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新潟
人生的际遇从来是一件很玄妙的事。可以说,在新潟留学项目发布之前,我几乎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到这里来作交换生;即便想过到日本,也绝不会想到要来新潟;更不用说长住。
其实要论国土面积,山川地貌,区区日本断然比不上幅员辽阔,山奇水险的祖国。由此推论,要熟谙日本的风土人情,按理也应比了解中国要简单得多。但是不知为何,我对此却始终兴趣乏乏。
实际上,新潟还是很有些说头的。比如,近年来国内热卖的高价日本“越光米”,多半便产自新潟。再如,二战时期,新潟曾经与广岛、长崎一起,“荣登”美军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候选名单,最后乃是因为当日天气状况不佳,方才逃过一劫。然而,这些都是我亲身到了此地之后,才留意并记住的。这之前,且不说新潟在国内常被误称为“新泻”(大概是因“潟”字与常用汉字“泻”的繁体“瀉”仅有一宝盖头之别的缘故。此谬误由来已久,地理名词“潟湖”也常被误作“泻湖”。),就算是真的借由某些渠道得窥其一鳞半爪,定然也是如过耳清风一般,吹吹也就算了。因此,每当我试图向亲朋好友介绍目前所在地,所收到的茫然表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潟秋可观红叶,冬可赏白雪。除却地理纬度,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日本自然环境保存较好;其二,新潟终究不是东京那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证据就是我现住的留学生公寓附近,竟然还留有几片农田,上面还像模像样地栽着一些圆白菜——钢筋混凝土大概还没焊死人的灵魂,自然便从各个角落肆意渗透进来,并在还不那么步履匆匆的人们心中,得以驻留更多一些时间。
如果在东京,所谓秋意,也不过是天更高远,秋霜微结了吧?而这些决计比不上商店里新一季的秋装上市要来得醒目。毕竟,每逢秋日,便登山望远赏红枫的,即使在热衷于“狩猎红叶”的日本人中,也实属不易吧?
降雪量令人瞠目
当我拖着行李箱踏上这座日本北部的小城时,季节的轮盘已转入秋冬那半拉。新潟在入秋这件事上很有先人一步的魄力,才刚过9月,午后的阳光就已是一副病入膏肓,没精打采的姿态,照在皮肤上只有微不可查的暖意。我从尚属温暖,甚至还有些炎热的东京过来,短袖热裤的,乍一下不能接受新潟凉飕飕的空气,不免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抖上那么一抖。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不仅是病入膏肓,还是一病不起,也算是拉开了新潟冬半年的帷幕,奠定了这半年寒风雪剑的基调。
于是,每当想起那天的情形,时间上,我都不免将午后错认为傍晚。宛如夕阳一样淡金色的阳光,穿过干净透明的空气,将淡淡的影子留在狭小的街巷中,沾染在迎接我的高桥发间。
高桥那深棕色的头发,晃动时,便会在发际处闪出几分低调的金黄。当然,我不会将这色彩误认为纯属太阳的馈赠,因为她相较纯种亚洲人更显立体深邃的五官,非常明显且不容置疑地告诉我,她本人在血统上另有一番背景。后来这猜测果然也从她本人嘴里得到证实。日美联盟,乍一到新潟,我便迎面撞上了一个活生生的日美联盟。她的性子也不像纯大和抚子一样端庄娴静,相反倒是很有些美国味的热情活泼在里面,才见面便主动与我东拉西扯,很得我心。往后也蒙她诸多照应。此为后话。
就算是被生养在日本的高桥,因出生天气同民风一样爽利的日本关西,对终日只在“雨”“雪”两字上打转的新潟秋冬,私以为也不是那么满意的。新潟秋冬的雨雪之频繁,让人禁不住想起希腊神话里冥王之妻贝瑟芬尼来了。这方不知姓甚名谁的布雨大神也像那位半年才挪个住处的冥后娘娘一样,冬半年就只盘踞在新潟这方寸之地的上空,连隔壁家都很少去串门。大神他老人家倒是宅得心安理得,可苦了我们这些烧个瓦斯,开个空调都得精打细算的穷学生。早早到来的秋和接踵而至的冬,究竟诓走了我多少日元,由于当中曲折过于辛酸悲戚,在此暂且按下不提。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新潟这边入冬后降雪量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才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之内的人们到此滑雪赏冰什么的。前次冬假,我在东京的好友到新潟游玩,便点名要观赏这“8米”之名赫赫的新潟积雪。大约什么东西只要到了某个极致,便可以成为一种景观。正如那位因只乘坐火车周游我九州而小有名气的关口知宏,在青藏铁路沿线某站下车时,脱口而出的“啊,这啥也没有的风景。”的感叹一样。他面前的戈壁如此一望无际且赤裸坦荡,大约也因其一无所有到了极致,便在时常寄情于物,顺带不免过度诠释的人类眼中成了风景吧?
