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woc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像是黑夜的主宰者。那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衣裳,却又像笼子罩着大地。我仰望月亮,想起了家中的父母。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有着北方男人那高大魁梧的身形和特有的硬朗之气。母亲总是穿着一件灰色的褂子和一条黑色的肥大的裤子,脚上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黑布鞋。他们靠着几亩良田,供養着我和妹妹。而我并不争气,只考上了一所不入流的专科大学,还是委培生,需要一次交齐一万多元的费用。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农村家庭,那可是天文数字呀!父母让我复读,我固执地不肯,整日哭闹。父母没有办法,只有四处借钱,凑够学费,送我入学。一切安顿好后,父亲要走了,他留好路费,把身上剩余的钱都塞给了我,消失在了人流中。攥着手里的钱,望着头发花白的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与不孝。
  “燕,你的电话!”同宿舍的静在门外喊我,“一楼宿管办公室,快点儿!”
  “谁打来的?”我心里嘀咕着,身体已经飞快地奔下楼去。
  “喂,谁呀?”我气喘吁吁地问道。
  电话里传来母亲苍老的声音:“燕,过得好吗?学校里的生活习惯吗?今天中秋了,买月饼吃了吗……”
  母亲后面说了什么,我没有听清,我只是努力地控制着自己,不能让远在家乡的父母听出我的任何异样。不知不觉中,泪水滴落在中秋的月色之中,犹如夜色绽放的烟花,绚丽却难以封存,只有残留的余温,与啜泣相伴。
  午夜醒来,窗外的静寂,在惨淡的月光里,越发孤寂得难以入眠。两行月夜的相思泪,挂满窗帘,如银色的风铃,响彻心扉。
  还有一次,早上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晚上回家吃饭。因为班上有事,我匆忙赶回家的时候,已是夜里九点多了。母亲坐在沙发上睡着了,父亲正在把刚刚热好的菜端到餐桌上。望着白发苍苍的父母,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歉意,只是低着头使劲儿吃着被父亲热了又热的饭菜。月亮缓缓地在沉重的夜里,碎步飘逸。心,涌动无数的爱意。泪,滑过月色的指尖,一切都了无声息。往后的岁月,与父母相聚的每一个中秋,我将不再迟到。
  翻阅着消瘦的日历,如翻阅那满是泪痕的记忆。月圆的中秋,挂着晶莹的露珠,从日子的扉页,滑进眼眸,溅起点点苍白的酸楚。
  又是一年中秋时,又一个在父母期盼的眼神中回家的中秋……
其他文献
1977年的夏天,王大胜到小何村相亲,还没走到村口,就有人告诉他,别去了,何三姑跟人跑了。  何三姑,刚满二十岁,善良、俊俏,哥哥是当地村主任。  春天的时候,有人给何三姑说了门亲事,就是十里外的王大胜,何三姑没看上,家人反复劝说,大胜根正苗红的,凭啥看不上?何三姑吵闹不过,赖在床上说:“我有病,干不了活儿,上不了地。”哥哥看她一眼,将计就计:“有病我给你请医生,病好了给我起床!”  医生请来了,
期刊
古城老街一隅,我曾经和古玩家隔墙而居。前两年我搬进了电梯房,那临街的老房子真的是太破旧了。可他还坚守在那破旧的老房子里,说是他老娘不肯搬,舍不得那住惯了的老地方呢!  其实,古玩家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古玩家,只是我们给他的一个诨号而已。真正的古玩家,家道殷实,嗜古董如命,极爱收藏,精通鉴赏。  而他则只是捣弄几个明清时期的“孔方兄”、几张民国时期的纸币,还有就是那不辨真伪的小玉佛、铜制小香炉,林林总
期刊
