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天社會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孩子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不同环境和承受各种挫折。本文从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出发,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谈起,提出了教育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对策与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一、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然而,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家庭、社会、学校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知识学习上,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正近年来,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新闻媒体也不断报道学生因各种原因杀害自己亲人、或者轻生等悲剧。令人震惊的事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经对本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1.学习方面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10%注意力不集中;40%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较差;2%智力因素。其中,有21%的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有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第一,与教师的关系问题: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师生之间关系不好,除学生自身因素外,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尊重学生的做法,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第二,同学间的关系问题: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关系紧张,有的同学流露出孤独感。
第三,与父母的关系问题: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不能与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与父母有敌对情绪。二是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学生有被抛弃感,他们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痛苦,从而憎恨父母、家庭。三是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情绪。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对策及途径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对策: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自信乐观、宽宏大度、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处理好与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以及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采取下列方法:(1)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2)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这样学生才会吐露心扉,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3)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班日志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4)调查法。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状况。(5)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登记在案,解决问题于堤溃前。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不要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让每个生命都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科学出版社.2001
[2]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05)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一、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然而,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家庭、社会、学校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知识学习上,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正近年来,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新闻媒体也不断报道学生因各种原因杀害自己亲人、或者轻生等悲剧。令人震惊的事例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经对本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与讨论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1.学习方面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10%注意力不集中;40%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较差;2%智力因素。其中,有21%的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有厌学情绪。
2.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心理,如自卑、自傲、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及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
第一,与教师的关系问题: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师生之间关系不好,除学生自身因素外,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尊重学生的做法,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第二,同学间的关系问题: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经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关系紧张,有的同学流露出孤独感。
第三,与父母的关系问题: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简单、粗暴,不能与子女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与父母有敌对情绪。二是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学生有被抛弃感,他们认为是父母给自己带来痛苦,从而憎恨父母、家庭。三是学生自身不良的心理情绪。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对策及途径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对策: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自信乐观、宽宏大度、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处理好与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以及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采取下列方法:(1)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2)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这样学生才会吐露心扉,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3)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班日志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4)调查法。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人行为状况。(5)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登记在案,解决问题于堤溃前。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不要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让每个生命都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1]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科学出版社.2001
[2]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