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NA代码论证技术理想国之存在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ts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期看过的一些涉及亚文化的书中,有两本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一本是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的著作《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一本是马库斯·乌尔森(Marcus Wohlsen)的著作《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前者再现了那些与今时今日已被全世界所接纳并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发端有着密不可分之联系的一批icon,他们来自上个世纪;后者描述了一批正在引领许多城市逐步悄然兴起的生物技术探索潮的geek,他们生活在当下。这两本都是群像式的写作,用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串起一个时代,勾勒出它在文化意义上的面貌。有趣的是,两本书都不约而同扯到了音乐,确切来说是摇滚,更确切来说,是朋克。
  从蛛丝马迹中去追寻两位作者对朋克的理解,乃至于溯源到他们笔下人物对朋克精神的贯彻,是一件颇为激动人心的事,但鉴于这样做会导致书评发展至不可预测的方向,我觉得还是要收住自己的窃喜,且留待以后专门做个评述好了。诚然,今天要谈论的内容其实仅仅是关于《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的,它本身具有如下标签:科普、生物、技术、DNA代码开源……好,我不知道此刻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它是一本知识型阅读物,一定将考验读者的脑力。
  回来说说这位作者吧,乌尔森的身份是《连线》杂志的科技报道者,曾经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专注于技术类报道,也可以算得上一位业内的“名记”了。于是不难想见,趁职业之便,这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如下角色:DIYbio组织的发起人之一麦肯齐·考威尔(Mackenzie Cowell)、自学成才的生物工程师兼《生物朋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梅瑞迪斯·帕特森(Meredith Patterson)、激进的技术乐观主义者约瑟夫·杰克逊(Joseph Jackson)、自筹实验室进行癌症研究的约翰·施朗登(John Schloendom),等等。或多或少,这些人都有着某种疯狂气质,他们是反对基因技术垄断、呼吁PCR开源的开拓者,热衷于DIY和各种有关创新,一个个每天都在家里摆弄仪器忙个不停。在普通人的想象中,他们的行为犹如正在制造新世纪的弗兰肯斯特那么具有破坏性,但是帮帮忙,他们自己可不这么想,听听其中一位帕特森姑娘是怎么讲的:“科学素养赋予其所有者成为积极奉献者的权利,他们可以参与提高社会卫生健康水平、提高食物水源和空气质量,更好地与自己的身体及周围复杂的世界互动。”
  在考威尔等人的眼里,我们的世界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充满层出不穷且关系到生命、生活质量的危机,也从来没有如今日这般需要透明、公开的DNA序列数据,以便纠集全世界的技术力量和天才大脑来寻求解决之道。2009年,就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次宣布检测到猪流感三天后,他就在推特上发表了一条表达自己的不满:“@CDCemergency(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准备)拒绝回答与H1N1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有关的问题。”在他看来,该做法无疑是掐断了让更多计算机科学、遗传学和工程学工作者加入进来做贡献的可能,如果CDC认定只有一小撮学院派的政府雇员才能接触那些核心数据,那么必将拖延攻克病毒的时间,而使得更多民众处于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之中。2013年春夏,当新一轮的禽流感恐慌又笼罩在地球上空之时,不知道是不是对2009年考威尔那条质疑的说明补充。
  IT界已经为信息开源做出了颠覆性的表率,身为行业领军的谷歌,2008年在发布浏览器的同时顺便就公开了它的源代码。所以,自诩为生物玩客的DIYer们也力图在这个领域掀起一场黑客运动,他们的核心诉求是击破大公司的霸权和官僚,让技术服务于真正需要它的人们。别以为这些是空洞的口号,事实上,生物黑客们已经用自制三聚氰胺检测工具、方便廉价的传染病疫苗、极具希望的个人癌症方案和习自微生物的胆固醇清理技术……干净利落地实践了理想主义。
  和《数字乌托邦》中写到的那些互联网文化早期精英一样,《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的主人公们也是乌托邦世界的践行者,他们也曾迷恋摇滚朋克所描述的人类大同、不再有因阶级政治经济造成不公平的世界,而现实中无法突破的障碍击碎了乌托邦之梦时,他们就另辟蹊径在一个技术理想国中继续——这是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也是我尽管明白这些技术一旦流入民间其实也有诸种后患但依然鼎力支持的原因,因为归根结底,我相信只有将善的力量发挥至最大才能突破人类自身的局限。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则新闻,大概可作为DNA技术开源有益于人民的启示:说有一对英国亲兄弟,一红发一棕发,常常被人开玩笑肯定有一个不是爹妈亲生的,于是这两人决定自己检测DNA。终于,花了250英镑、在家中用材料组装了一台PCR仪,最后找出了那个导致发色不同的基因突变。兄弟俩遂喜滋滋地昭示天下,解开心头大疙瘩。
其他文献
