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大支柱”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大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种新的、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基于这一点,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也由专家的理论探索向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发展。但不少学校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事实上,这种认识有失偏颇。“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要以学校和课堂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性学习”的主战场应该是课堂,即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学习对象。人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所以,它也可以充当研究的载体。因此,我认为,要开展体育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拓体育教学的研究性空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人为本——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地抛向空中……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教材——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
好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关于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标准第三条实际上在告诉我们:要上好体育课,教材方面要做到:一是要选好教材,选好的标准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两方面的需要,二是要能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三是要把教材处理得当,四是要使主要的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学因素。
只有我们充分地钻研教材,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参与教材重组,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精神大餐,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体育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1. 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因此,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那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比如学习耐力跑时,学生都很害怕,我们就可以采用做游戏或越野跑、定时跑、变方向跑等多种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3.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决定跑速的因素是什么?”“步频和步幅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吗?”“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发展步频应该用什么方法?”“发展步幅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既把学生的研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又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更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从而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探求,同时还能引发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讨论、释疑,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体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体育教学的新天地。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
一、以人为本——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前提
“以人为本”事实上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地抛向空中……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教材——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对象
好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关于中小学体育课基本标准第三条实际上在告诉我们:要上好体育课,教材方面要做到:一是要选好教材,选好的标准是“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两方面的需要,二是要能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三是要把教材处理得当,四是要使主要的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学因素。
只有我们充分地钻研教材,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参与教材重组,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精神大餐,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体育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1. 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问题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老师只单方面按教材的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建立学生主体观。
建立学生主体观,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感兴趣?我会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会喜欢听什么样的课?因此,做老师最忌讳的就是以老师的身份压学生,那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我们的教学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似一潭死水,我们的教学形式也应该不时“换新”,不断地在我们的园地里注入活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比如学习耐力跑时,学生都很害怕,我们就可以采用做游戏或越野跑、定时跑、变方向跑等多种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是无法估量的。而作为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关注学生,不断更新教法,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将常教常新。
3.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决定跑速的因素是什么?”“步频和步幅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吗?”“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发展步频应该用什么方法?”“发展步幅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既把学生的研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又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更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从而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探求,同时还能引发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讨论、释疑,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为我们体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体育教学的新天地。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