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引入自然学科的课堂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旨在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融通,丰富教学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引导观察—探究知识—内化情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性、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关注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关注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有助于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自然学科小实验;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发掘教学资源的“眼睛”。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当中引入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课堂小实验作为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其直观、新颖的呈现形式,简约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思维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防患于未然”一课教学为例。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的重难点是:“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相比以往的运用案例资源,运用自然学科小实验能直观呈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观察、联想的载体,使“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的教学目标在感悟、探究中得以实现。下面就自然学科小实验这一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结合课堂实施加以阐述。
一、课前准备:寻找契合点,选择小实验
要想建立起思想品德学科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联系,首先要抓住思想品德学科所要分析的问题的本质。本课中,“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这一教学重难点所体现的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那么,哪些自然学科小实验能体现这一原理?通过上网搜集、向理化学科教师请教,笔者找到了物理学科中“盐水浮鸡蛋”和化学学科中“氢氧化钠与酚酞反应”两个实验,从实验所需时间、新颖性、易操作性、成功的稳定性等方面比较,笔者选择了以“氢氧化钠与酚酞反应”这个实验来辅助教学。
二、导入阶段:激趣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装有氢氧化钠的试管、酚酞药剂和滴管)
师:今天老师要客串一下化学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化学实验。这个试管中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老师准备往试管中滴入无色药剂酚酞溶液,你们猜猜看,滴入后会有什么反应?
生:会有气泡。
生:会爆炸。(全班大笑)
生:会变色。
……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教师向试管中滴入一滴酚酞,举到高处给全班学生察看)
生:没有任何反应。
生:试剂不会过期了吧!(全班又大笑)
师:那我们再滴几滴试试,大家看看是不是过期了。
(教师继续往试管中滴入两三滴酚酞溶剂,又将试管举到高处,还是没有变化)
师: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继续滴入酚酞溶剂,再将试管举高,试管中的氢氧化钠突然变成紫红色)
生:哇,有变化了。
师:实验结束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刚才在整个过程中你观察到什么。
生:我看到酚酞溶剂刚滴入试管的时候,试管内溶液没有任何变化;又滴了几滴还是没有变化;再继续滴入时,试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突然全部变成了紫红色。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实验的过程说得也很清晰。
有效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清晰、完整地呈现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使学生能够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要留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尽可能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其实是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奠定基础。
三、探究阶段:分析实验现象,突破重难点
师:结合刚才大家对实验的观察,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一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氢氧化钠没有变化,而随着酚酞试剂的不断滴入,氢氧化钠突然就变色了?
生:我认为开始没有反应是因为酚酞太少,而当酚酞滴入的量足够时,就使氢氧化钠发生变化。
师:第二,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试管内氢氧化钠溶液并没有变色,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没有变化了呢?
生:不是,其实还是有变化的,试管内的溶液已经是两种溶液的混合物。
师:所以,大家想想,氢氧化钠突然变色,真的是“突然”吗?
生:不是。虽然前面氢氧化钠没有变色,但实际上滴入酚酞已经在悄悄地改变它。
师:没错。对比实验的分析,请大家再想一想: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不是“突然”出现的?
生:不是。是他们平时的行为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才让他们走向犯罪的。
师: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看过或听过类似的事例呢?
生:某学生刚开始是旷课逃学上网吧、去KTV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后来为了满足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花费而发展到偷窃、抢劫。
生:一些未成年人沉迷暴力游戏,没有及时改正,后来做出了伤人甚至杀人的事导致犯罪。
……
师:同学们的事例都举得很好。打架斗殴、偷盗、辱骂他人,这些不良行为不及时纠正就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你们知道我们应该预防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吗?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中“相关链接”的内容,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师:这些不良行为,表面上看不是什么大事,但实际上却会对我们产生严重影响。你们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影响吗?
