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历史新大纲、新课标、新教材,要求采用新教法。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辨别法、比较法、讨论法、结合时事分析法、结合生活联想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融合 生活 新课标
在素质教育大旗的指引下,国家出台了新的教学大纲,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材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教材的改革自然要求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指导现实生活。同时,我们要学好历史,也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与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与时事社会、国际关系、经学济军事、民俗文化等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用今天的生活反观昨天的历史,做到历史与生活的融合,才能把历史学好学活,学以致用,“资治通鉴”。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辨别法
辨别法就是要教学生辨别历史事实(或现象)的真伪,去伪存真。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以下题型,来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的能力。 “下列表述中,与历史不相符的一项是:() A、罗马帝国元首穿着中国的丝绸衣服参加晚会。B、马可·波罗从海道来中国时,船上已装备了指南针。C、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D、希波战争是波斯想争夺爱琴海的控制权而挑起的。” 该题中,A项的罗马帝国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与中国已有交往,并且丝绸之路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就开辟出来了,所以A项是真的。B项中的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中国的,而指南针早在唐朝就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所以B项应该也不会错。至于C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阿拉伯帝国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因此不可能传播印刷术。D项源于课本叙述,没有错。这样通过辨别,学生由一个小小的选择题,就弄明白了几个历史知识。 在教世界三大宗教时,我也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供学生辨别:“下列哪句话,与佛教的教义有关:() A、主啊,拯救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的人们吧! B、出家人不打诳语。 C、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 D、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这道题,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或对影视作品的感受中得出答案B,我在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二、比较法
比较是辨别的延伸,对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更明白,不会再把类似的东西混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可以运用比较法,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三个重要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世界三大宗教;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11世纪欧洲的城市与中国城市等等。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辨别、比较法的深化,学生一时辨别不清、比较不出的问题,就只有通过讨论来解决。如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第5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明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对于这样的问题,简单的判断对与错是不行的,必须展开讨论,一分为二的看待。很显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战争确实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往和东西文化的交流,战后建立的强大帝国也就把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四、结合时事分析法
学历史就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必要把跟历史有牵连的时事问题,放在历史中去分析,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把问题理解得精确、透彻。如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不难理解中韩两国对日本首相小泉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强烈抗议了。
五、结合生活联想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历史有关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神庙中供奉的“药王”就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我们用的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等等,老师通过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就能让学生尝到很多的历史知识,也由于生活中的困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总之,新教材的教法多种多样,变化无穷。以上是我本人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诸位赐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 融合 生活 新课标
在素质教育大旗的指引下,国家出台了新的教学大纲,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材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教材的改革自然要求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要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指导现实生活。同时,我们要学好历史,也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与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与时事社会、国际关系、经学济军事、民俗文化等生活现象联系起来,用今天的生活反观昨天的历史,做到历史与生活的融合,才能把历史学好学活,学以致用,“资治通鉴”。 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一、辨别法
辨别法就是要教学生辨别历史事实(或现象)的真伪,去伪存真。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以下题型,来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的能力。 “下列表述中,与历史不相符的一项是:() A、罗马帝国元首穿着中国的丝绸衣服参加晚会。B、马可·波罗从海道来中国时,船上已装备了指南针。C、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D、希波战争是波斯想争夺爱琴海的控制权而挑起的。” 该题中,A项的罗马帝国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与中国已有交往,并且丝绸之路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就开辟出来了,所以A项是真的。B项中的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中国的,而指南针早在唐朝就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所以B项应该也不会错。至于C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阿拉伯帝国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因此不可能传播印刷术。D项源于课本叙述,没有错。这样通过辨别,学生由一个小小的选择题,就弄明白了几个历史知识。 在教世界三大宗教时,我也设计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供学生辨别:“下列哪句话,与佛教的教义有关:() A、主啊,拯救在印度洋海啸中遇难的人们吧! B、出家人不打诳语。 C、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 D、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这道题,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或对影视作品的感受中得出答案B,我在这里就不再分析了。
二、比较法
比较是辨别的延伸,对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更明白,不会再把类似的东西混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可以运用比较法,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三个重要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世界三大宗教;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俄国的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11世纪欧洲的城市与中国城市等等。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辨别、比较法的深化,学生一时辨别不清、比较不出的问题,就只有通过讨论来解决。如初中世界历史上册第5课《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中有这样一道题:“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明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对于这样的问题,简单的判断对与错是不行的,必须展开讨论,一分为二的看待。很显然,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战争确实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往和东西文化的交流,战后建立的强大帝国也就把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四、结合时事分析法
学历史就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必要把跟历史有牵连的时事问题,放在历史中去分析,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把问题理解得精确、透彻。如由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不难理解中韩两国对日本首相小泉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强烈抗议了。
五、结合生活联想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历史有关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神庙中供奉的“药王”就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孙思邈,我们用的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等等,老师通过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就能让学生尝到很多的历史知识,也由于生活中的困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总之,新教材的教法多种多样,变化无穷。以上是我本人的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诸位赐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