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四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让沉睡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觉醒起来,由于和“人的解放”同样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给五四文坛注入了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其中丁玲就是这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家。尤其是早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充满了现代意识,洋溢着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对莎菲女士系列进行深入探究,以解读丁玲追求自我价值,生命意义的矛盾过程。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解放
一、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法国女权主義代表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同样地,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也是缓慢而坎坷的。但毕竟五四启蒙运动为这种改变送来了春风,于是出现了一批细腻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艰难觉醒的作品,丁玲的这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篇小说虽然稚嫩,却从女性精神与心理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了五四时代女性生存的丰富性,更为可贵的是为我们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蜕变。
首先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完《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们会为作者特有的细腻笔触所描绘出的女性丰富的心灵世界所倾倒,这是一颗知识女性的敏感的细腻的判逆的傲气的心,而这种傲气与叛逆正是体现在对当时处于权威地位的男权文化的傲视与嘲弄上。笔者认为丁玲在这部日记体裁的小说中所透露出的大胆的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主要是借助于她创作的语言风格。再有就是日记体裁和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抒说话人的胸臆而免受任何传统世俗礼仪的羁绊和抑制。我们认识,了解并欣赏莎菲的过程正是她的一幅幅心灵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的过程。大段的心理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处,通篇皆是莎菲的内心情感宣泄。下面举例来具体说明。
例1:三月二十八晨三时……“莎菲生活在世上,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热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这样的一段心理描写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女人强烈要求被尊重被了解的内心告白。
再有就是从大胆的表现女性的需求来论述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传统文化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性灵,造成人不能也不敢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欲求。丁玲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影响,她把自己身为女性的敏感的生命意识融入到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她们追求灵与肉的和谐统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典型。当她与凌吉士第一次接触,就被凌吉士的美貌所吸引,引起了她强烈的冲动,使她空虚的心灵有了寄托,莎菲感到生命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在这篇颠倒性的小说文本中,对女主人公情欲的书写是向传统的男性中心地位的强有力的挑战,展示了女性对生命情欲的强烈欲求。
丁玲以前的女作家,如冰心,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情”而无“欲”。无“欲”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写出女性深层心理的作家,也是女性对男权的“反抗者”。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欲望与性对于女人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成为一种禁忌。而莎菲则是那个时代的叛逆女性。她将心灵深处的欲望痛快地陈列出来,快意恩仇,洒脱无羁!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啊!
二、女性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
所谓对女性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笔者认为就是个人所具有的自己决定自己行为、处理自己身体、欲望等的权利。《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莎菲身上比较系统地表现出丁玲对女性自我定义权的肯定性理解。莎菲被置于男性追求者的包围之中,她所追求的爱虽然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名”的爱情:“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3]但她的特出之处在于在这一“共名”的爱情追求中突出了莎菲的自我独立人格:她是自己欲望的主体,也是行动的主体。首先,莎菲始终以自己的欲望(肉体的和精神的)为自己行动的目的。在她那些灵肉激战的痛苦中,最能够体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力量的恐怕不是理性的力量,而是她总也无法排解的对肉欲的渴望。虽然莎菲的理智最后鄙夷着自己肉体欲望的空虚,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不以莎菲的这种欲望追求为然,但是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莎菲这灵与肉的激战使女性的肉体欲望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她的灵与肉的搏斗,还是她最终选择“浪费我生命的余剩”,我们都可以清楚地在其中看到莎菲意志的影子。
三、旧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
显然,丁玲于文本中直面女性沉睡的情欲,已经获得其自身的价值;然而,这种理论上对话语权利的获得、“对历史进程与创造的介入”、对传统男权文化的颠覆,并未能为当时的女性带来她们理想的现实。那么,“现实”为女性带来了什么呢? ——“现实”为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第一层陷阱是,“现实”让“她们的人生追求与爱情追求之间划了等号”,“她们跑出家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婚姻自主”,“尽管她们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的初衷远远不仅于此”[3],然而,现实中女性没有爱情与婚姻,女性离家就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层陷阱:“新”男性给以女性的“庇护”——女性勇敢追求而得到的“自由婚姻”,并不是对女性的“救赎”,它只是让女性再次扮演着“第二性”的角色。因为,“旧的势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一打就倒,……它永远地侵占着新的意识界,永远地根植到本能的更深处”[4]“那情欲之火的巢穴——那两只灼闪的眼睛,不正在宣布他除了可鄙的浅薄的需要,别的一切都不知道么?”[5]在这里莎菲的内心独白,正是丁玲对根植于男性“本能”深处男权文化的清醒认识:对于他们而言,女性依然是“一个性伙伴,一个他用以探索他自己的他者”而唯独不是她自己。这种令女性十分尴尬的生存景况,同样困扰着丁玲,使丁玲陷入女性内在自我无以定位的彷徨苦闷而艰难的心灵险途的跋涉中。因而,丁玲复杂情感的结晶品——莎菲,必然在丁玲情感与理智的操纵下、于日记中进行着女性内心寻求自我的一个人的战争。
结 语
五四以來的女性文学是以与时代同步,以反封建和追求妇女解放为宗旨而寓居于新文学系统的。丁玲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着女性的前途,探索着女性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注释:
[1]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丁玲:《丁玲》,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参考文献:
[1]丁玲.丁玲小说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秦弓. 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J]. 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1998.
