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进入读图时代,图像已逐渐取代词汇,成为我们的当代社会主要的表达方式,受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影响,本文意在从图像入手,在了解到什么是图像,什么是形象,通过研究图像与形象的关系,将形象人性化,进行形象生命力的研究。
【关键词】图像,形象,生命力,形象的力量
引言:
无论多复杂的高科技产品或是机器,最初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像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是一切发展的根源。一个有生命力的创意概念通过图像等可视化手段慢慢构建出形象,这种形象也具有生命力,也可以继续生长。通过对形象的生命力的研究,推进形象的建立和持续发展。
一、图像与形象的概念界定
我们每天都会和图像打交道,从狭义上说,一幅图可以是墙上挂的装饰也可以是相册里的哪一张照片。但是从广义上讲,指有一个主体物出现在一个环境里,这个主体物就是一个形象,这幅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图像产生于媒介,但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媒介,比如摄影、绘画、雕塑……按维特根斯坦所说,这是在一个命题或一个文本中“某一事物状态”的投射。海德格尔提出著名命题是,我们生活在“世界图景时代”[1],就是说世界是已经可以被用以科学的手段再现的客体,“世界图景……并不是指世界的图画,而是被当做图画构思的和理解的世界。”所以通过研究图像,可以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图像是我们接近图像所在场景再现的途径。比如原始人的壁画,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如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所说:图像是“世界制作的方式”,不仅仅是世界的反映[2]。在清楚图像这一概念之后,我们才好进行形象的研究,因为图像是在某种需要下或某种特殊环境下出现的形象,“形象是图像中重新认识的元素,是高度抽象的,用一个词就可以被唤起的简体[3]。”形象总是以某种媒介出现,但是又会超越媒介,比如:亚当制作的金犊,先是作为雕塑的出现,随后出现在各种描述里,紧接着被绘画出来,现在它还会出现在电子屏幕上。如果一个形象出现在一幅图画里,图画作为物可以被毁,但形象不会,它还会存在于人与人的精神世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二、生命力的体现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想出到多元化,想到生物科技,想到灾难。这其中比较轰动的,莫过于克隆羊多利,和恐怖主义袭击美国世贸双子塔。多利作为第一个被克隆出来的生物,证实了克隆在这一思想实验的可行性,于是成了克隆的代名词,成为克隆生物的偶像。而双子塔,作为美国世贸中心,曾是资本的象征。他们都有一个生命的附加维度,即生命形式的象征。多利和双子塔都是活的象征或动作偶像,多利是活的生物,而双子塔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已经被拟人化。在于一些宗教人眼中,克隆是怪物,是对生命的冒犯,双子塔在“9.11”之前就众所周知的破坏对象,双子塔的恐怖袭击就好像中国古代打仗,两方交战,必取一方首级,都是对形象的破坏,所以它们都被当做是邪恶的活的人类行为者,要予以惩罚。但是同时,对于一个形象毁坏,侮辱的同时,会给形象的崇拜者们留下冒犯形象的印记,就是说,绝不仅仅是破坏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目标形象被摧毁的同时,基于被摧毁的形象的二级形象就被创造出来了。
三、形象的欲望
既然形象被当做人描述,在明白形象是什么,是如何通过某种媒介去影响人、事、物、那就不得不谈欲望,欲望就是:想要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认为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想象的力量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通过改变对力量和作用的看法,把形象当做来自底层人民的弱小力量,而這样的人,通常欲望会很强烈。那么形象想要什么呢?在《图像何求》一书中,通过艺术史学家诺曼·布莱森的话说:“围绕作为形象的女人和作为观看之载体的男人之间的一种对立构建观看[4]。”——不是妇女的形象,而是作为妇女的形象。因此作者认为,“图像何求”和“妇女何求?”的问题不可分割。在乔叟的《巴斯太太的故事》中,犯了强奸罪的骑士被要求去寻找“妇女何求”答案,只有找到真正的答案才能被赦免。骑士询问了许多女士,得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金钱、美貌、爱情。而真正的答案是maistrye,.也就是“控制权”的意思。所以形象的欲望是什么呢?就像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迈克尔·弗里德精确地总结了绘画的“原始习惯”:一幅画要先吸引观众,再迷住观众,最后让观者倾心不已[5]。所以,画的欲望就很显而易见:想控制住观者,把观者变成凝望画的形象。
四、欲求何种形象
