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正确认识、厚植培育、扎实践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议程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它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虚拟性和真实性并存
网络具有虚拟性,学生真实的身份、想法、行为等不一定与网络上表现一致。但同时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呈现又是真实个体在虚拟世界中的反映。因此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的虚拟性与教育的真实性相结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正能量。
1.2 个性化与从众性并存
个体在网络中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但是遇到一些事情出现意见分歧时,网络舆论中会出现盲目从众现象,导致信息失真或者个体失去理智判断的情况。此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很有必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从迷茫中明晰正确的思想,正确合理发声,找到正确的道路。
1.3 实时性与国际化并存
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网络信息能够得到快速高效的传播。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络信息更新快,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交互性与碎片化并存
网络良好的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和时间给网络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其交互性特征的同时需要注意其温度、深度、效度的把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培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的体现。
2.2 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保障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网络安全成为当今时代需要关注的问题。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
2.3 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价值共识、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责任使命,引导学生为中国梦不懈奋斗。
3 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3.1 认知层面:价值观引领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以告诉对象“想什么”的方式将其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设置网络议题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
3.2 再构层面:价值观建构
青年处于小麦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一定要跟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价值观的压舱石,为青年提供价值准则。在议程设置功能中,传播媒介通过对外部世界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加工整理后进行报道,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从而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议程设置中的再构功能,帮助青年价值观建构。
3.3 时间层面:价值观夯实
议程设置功能关注的是传播媒介日常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性的影响效果。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夯实基座,筑牢基础,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阳光和水分”。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4.1 正确认识,贴近学生,提升温度
议程设置中的知觉模式也称作“0/1”效果,即大众传媒是否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价值观引导,促进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明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树立大局意识,明确责任担当。
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收集传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议题,同时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話语体系,通过接地气的语言实现议程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同时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思想要深,将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将非主流的、错误的议题予以消解,及时对错误价值观发声亮剑。随时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将“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度和网络信息内容的亲和力,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4.2 厚植培育,突出重点,增加深度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本身特点面临挑战,需要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扬长避短。显著模式也称“0/1/2”效果,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其的关注重视。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真伪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去伪存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唱响正气歌,汇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对于网络信息的繁杂性,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网络信息的实时性与国际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面对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与碎片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浸润作用,以多种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加深学生对其的认知理解。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对错误的价值观予以驳斥,旗帜鲜明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4.3 扎实践行,全面引导,提高效度
优先顺序模式也称“0/1/2…N”效果,即媒介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公众对其重要性顺序的判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通过营造网络舆论氛围、树立模范典型、建立长效机制等整合优势资源,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培养党员、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作为学生意见领袖,勇于发声,正确发声,长期发声,积极参与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然后要树立模范人物,宣传先进事迹,讲好身边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从制度设计、教育管理、多方支持、技术保障等方面,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议程设置理论,通过贴近学生,提升温度;突出重点,增加深度;全面引导,提高效度,从认知、培育、践行三方面积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0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议程设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该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它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虚拟性和真实性并存
网络具有虚拟性,学生真实的身份、想法、行为等不一定与网络上表现一致。但同时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呈现又是真实个体在虚拟世界中的反映。因此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将网络的虚拟性与教育的真实性相结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正能量。
1.2 个性化与从众性并存
个体在网络中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但是遇到一些事情出现意见分歧时,网络舆论中会出现盲目从众现象,导致信息失真或者个体失去理智判断的情况。此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很有必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能从迷茫中明晰正确的思想,正确合理发声,找到正确的道路。
1.3 实时性与国际化并存
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网络信息能够得到快速高效的传播。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络信息更新快,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交互性与碎片化并存
网络良好的交互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和时间给网络价值观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其交互性特征的同时需要注意其温度、深度、效度的把握。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培养的各个方面”。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立德树人的体现。
2.2 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保障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网络安全成为当今时代需要关注的问题。清朗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保障。
2.3 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聚价值共识、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责任使命,引导学生为中国梦不懈奋斗。
3 议程设置理论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3.1 认知层面:价值观引领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即以告诉对象“想什么”的方式将其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设置网络议题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
3.2 再构层面:价值观建构
青年处于小麦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水分一定要跟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年价值观的压舱石,为青年提供价值准则。在议程设置功能中,传播媒介通过对外部世界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加工整理后进行报道,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从而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议程设置中的再构功能,帮助青年价值观建构。
3.3 时间层面:价值观夯实
议程设置功能关注的是传播媒介日常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性的影响效果。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夯实基座,筑牢基础,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阳光和水分”。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4.1 正确认识,贴近学生,提升温度
议程设置中的知觉模式也称作“0/1”效果,即大众传媒是否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价值观引导,促进学生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明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树立大局意识,明确责任担当。
网络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多样化,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收集传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议题,同时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話语体系,通过接地气的语言实现议程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同时站位要高,格局要大,思想要深,将个人与社会、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将非主流的、错误的议题予以消解,及时对错误价值观发声亮剑。随时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将“键对键”与“面对面”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度和网络信息内容的亲和力,及时回应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4.2 厚植培育,突出重点,增加深度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本身特点面临挑战,需要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扬长避短。显著模式也称“0/1/2”效果,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其的关注重视。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真伪性,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去伪存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唱响正气歌,汇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对于网络信息的繁杂性,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网络信息的实时性与国际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面对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与碎片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浸润作用,以多种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加深学生对其的认知理解。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对错误的价值观予以驳斥,旗帜鲜明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4.3 扎实践行,全面引导,提高效度
优先顺序模式也称“0/1/2…N”效果,即媒介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报道,会影响公众对其重要性顺序的判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通过营造网络舆论氛围、树立模范典型、建立长效机制等整合优势资源,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培养党员、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作为学生意见领袖,勇于发声,正确发声,长期发声,积极参与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氛围。然后要树立模范人物,宣传先进事迹,讲好身边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亲和力和说服力。同时,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从制度设计、教育管理、多方支持、技术保障等方面,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议程设置理论,通过贴近学生,提升温度;突出重点,增加深度;全面引导,提高效度,从认知、培育、践行三方面积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010).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09-13(010).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周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8(0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