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修补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124例,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进行疝环填充式修补术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方法,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各项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为14.52%,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53.23%,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方法的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疝环填充式修补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对比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98-02
在临床上,采用腹膜前间隙和疝环的填充式这两种修补术来对腹股沟疝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的比较及研究两种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我院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采取了分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12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在3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3.7)岁。将124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2例。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研究组的患者硬膜外的麻醉后,首先,逐层的打开患者腹外的斜肌腱膜,暂时不进行腱膜下的剥离,而是继续探寻患者联合机的下方[1]。在尋找到疝囊之后,如果疝囊体积较小,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将疝囊还纳,如果疝囊比较大,则可以离断疝囊,在关闭腹膜之后还纳。其次,在内环口的位置切开患者的腹横筋膜,并钝性的分离腹膜的外间隙,确保向下分离直到耻骨的疏韧带、向内分离直到耻骨联合、向外分离直到内环口的外上方和向上分离直到弓状缘的深面。最后,在对间隙进行充分游离后,将补片经过腹横膜筋的切口放到腹膜的前间隙位置,并展平,将补片的花瓣缝合到内环口,在精索前应缝合患者腹外斜肌的腱膜。
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疝环填充式修补术来进行治疗。首先,在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的麻醉后,逐层的将腹外斜肌的腱膜打开,并仔细的有力患者腱膜下的组织,并找到疝囊[2]。如果疝囊体积较小,可直接将其经内环口来进行还纳腹腔,如果疝囊体积较大,则可以将疝囊横断,并在近疝囊高位结扎。其次,把疝囊内翻仔细的塞入腹腔,并把锥形的填充填入到疝环里,将腹横筋膜和填充物缝合固定,再提起精索,平铺网状的进行补片,覆盖住患者腹股沟管的后壁,固定四周。最后,缝合患者皮下组织、皮肤和腹外斜肌的腱膜。
1.3 观察指标
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各项疗效指标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情况采用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对照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持续疼痛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对照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6例出现局部有异物感,3例伤口有麻木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52%;对照组21例出现局部有异物感,12例伤口有麻木感,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为53.23%,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疝外科属于外科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疾病分支,近年来,我国腹股沟疝发病率呈逐年缓慢的升高趋势,发病率约为0.3%左右,腹股沟疝手术的比例也逐渐升高[3]。随着诊疝补片这类型内置医用材料的更新和发展,治疗腹股沟疝疾病的手术方法也随之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腹股沟疝在外科上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在生活质量方面会均有着不同程度、不同意义的影响。因此,探索出一个对治疗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疝修补术在腹横筋膜解剖分层方面的观点较多,在疝修补方面的作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属于解剖学的研究,且多属于尸体解剖的观察。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高,推进了腹腔镜疝这类型手术的发展,经腹膜的前间隙和前入路的腹膜前这两种修补手术给予了腹横筋膜、腹膜的前间隙在临床中关于解剖的全新视角,进而对疝修补方面的作用和腹横筋膜解剖都有了崭新的认识。腹膜的前间隙疝这种修补术,与人体解剖的关系更加符合,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还降低了手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因此这种优势较多的手术方法获得了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和推崇。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各项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52%,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3.23%,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实践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患者在术后持续疼痛的时间也较短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小等优势,其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嘎子.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和常规疝环填充式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18-19.
[2] 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学,2013,20(19):38-39.
[3]杨亚鹏,田明,陈振宇.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2(3):324-327.
【关键词】 疝环填充式修补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对比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098-02
在临床上,采用腹膜前间隙和疝环的填充式这两种修补术来对腹股沟疝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的比较及研究两种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我院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采取了分组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12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在3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3.7)岁。将124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2例。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研究组的患者硬膜外的麻醉后,首先,逐层的打开患者腹外的斜肌腱膜,暂时不进行腱膜下的剥离,而是继续探寻患者联合机的下方[1]。在尋找到疝囊之后,如果疝囊体积较小,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将疝囊还纳,如果疝囊比较大,则可以离断疝囊,在关闭腹膜之后还纳。其次,在内环口的位置切开患者的腹横筋膜,并钝性的分离腹膜的外间隙,确保向下分离直到耻骨的疏韧带、向内分离直到耻骨联合、向外分离直到内环口的外上方和向上分离直到弓状缘的深面。最后,在对间隙进行充分游离后,将补片经过腹横膜筋的切口放到腹膜的前间隙位置,并展平,将补片的花瓣缝合到内环口,在精索前应缝合患者腹外斜肌的腱膜。
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疝环填充式修补术来进行治疗。首先,在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的麻醉后,逐层的将腹外斜肌的腱膜打开,并仔细的有力患者腱膜下的组织,并找到疝囊[2]。如果疝囊体积较小,可直接将其经内环口来进行还纳腹腔,如果疝囊体积较大,则可以将疝囊横断,并在近疝囊高位结扎。其次,把疝囊内翻仔细的塞入腹腔,并把锥形的填充填入到疝环里,将腹横筋膜和填充物缝合固定,再提起精索,平铺网状的进行补片,覆盖住患者腹股沟管的后壁,固定四周。最后,缝合患者皮下组织、皮肤和腹外斜肌的腱膜。
1.3 观察指标
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各项疗效指标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情况采用标准差( )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对照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情况对照中,研究持续疼痛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对照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6例出现局部有异物感,3例伤口有麻木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52%;对照组21例出现局部有异物感,12例伤口有麻木感,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为53.23%,组间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疝外科属于外科中较为成熟的一个疾病分支,近年来,我国腹股沟疝发病率呈逐年缓慢的升高趋势,发病率约为0.3%左右,腹股沟疝手术的比例也逐渐升高[3]。随着诊疝补片这类型内置医用材料的更新和发展,治疗腹股沟疝疾病的手术方法也随之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腹股沟疝在外科上属于常见的一种疾病,患有腹股沟疝的病患在生活质量方面会均有着不同程度、不同意义的影响。因此,探索出一个对治疗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国疝修补术在腹横筋膜解剖分层方面的观点较多,在疝修补方面的作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以往的研究大部分属于解剖学的研究,且多属于尸体解剖的观察。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增高,推进了腹腔镜疝这类型手术的发展,经腹膜的前间隙和前入路的腹膜前这两种修补手术给予了腹横筋膜、腹膜的前间隙在临床中关于解剖的全新视角,进而对疝修补方面的作用和腹横筋膜解剖都有了崭新的认识。腹膜的前间隙疝这种修补术,与人体解剖的关系更加符合,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在手术中的疼痛,还降低了手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因此这种优势较多的手术方法获得了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和推崇。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的患者持续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等各项疗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4.52%,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3.23%,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实践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患者在术后持续疼痛的时间也较短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小等优势,其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嘎子.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和常规疝环填充式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18-19.
[2] 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当代医学,2013,20(19):38-39.
[3]杨亚鹏,田明,陈振宇.腹膜前间隙补片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的对比研究[J].中国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2(3):32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