欲望生成形象,形象一旦被制作出来就会有欲望的倾向,比如,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作人,是基于不想不孤独的欲望,而人,作为上帝的形象,又有了自己的欲望,想要拥有爱人伴侣。那喀索那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认为水中的他的形象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完美爱人,疯狂的想占有他,最后淹死在水中。皮革马利翁用象牙制作了一座美女雕像,痴心的爱上了她,结果雕塑活过来了,与他结婚生子。“那喀索斯效应”已成为人们熟悉的症状学,用来探究观者和形象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可能性:作为致命诱惑的形象吞噬了观者,一种模仿的美把观者变成瘫痪的象形。而“皮革马利翁效应”则与“美杜莎效应”形成对比,皮革马利翁的加拉泰雅,由于一吻从无生命的形式中苏醒过来。这是一个与观者为伴的实现了的幻想。于是,欲望的问题似乎与形象的问题不可分割了。因此要认清欲望,思考与有生命力的形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很重要。
五、形象的生命价值
我们都知道形象具有非凡的价值,视形象为生物的最有趣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价值问题,我们想要的不仅是去评价形象,形象将新的价值形式引入这个世界,比如可口可乐经典瓶形象,又比如耐克“just do it”形象,它改变我们的思维,唤起我们的记忆,获取我们的认可和赞美。上帝知道他创作的亚当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形象”,可以创作出更多“活着的人的形象”。形象是活的这一观点是极其有价值的,但是也是极为不安的。所以上帝又颁布了禁止人类制作形象的禁令。如果说,形象的价值在于拥有生命力,但是活的形象未必就是好的,也可以看做是病态的,会对形象制作者做成威胁。历史上新形象有生命的最佳证据就是我在试图破坏或者毁灭一个形象的时候,这种毁坏只对认为形象是有生命的人有价值。形象的生命不是私人的事或者个人的事,形象生命是社会的生命。因此,形象的价值和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就是它们作为社会危机之核心而出现的时候。
六、总结
在通过认识图像的本质,形象的本质从而发现了形象是有生命力的,形象有欲望是其表现,形象欲被摧毁是其有生命的强有力的证明,而形象是有生命力的这一认知对以后的设计行为有一定的指导和警示意义,会规范我的行为,以及重新思考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一种社交、交谈的关系,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又会与这个计界建立新的联系。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 .New York:Harper&Row,1977
[2]Nelson Goodman,Ways of Worldmaking,Indianapolis:Hakett Publishing Co.,1978
[3]W.J.T.米歇尔,图像何求2018
[4]Norman Bryson,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4
[5]Michael Fri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图像,形象,生命力,形象的力量
引言:
无论多复杂的高科技产品或是机器,最初也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像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是一切发展的根源。一个有生命力的创意概念通过图像等可视化手段慢慢构建出形象,这种形象也具有生命力,也可以继续生长。通过对形象的生命力的研究,推进形象的建立和持续发展。
一、图像与形象的概念界定
我们每天都会和图像打交道,从狭义上说,一幅图可以是墙上挂的装饰也可以是相册里的哪一张照片。但是从广义上讲,指有一个主体物出现在一个环境里,这个主体物就是一个形象,这幅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图像产生于媒介,但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媒介,比如摄影、绘画、雕塑……按维特根斯坦所说,这是在一个命题或一个文本中“某一事物状态”的投射。海德格尔提出著名命题是,我们生活在“世界图景时代”[1],就是说世界是已经可以被用以科学的手段再现的客体,“世界图景……并不是指世界的图画,而是被当做图画构思的和理解的世界。”所以通过研究图像,可以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图像是我们接近图像所在场景再现的途径。比如原始人的壁画,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如哲学家尼尔森·古德曼所说:图像是“世界制作的方式”,不仅仅是世界的反映[2]。在清楚图像这一概念之后,我们才好进行形象的研究,因为图像是在某种需要下或某种特殊环境下出现的形象,“形象是图像中重新认识的元素,是高度抽象的,用一个词就可以被唤起的简体[3]。”形象总是以某种媒介出现,但是又会超越媒介,比如:亚当制作的金犊,先是作为雕塑的出现,随后出现在各种描述里,紧接着被绘画出来,现在它还会出现在电子屏幕上。如果一个形象出现在一幅图画里,图画作为物可以被毁,但形象不会,它还会存在于人与人的精神世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维度。
二、生命力的体现
