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剖析复习课的教学现状、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从创设空间、促成生成,尊重学生、倾听生成,捕捉亮点、及时调整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课堂生成成为复习课的亮点。
关键词:数学课堂;复习课;有效生成
目前,在初三阶段,复习课占了大量课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难上,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长期以来,对初中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对一线教师而言,怎样在复习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应重点关注并着力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了很大转变。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复习课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接触过,比较熟悉,加之考试等方面的需要,教师在处理上往往会使复习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在数学复习课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与模式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当前在数学复习课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课前预设”的淡化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可许多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备课时,并没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潜在状态及发展可能等方面进行“预设”,影响了教师在课堂动态的有效调控,对一些可以预设的问题设计或答题困惑缺乏必要的应变条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生成性。
2.“课堂生成”的阻滞
许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一人在唱“独角戏”,把自己的臆断和想法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这种不注重学生“课堂生成”的复习课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效果”的弱化
有些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能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课上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课堂,怕复习不完而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按部就班地对试卷或作业予以更正,对学生闪现的生成知识或问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导致复习课的僵化和无趣。
二、数学复习课与有效生成的科学解读
1.正确认识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功能
(1)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设计知识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复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分类、整合已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3)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3.有效进行问题的科学预设
(1)问题预设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因此设计的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多设计递进式习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对知识的覆盖要全面。要突出重点,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问题与知识的对应关系要明显,要有利于明确联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联想。对一个问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在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同时,让学生思维变得更为深刻、流畅。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三、数学复习课“有效生成”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正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作为数学复习课,更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数学复习课的亮点。
1.创设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促成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乏味。从新课标要求出发,在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在复习课上,教师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课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成“生成”。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维,让学生探索,促进数学复习课堂的生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尊重学生,倾听学生意见,抓住生成机遇
在课堂上,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学生,小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3.捕捉亮点,及时调整预设,使生成显成效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教师在复习课前的设计中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熟练程度、思考方式各不相同,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灵活调整复习课教学过程,使课堂复习不断在“生成”中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4.根据课堂发展,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叶澜先生就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变式跟进,串联生成,提升教学效果
备课中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要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予以题目的变换,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并能使课堂在“有效生成”中走进高效。
在变式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生成无疑符合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既符合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了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此,一节有效生成的复习课,必须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复习课中更要做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让学生在尝试中、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纠错中达成目标。
四、思考与体会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要使数学复习课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整合。
1.预设要精心
当前强调课堂生成,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课前的预设,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按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越是强调“生成”,教师更应关注“预设”。
2.生成需引导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也让其他学生对其所说有一个理解与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有效生成,摈弃无效生成,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在何时、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出来,做到引导促生成,生成巧引导。
3.预设与生成共存
“预设”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负责,更应对学生的“学”不遗余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而这正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当然,教师要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空间,促进课堂生成。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3]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得前.既要关注生成,又要重视预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09).
关键词:数学课堂;复习课;有效生成
目前,在初三阶段,复习课占了大量课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难上,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长期以来,对初中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对一线教师而言,怎样在复习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应重点关注并着力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了很大转变。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复习课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接触过,比较熟悉,加之考试等方面的需要,教师在处理上往往会使复习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在数学复习课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与模式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当前在数学复习课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课前预设”的淡化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可许多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备课时,并没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潜在状态及发展可能等方面进行“预设”,影响了教师在课堂动态的有效调控,对一些可以预设的问题设计或答题困惑缺乏必要的应变条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生成性。
2.“课堂生成”的阻滞
许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一人在唱“独角戏”,把自己的臆断和想法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这种不注重学生“课堂生成”的复习课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效果”的弱化
有些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能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课上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课堂,怕复习不完而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按部就班地对试卷或作业予以更正,对学生闪现的生成知识或问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导致复习课的僵化和无趣。
二、数学复习课与有效生成的科学解读
1.正确认识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功能
(1)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设计知识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复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分类、整合已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3)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3.有效进行问题的科学预设
(1)问题预设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因此设计的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多设计递进式习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对知识的覆盖要全面。要突出重点,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问题与知识的对应关系要明显,要有利于明确联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联想。对一个问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在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同时,让学生思维变得更为深刻、流畅。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三、数学复习课“有效生成”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正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作为数学复习课,更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数学复习课的亮点。
1.创设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促成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乏味。从新课标要求出发,在数学课堂教学尤其在复习课上,教师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课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产生多种教学资源,促成“生成”。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维,让学生探索,促进数学复习课堂的生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尊重学生,倾听学生意见,抓住生成机遇
在课堂上,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尊重学生,小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3.捕捉亮点,及时调整预设,使生成显成效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教师在复习课前的设计中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了设想,然而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已掌握的知识、熟练程度、思考方式各不相同,课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灵活调整复习课教学过程,使课堂复习不断在“生成”中取得更理想的成果。
4.根据课堂发展,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叶澜先生就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变式跟进,串联生成,提升教学效果
备课中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要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而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予以题目的变换,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并能使课堂在“有效生成”中走进高效。
在变式教学中所出现的教学生成无疑符合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既符合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了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因此,一节有效生成的复习课,必须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复习课中更要做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让学生在尝试中、在探究中、在合作中、在纠错中达成目标。
四、思考与体会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要使数学复习课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整合。
1.预设要精心
当前强调课堂生成,不是完全否定教师课前的预设,相反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只按自己的思路来预设,更要预想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努力按学生的学路来预设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个性的、多元的。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课前功夫到,准备充分,加上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越是强调“生成”,教师更应关注“预设”。
2.生成需引导
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也让其他学生对其所说有一个理解与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有效生成,摈弃无效生成,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在何时、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出来,做到引导促生成,生成巧引导。
3.预设与生成共存
“预设”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为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教”负责,更应对学生的“学”不遗余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怎样获得知识,而这正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当然,教师要把握“动态生成”在实际应用时的“度”,善于继承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地方,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空间,促进课堂生成。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3]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得前.既要关注生成,又要重视预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