的重心和重心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硬纸片任意剪出一个三角形,作出三角形各边的中线,结果学生发现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圆规的针尖顶住交点,学生惊奇地看到纸片呈水平状态。到此,我指出重心也就是平衡中心,并由此引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这样,重心会给学生留下直观、有趣的深刻印象。接着再要求学生度量每条中线被重心所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度,并求出两线段的比值,学生又发现,比值都是2或1/2,由此引出重心定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4.“道具演示”吸引学生。在讲“数学归纳法”时,我在一个袋子里准备了苹果、梨、桃子等水果,然后进行演示:第一次从袋子里摸出一个苹果,第二、三、四次摸出的也全是苹果,然后提问:“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苹果?”学生回答:“是。”于是我继续摸,摸出一个梨,问:“剩下的是不是全是梨?”学生互相讨论,少部分学生回答:“是。”再一摸,摸出一个桃子,问:“是否全是桃子?”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一定。”至此,我进行小结:“若知道袋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迟早可以摸完,那么袋中到底装有多少苹果、多少梨、多少桃子……就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当东西是无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如果我约定,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苹果,下一次摸出的一定也是苹果时,是否袋里全是苹果?”全体学生回答:“是。”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教学,对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和基本步骤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巧问、善议、多练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质量
1.巧设疑“问”,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圆的概念”的教学中,我这样讲解:“圆的发现,对人类的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不论是汽车的轮子,还是火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但是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吗?比如三角形、四边形?”学生乐了,纷纷发言:“不能做成别的形状,那样,它们无法滚动或不易滚动。”接着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做成这样的形状行不行?”学生笑答:“也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车子行进时,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那么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这样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至此,可自然地引出圆的概念。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状态,为接受新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问到关键处;既要问得巧,又要问得准,做到一人作答,大家受益。
2.普遍问题,不求同一,以“议”释疑。如在进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理解不深,认识不一,于是,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完成我自行设计的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不同意见,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小组评议、课堂论辩等形式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加以概括,得出绝对值的确切定义。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可以互换信息,手、口、脑并用,使思维更加活跃,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多练,增强技巧,提高技能。除了要让学生当堂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教师还要经常适时、适量地选编一些“小、巧、活”的练习题,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从而达到“学一题、会一类;练一类、通一类”的效果。这样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深化内容,精心收尾
1.复述要点,归纳收尾。新课结束后,让前后左右的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一个学生向全班学生叙述,其他学生补充,不但可以避免教师单一复述的枯燥性,而且能克服学生厌倦学习的情绪。
2.抢答题组、自然收尾。新课结束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新颖、有趣的题目,按竞赛、游戏等规则让全班同学抢答或每组的几位同学抢答,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顽强努力、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巧变题型,点睛收尾。新课结束后,教师巧变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学生学的“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4.结合实际,灵活收尾。新课结束后,对于和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内容,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思考、解决。这样既可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中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又可克服教学脱离实际的枯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