有几天,那暴风雪的阵势,真是擂鼓呐喊仿佛兵临城下,直要把人堵在屋子里不可。郁闷的是,学校全然不察我等欲借暴风雪之机在家稍作休息这拳拳之意,仍旧开堂授业。晨起顶风冒雪上课的辛劳仍无法免除。我的心情,大约只有东南沿海翘首期待台风停课而不得的同学们可以理解一二。
云消雪霁的天气
也不是全然没有天气晴好的时候。
2月末,我乘坐电车从新潟南鱼沼市返回新潟本市时,赶上的正是这么个云消雪霁的好天。长长的列车撩起裙子,踩着铁轨,奔跑在皑皑雪原,两侧皆是白雪,似乎要漫过高架桥,漫过通讯公司信号塔的白雪。有本事践踏这雪原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吧?就算雪面上偶有那么几个或一串人的足迹,在这满天满地的白色中,只显得更加寂寥而已。这厢,冬日的太阳仿佛高挂在天边的一个模糊的白影,只能勉力送来一些光热,待传到这里已经稀薄得如兑了数倍水的糖浆。但是这贫瘠的光亮,经雪地的映射,竟散发出百倍的明媚来,晃得人也有些恍惚。
雪天乘车的时间一贯漫长,因为窗外的景色总是相似的,都是“白茫茫一片好干净”,间或会掠过零星几栋日本庭院和它们门前扫出的棕色小路。如果突然出现好大一片棕色的空地的话,那多半是郊区超市的停车场,总会树个硕大的“P”以向雪原无声地呐喊自己的功能。
坐在车厢里,被不知是阳光还是雪光的晃得我睁不开眼,顺带脑子也成了一锅浆糊,只在列车经停那些雪地里的小站时,偶尔抬起眼皮茫然地看一眼上下车的乘客。车厢里暖气烧得很足,因此外面的寒风一点都不影响日本女性坚持“裙摆以短为好”的审美取向。她们依旧穿着短裙,在裙子和靴子(或长筒袜)中间,露出两节或粗或细或匀称的腿来——上面连层丝袜都没有覆盖的“勇士”也绝非少见!——三两成群,低声谈笑。相反,像我这样裹着厚重的羽绒服,抱着硕大的行李箱,像只树洞里的棕熊一样缩在角落里的人,在日本人中大概,呃,绝无仅有吧?
