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通过区域化党建,实践探索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引领社区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以联建共建为平台,凝聚区域内各党组织,形成引领社区发展的合力;以公共责任分担为准绳,优化设计区域内各社区组织的架构和功能;以党建项目为抓手,提升区域内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社会效应;以共享治理为目标,促进区域内多元化民生需求的满足。
[关键词]社会领域;区域化党建;联系服务群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3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和“两新”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区域化党建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以区域化党建实践为抓手,对党在社会领域如何引领社区发展,服务联系和凝聚群众进行了探索。
一、扁平化网格化:
张堰镇区域化党建模式基础架构
张堰镇共有13个村居党组织,“两新”党组织62个,城乡党组织结对单位20家,双百结对单位23家,驻镇单位党组织11家。张堰镇党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之前,首先以组织架构扁平化重构区域内党的组织系统,在体制上进行了社区治理资源的整合。建立居民区党建“1+5+X”模式,形成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骨干等五个方面力量,凝聚社区在职党员、驻镇单位负责人、联系社区的各级机关干部等其他力量,形成居民区共治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纳镇域结对单位、驻镇单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全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来自不同条块的成员体现了成员的合理构成,融合了区域内各个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各个条块的企事业单位,融入到社区以及村居中,客观上起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关联。
在扁平化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张堰镇按照区域为块、行业为线原则,在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及经济组织中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张堰镇党委专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对口联络和负责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联络服务和管理指导。在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张堰镇党委还根据“两新”组织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管理特质进行了差异化分类管理。采取单独组建、企业联建、行业统建、区域合建等形式,加强社区内“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对于不具备建党条件的“两新”组织,通过与这些组织的多次协商,尝试选派党建指导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该“两新”组织及其党员群众;对“两新”组织党员、各类流动党员进行统一服务和管理,积极做好优秀表彰、就业帮扶、生活帮助等关爱帮扶工作。
二、服务凝聚群众:
区域化党建社区服务功能突显
(一)以党建联建为平台,凝聚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合力。张堰镇党委借力区域化党建平台,发挥党建乘数效应,提升区域内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综合效益。坚持开展“公益众筹”——党员爱心365志愿活动,发动居住、工作在张堰的党员参与“微公益微志愿微服务”。区域内党组织每年梳理一批需要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清单,每个党员每年至少认领一个公益项目。这不仅凝聚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的共识,又有效引导和部分实现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于社区发展和社区群众的目标。区域内单位相互间资源的统筹与共享,既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又能有效地提升区域内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综合效益,区域化党建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区内各组织各成员蕴藏的合作积极性和正能量。
(二)以公共责任分担为准绳,优化区域内各社区组织社会服务功能。以属地化管理的需要重新设计区域内党组织体系,以政府职能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实现各社会力量、各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分担。这些社区成员不仅是居民个体,更主要的是社区单位和企事业组织。之所以要求后者分担更多的社区建设成本,提供更多的建设资源,是由其应该承担的社区公共责任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内化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动力和行动。张堰镇党委以协商议事小组为纽带,使社区建设逐步摆脱了行政权力的路径依赖,培育起党员及党员所在家庭的“公民责任”和社区服务意识,并使之成为整合社区资源的最小细胞和精神源泉。
(三)以党建项目为抓手,提升区域内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社会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上海市委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求后,张堰镇党委决定用项目制“串起”社区资源,在党建项目合作中增强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共识,逐步构建张堰镇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张堰镇党委邀请上海警备区等20家城乡党组织结对单位,金山区委组织部等23家双百结对单位,中侨学院等11家驻镇单位等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商议公益众筹项目。以“共建、共享、共治、共赢、共融”为理念,以“共同行动惠民生”为目标,最终确立了51个公益众筹项目。这些项目涵盖社区党建、文明创建、实事工程、教育培训、文化宣传、扶贫帮困等诸多方面,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合作项目,如实事工程、扶贫帮困等,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合作项目,如开放党员干部教育与培训资源,共同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共享文教资源等。
三、服务社区治理:区域化党建职能社会化
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实践,重点厘清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公民个体(群众)这三大主体的社会职责与社会功能。张堰镇党委积极探索引导这三类不同社会性质的成员,在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中实现联合,共同治理进而共享治理社区公共事务,联系服务好社区群众。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格局引领和实现了区域内各企业(单位)间的横向合作与协作。与“区域化党建”的内涵相一致,“区域化”的组织格局,并非打破党组织的纵向管理体制,而是将纵向分立的组织关系,依据社区的地域范围实现扁平化、网格化的融合,尤其促进了区域内各企业(单位)的横向合作与协作。为保证整合辖区内的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张堰镇党委明确区域化党建联席会成员必须是驻镇党政机关、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这些成员自身的职务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动员其所在党组织的资源,因而有利于形成驻区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局面。 (二)区域化党建中党组织的参与式共建、融入式发展促进了社会团体与社区公民个体间的联合与互动。