[5]李向东,王增如. 丁玲年谱长编[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6]宋晓萍. 公共性与私人性:丁玲前期创作的悖论[J]. 妇女研究论丛,2004,(3).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解放
一、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法国女权主義代表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1]同样地,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也是缓慢而坎坷的。但毕竟五四启蒙运动为这种改变送来了春风,于是出现了一批细腻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艰难觉醒的作品,丁玲的这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篇小说虽然稚嫩,却从女性精神与心理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了五四时代女性生存的丰富性,更为可贵的是为我们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艰难蜕变。
首先是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完《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们会为作者特有的细腻笔触所描绘出的女性丰富的心灵世界所倾倒,这是一颗知识女性的敏感的细腻的判逆的傲气的心,而这种傲气与叛逆正是体现在对当时处于权威地位的男权文化的傲视与嘲弄上。笔者认为丁玲在这部日记体裁的小说中所透露出的大胆的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主要是借助于她创作的语言风格。再有就是日记体裁和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抒说话人的胸臆而免受任何传统世俗礼仪的羁绊和抑制。我们认识,了解并欣赏莎菲的过程正是她的一幅幅心灵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的过程。大段的心理描写在文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处,通篇皆是莎菲的内心情感宣泄。下面举例来具体说明。
例1:三月二十八晨三时……“莎菲生活在世上,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热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这样的一段心理描写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女人强烈要求被尊重被了解的内心告白。
再有就是从大胆的表现女性的需求来论述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传统文化束缚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性灵,造成人不能也不敢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欲求。丁玲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影响,她把自己身为女性的敏感的生命意识融入到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她们追求灵与肉的和谐统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典型。当她与凌吉士第一次接触,就被凌吉士的美貌所吸引,引起了她强烈的冲动,使她空虚的心灵有了寄托,莎菲感到生命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在这篇颠倒性的小说文本中,对女主人公情欲的书写是向传统的男性中心地位的强有力的挑战,展示了女性对生命情欲的强烈欲求。
丁玲以前的女作家,如冰心,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情”而无“欲”。无“欲”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写出女性深层心理的作家,也是女性对男权的“反抗者”。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欲望与性对于女人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甚至成为一种禁忌。而莎菲则是那个时代的叛逆女性。她将心灵深处的欲望痛快地陈列出来,快意恩仇,洒脱无羁!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啊!
二、女性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
所谓对女性个体独立人格的追求,笔者认为就是个人所具有的自己决定自己行为、处理自己身体、欲望等的权利。《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莎菲身上比较系统地表现出丁玲对女性自我定义权的肯定性理解。莎菲被置于男性追求者的包围之中,她所追求的爱虽然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名”的爱情:“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3]但她的特出之处在于在这一“共名”的爱情追求中突出了莎菲的自我独立人格:她是自己欲望的主体,也是行动的主体。首先,莎菲始终以自己的欲望(肉体的和精神的)为自己行动的目的。在她那些灵肉激战的痛苦中,最能够体现出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力量的恐怕不是理性的力量,而是她总也无法排解的对肉欲的渴望。虽然莎菲的理智最后鄙夷着自己肉体欲望的空虚,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不以莎菲的这种欲望追求为然,但是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莎菲这灵与肉的激战使女性的肉体欲望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她的灵与肉的搏斗,还是她最终选择“浪费我生命的余剩”,我们都可以清楚地在其中看到莎菲意志的影子。
三、旧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
显然,丁玲于文本中直面女性沉睡的情欲,已经获得其自身的价值;然而,这种理论上对话语权利的获得、“对历史进程与创造的介入”、对传统男权文化的颠覆,并未能为当时的女性带来她们理想的现实。那么,“现实”为女性带来了什么呢? ——“现实”为女性设下了“双层”陷阱。第一层陷阱是,“现实”让“她们的人生追求与爱情追求之间划了等号”,“她们跑出家门,似乎仅仅只是为了婚姻自主”,“尽管她们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的初衷远远不仅于此”[3],然而,现实中女性没有爱情与婚姻,女性离家就变得毫无意义。第二层陷阱:“新”男性给以女性的“庇护”——女性勇敢追求而得到的“自由婚姻”,并不是对女性的“救赎”,它只是让女性再次扮演着“第二性”的角色。因为,“旧的势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一打就倒,……它永远地侵占着新的意识界,永远地根植到本能的更深处”[4]“那情欲之火的巢穴——那两只灼闪的眼睛,不正在宣布他除了可鄙的浅薄的需要,别的一切都不知道么?”[5]在这里莎菲的内心独白,正是丁玲对根植于男性“本能”深处男权文化的清醒认识:对于他们而言,女性依然是“一个性伙伴,一个他用以探索他自己的他者”而唯独不是她自己。这种令女性十分尴尬的生存景况,同样困扰着丁玲,使丁玲陷入女性内在自我无以定位的彷徨苦闷而艰难的心灵险途的跋涉中。因而,丁玲复杂情感的结晶品——莎菲,必然在丁玲情感与理智的操纵下、于日记中进行着女性内心寻求自我的一个人的战争。
结 语
五四以來的女性文学是以与时代同步,以反封建和追求妇女解放为宗旨而寓居于新文学系统的。丁玲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着女性的前途,探索着女性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注释:
[1]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丁玲:《丁玲》,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参考文献:
[1]丁玲.丁玲小说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秦弓. 丁玲前期创作的女性主义阐释[J]. 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1998.
[5]李向东,王增如. 丁玲年谱长编[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6]宋晓萍. 公共性与私人性:丁玲前期创作的悖论[J]. 妇女研究论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