生:会使我们的纪律松弛。
生:会使我们产生暴躁、冲动等不健康的心理。 生:会使我们丧失羞耻心。
……
师:对,生活中,有些人忽视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纠正,甚至无视道德、无视法律时,就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大家继续思考问题:刚才的分析和前面的小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说明了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相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实验现象和知识的契合点并相互印证,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并突破教学重难点。这里,从对实验的观察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氢氧化钠没有变化,而随着酚酞试剂的不断滴入,氢氧化钠突然就变色了”和“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试管内氢氧化钠溶液并没有变色,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没有变化了呢”这两个问题,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科学推测,从实验的角度发现“量”对“质”的影响。紧接着又让学生思考“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不是‘突然’出现的,并举例说明”,该问题从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并不是“突然”的,联系到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否是“突然”,再寻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佐证,层层推进,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违纪等不良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道德、法纪观念,不及时纠错,会为“犯罪”埋下隐患。由此,最终归纳得出“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类比等方式获得的,对此,学生内心深处会更信服,教学也更容易达到知信统一的目标。
四、整合阶段:正确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践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今天的实验中,如果要使试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变化,我们有哪些方法?
生:不滴入酚酞溶液。
生:增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量。
生:将酚酞溶液变稀一点。
师:大家的办法都挺好。那么,这些办法对于我们预防从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有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小错误,有错要及时改正,不能一犯再犯。
生:我们要加强拒绝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生: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纪律和法律禁止做的绝不做。
……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预防违法犯罪的良方,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防微杜渐,抵御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下面,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经常帮助别人,多做好事,提高道德水平。
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守纪律的好学生。
生: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师:通过以上讨论,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防患于未然。这里,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以共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课堂延伸:从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出发,从小事入手,找一找自己在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隐患”,并设计消除“隐患”的方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认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实验猜测为基点,通过“如何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和“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树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的情感和意识。课堂延伸布置“自查自省”的实践性作业,通过以知导行、以知促行,引领学生逐步将防微杜渐的思想观念和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的良好道德品质付诸实际行动,从而实现课程的德育功能。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引入一些趣味性高、易取材、易操作、易展示的自然学科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归纳、探究等多项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课开放性和探究性,更有利于实现知识、情感与道德践行三者的有机统一。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引入自然学科小实验,不仅可以强化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也启发我们要积极开发各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创新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从科学观察出发,以内心感悟为基础,以联系与探究为方法,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关键词:自然学科小实验;思想品德课;教学重难点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双善于发掘教学资源的“眼睛”。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当中引入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课堂小实验作为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其直观、新颖的呈现形式,简约的教学过程,开放的思维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防患于未然”一课教学为例。依据课标的要求,本课的重难点是:“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相比以往的运用案例资源,运用自然学科小实验能直观呈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观察、联想的载体,使“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的教学目标在感悟、探究中得以实现。下面就自然学科小实验这一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结合课堂实施加以阐述。
一、课前准备:寻找契合点,选择小实验
要想建立起思想品德学科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联系,首先要抓住思想品德学科所要分析的问题的本质。本课中,“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这一教学重难点所体现的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那么,哪些自然学科小实验能体现这一原理?通过上网搜集、向理化学科教师请教,笔者找到了物理学科中“盐水浮鸡蛋”和化学学科中“氢氧化钠与酚酞反应”两个实验,从实验所需时间、新颖性、易操作性、成功的稳定性等方面比较,笔者选择了以“氢氧化钠与酚酞反应”这个实验来辅助教学。
二、导入阶段:激趣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装有氢氧化钠的试管、酚酞药剂和滴管)
师:今天老师要客串一下化学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化学实验。这个试管中无色透明的液体是氢氧化钠溶液,老师准备往试管中滴入无色药剂酚酞溶液,你们猜猜看,滴入后会有什么反应?
生:会有气泡。
生:会爆炸。(全班大笑)
生:会变色。
……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教师向试管中滴入一滴酚酞,举到高处给全班学生察看)
生:没有任何反应。
生:试剂不会过期了吧!(全班又大笑)
师:那我们再滴几滴试试,大家看看是不是过期了。
(教师继续往试管中滴入两三滴酚酞溶剂,又将试管举到高处,还是没有变化)
师: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教师继续滴入酚酞溶剂,再将试管举高,试管中的氢氧化钠突然变成紫红色)
生:哇,有变化了。
师:实验结束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刚才在整个过程中你观察到什么。
生:我看到酚酞溶剂刚滴入试管的时候,试管内溶液没有任何变化;又滴了几滴还是没有变化;再继续滴入时,试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突然全部变成了紫红色。
师:很好,观察得很仔细,实验的过程说得也很清晰。
有效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清晰、完整地呈现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使学生能够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要留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尽可能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其实是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奠定基础。
三、探究阶段:分析实验现象,突破重难点
师:结合刚才大家对实验的观察,我们一起来探讨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一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氢氧化钠没有变化,而随着酚酞试剂的不断滴入,氢氧化钠突然就变色了?