以“两新”组织党建为例,一方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积极构建“线块”结合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按照行业为线、区域为块的原则,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实现个体党员作用在“两新”组织中的全过程参与和全身心融入,在保证党的领导前提下,根据各居民区的个别差异设置多类型组织,进一步发展党组织的影响。在“两新”组织聚集的区域,把“两新”组织党建纳入社区党建的组织设置中;根据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甚至居住小区相近的原则,设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并把支部建在队上。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党组织、娱乐组织、服务组织等,来实现基层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区公民个体间的联合与互动。就一个单位来讲,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就建立党组织,不符合条件的,就建工会组织、团组织、妇联组织等等,每个人都在组织之中,每个组织的负责人都是由优秀的党员担任。这样,党组织或党员就融入到了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并深入到了社区群众的各类集体行动单元,也就与社区群众形成了参与、融入的党建关联,增强了党在民间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动员力,进而凝聚起了社团组织和民间力量。
(三)区域化党建保证了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有序开展。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实践告诉我们,党工委和区域内很多单位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社会团体中,党工委与之同样没有隶属关系;党组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机制在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组织中并不能有效实行,更不可能产生强制性行政约束力,也就不存在传统的行政管控能力。这就决定了不同成员参与社区活动都有其自主性,而他们各自占有资源的优势,又使得这些成员为社区所需要。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就是要在保障党组织传统优势的同时,主动发挥社会动员能力,积极营造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中的协商合作机制,从而确保和实现对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全面推进。
四、结 论
政党在现代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生命力;区域化党建有利于发挥政党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强化党的社会功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合作。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实践,为我们党在社会领域服务和凝聚群众的探索提供了研究样本和经验。
(一)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市场主体和公共领域逐渐发展,现代社会的三个基本领域——国家、市场和社会都已形成自己的运行逻辑与规则。这些变化是对党建工作的巨大挑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执政党必须积极适应日益原子化的社会变迁,必须尽早尽快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这份历史重任,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具体而言,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必须逐步弱化行政固化倾向和封闭运行格局,不能纯粹依靠传统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动员的方式,如协商、示范、引导等方式处理好与社会领域各组织的关系。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讲,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放低身段,将工作重心回归到一般性社会功能的发挥,即从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利益协调和社会关系梳理为主的功能结构,在自身价值和行为得到社区民众广泛认同和拥护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党在社会领域服务和凝聚群众的领导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领域党建的体制机制是前提。针对上海市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而言,必须建立由市委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与协调、政府部门配合、区县党委直接指挥的领导体制。各区县下设的街道层面,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社会领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决定一个时期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计划、任务、要求与项目。从第三方的角度,必须建立由党组织、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人大代表与社区代表参与的社会矛盾与风险的评估体系,社会民意与舆情的反映体系,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体系和社会资源配置协调会议等工作性平台与系统。在机制完善方面,要逐步建立决策听证会、政务评议会与利益协调会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与活动机制,建立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机制,建立社会资源的统筹平衡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机制。同时必须把“三会”机制运用到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之中,促进社区公民对公共事务有序地参与,增加党组织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了解与联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在队伍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由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派遣式用工、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运作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度。
(三)基层党组织发挥好社会建设和服务职能是关键。基层党组织必须与社会组织以及其他行动主体建立深层次、规范化的合作关系。张堰镇区域化党建的实践表明,党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党作为社会组织的培育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作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分享、交流互动以及监督和制约关系,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并形成多种治理机制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绩效,增强政党权威的生产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反映基层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意见,协调政府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与补充,关注、照顾贫困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对社会管理人才与服务人才的吸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四)提升执政党社会张力是创新社会领域党建的重要路径。政党是具有政府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政治组织,现代政党总是力图将原子化社会中的碎片化、离心化、甚至有分裂性的力量转化为整合性、凝聚性和向心性的力量,以便取得执政的合法性,进而支配国家资源。区域化党建正是致力于实现执政党引领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的大胆创新。提升执政党社会张力就必须提高党对社会领域各方多元利益进行政治整合的能力;就必须在准确定位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构建党和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合理模式;就必须通过完善和创新社会组织发展的立法和制度环境,强化对社会(领域)组织的运作管理,进而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本文系上海市党建研究会2014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并获得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者陈俊傲系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顾美萍系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责任编辑:刘 捷
