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发达的文化金融,就难于造就发达的文化产业。现在,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银行是解决文化产业融资的主导途径,为此,我们应尽快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促成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文化银行条件成熟
所谓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是指以保护和开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目的,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方向,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国家文化产业开发银行、国家文化产业投资银行和国家文化产业商业银行的“4行合1”整合模式,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文化资源开发我国国情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银行业的各种金融手段,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规定行业的储蓄、投资、往来与结算等业务,研发文化金融产品,开发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带动其他商业银行从事文化金融业务的创新与深化,引导各界投资主体向文化产业投入,最大程度地促进文化内需和增进对外文化输出的新型金融机构。
什么是建立银行的前提条件?成规模的资金市场存在的地方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如果一个部门的资金市场足够大,这个部门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我国的金融业不算发达,但工商业领域还是有工商银行,农业领域有农业银行,基础建设领域有建设银行,外贸领域有中国银行,这些银行都得益于所在行业充足的资金供应支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部门,内涵资金的存量与增量足以支持一至数家专业银行的发展,其资金市场容量足以建立起专业银行。
文化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从事这部分文化产业金融业务并不会高出资金市场的平均风险。西方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借鉴,如影视业明星制、类型片、系列片和品牌衍生品的开发﹔对传播渠道、受众和用户拥有者的资金支持﹔对大型文化产业链上“配件小厂”的资金倾斜﹔对知名景点的保护与开发投资﹔对大型文化企业并购资金的支持﹔对品牌视听产品与设备设施的投入等等,其资金的回收还是相对稳定的。只要加强研究,积累经验,文化产业的金融风险可以控制到较低水平。
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银行并不会引导文化产业进入单纯依靠贷款的误区,而是会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所谓融资环境,是指企业得到资金的便利程度与成本以及市场简易有效的融资手段的综合运用。我国城市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就得益于金融的滋养,项目融资、楼花销售、消费信贷等综合手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流入管道,但是地产业的资金管道决不限于商业银行,而是多渠道并举。目前,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在进行,对于在银行无法获得支持的企业与个体,必然会选择其他渠道。之所以要求银行增援,首先是文化产业放款占银行资产的比例较小,银行有增进的空间,二是对银行增益有利。
实行“1 n”综合体制改革模式
根据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57类,其中投入不足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困难、支持面很窄,总体上僧多粥少﹔民间资本与外资观望的多,实投的少﹔地方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在告急等。
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新生的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为此,建议政府还要当一次文化市场的“奶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启动跨部门协同的组合改革计划,实行“1 n”的综合体制改革模式(1指单一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n指文化以外的其他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集中优势促成国家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增进文化消费 发展文化金融
之所以建立新的专业银行,而不在原有银行基础上做简单扩充(不排除在原有银行的基础上分设文化产业金融部,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原因是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有以下特殊效用:既可促进文化生产,增进文化消费,又可发展文化金融。
它可以成为国家文化金融骨干主体,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作用,完成振兴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任。它有着优于国外要素市场的比较优势,能提高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它能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引导文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建设效率﹔作为骨干储蓄银行,它能保证文化产业专款专用,能发挥国家银行的投资示范作用,调动全社会、国内外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刺激文化消费。以专业化服务提高文化金融服务的水平,并不断研发文化金融产品,持续进行文化金融创新。
向制度要投入,这是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韩国文化投入比起我国先前“两弹一星”的投入力度更大﹔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大跃进”方面更是首相挂帅,许多西方国家投资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划比我们的计划还系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有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孤军奋战”,其他领域配套措施不去完善,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将要大范围地落空。
目前,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既必要又可行。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文化、财经等综合性配套制度改革“打包出台”为突破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热”与金融业的“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搞活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两手都要硬。文化与金融必须携起手来突破体制的藩篱,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规模宏大的文化金融市场。
建立文化银行应特事特办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成功举办将以政策突破为前提。赶超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政府支撑,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制定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与风险评估体系,发布文化融资的管理政策,并配备专门人才﹔采用授信额度下发、项目融资、组织银团贷款、国内外发债等办法,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解决瓶颈资金,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项目、中长期看好的区域文化产业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大型特大型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文化行业龙头带动项目、文化产业链与文化集聚园区建设与孵化项目等提供较为充沛的资金支持﹔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一大批预期收益良好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信用贷款方式,解决专业人才与银行资金的接口问题,为一大批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造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储蓄银行,积极吸纳存款,并保障文化产业专款专用﹔发放对资信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消费贷款,积极拉动文化内需﹔设计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建立文化金融产品二级及多级交易市场,完善文化金融产品的市场贴现与承兑机制,增进文化金融社会参与的热情等。
