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来找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孕育、调整、巩固与成熟、改革与重构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之五十年代形成了国家,各部门,各单位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典型的"社会参与型"培养体系。调整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以业余体校为中坚,以国家体委为管理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以国家体委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八十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是这种依赖于国家和主要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网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更为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由调整阶段过渡到巩固与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竞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和重构,向着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发展,形成以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位(业余体校,普通高校,俱乐部等),协会实施专项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04年和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过分依赖国家的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全社会来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系统。横向包括三大系统:国家业余-专业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2、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后备人才萎缩,成才率低;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缺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在我国分布不均,在客观上为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进行跨区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运动训练与文化脱节;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原因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校、中小学和大学及市场的结合存在着问题。
3.1体校生源两级分化,专业队员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
体校体制整体培养效益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由于国家对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杠杆,促使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队和部分体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实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整体而言,体校训练网还是取得比较高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但是缔造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体校如今却产生两极分化,参加业余培训的人多了,可供选拔的人才缺少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三口之家"趋势,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把子女的未来前途定格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人越来越少,这正是中国目前专业体校生源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体校为了出成绩,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上不太重视,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未能进入省队或国家队的人员毕业后就业安置困难。
3.2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训练氛围淡薄,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经费不足,国家不对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给以专门投入。普通高校只能从教育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来发展竞技体育,多数中小学更是无力组建运动队。二是,运动员生源不足。大部分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天赋的有潜力的学生早已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所以高校专业队的生源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三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员。中小学体育老师大多来源于师范类高校,其中有着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人很少见。普通高校的教练员水平也不乐观。四是,中小学运动训练氛围淡薄。中小学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缺乏竞技性个注重游戏性。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我国现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竞技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脱节,这也导致了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性的竞技体育团体发展缓慢这也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脱节,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的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依托市场,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减少竞技体育对国家的依赖,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开发,使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走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自力更生。
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合理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资源,处理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关系,完善国内竞赛体制才能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专业队或社会中从业余俱乐部到专业俱乐部到专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1]周冰.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方式的多元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李红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孕育、调整、巩固与成熟、改革与重构几个阶段。孕育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之五十年代形成了国家,各部门,各单位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较典型的"社会参与型"培养体系。调整阶段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以业余体校为中坚,以国家体委为管理主体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是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以国家体委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八十年代,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下,是这种依赖于国家和主要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三级训练网型"的后备队伍培养体系更为完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由调整阶段过渡到巩固与成熟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竞体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逐渐走向改革和重构,向着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发展,形成以体育总局宏观管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单位(业余体校,普通高校,俱乐部等),协会实施专项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分析
我国在04年和08年的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足以证明举国体制对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举国体制下的"三级制"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过分依赖国家的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相应的采取了应对措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过去的单轨制改为多轨制,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体制,全社会来办高水平运动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结合的培养系统。横向包括三大系统:国家业余-专业系统、学校系统和产业系统。这种多轨制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形式,形成不同渠道的人才培养网络,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来发展竞技体育
2、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职能的逐步转换,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传统培养体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育后备人才萎缩,成才率低;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分布严重不均的现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缺失,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由于体育后备人才在我国分布不均,在客观上为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场,进行跨区域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体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低下;运动训练与文化脱节;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原因分析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竞技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校、中小学和大学及市场的结合存在着问题。
3.1体校生源两级分化,专业队员文化素质低、再就业难
体校体制整体培养效益高,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由于国家对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以全运会、省运会为杠杆,促使各级政府对优秀运动队和部分体校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实行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就整体而言,体校训练网还是取得比较高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效益。但是缔造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体校如今却产生两极分化,参加业余培训的人多了,可供选拔的人才缺少了。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基本呈现"三口之家"趋势,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把子女的未来前途定格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人越来越少,这正是中国目前专业体校生源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体校为了出成绩,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上不太重视,只注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未能进入省队或国家队的人员毕业后就业安置困难。
3.2教育系统训练资源短缺,训练氛围淡薄,难以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系统难以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经费不足,国家不对教育系统竞技体育给以专门投入。普通高校只能从教育经费中挤出一小部分来发展竞技体育,多数中小学更是无力组建运动队。二是,运动员生源不足。大部分在体育运动方面有天赋的有潜力的学生早已进入体校或专业队,所以高校专业队的生源不稳定,而且大部分在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三是,缺乏高水平教练员。中小学体育老师大多来源于师范类高校,其中有着高水平运动员经历的人很少见。普通高校的教练员水平也不乐观。四是,中小学运动训练氛围淡薄。中小学的课内外体育活动缺乏竞技性个注重游戏性。
3.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仍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绝大部分还依赖于国家,我国现仍处于国家独自办体育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与市场竞技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国的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严重脱节,这也导致了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性的竞技体育团体发展缓慢这也是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脱节,体育群众中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流失的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依托市场,积极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减少竞技体育对国家的依赖,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本身的经济功能,通过市场开发,使竞技体育的发展逐步走依托市场、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更好地提高竞技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自力更生。
把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合理整合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的资源,处理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的关系,完善国内竞赛体制才能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专业队或社会中从业余俱乐部到专业俱乐部到专业队的一条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1]周冰.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方式的多元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2]李红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