他名落孙山。她如坐针毡:“没理由啊,你是全校的标杆!”他杵在原地望着蓝天,幽深的眸子里似有星光在闪:“祝贺你如愿以偿。”  她启程校园。他打工窑厂,劳累的枷锁捆绑青春的光芒,忙碌的身影踏碎盈盈亏亏的月光。五毒虫酒,浇灌疲惫的神经,让他灵魂舒畅,无数条馋虫筑巢意志的城墙。  她暑假归来:“戒酒吧,电大才是你应该拼搏的地方。”  他躺在斜椅里哼唧吟唱,醉醺醺的脸,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她负气离开,多年的
期刊
他还会来吗?她在心里默默地问。每到一站,她的眼睛便紧瞅着车门涌动的人群。她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上的车,只知道下车的地方与她是同一个站台。  那天上车时天有点阴,不一会儿便大雨倾盆。车到站台,她有点儿犹豫,但还是随涌动的人群下了车。她急忙躲在了站台上的亭子下,有伞的人渐渐消失在雨中。她左顾右盼,都是陌生人。  “你好,没带伞吧?”一个男人的声音传进了她的耳朵里。  她循声望去,见他上身穿着绿色的T恤
期刊
断绝回乡的渴念,他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羁滞成客居的旅雁。  笃笃的敲门声藏匿起他落寞的寡欢。“你好,我是来走访的社区网格员。”门外的姑娘眸光明澈,似两潭温润的暖泉。  “谢谢你。”他接过食品袋,热乎乎的热狗熏染成贴心的暖。  频繁的访谈消退陌生的腼腆,熟谙成心与心的盼恋。工作劳累病悴她的容颜。捱不过锥心的思念,他登门探看。  “你找谁?”开门的长者疑惑满脸。独栋的别墅,奢侈的花园,惊慑他的双眼。他
期刊
院子里有一棵苦楝樹。  小男孩经常坐在那个院子里,呆呆地望着它。  放寒暑假了,他从城里回来,来到了农村的奶奶家里。奶奶不是忙地里的活,就是忙其他事。后来,奶奶生病了,就再也顾不上他了,他和村子里的孩子又不熟,奶奶家里在村边儿上,除了网络游戏,那棵苦楝树成了他的伙伴。每天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院子里,凝神地注视着它。他陪着苦楝树,苦楝树也陪着他,他的童年生活就这样一路走来。  苦楝树在夏季开花,紫
期刊
炙热的阳光穿过紫堇,灼亮他等车的焦急眼神。他汗流涔涔。  “帮你扇扇!”绵柔的声音宛如天籟的音韵。  “我和你一起去微山湖。”她娇嗔。  他微笑,诙谐的言谈漫逸别样的气氛。  扁舟在绿波中匍匐挺进,粉荷伶仃的烟尘,光斑闪耀莲叶深处,叠影恍惚的缤纷。  “小心!”她的玉腕被莲刺剐出一道血痕。她泪眼嘤吟,他顿时乱了方寸,轻轻擦拭的湿巾拂开她心窗禁封的一纸经纶。  晚餐时,她找他对饮,黯蠕红唇:“我离开
期刊
白云的棉花糖溶化在微山湖的明媚里。她的微笑,风一样吹起他心头的涟漪。  他捂上眼睛:“你的明眸比微山湖还深不见底,我怕淹死。”  “去學游泳。”她笑靥旖旎。芦苇荡里的风,悄悄又习习。  大学毕业后为梦打拼,马不停蹄。闲暇之际,他约她到微山湖边钓鱼,不料,多年未见的湖水已臭气熏天,鱼蟹也奄奄一息。  “为什么会这样?”他黯然泪滴。她慌忙抱紧他双臂:“别急,我们学的就是环境治理。”  禁乱排、清垃圾、
期刊
乡亲们称王小八为割麦王。  王小八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已有七个年头。他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收割速度快,收割后的麦田异常干净,极少遗落麦穗。附近几个村子,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没一个能超过他的。  “艺高人胆大。”老话说得没错!看着今年小麦大部分已经成熟,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小八先是将自己那台威风凛凛的收割机精修了一番,又对外放出新招儿来—今年收割小麦实行三不收:一是在小麦没有自然倒伏的情况下,每亩有
期刊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