座椅下的暖气通道里的瓦斯烧得通红。坐了一会儿,我便觉得雪地靴被烤得发热,不得不换个姿势。其实,新潟的电车暖气温度还算是很合理了,起码没有将腿一直晾在烤架上的感觉。1月初我从山形县一路乘了7、8个小时的电车返回东京,路上简直是被车厢里的暖气烤得腿疼。而那时,我不过是穿了一条单裤加雪地靴,虽然比不上短裙丝袜敞亮痛快,但也绝对称不上厚实吧?可是,瞥一眼周围的日本乘客,就算是西装革履裹得严严实实的上班族,也无不泰然自若,看报的看报,发呆的发呆,仿佛热得想去向铁扇公主借把芭蕉扇的只有我一人……于是电车暖气的温度之于日本人的感受究竟如何,终成了一个谜。
车厢里很安静,因为除非喝醉,大部分日本人并不习惯在公共场合中大声喧哗。耳畔回荡着列车运行时“哐当哐当”的声音,间或飘过一两句座位对面女学生的娇声细语。我眯着眼小憩,偶尔关注下窗外的风景,打量下车内的风情。
时光,分外悠长。
人生的际遇从来是一件很玄妙的事。可以说,在新潟留学项目发布之前,我几乎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到这里来作交换生;即便想过到日本,也绝不会想到要来新潟;更不用说长住。
其实要论国土面积,山川地貌,区区日本断然比不上幅员辽阔,山奇水险的祖国。由此推论,要熟谙日本的风土人情,按理也应比了解中国要简单得多。但是不知为何,我对此却始终兴趣乏乏。
实际上,新潟还是很有些说头的。比如,近年来国内热卖的高价日本“越光米”,多半便产自新潟。再如,二战时期,新潟曾经与广岛、长崎一起,“荣登”美军原子弹轰炸日本的候选名单,最后乃是因为当日天气状况不佳,方才逃过一劫。然而,这些都是我亲身到了此地之后,才留意并记住的。这之前,且不说新潟在国内常被误称为“新泻”(大概是因“潟”字与常用汉字“泻”的繁体“瀉”仅有一宝盖头之别的缘故。此谬误由来已久,地理名词“潟湖”也常被误作“泻湖”。),就算是真的借由某些渠道得窥其一鳞半爪,定然也是如过耳清风一般,吹吹也就算了。因此,每当我试图向亲朋好友介绍目前所在地,所收到的茫然表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潟秋可观红叶,冬可赏白雪。除却地理纬度,原因不外乎有二:其一,日本自然环境保存较好;其二,新潟终究不是东京那样的现代化大都市——证据就是我现住的留学生公寓附近,竟然还留有几片农田,上面还像模像样地栽着一些圆白菜——钢筋混凝土大概还没焊死人的灵魂,自然便从各个角落肆意渗透进来,并在还不那么步履匆匆的人们心中,得以驻留更多一些时间。
如果在东京,所谓秋意,也不过是天更高远,秋霜微结了吧?而这些决计比不上商店里新一季的秋装上市要来得醒目。毕竟,每逢秋日,便登山望远赏红枫的,即使在热衷于“狩猎红叶”的日本人中,也实属不易吧?
降雪量令人瞠目
当我拖着行李箱踏上这座日本北部的小城时,季节的轮盘已转入秋冬那半拉。新潟在入秋这件事上很有先人一步的魄力,才刚过9月,午后的阳光就已是一副病入膏肓,没精打采的姿态,照在皮肤上只有微不可查的暖意。我从尚属温暖,甚至还有些炎热的东京过来,短袖热裤的,乍一下不能接受新潟凉飕飕的空气,不免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抖上那么一抖。当然,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它不仅是病入膏肓,还是一病不起,也算是拉开了新潟冬半年的帷幕,奠定了这半年寒风雪剑的基调。
于是,每当想起那天的情形,时间上,我都不免将午后错认为傍晚。宛如夕阳一样淡金色的阳光,穿过干净透明的空气,将淡淡的影子留在狭小的街巷中,沾染在迎接我的高桥发间。
高桥那深棕色的头发,晃动时,便会在发际处闪出几分低调的金黄。当然,我不会将这色彩误认为纯属太阳的馈赠,因为她相较纯种亚洲人更显立体深邃的五官,非常明显且不容置疑地告诉我,她本人在血统上另有一番背景。后来这猜测果然也从她本人嘴里得到证实。日美联盟,乍一到新潟,我便迎面撞上了一个活生生的日美联盟。她的性子也不像纯大和抚子一样端庄娴静,相反倒是很有些美国味的热情活泼在里面,才见面便主动与我东拉西扯,很得我心。往后也蒙她诸多照应。此为后话。
就算是被生养在日本的高桥,因出生天气同民风一样爽利的日本关西,对终日只在“雨”“雪”两字上打转的新潟秋冬,私以为也不是那么满意的。新潟秋冬的雨雪之频繁,让人禁不住想起希腊神话里冥王之妻贝瑟芬尼来了。这方不知姓甚名谁的布雨大神也像那位半年才挪个住处的冥后娘娘一样,冬半年就只盘踞在新潟这方寸之地的上空,连隔壁家都很少去串门。大神他老人家倒是宅得心安理得,可苦了我们这些烧个瓦斯,开个空调都得精打细算的穷学生。早早到来的秋和接踵而至的冬,究竟诓走了我多少日元,由于当中曲折过于辛酸悲戚,在此暂且按下不提。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新潟这边入冬后降雪量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才吸引了方圆几百公里之内的人们到此滑雪赏冰什么的。前次冬假,我在东京的好友到新潟游玩,便点名要观赏这“8米”之名赫赫的新潟积雪。大约什么东西只要到了某个极致,便可以成为一种景观。正如那位因只乘坐火车周游我九州而小有名气的关口知宏,在青藏铁路沿线某站下车时,脱口而出的“啊,这啥也没有的风景。”的感叹一样。他面前的戈壁如此一望无际且赤裸坦荡,大约也因其一无所有到了极致,便在时常寄情于物,顺带不免过度诠释的人类眼中成了风景吧?
