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的空间书写与地理叙事——基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知识的空间维度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相对缺位.科学史的时间性遮蔽了知识的空间性与地域性.在传统实证主义科学观视阈下,科学史以时间为序对科学知识进行编排和叙事,空间被时间瓦解,地理等空间因素对科学史书写的影响被忽略.在这种“均质”空间观影响下,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而普适的.而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阈下,地理位置等空间条件成为制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因素,空间不再是知识生产的背景与常量,而是变量.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实践”,科学探索在哪里进行对于科学的纯粹性来说是最基本的问题,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知识的构造.空间线索应成为科学史编史与叙事的重要维度.
其他文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
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器官移植事业迅猛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移植国.与人类健康、生死攸关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道德的维度.为了规范获取人体器官的行为,维护器官捐献者与受捐者的尊严和利益,树立器官移植事业应该秉持的道德信念,对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核心伦理原则展开讨论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本文通过分析身体及其器官的属性、死亡等重要概念后,结合中国国情讨论了公民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三个核心伦理原则:非商业化、知情同意和共济原则.
针对稀缺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伊曼纽尔等学者主张将资源分配的优先级依次赋予生命能够得到最大化拯救和延长的人、能够带来最大工具性价值的人以及境况最差者,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救助,则采取同等条件下的随机选择机制.遵循罗尔斯式的词典式排序规则,该优先性安排要求将功利原则置于平等原则之前,使工具性差别原则、整体性差别原则以及机会公平平等原则依次作用于特定的分配对象.该伦理价值框架及其优先性规则,尽管在面临医疗挤兑等困境时弊端突显,但是,通过对其内在结构的剖析,有助于回应稀缺医疗资源分配中的四个核心问题.
“司南到底是什么”是科技史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我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器,但是一直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全面详细的分析有关“司南”或“指南”的古文献,并对最近发表的有关司南文章的评论,认为中国古文献中的“司南”“指南”二词其实是北斗,指南车,或标准、准则等抽象名词.“司南”词语的最初来源应该是北斗.迄今为止我们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资料能够证明古文献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器,某些复原实验并不能证明司南就是磁性指南器.
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不仅根据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自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两个前提,解构机械自然观,描绘有机辩证的世界图景;而且通过追溯“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前提同马克思一道发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并阐发唯物史观.他还从劳动发展史的现实基础出发追问形而上学等意识形态形成的原因,解构单纯抽象概念化的哲学思维,在有机论、整体论和感性活动论下阐明唯物辩证法的解释原则.因此,深入研究恩格斯哲学的现实基础和前提批判,既有助于彰显其理论旨趣,又为新时代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
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教授是美国人文与艺术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罗格斯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讲席教授,是美国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2018年12月份,斯蒂奇教授受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相关学术活动,他与中国哲学家们交流了彼此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成果.受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们在厦门大学对其进行了专访,希望借此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其富有影响的心灵哲学、知识论与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汤姆.里根的“动物权利”具有巨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场革命性的进路,也是一个系统性体系,即本体、价值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性.但是,在权利论庞大的实践体系中,不同实践主张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是模糊的.这为权利论的道德实践带来了不确定性.以此,本文通过考察“动物权利”之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性,来阐明不同实践主张之间在道德考量层面的优先级关系.这种实践主张间的比较既包括在“消极”意义上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在“积极”意义上的实践原则.本文的分析展示了在道德考量性的层面,不伤害义务的优先级高于“协
《妇女杂志》作为1915-1931年畅销海内外的综合性期刊,内容整合了家事、医疗卫生、女性解放等多方面的内容,文章将重点关注其中介绍科技工作者生平的部分.该刊物作为女性期刊,不仅刊载有坚持独身及平衡家庭和科研的女性科学家,又涵盖了为数众多的男性科学家,对他们的描述虽有外貌上的差异,但又在勤勉、细心观察、淡泊名利等科研品格上具备相似之处.这表现出《妇女杂志》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编著者们既宣传女性可以从事有限的科学事业,又无法掩盖其对近代中国女性整体形象的固有之见,进而折射出科学家并非多数女性所追求的职业这一历
索利·祖克曼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公共政策相关领域的工作尤为突出,影响深远.祖克曼原是一位动物学家,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进入政府转型为军事顾问,就战时军事计划建言献策,曾参与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分析工作,为盟军将领选择正确的作战方案提供了支撑.战争结束后,祖克曼继续担任多个政府机构的科学顾问,并成为英国第一任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使“政府首席科学顾问”从历史上临时性的私人聘用转变为制度化的工作职位,成为政府决策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科学与工程伦理》是国际上专门研究科学技术伦理的权威期刊,在科学技术哲学和伦理学领域均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对该杂志近二十年(1999-2018年)的文章摘要进行文本挖掘,探索了词频特点、主题词聚类和词汇时间演变趋势,结果发现责任伦理在科学技术伦理研究中地位突显,具体科学技术伦理问题被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从医学伦理向研究伦理转变.启示和建议:明晰责任,制定科技伦理准则;关注现实,聚焦具体伦理问题;前移关口,洞悉科学技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