建立文化银行条件成熟
所谓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是指以保护和开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为目的,以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为方向,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性银行、国家文化产业开发银行、国家文化产业投资银行和国家文化产业商业银行的“4行合1”整合模式,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和文化资源开发我国国情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现代银行业的各种金融手段,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规定行业的储蓄、投资、往来与结算等业务,研发文化金融产品,开发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带动其他商业银行从事文化金融业务的创新与深化,引导各界投资主体向文化产业投入,最大程度地促进文化内需和增进对外文化输出的新型金融机构。
什么是建立银行的前提条件?成规模的资金市场存在的地方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如果一个部门的资金市场足够大,这个部门就有建立银行的条件。我国的金融业不算发达,但工商业领域还是有工商银行,农业领域有农业银行,基础建设领域有建设银行,外贸领域有中国银行,这些银行都得益于所在行业充足的资金供应支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部门,内涵资金的存量与增量足以支持一至数家专业银行的发展,其资金市场容量足以建立起专业银行。
文化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从事这部分文化产业金融业务并不会高出资金市场的平均风险。西方的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借鉴,如影视业明星制、类型片、系列片和品牌衍生品的开发﹔对传播渠道、受众和用户拥有者的资金支持﹔对大型文化产业链上“配件小厂”的资金倾斜﹔对知名景点的保护与开发投资﹔对大型文化企业并购资金的支持﹔对品牌视听产品与设备设施的投入等等,其资金的回收还是相对稳定的。只要加强研究,积累经验,文化产业的金融风险可以控制到较低水平。
建立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银行并不会引导文化产业进入单纯依靠贷款的误区,而是会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所谓融资环境,是指企业得到资金的便利程度与成本以及市场简易有效的融资手段的综合运用。我国城市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就得益于金融的滋养,项目融资、楼花销售、消费信贷等综合手段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流入管道,但是地产业的资金管道决不限于商业银行,而是多渠道并举。目前,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在进行,对于在银行无法获得支持的企业与个体,必然会选择其他渠道。之所以要求银行增援,首先是文化产业放款占银行资产的比例较小,银行有增进的空间,二是对银行增益有利。
实行“1 n”综合体制改革模式
根据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57类,其中投入不足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困难、支持面很窄,总体上僧多粥少﹔民间资本与外资观望的多,实投的少﹔地方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在告急等。
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新生的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任其自生自灭。为此,建议政府还要当一次文化市场的“奶妈”,创建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启动跨部门协同的组合改革计划,实行“1 n”的综合体制改革模式(1指单一的国家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n指文化以外的其他部委如发改委、财政部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集中优势促成国家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增进文化消费 发展文化金融
之所以建立新的专业银行,而不在原有银行基础上做简单扩充(不排除在原有银行的基础上分设文化产业金融部,并相对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原因是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有以下特殊效用:既可促进文化生产,增进文化消费,又可发展文化金融。
它可以成为国家文化金融骨干主体,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作用,完成振兴国家文化产业的重任。它有着优于国外要素市场的比较优势,能提高文化产业与文化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它能发挥骨干银行配置资源的强势,引导文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建设效率﹔作为骨干储蓄银行,它能保证文化产业专款专用,能发挥国家银行的投资示范作用,调动全社会、国内外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并刺激文化消费。以专业化服务提高文化金融服务的水平,并不断研发文化金融产品,持续进行文化金融创新。
向制度要投入,这是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基本经验。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韩国文化投入比起我国先前“两弹一星”的投入力度更大﹔英国政府在推进创意产业“大跃进”方面更是首相挂帅,许多西方国家投资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划比我们的计划还系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滞后有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但是仅仅依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孤军奋战”,其他领域配套措施不去完善,文化产业建成支柱产业的目标还将要大范围地落空。
目前,建立国家文化产业银行既必要又可行。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文化、财经等综合性配套制度改革“打包出台”为突破前提﹔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热”与金融业的“冷”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搞活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两手都要硬。文化与金融必须携起手来突破体制的藩篱,共同创造一个崭新的规模宏大的文化金融市场。
建立文化银行应特事特办
国家文化产业银行的成功举办将以政策突破为前提。赶超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必须有强大的政府支撑,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制定适合文化产业融资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与风险评估体系,发布文化融资的管理政策,并配备专门人才﹔采用授信额度下发、项目融资、组织银团贷款、国内外发债等办法,有计划地、大规模地解决瓶颈资金,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项目、中长期看好的区域文化产业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大型特大型文化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文化行业龙头带动项目、文化产业链与文化集聚园区建设与孵化项目等提供较为充沛的资金支持﹔通过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项目融资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解决一大批预期收益良好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信用贷款方式,解决专业人才与银行资金的接口问题,为一大批文化创意工作者的创造与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储蓄银行,积极吸纳存款,并保障文化产业专款专用﹔发放对资信良好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消费贷款,积极拉动文化内需﹔设计文化金融衍生产品,建立文化金融产品二级及多级交易市场,完善文化金融产品的市场贴现与承兑机制,增进文化金融社会参与的热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