有几天,那暴风雪的阵势,真是擂鼓呐喊仿佛兵临城下,直要把人堵在屋子里不可。郁闷的是,学校全然不察我等欲借暴风雪之机在家稍作休息这拳拳之意,仍旧开堂授业。晨起顶风冒雪上课的辛劳仍无法免除。我的心情,大约只有东南沿海翘首期待台风停课而不得的同学们可以理解一二。
云消雪霁的天气
也不是全然没有天气晴好的时候。
2月末,我乘坐电车从新潟南鱼沼市返回新潟本市时,赶上的正是这么个云消雪霁的好天。长长的列车撩起裙子,踩着铁轨,奔跑在皑皑雪原,两侧皆是白雪,似乎要漫过高架桥,漫过通讯公司信号塔的白雪。有本事践踏这雪原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吧?就算雪面上偶有那么几个或一串人的足迹,在这满天满地的白色中,只显得更加寂寥而已。这厢,冬日的太阳仿佛高挂在天边的一个模糊的白影,只能勉力送来一些光热,待传到这里已经稀薄得如兑了数倍水的糖浆。但是这贫瘠的光亮,经雪地的映射,竟散发出百倍的明媚来,晃得人也有些恍惚。
雪天乘车的时间一贯漫长,因为窗外的景色总是相似的,都是“白茫茫一片好干净”,间或会掠过零星几栋日本庭院和它们门前扫出的棕色小路。如果突然出现好大一片棕色的空地的话,那多半是郊区超市的停车场,总会树个硕大的“P”以向雪原无声地呐喊自己的功能。
坐在车厢里,被不知是阳光还是雪光的晃得我睁不开眼,顺带脑子也成了一锅浆糊,只在列车经停那些雪地里的小站时,偶尔抬起眼皮茫然地看一眼上下车的乘客。车厢里暖气烧得很足,因此外面的寒风一点都不影响日本女性坚持“裙摆以短为好”的审美取向。她们依旧穿着短裙,在裙子和靴子(或长筒袜)中间,露出两节或粗或细或匀称的腿来——上面连层丝袜都没有覆盖的“勇士”也绝非少见!——三两成群,低声谈笑。相反,像我这样裹着厚重的羽绒服,抱着硕大的行李箱,像只树洞里的棕熊一样缩在角落里的人,在日本人中大概,呃,绝无仅有吧?
座椅下的暖气通道里的瓦斯烧得通红。坐了一会儿,我便觉得雪地靴被烤得发热,不得不换个姿势。其实,新潟的电车暖气温度还算是很合理了,起码没有将腿一直晾在烤架上的感觉。1月初我从山形县一路乘了7、8个小时的电车返回东京,路上简直是被车厢里的暖气烤得腿疼。而那时,我不过是穿了一条单裤加雪地靴,虽然比不上短裙丝袜敞亮痛快,但也绝对称不上厚实吧?可是,瞥一眼周围的日本乘客,就算是西装革履裹得严严实实的上班族,也无不泰然自若,看报的看报,发呆的发呆,仿佛热得想去向铁扇公主借把芭蕉扇的只有我一人……于是电车暖气的温度之于日本人的感受究竟如何,终成了一个谜。
车厢里很安静,因为除非喝醉,大部分日本人并不习惯在公共场合中大声喧哗。耳畔回荡着列车运行时“哐当哐当”的声音,间或飘过一两句座位对面女学生的娇声细语。我眯着眼小憩,偶尔关注下窗外的风景,打量下车内的风情。
时光,分外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