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历史高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根本的变化是强化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对历史学科的理论和能力的考查。针对高三教学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特点,该如何有效地进行高考历史复习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
一、研究考试大纲,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来的历史科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强调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观。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明确高考命题思想后,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使高考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计划,有序进行备考
高考复习要做到系统有效,就必须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一进入高三,就应该制定一个严密而详实的高三历史备考计划。备考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的基础,时间安排最长,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到第二学期的3月中旬结束。这期间要以纵向知识为线索,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复习时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第二步是培养学科能力阶段,时间是从3月中旬到5月初。此时复习从宏观入手,要大胆打破教材原有体系,进行专题复习。第三步是巩固成果阶段,时间为5月初至6月初,目标为查缺补漏,进一步使学生知识系统化。这“三步走”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要向学生强调必须按计划进行复习,不能打无计划、无准备之仗。进入高三的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计划、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的大方向。
三、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建高楼大厦,那么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便是为这座高楼打基石。因此,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近几年的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此帮助学生吃透课本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们认为,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率。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录、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使课本知识系统化。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编写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和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这些知识体系图表最好都是填空型的, 在每一章和每一个专题的复习前后发给学生填写,这样有利于学生梳理之前遗忘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以便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网络。
四、加强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加强训练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应坚持以“训练在课堂”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考试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训练时应严格要求与高考的时间限制一致(在50分钟内完成一套历史高考模拟题),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答题时间,注意培养答题的节奏和感觉。在历史高考试卷中,主观题一般都是学生的软肋。解题能力低、答题速度慢是学生丢分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考虑每周精选一道主观题发给学生做,并安排时间专门讲解某一类型的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在考试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新的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五、分层指导,注重培优补差
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是提高历史科高考整体成绩的有效途径。可以首先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扫除获取高分的障碍。而对于后进生,则应以鼓舞士气、指导方法为主,平时应注意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辅导内容应从最低点开始,鼓励他们多读书,勤做题,树信心。
六、重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三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考复习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是因为需要教”,只有当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所进行的讲解才是最有效的。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于高考命题方向,教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落实好精讲多练的原则,讲得少一点,练得多一点,改得勤一点,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书和训练,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矫正,帮助学生把尚未掌握或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把掌握得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把前后连贯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杜绝隐性浪费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高考历史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进行备考指导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是,把握准方向、系统有序、夯实基础、可行有效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备考原则,只有按照这些原则进行高考复习,才有可能在高考战场上获取成功。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研究考试大纲,把握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近几年来的历史科高考强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试题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强调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观。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明确高考命题思想后, 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使高考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计划,有序进行备考
高考复习要做到系统有效,就必须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一进入高三,就应该制定一个严密而详实的高三历史备考计划。备考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夯实基础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的基础,时间安排最长,从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到第二学期的3月中旬结束。这期间要以纵向知识为线索,引导学生吃透教材,复习时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第二步是培养学科能力阶段,时间是从3月中旬到5月初。此时复习从宏观入手,要大胆打破教材原有体系,进行专题复习。第三步是巩固成果阶段,时间为5月初至6月初,目标为查缺补漏,进一步使学生知识系统化。这“三步走”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要向学生强调必须按计划进行复习,不能打无计划、无准备之仗。进入高三的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复习计划、复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的大方向。
三、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建高楼大厦,那么狠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便是为这座高楼打基石。因此,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近几年的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查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因此帮助学生吃透课本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们认为,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率。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录、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使课本知识系统化。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编写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和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这些知识体系图表最好都是填空型的, 在每一章和每一个专题的复习前后发给学生填写,这样有利于学生梳理之前遗忘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以便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网络。
四、加强训练,提高应考能力
加强训练不是提倡搞“题海战术”,应坚持以“训练在课堂”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考试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训练时应严格要求与高考的时间限制一致(在50分钟内完成一套历史高考模拟题),指导学生合理分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答题时间,注意培养答题的节奏和感觉。在历史高考试卷中,主观题一般都是学生的软肋。解题能力低、答题速度慢是学生丢分的突出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考虑每周精选一道主观题发给学生做,并安排时间专门讲解某一类型的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在考试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新的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五、分层指导,注重培优补差
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是提高历史科高考整体成绩的有效途径。可以首先以培养尖子生为突破口,选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扫除获取高分的障碍。而对于后进生,则应以鼓舞士气、指导方法为主,平时应注意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辅导内容应从最低点开始,鼓励他们多读书,勤做题,树信心。
六、重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三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高考复习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是因为需要教”,只有当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所进行的讲解才是最有效的。当然,这就需要教师对于高考命题方向,教材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落实好精讲多练的原则,讲得少一点,练得多一点,改得勤一点,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书和训练,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的反馈进行矫正,帮助学生把尚未掌握或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掌握起来,把掌握得若明若暗的知识弄清楚、搞明白,把未理清的若断若续的线索理清楚,把前后连贯的若即若离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杜绝隐性浪费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高考历史复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进行备考指导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但是,把握准方向、系统有序、夯实基础、可行有效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备考原则,只有按照这些原则进行高考复习,才有可能在高考战场上获取成功。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