[关键词]社会领域;区域化党建;联系服务群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4-003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和“两新”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区域化党建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以区域化党建实践为抓手,对党在社会领域如何引领社区发展,服务联系和凝聚群众进行了探索。
一、扁平化网格化:
张堰镇区域化党建模式基础架构
张堰镇共有13个村居党组织,“两新”党组织62个,城乡党组织结对单位20家,双百结对单位23家,驻镇单位党组织11家。张堰镇党委在推进区域化党建之前,首先以组织架构扁平化重构区域内党的组织系统,在体制上进行了社区治理资源的整合。建立居民区党建“1+5+X”模式,形成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凝聚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骨干等五个方面力量,凝聚社区在职党员、驻镇单位负责人、联系社区的各级机关干部等其他力量,形成居民区共治平台。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纳镇域结对单位、驻镇单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为成员单位,加强对全镇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来自不同条块的成员体现了成员的合理构成,融合了区域内各个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各个条块的企事业单位,融入到社区以及村居中,客观上起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关联。
在扁平化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张堰镇按照区域为块、行业为线原则,在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及经济组织中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张堰镇党委专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对口联络和负责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联络服务和管理指导。在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张堰镇党委还根据“两新”组织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管理特质进行了差异化分类管理。采取单独组建、企业联建、行业统建、区域合建等形式,加强社区内“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对于不具备建党条件的“两新”组织,通过与这些组织的多次协商,尝试选派党建指导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该“两新”组织及其党员群众;对“两新”组织党员、各类流动党员进行统一服务和管理,积极做好优秀表彰、就业帮扶、生活帮助等关爱帮扶工作。
二、服务凝聚群众:
区域化党建社区服务功能突显
(一)以党建联建为平台,凝聚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合力。张堰镇党委借力区域化党建平台,发挥党建乘数效应,提升区域内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综合效益。坚持开展“公益众筹”——党员爱心365志愿活动,发动居住、工作在张堰的党员参与“微公益微志愿微服务”。区域内党组织每年梳理一批需要党员参与的公益项目清单,每个党员每年至少认领一个公益项目。这不仅凝聚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的共识,又有效引导和部分实现了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于社区发展和社区群众的目标。区域内单位相互间资源的统筹与共享,既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又能有效地提升区域内党组织引领社区发展的综合效益,区域化党建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区内各组织各成员蕴藏的合作积极性和正能量。
(二)以公共责任分担为准绳,优化区域内各社区组织社会服务功能。以属地化管理的需要重新设计区域内党组织体系,以政府职能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实现各社会力量、各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分担。这些社区成员不仅是居民个体,更主要的是社区单位和企事业组织。之所以要求后者分担更多的社区建设成本,提供更多的建设资源,是由其应该承担的社区公共责任而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内化为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的动力和行动。张堰镇党委以协商议事小组为纽带,使社区建设逐步摆脱了行政权力的路径依赖,培育起党员及党员所在家庭的“公民责任”和社区服务意识,并使之成为整合社区资源的最小细胞和精神源泉。
(三)以党建项目为抓手,提升区域内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社会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上海市委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求后,张堰镇党委决定用项目制“串起”社区资源,在党建项目合作中增强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共识,逐步构建张堰镇区域化党建共同体。张堰镇党委邀请上海警备区等20家城乡党组织结对单位,金山区委组织部等23家双百结对单位,中侨学院等11家驻镇单位等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商议公益众筹项目。以“共建、共享、共治、共赢、共融”为理念,以“共同行动惠民生”为目标,最终确立了51个公益众筹项目。这些项目涵盖社区党建、文明创建、实事工程、教育培训、文化宣传、扶贫帮困等诸多方面,既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合作项目,如实事工程、扶贫帮困等,也推出了一些新的合作项目,如开放党员干部教育与培训资源,共同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共享文教资源等。
三、服务社区治理:区域化党建职能社会化
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实践,重点厘清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公民个体(群众)这三大主体的社会职责与社会功能。张堰镇党委积极探索引导这三类不同社会性质的成员,在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中实现联合,共同治理进而共享治理社区公共事务,联系服务好社区群众。
(一)区域化党建的组织格局引领和实现了区域内各企业(单位)间的横向合作与协作。与“区域化党建”的内涵相一致,“区域化”的组织格局,并非打破党组织的纵向管理体制,而是将纵向分立的组织关系,依据社区的地域范围实现扁平化、网格化的融合,尤其促进了区域内各企业(单位)的横向合作与协作。为保证整合辖区内的资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张堰镇党委明确区域化党建联席会成员必须是驻镇党政机关、非公经济党组织负责人;这些成员自身的职务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动员其所在党组织的资源,因而有利于形成驻区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局面。 (二)区域化党建中党组织的参与式共建、融入式发展促进了社会团体与社区公民个体间的联合与互动。以“两新”组织党建为例,一方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积极构建“线块”结合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按照行业为线、区域为块的原则,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实现个体党员作用在“两新”组织中的全过程参与和全身心融入,在保证党的领导前提下,根据各居民区的个别差异设置多类型组织,进一步发展党组织的影响。在“两新”组织聚集的区域,把“两新”组织党建纳入社区党建的组织设置中;根据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甚至居住小区相近的原则,设立社区志愿服务队,并把支部建在队上。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党组织、娱乐组织、服务组织等,来实现基层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区公民个体间的联合与互动。就一个单位来讲,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就建立党组织,不符合条件的,就建工会组织、团组织、妇联组织等等,每个人都在组织之中,每个组织的负责人都是由优秀的党员担任。这样,党组织或党员就融入到了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并深入到了社区群众的各类集体行动单元,也就与社区群众形成了参与、融入的党建关联,增强了党在民间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动员力,进而凝聚起了社团组织和民间力量。
