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金是地方经济生存和发展的血液,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在融资渠道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成为支撑其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金来源。但又由于欠发达地区在自身禀赋和社会软环境等方面先天存在不足,往往成为制约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因素。本文结合福建南平信贷承载弱化的现象,分析了制约欠发达地区银行信贷投放的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以期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信贷承载 对策
资金是地方经济生存和发展的血液,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在融资渠道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成为支撑其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金来源。而存贷比是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承载力,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一、南平市经济金融概况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区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全省山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受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南平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末位。金融业的规模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南平银行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截至2018年末,南平市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29家,各项存款余额1793.76亿元,仅占全省各项存款余额的4.36%;各项贷款余额1384.46亿元,仅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3.18%,两项指标排名均居全省第9位(见表1)。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信贷资金必然成为支撑南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南平市的银行业存贷比长期在80%左右的低位徘徊,排名居全省末位。特别是2016年以来,存贷比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18年末,下降至70%左右,低于全省水平近30个百分点,信贷承载呈现日渐弱化的趋势。(见图1)
二、南平信贷承载弱化的原因
南平地区存贷比长期处于低位,且出现存贷比逐渐下滑、信贷承载日渐弱化的现象,与地区的经济基础、金融软环境、监管政策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等因素有关。
(一)承贷基础相对薄弱,银行信贷拓展空间有限
1.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和优化。南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从2018年末的数据来看,其三次产业比为16.2:43.6:40.5,一產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偏高,并且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农业生产以传统小规模种养模式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户种养经营相对“不差钱”,导致农户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不旺。从南平的工业来看,其工业主要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轻纺等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且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承贷能力有限,导致银行增贷较为困难。
2.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南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周边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南平的人口造成“虹吸效应”,导致当地大量人口外流,同时也造成对购房、消费等贷款的外流。从近5年的数据看,南平的户籍人口仅增长7.38万人,人口增长缓慢,地区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贷款增长乏力,制约了对银行的信贷需求的增长。
3.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且南平银行业的各项贷款中,固定资产贷款占比保持在40%左右。但近年来,随着地区内高速高铁等存量项目陆续完工,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占比下降,固定资产信贷需求减弱。
(二)金融生态仍待提升,影响银行信贷投放
1.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资金优势。南平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受农户零散经营、权利流转不畅、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资金优势。从2018年末的数据看,地区内的林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两项抵押贷款余额仅8.76亿元。
2.企业素质亟待加强。南平大企业相对匮乏,除南平铝业、南孚电池、太阳电缆等几家大企业外,中小企业在全市企业中占比超过60%,而且小企业往往多存在经营管理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担保抵押物缺失、资信等级偏低等问题,难以达到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小微企业增贷较为困难。
3.社会诚信意识有待加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经济失信现象增多,个别区域甚至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如辖内某县一村因涉及民间借贷,出现大面积违约,涉及金额达3亿多元,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慎贷、恐贷心理。
(三)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不合理,基层行信贷投放受限
1.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采用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贷款投放倾向“双大”“双优”,导致基层行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在信贷管理上保守有余,灵活不足。
2.信贷责任制度考核过严。近年来,经济下行导致部分机构损失问责的顺周期效应明显,近几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一半员工被问责,个别机构问责面甚至高达100%,信贷员产生惜贷、慎贷的逆向选择思想。
3.监管考核影响县域农合机构增贷。南平存贷比偏低现象主要反映在县域层面,10个县市中有6个存贷比为60%左右。县域农合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可用资金较为宽裕,但受银行监管部门合意贷款额度限制及MPA考核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的要求影响,贷款投放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对策建议
解决南平地区存贷比偏低的问题,提升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需要政府、银行和监管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协调。 1.政府层面。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强软环境建设。一是打通资源转化为资金通道,探索林业集约化经营,将松散林权集中至统一主体,用于林木养护或经营,形成有效信贷需求。二是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做优做强基础性产业及旅游、制茶、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以生态吸引人,以产业留住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做好项目引进工作。三是协调工商、税务、法院等各职能部门与银行共同联手推动“诚信南平”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打击逃废债行为,支持银行利用法律手段维护金融债权。
2.银行层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考核机制,合理确定尽职免责范围,在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与实体经济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互动。二是强化业务拓展,创新业务模式,紧密结合地方发展战略,通过“政银合作”对接绿色信贷、节能技改、科技小巨人等优质成长创新性企业,特别是农小银行机构,应立足“支农支小”定位,强化对县域经济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三是贴近实际进行授权,向分支机构、县域分支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基层行放贷积极性。
3.监管层面。一是鼓励机构创新业务模式,探索各类产业基金项目贷款,为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引导银行业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传统业务思维,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三是人行、银监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信贷投向指引,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发展与信贷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走低的原因分析——以广安市为例[J].西南金融,2012年第11期.
