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时期的学生教育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都可以得到有效增加,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关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案
体育对于不少小学生来说可以算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了,体育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内容繁多、理论性强的课程,体育的教育方法具备更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如果方法得当,便能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一、在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合适的教学心态
在许多体育课程教学中都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体育老师在上课时期让学生集合好,然后象征性对学生下达几次队形指令后,就开始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敷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没有接受到合适的体育锻炼,体育课本身的效用也压根没发挥出来。在不少小学生心中,体育课就相当于加长了几十分钟的课间活动,这也是不少学生们盼望上体育课的原因,他们的热情并非来自体育课本身,而只是出于一个孩子内心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实际的效用,师生之间也没有互动性,学习氛围不佳,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热情度也不高,注意力分散,心中唯一想的便是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由活动。[1]
(二)缺少合适的教学方案
体育是一门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在体育课中学生需要多动手、多动脚,浑身上下都要运动起来。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把精力都放在锻炼上。但实际上,不少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并没有很好的运用体育课的特点。在很多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只是依照模板化的教学方法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让体育课失去趣味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小学生的年级不大,自身的行动力和接受力都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太过复杂的教学指令他们无法接受,也没法做到,所以教学中不需要太过认真的去设计教学框架,只需要让他们反复练习几个简单的命令操作即可。
二、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
(一)亲身示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相对相较的信息接收能力。体育中的许多术语,比如“摆臂”、“屈膝”等,学生并不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其含义,同时,过度复杂的体育规则会让他们失去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尽量多用肢体语言来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参考目标,可以有样学样,对自己的锻炼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最好在一边讲解时,一边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示范,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理解其意思,并随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姿势,让自己的锻炼以最正确的形式进行。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口语讲解,则会让学生心生烦躁,因为不能有效掌握含义、理解意思而失去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多动、多做,自己也要身先士卒,多动、多做。[2]
(二)详细的教学规则
体育课要求多学多做,同时也要求按照其按照规定去做,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先为学生制定一个完整详细的规则框架,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不少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约束都过于宽松,或者惩处制度过于粗暴,这两种都不是可取的方法,前者会让教师失去权威性,学生会不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警告,后者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教师在上体育课前便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规则,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框架进行自己的课程,惩罚措施要提前制定好,不能随想随用,一会罚站一会跑步,这样学生心里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规则框架内设置竞争模式和激励制度,在课上准备好糖果、饼干一类,然后将学生分组展开竞技比赛,谁完成了锻炼目标,谁就获得奖励。譬如谁完成了跳单双圈运动,谁做了多少个俯卧撑,教师就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以此来刺激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三)将教学过程趣味化
小学生都有贪玩的心理特点,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对于重复的练习活动在内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要尽量将教学活动游戏化,趣味化,不要让学生覺得自己是在执行命令,避免其内心生出抗拒情绪。
譬如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玩“木头人”游戏的方式保持站立静止,通过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站立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指令接受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内心因为接受指令训练而带来的不满和抗拒。
又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动作指令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仪仗队,教师则扮演指挥者,教师通过各种指示来让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学生要注意互相之间的配合。这样以趣味化的方式来进行锻炼,便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指令接受能力以及协调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减轻了对体育训练的不满和厌倦感。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整个小学学科中仅有的一门针对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课程。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借助体育课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上好体育课,让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毕重喜.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J]. 好家长,2018 (39):89-89.
[2] 邵光华.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探究 [J]. 散文百家 ( 下 ),2018 (8):102-103.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案
体育对于不少小学生来说可以算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了,体育课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内容繁多、理论性强的课程,体育的教育方法具备更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如果方法得当,便能让学生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一、在体育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合适的教学心态
在许多体育课程教学中都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体育老师在上课时期让学生集合好,然后象征性对学生下达几次队形指令后,就开始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敷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没有接受到合适的体育锻炼,体育课本身的效用也压根没发挥出来。在不少小学生心中,体育课就相当于加长了几十分钟的课间活动,这也是不少学生们盼望上体育课的原因,他们的热情并非来自体育课本身,而只是出于一个孩子内心贪玩好动的心理需求。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实际的效用,师生之间也没有互动性,学习氛围不佳,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热情度也不高,注意力分散,心中唯一想的便是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自由活动。[1]
(二)缺少合适的教学方案
体育是一门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在体育课中学生需要多动手、多动脚,浑身上下都要运动起来。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把精力都放在锻炼上。但实际上,不少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并没有很好的运用体育课的特点。在很多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只是依照模板化的教学方法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让体育课失去趣味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小学生的年级不大,自身的行动力和接受力都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太过复杂的教学指令他们无法接受,也没法做到,所以教学中不需要太过认真的去设计教学框架,只需要让他们反复练习几个简单的命令操作即可。
二、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案
(一)亲身示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发育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相对相较的信息接收能力。体育中的许多术语,比如“摆臂”、“屈膝”等,学生并不一定能很好的理解其含义,同时,过度复杂的体育规则会让他们失去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尽量多用肢体语言来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参考目标,可以有样学样,对自己的锻炼动作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最好在一边讲解时,一边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示范,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理解其意思,并随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姿势,让自己的锻炼以最正确的形式进行。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口语讲解,则会让学生心生烦躁,因为不能有效掌握含义、理解意思而失去学习的欲望。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让孩子多动、多做,自己也要身先士卒,多动、多做。[2]
(二)详细的教学规则
体育课要求多学多做,同时也要求按照其按照规定去做,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先为学生制定一个完整详细的规则框架,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不少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对于学生的约束都过于宽松,或者惩处制度过于粗暴,这两种都不是可取的方法,前者会让教师失去权威性,学生会不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要求和警告,后者则会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教师在上体育课前便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规则,并要求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框架进行自己的课程,惩罚措施要提前制定好,不能随想随用,一会罚站一会跑步,这样学生心里会产生不平衡心理。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规则框架内设置竞争模式和激励制度,在课上准备好糖果、饼干一类,然后将学生分组展开竞技比赛,谁完成了锻炼目标,谁就获得奖励。譬如谁完成了跳单双圈运动,谁做了多少个俯卧撑,教师就可以给予其相应的奖励,以此来刺激学生的锻炼热情,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三)将教学过程趣味化
小学生都有贪玩的心理特点,喜欢趣味性强的事物,对于重复的练习活动在内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也要尽量将教学活动游戏化,趣味化,不要让学生覺得自己是在执行命令,避免其内心生出抗拒情绪。
譬如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玩“木头人”游戏的方式保持站立静止,通过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站立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指令接受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内心因为接受指令训练而带来的不满和抗拒。
又比如,教师对学生进行动作指令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仪仗队,教师则扮演指挥者,教师通过各种指示来让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学生要注意互相之间的配合。这样以趣味化的方式来进行锻炼,便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指令接受能力以及协调性,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减轻了对体育训练的不满和厌倦感。
三、结语
体育教学是整个小学学科中仅有的一门针对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课程。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借助体育课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上好体育课,让他们的身体状况良好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德智体美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毕重喜.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J]. 好家长,2018 (39):89-89.
[2] 邵光华.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方法探究 [J]. 散文百家 ( 下 ),2018 (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