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审计准则的制定、变迁,阐述了审计准则制定、变迁与交易费用、制度变迁、意识形态及路径依赖等有关,并获得相关启示,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审计准则发展。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审计准则;制度变迁;意识形态
1 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1 交易费用理论
(1)降低审计交易中的信息费用。
审计委托人不仅要了解审计主体的声誉评价、业务能力的评价,还要了解他们遵守协议的意愿。获取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即信息费用。审计准则可以提供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标准,把不同方面的这些标准联系起来有助于评价各个审计主体的声誉,进而帮助委托人简化决策程序。
(2)降低审计交易中权利界定的费用。
审计主体在接受委托人委托时,虽然会与客户签订有关协议以确定各自相关权利和义务,但随着审计业务的开展,仍然会出现权利的再度界定或进一步界定问题。审计准则为权利的再度或进一步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双方寻求合理解决争议的过程当中,审计准则能够降低权利界定费用。
1.2 制度变迁理
审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是一个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过程。当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不均衡时,供求双方的矛盾就会不断产生和激化,准则创新者就会要求对准则进行修订以实现自身潜在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使审计准则的诱导性变迁。然而准则创新者要求重新分配利益的要求却会损害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不断升级,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这就必须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依靠政府的干预或者司法的介入来消除协调失灵。
1.3 意识形态因素
审计准则是审计市场上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产物。由于各主体对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等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将审计准则的制定与意识形态相结合非常重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意识形态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从而有利于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在推行时遇到的阻力相对减小,使得准则的强制执行成本的减少成为可能。
1.4 路径依赖问题
如果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选择正确,审计准则的制定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地调动各利益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审计准则的修订,促进审计准则的完善,成为推动准则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力量。反之不能给利益相关方带来普遍的收益递增而是有利于少数利益集团,那么审计准则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加剧不公平竞争,导致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2 完善审计准则的措施
2.1 健全审计准则
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业务的丰富、审计执业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准则的制定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实际,在已有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
2.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
委托人、审计主体、被审计对象、社会公众这四方关系人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均不相同,使得审计结果无法同时满足审计四方关系人所有的要求,导致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和激化。一套共同遵守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实施,可以使得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通过诱导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动态结合实现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此时就变的尤为重要,即在政府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的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以达到矛盾冲突最低化。
2.3 加大宣传
审计准则制定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则制定后大力加强对其宣传,这样既有助于不同利益主体最大利益的统一、降低矛盾冲突,在准则最终颁布时将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维护,又有利于节约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信息费用和减少准则的强制执行成本。
2.4 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
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但在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我国特有的国情也不容忽视,我国是一个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不成熟,监管体制也很不健全,如果一味地寻求国际趋同,去套用那些成熟市场国家的审计准则,可能会承担极高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在积极与国际趋同的同时,我国也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田野.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J].理论研讨,2001,(10).
[2]审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变迁分析[D].《生产力研究》会计与审,2007,(17).
[3]杨涛.独立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实施机制的重构[J].财会通讯•学术,2008,(8).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审计准则;制度变迁;意识形态
1 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1 交易费用理论
(1)降低审计交易中的信息费用。
审计委托人不仅要了解审计主体的声誉评价、业务能力的评价,还要了解他们遵守协议的意愿。获取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即信息费用。审计准则可以提供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标准,把不同方面的这些标准联系起来有助于评价各个审计主体的声誉,进而帮助委托人简化决策程序。
(2)降低审计交易中权利界定的费用。
审计主体在接受委托人委托时,虽然会与客户签订有关协议以确定各自相关权利和义务,但随着审计业务的开展,仍然会出现权利的再度界定或进一步界定问题。审计准则为权利的再度或进一步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双方寻求合理解决争议的过程当中,审计准则能够降低权利界定费用。
1.2 制度变迁理
审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是一个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相结合的过程。当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不均衡时,供求双方的矛盾就会不断产生和激化,准则创新者就会要求对准则进行修订以实现自身潜在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促使审计准则的诱导性变迁。然而准则创新者要求重新分配利益的要求却会损害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不断升级,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这就必须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依靠政府的干预或者司法的介入来消除协调失灵。
1.3 意识形态因素
审计准则是审计市场上各利益主体间博弈的产物。由于各主体对审计环境、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等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将审计准则的制定与意识形态相结合非常重要,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意识形态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统一,从而有利于修订后的审计准则在推行时遇到的阻力相对减小,使得准则的强制执行成本的减少成为可能。
1.4 路径依赖问题
如果审计准则变迁的路径选择正确,审计准则的制定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大地调动各利益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从事审计准则的修订,促进审计准则的完善,成为推动准则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力量。反之不能给利益相关方带来普遍的收益递增而是有利于少数利益集团,那么审计准则不仅得不到支持,而且加剧不公平竞争,导致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2 完善审计准则的措施
2.1 健全审计准则
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业务的丰富、审计执业中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化多样,准则的制定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紧密联系审计工作实际,在已有准则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
2.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
委托人、审计主体、被审计对象、社会公众这四方关系人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均不相同,使得审计结果无法同时满足审计四方关系人所有的要求,导致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和激化。一套共同遵守的审计准则体系的制定、实施,可以使得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平衡。通过诱导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动态结合实现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此时就变的尤为重要,即在政府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的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以达到矛盾冲突最低化。
2.3 加大宣传
审计准则制定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则制定后大力加强对其宣传,这样既有助于不同利益主体最大利益的统一、降低矛盾冲突,在准则最终颁布时将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维护,又有利于节约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信息费用和减少准则的强制执行成本。
2.4 在现有国情的基础上适当借鉴
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但在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我国特有的国情也不容忽视,我国是一个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不成熟,监管体制也很不健全,如果一味地寻求国际趋同,去套用那些成熟市场国家的审计准则,可能会承担极高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在积极与国际趋同的同时,我国也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田野.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J].理论研讨,2001,(10).
[2]审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变迁分析[D].《生产力研究》会计与审,2007,(17).
[3]杨涛.独立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实施机制的重构[J].财会通讯•学术,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