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想出到多元化,想到生物科技,想到灾难。这其中比较轰动的,莫过于克隆羊多利,和恐怖主义袭击美国世贸双子塔。多利作为第一个被克隆出来的生物,证实了克隆在这一思想实验的可行性,于是成了克隆的代名词,成为克隆生物的偶像。而双子塔,作为美国世贸中心,曾是资本的象征。他们都有一个生命的附加维度,即生命形式的象征。多利和双子塔都是活的象征或动作偶像,多利是活的生物,而双子塔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已经被拟人化。在于一些宗教人眼中,克隆是怪物,是对生命的冒犯,双子塔在“9.11”之前就众所周知的破坏对象,双子塔的恐怖袭击就好像中国古代打仗,两方交战,必取一方首级,都是对形象的破坏,所以它们都被当做是邪恶的活的人类行为者,要予以惩罚。但是同时,对于一个形象毁坏,侮辱的同时,会给形象的崇拜者们留下冒犯形象的印记,就是说,绝不仅仅是破坏形象,这是一种“创造性破坏”,目标形象被摧毁的同时,基于被摧毁的形象的二级形象就被创造出来了。
三、形象的欲望
既然形象被当做人描述,在明白形象是什么,是如何通过某种媒介去影响人、事、物、那就不得不谈欲望,欲望就是:想要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认为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想象的力量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通过改变对力量和作用的看法,把形象当做来自底层人民的弱小力量,而這样的人,通常欲望会很强烈。那么形象想要什么呢?在《图像何求》一书中,通过艺术史学家诺曼·布莱森的话说:“围绕作为形象的女人和作为观看之载体的男人之间的一种对立构建观看[4]。”——不是妇女的形象,而是作为妇女的形象。因此作者认为,“图像何求”和“妇女何求?”的问题不可分割。在乔叟的《巴斯太太的故事》中,犯了强奸罪的骑士被要求去寻找“妇女何求”答案,只有找到真正的答案才能被赦免。骑士询问了许多女士,得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金钱、美貌、爱情。而真正的答案是maistrye,.也就是“控制权”的意思。所以形象的欲望是什么呢?就像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迈克尔·弗里德精确地总结了绘画的“原始习惯”:一幅画要先吸引观众,再迷住观众,最后让观者倾心不已[5]。所以,画的欲望就很显而易见:想控制住观者,把观者变成凝望画的形象。
四、欲求何种形象
欲望生成形象,形象一旦被制作出来就会有欲望的倾向,比如,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作人,是基于不想不孤独的欲望,而人,作为上帝的形象,又有了自己的欲望,想要拥有爱人伴侣。那喀索那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认为水中的他的形象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完美爱人,疯狂的想占有他,最后淹死在水中。皮革马利翁用象牙制作了一座美女雕像,痴心的爱上了她,结果雕塑活过来了,与他结婚生子。“那喀索斯效应”已成为人们熟悉的症状学,用来探究观者和形象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可能性:作为致命诱惑的形象吞噬了观者,一种模仿的美把观者变成瘫痪的象形。而“皮革马利翁效应”则与“美杜莎效应”形成对比,皮革马利翁的加拉泰雅,由于一吻从无生命的形式中苏醒过来。这是一个与观者为伴的实现了的幻想。于是,欲望的问题似乎与形象的问题不可分割了。因此要认清欲望,思考与有生命力的形象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很重要。
五、形象的生命价值
我们都知道形象具有非凡的价值,视形象为生物的最有趣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价值问题,我们想要的不仅是去评价形象,形象将新的价值形式引入这个世界,比如可口可乐经典瓶形象,又比如耐克“just do it”形象,它改变我们的思维,唤起我们的记忆,获取我们的认可和赞美。上帝知道他创作的亚当作为一个“活着的人的形象”,可以创作出更多“活着的人的形象”。形象是活的这一观点是极其有价值的,但是也是极为不安的。所以上帝又颁布了禁止人类制作形象的禁令。如果说,形象的价值在于拥有生命力,但是活的形象未必就是好的,也可以看做是病态的,会对形象制作者做成威胁。历史上新形象有生命的最佳证据就是我在试图破坏或者毁灭一个形象的时候,这种毁坏只对认为形象是有生命的人有价值。形象的生命不是私人的事或者个人的事,形象生命是社会的生命。因此,形象的价值和生命最有意义的时候就是它们作为社会危机之核心而出现的时候。
六、总结
在通过认识图像的本质,形象的本质从而发现了形象是有生命力的,形象有欲望是其表现,形象欲被摧毁是其有生命的强有力的证明,而形象是有生命力的这一认知对以后的设计行为有一定的指导和警示意义,会规范我的行为,以及重新思考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一种社交、交谈的关系,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又会与这个计界建立新的联系。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 .New York:Harper&Row,1977
[2]Nelson Goodman,Ways of Worldmaking,Indianapolis:Hakett Publishing Co.,1978
[3]W.J.T.米歇尔,图像何求2018
[4]Norman Bryson,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4
[5]Michael Fri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