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哲人说: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发现历史文明的沉淀之美,发现现实生活的真诚之美,发现未来世界的探索之美,不断地引领学生步入美的殿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语文课的审美性,巧妙利用多种方法,引领学生步入审美的殿堂。
一、巧用多媒体展现文本美
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美。插图是美的,语言是美的,内容是美的,人物也是美的。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给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在课堂中充分利用VCD、录像、课件等多种形式,将课文内容真实再现,课堂就会变得丰富、精彩起来。画面的真实感、色彩感会使学生有强烈的记忆和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能给欣赏者产生愉悦的情感和极美的享受。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录像,引领学生观赏巍峨的庐山,欣赏云雾飘渺的香炉峰,目睹气势磅礴的瀑布从天而降,聆听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学生如身临其境。不必讲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精美绝伦的意境。“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我向学生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玉帘泉瀑布等庐山瀑布群,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还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
在教学《九寨沟》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出示九寨沟旖旎的风光图片:湖水、清泉、飞瀑、溪流、河滩连缀一体;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五颜六色的彩池随波闪耀;成群的野鸭、嬉戏的鸳鸯、珍贵的大熊猫、可爱的白唇鹿、敏捷的金丝猴……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通过这些“化远为近、化虚为实”的资料,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开阔学生的视野。九寨沟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既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又陶醉于祖国的山川美景。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情景、美丽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放飞想象体会意境美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李白诗《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教学时,我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仿佛具有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前一句借山势写水的汹涌,后一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
三、细心琢磨欣赏语言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对课文语言的打磨锤炼,注意突显文章内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态的格式美和韵律美、文章风格的质朴美和规范美,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好好琢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作家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涵。教学《荷花》时,我抓住“冒”字设疑研讨:“冒”字可以用哪些字来替代?哪一个更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想听什么?想说什么?一个“冒”字引发了孩子们的一场精彩发言。“荷花赶紧冒出来想呼吸新鲜的空气”“荷花兴冲冲地冒出来想跟我们比美!”“荷花喜气洋洋地冒出来,它想跟游客一起拍照留念”“我仿佛听到了荷花冒出来的声音,听到了一朵朵荷花“叭、叭、叭”开放的声音。”……通过质疑、比较、想象、鉴别,让孩子们感受荷花怒然开放,展现美丽的身姿,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反复诵读体验情感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跟踪台风的卫星》的作者运用了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台风的恼怒与威胁,体会出台风蛮横与不可一世;小卫星面对强大的敌人,却毫无惧色,只是“笑了笑”。读出卫星的自信与坚定。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分角色反复品读,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貌似强大的台风实际上是“软弱”的,而看起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却是威力无比的。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五、巧用对比品味形象美
写人的文章里,作者往往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教学《菩萨兵》时,我让学生把国民党的军队和朱德总司令带领的军队对藏民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让学生明辩真假、善惡、美丑,使学生感悟到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有菩萨一样的热心肠,他们爱藏民,为藏民着想,替藏民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达到人格逐渐完善。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聪明机智的小爱迪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急中生智的司马光,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古今中外,一个个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热爱美,让学生美美地徜徉在语文美的世界里。
一、巧用多媒体展现文本美
语文教材中处处蕴藏着美。插图是美的,语言是美的,内容是美的,人物也是美的。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给语文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在课堂中充分利用VCD、录像、课件等多种形式,将课文内容真实再现,课堂就会变得丰富、精彩起来。画面的真实感、色彩感会使学生有强烈的记忆和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能给欣赏者产生愉悦的情感和极美的享受。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录像,引领学生观赏巍峨的庐山,欣赏云雾飘渺的香炉峰,目睹气势磅礴的瀑布从天而降,聆听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学生如身临其境。不必讲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精美绝伦的意境。“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我向学生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石门涧瀑布、黄龙潭、玉帘泉瀑布等庐山瀑布群,让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还提高了学生审美的能力。
在教学《九寨沟》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出示九寨沟旖旎的风光图片:湖水、清泉、飞瀑、溪流、河滩连缀一体;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五颜六色的彩池随波闪耀;成群的野鸭、嬉戏的鸳鸯、珍贵的大熊猫、可爱的白唇鹿、敏捷的金丝猴……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通过这些“化远为近、化虚为实”的资料,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开阔学生的视野。九寨沟神奇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既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又陶醉于祖国的山川美景。事实证明,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情景、美丽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放飞想象体会意境美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李白诗《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教学时,我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浩荡东流的长江仿佛具有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前一句借山势写水的汹涌,后一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
三、细心琢磨欣赏语言美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对课文语言的打磨锤炼,注意突显文章内容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文章形态的格式美和韵律美、文章风格的质朴美和规范美,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好好琢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作家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涵。教学《荷花》时,我抓住“冒”字设疑研讨:“冒”字可以用哪些字来替代?哪一个更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想听什么?想说什么?一个“冒”字引发了孩子们的一场精彩发言。“荷花赶紧冒出来想呼吸新鲜的空气”“荷花兴冲冲地冒出来想跟我们比美!”“荷花喜气洋洋地冒出来,它想跟游客一起拍照留念”“我仿佛听到了荷花冒出来的声音,听到了一朵朵荷花“叭、叭、叭”开放的声音。”……通过质疑、比较、想象、鉴别,让孩子们感受荷花怒然开放,展现美丽的身姿,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四、反复诵读体验情感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跟踪台风的卫星》的作者运用了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神态及动作,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台风的恼怒与威胁,体会出台风蛮横与不可一世;小卫星面对强大的敌人,却毫无惧色,只是“笑了笑”。读出卫星的自信与坚定。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分角色反复品读,抓住“狂怒”“狂暴”“暴跳如雷”等词语,学生深切体会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自豪”等词语,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貌似强大的台风实际上是“软弱”的,而看起来渺小的卫星实际上却是威力无比的。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
五、巧用对比品味形象美
写人的文章里,作者往往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揭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内在思想情感的美。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教学《菩萨兵》时,我让学生把国民党的军队和朱德总司令带领的军队对藏民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让学生明辩真假、善惡、美丑,使学生感悟到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有菩萨一样的热心肠,他们爱藏民,为藏民着想,替藏民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产生一种向善、向美的内驱力,达到人格逐渐完善。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聪明机智的小爱迪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急中生智的司马光,英勇无畏的狼牙山五壮士……古今中外,一个个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的因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热爱美,让学生美美地徜徉在语文美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