(三)区域化党建保证了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的有序开展。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实践告诉我们,党工委和区域内很多单位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社会团体中,党工委与之同样没有隶属关系;党组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机制在这些社会领域和社会组织中并不能有效实行,更不可能产生强制性行政约束力,也就不存在传统的行政管控能力。这就决定了不同成员参与社区活动都有其自主性,而他们各自占有资源的优势,又使得这些成员为社区所需要。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探索,就是要在保障党组织传统优势的同时,主动发挥社会动员能力,积极营造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中的协商合作机制,从而确保和实现对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全面推进。
四、结 论
政党在现代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的生命力;区域化党建有利于发挥政党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作用,强化党的社会功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合作。张堰镇党委区域化党建的实践,为我们党在社会领域服务和凝聚群众的探索提供了研究样本和经验。
(一)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市场主体和公共领域逐渐发展,现代社会的三个基本领域——国家、市场和社会都已形成自己的运行逻辑与规则。这些变化是对党建工作的巨大挑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执政党必须积极适应日益原子化的社会变迁,必须尽早尽快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发挥执政党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这份历史重任,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具体而言,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必须逐步弱化行政固化倾向和封闭运行格局,不能纯粹依靠传统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必须综合运用社会动员的方式,如协商、示范、引导等方式处理好与社会领域各组织的关系。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讲,社区层面的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放低身段,将工作重心回归到一般性社会功能的发挥,即从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社会关怀、利益协调和社会关系梳理为主的功能结构,在自身价值和行为得到社区民众广泛认同和拥护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党在社会领域服务和凝聚群众的领导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领域党建的体制机制是前提。针对上海市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而言,必须建立由市委领导、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与协调、政府部门配合、区县党委直接指挥的领导体制。各区县下设的街道层面,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社会领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决定一个时期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计划、任务、要求与项目。从第三方的角度,必须建立由党组织、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人大代表与社区代表参与的社会矛盾与风险的评估体系,社会民意与舆情的反映体系,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体系和社会资源配置协调会议等工作性平台与系统。在机制完善方面,要逐步建立决策听证会、政务评议会与利益协调会机制,建立社会组织管理与活动机制,建立社会利益矛盾的协调机制,建立社会资源的统筹平衡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机制。同时必须把“三会”机制运用到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社会公共事务、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之中,促进社区公民对公共事务有序地参与,增加党组织与政府对基层社会的了解与联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在队伍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由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派遣式用工、专业化培训和职业化运作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度。
(三)基层党组织发挥好社会建设和服务职能是关键。基层党组织必须与社会组织以及其他行动主体建立深层次、规范化的合作关系。张堰镇区域化党建的实践表明,党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党作为社会组织的培育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作用,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分享、交流互动以及监督和制约关系,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治理方式,并形成多种治理机制之间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治理绩效,增强政党权威的生产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反映基层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意见,协调政府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与补充,关注、照顾贫困群体和特殊群体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对社会管理人才与服务人才的吸收,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四)提升执政党社会张力是创新社会领域党建的重要路径。政党是具有政府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政治组织,现代政党总是力图将原子化社会中的碎片化、离心化、甚至有分裂性的力量转化为整合性、凝聚性和向心性的力量,以便取得执政的合法性,进而支配国家资源。区域化党建正是致力于实现执政党引领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的大胆创新。提升执政党社会张力就必须提高党对社会领域各方多元利益进行政治整合的能力;就必须在准确定位社会组织的发展目标的同时,积极构建党和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合理模式;就必须通过完善和创新社会组织发展的立法和制度环境,强化对社会(领域)组织的运作管理,进而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本文系上海市党建研究会2014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并获得优秀成果三等奖
作者陈俊傲系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顾美萍系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