郭丰州是台湾马拉松圈的一个重要人物。学生时代,他有一帮和自己一样喜欢打球的同伴。退伍之后发现球伴都散了,喜欢运动的他,只好开始跑步。后来,他赴美继续深造,回台后恰逢台湾体育协会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需要有懂外文接待的志工,他报名参加,就这样一步一步越来越深入马拉松领域。此后,他举办台湾非常有名的“东吴大学24小时马拉松赛”,并担任国际超级马拉松总会技术委员、台湾超级马拉松跑者协会副理事长。他一直从各
期刊
是的,我跑步,虽然是来负责垫底的,但至少参加过几个21k而且持续努力中——对跑步人来说,21k根本连“入门”都还说不上。我跑步,但是读村上春树《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大陆版译为《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一年(2008),我还没有开始跑步,是为了读村上春树,不是因为跑步而读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认为,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劝告而成为跑者,人会不会成为跑者是天性使然,而我宁愿相信有一颗跑步的种
期刊
同很多编辑一样,张国辰进入出版行业也属“半路出家”。2003年,当很多人为避“非典”逃离北京时,大学毕业的张国辰到了北京一家报社实习。不过后来张国辰没有留在报社工作,而是进了出版圈。  转变,在很多时候与其说是机缘巧合,不如说是一个人身上积蓄着一种天份和能量,决定你去往最恰适的位置。你有时甚至兀自不清楚,这种天份的所得或者从他处的经验带入另一种工作形态会滋生出如何的惊喜来。即使是最微小的,势必会与
期刊
每一个人从出生后的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直至自由奔跑,发生得自然而然,似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就本该如此。跑步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无论以锻炼或是竞赛为目的,也是门槛最低的运动形式——只要愿意,就可以开始。但不管是否以“成绩”为追求目标,运动最大的意义,或许应该是透过它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运动就不只是姿势、动作、技巧或是速度这些表面可观测的因素而已,我们从小在体育课中所认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一套名为《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的丛书在图书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在阅读资源严重匮乏的当时,这样一套图文结合的经典著作,以当时最普及的阅读形式——连环画,向读者展现了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让对阅读如饥似渴的文学青年如沐春风,也让大家记住了出版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下文简称“浙江人美”)。  浙江人美是一家以艺术类图书为主要出版方向的专业出版单位,在建社的30余年中,先后在年画、连环画、
期刊
步入三四月份,随着开学热潮的退烧,图书零售市场习惯性地回归“沉寂”。而一年一度的全国图书博览会如期在海口举行,是近期大陆书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市在北京召开以来,历经了23年,走遍了神州大地,终于首次来到了全国最南端也是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本次海南书博会除海口主会场外,又设立了三亚市、儋州市、万宁市三大分会场,并举办了一些活动提升全民阅读热情,通过书博大篷车环岛行吸引民众关
期刊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近两年,大陆引进出版的台湾作家作品越来越多,这让大陆读者除了知道柏杨、李敖、白先勇、林清玄以及蔡志忠、朱德庸、幾米等耳熟能详的漫画家之外,也逐渐熟知比如龙应台、张大春、朱天心、朱天文、骆以军、林文月等名字。大陆和台湾在出版方面加强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作家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台湾作家研究丛书》。而这些被大陆出版社争相引进的台湾作家多是在台湾已经成名20多年,已有了相当知名度和影响
期刊
当物毁人亡,久远的往事了无痕迹,唯独气味和滋味长存。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打从普鲁斯特拿起法国东部洛林区的传统甜点“玛德琳”小蛋糕,沾上一口红茶,沛然莫之能御的文思立即泉涌,逝水汇聚成漫漫七大卷追忆;而今往后,还有哪个知道点法国文学、稍微也舞文弄墨的人能不向往吃上一口沾了红茶的“玛德琳”?兴许缪思女神会因此翻你个青眼呢。  但当作者闵蕙莲拿起那一小块扇贝形、有点湿又不太湿的金黄色甜点
期刊
虽获“世界最美图书金奖”,不过这本书很可能没让你留下惊艳的第一印象,它不讨好大多数人对“最美”的设想。也许只有等你翻开它,才有一种心脏被摁住的感觉——真是独一无二的绝美阅读体验。  一本书有多美是它自己的事,一本书能给你带来多美的一段体会,才是你把它放在书橱上伸手可及处的理由。  原来这本书真正迷人的地方,是“幻想”。50个遥远岛屿,你未曾拜访,永不能游历。“这一块边界分明的土地十分完美,而同时它
期刊
创刊于1984年11月1日的《联合文学》杂志,为彼时唯一全球发行的华文文学杂志。《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女士在《联合文学》二十周年社庆致词时指出:“当时报禁、党禁尚未解除,文学杂志相继停刊,为了填补文学杂志的断层,我自愿背负起文学责任、文学使命,希望凭着文学的良心为当代华文文学留下时代的见证!”  1984年10月28日,两万本《联合文学》创刊号于市面上发行,奇迹似的,三四天后,临时办公室内电话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