生:我认为开始没有反应是因为酚酞太少,而当酚酞滴入的量足够时,就使氢氧化钠发生变化。
师:第二,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试管内氢氧化钠溶液并没有变色,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没有变化了呢?
生:不是,其实还是有变化的,试管内的溶液已经是两种溶液的混合物。
师:所以,大家想想,氢氧化钠突然变色,真的是“突然”吗?
生:不是。虽然前面氢氧化钠没有变色,但实际上滴入酚酞已经在悄悄地改变它。
师:没错。对比实验的分析,请大家再想一想: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不是“突然”出现的?
生:不是。是他们平时的行为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才让他们走向犯罪的。
师: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看过或听过类似的事例呢?
生:某学生刚开始是旷课逃学上网吧、去KTV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后来为了满足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花费而发展到偷窃、抢劫。
生:一些未成年人沉迷暴力游戏,没有及时改正,后来做出了伤人甚至杀人的事导致犯罪。
……
师:同学们的事例都举得很好。打架斗殴、偷盗、辱骂他人,这些不良行为不及时纠正就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你们知道我们应该预防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吗?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中“相关链接”的内容,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师:这些不良行为,表面上看不是什么大事,但实际上却会对我们产生严重影响。你们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影响吗?
生:会使我们的纪律松弛。
生:会使我们产生暴躁、冲动等不健康的心理。 生:会使我们丧失羞耻心。
……
师:对,生活中,有些人忽视对这些不良行为的纠正,甚至无视道德、无视法律时,就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大家继续思考问题:刚才的分析和前面的小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说明了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在这个环节,教师运用相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找到实验现象和知识的契合点并相互印证,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并突破教学重难点。这里,从对实验的观察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氢氧化钠没有变化,而随着酚酞试剂的不断滴入,氢氧化钠突然就变色了”和“开始滴入酚酞溶液时,试管内氢氧化钠溶液并没有变色,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没有变化了呢”这两个问题,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科学推测,从实验的角度发现“量”对“质”的影响。紧接着又让学生思考“许多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不是‘突然’出现的,并举例说明”,该问题从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并不是“突然”的,联系到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否是“突然”,再寻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佐证,层层推进,可引导学生认识到“违纪等不良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道德、法纪观念,不及时纠错,会为“犯罪”埋下隐患。由此,最终归纳得出“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类比等方式获得的,对此,学生内心深处会更信服,教学也更容易达到知信统一的目标。
四、整合阶段:正确的行为选择和道德践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今天的实验中,如果要使试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变化,我们有哪些方法?
生:不滴入酚酞溶液。
生:增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量。
生:将酚酞溶液变稀一点。
师:大家的办法都挺好。那么,这些办法对于我们预防从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有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要重视生活中的小错误,有错要及时改正,不能一犯再犯。
生:我们要加强拒绝不良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生: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纪律和法律禁止做的绝不做。
……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预防违法犯罪的良方,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防微杜渐,抵御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下面,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经常帮助别人,多做好事,提高道德水平。
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守纪律的好学生。
生:遵守法律,增强法治观念。
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师:通过以上讨论,得出的结论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防患于未然。这里,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以共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课堂延伸:从学校学习、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出发,从小事入手,找一找自己在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心理健康可能存在的“隐患”,并设计消除“隐患”的方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认同“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这一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实验猜测为基点,通过“如何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和“在生活中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两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树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的情感和意识。课堂延伸布置“自查自省”的实践性作业,通过以知导行、以知促行,引领学生逐步将防微杜渐的思想观念和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的良好道德品质付诸实际行动,从而实现课程的德育功能。
总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引入一些趣味性高、易取材、易操作、易展示的自然学科小实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归纳、探究等多项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课开放性和探究性,更有利于实现知识、情感与道德践行三者的有机统一。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引入自然学科小实验,不仅可以强化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也启发我们要积极开发各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创新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从科学观察出发,以内心感悟为基础,以联系与探究为方法,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