[2]邵光清.中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存贷比问题研究——荆州个案[J].武汉金融,2012年第12期.
[3]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赤峰市金融机构存贷比偏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4]杨永贵.贫困地区县域金融抑制实证分析与對策——以固原市辖区四县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5]曲平.信贷承载力弱化:威海市存贷比走低的案例分析[J].北方经贸,2015年第12期.
[6]石俊.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存贷比偏低矛盾探析[J].北方金融,2016年第7期.
(作者单位:福建武夷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信贷承载 对策
资金是地方经济生存和发展的血液,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在融资渠道相对匮乏的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成为支撑其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金来源。而存贷比是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推动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承载力,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一、南平市经济金融概况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山区,是全省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区内多山,山地面积占全省山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呈现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受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南平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末位。金融业的规模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匹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南平银行业的规模也相对较小。截至2018年末,南平市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29家,各项存款余额1793.76亿元,仅占全省各项存款余额的4.36%;各项贷款余额1384.46亿元,仅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3.18%,两项指标排名均居全省第9位(见表1)。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信贷资金必然成为支撑南平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南平市的银行业存贷比长期在80%左右的低位徘徊,排名居全省末位。特别是2016年以来,存贷比呈持续下降趋势,至2018年末,下降至70%左右,低于全省水平近30个百分点,信贷承载呈现日渐弱化的趋势。(见图1)
二、南平信贷承载弱化的原因
南平地区存贷比长期处于低位,且出现存贷比逐渐下滑、信贷承载日渐弱化的现象,与地区的经济基础、金融软环境、监管政策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体制等因素有关。
(一)承贷基础相对薄弱,银行信贷拓展空间有限
1.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和优化。南平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从2018年末的数据来看,其三次产业比为16.2:43.6:40.5,一產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偏高,并且多山的地形决定了其农业生产以传统小规模种养模式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支农补贴力度的加大,农户种养经营相对“不差钱”,导致农户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不旺。从南平的工业来看,其工业主要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轻纺等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且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承贷能力有限,导致银行增贷较为困难。
2.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南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周边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南平的人口造成“虹吸效应”,导致当地大量人口外流,同时也造成对购房、消费等贷款的外流。从近5年的数据看,南平的户籍人口仅增长7.38万人,人口增长缓慢,地区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贷款增长乏力,制约了对银行的信贷需求的增长。
3.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较强,且南平银行业的各项贷款中,固定资产贷款占比保持在40%左右。但近年来,随着地区内高速高铁等存量项目陆续完工,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占比下降,固定资产信贷需求减弱。
(二)金融生态仍待提升,影响银行信贷投放
1.资源优势未有效转化为资金优势。南平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但受农户零散经营、权利流转不畅、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资金优势。从2018年末的数据看,地区内的林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两项抵押贷款余额仅8.76亿元。
2.企业素质亟待加强。南平大企业相对匮乏,除南平铝业、南孚电池、太阳电缆等几家大企业外,中小企业在全市企业中占比超过60%,而且小企业往往多存在经营管理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担保抵押物缺失、资信等级偏低等问题,难以达到银行信贷准入门槛,小微企业增贷较为困难。
3.社会诚信意识有待加强。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等经济失信现象增多,个别区域甚至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如辖内某县一村因涉及民间借贷,出现大面积违约,涉及金额达3亿多元,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产生慎贷、恐贷心理。
(三)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不合理,基层行信贷投放受限
1.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采用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贷款投放倾向“双大”“双优”,导致基层行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在信贷管理上保守有余,灵活不足。
2.信贷责任制度考核过严。近年来,经济下行导致部分机构损失问责的顺周期效应明显,近几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近一半员工被问责,个别机构问责面甚至高达100%,信贷员产生惜贷、慎贷的逆向选择思想。
3.监管考核影响县域农合机构增贷。南平存贷比偏低现象主要反映在县域层面,10个县市中有6个存贷比为60%左右。县域农合机构存款增长较快,可用资金较为宽裕,但受银行监管部门合意贷款额度限制及MPA考核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指标的要求影响,贷款投放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对策建议
解决南平地区存贷比偏低的问题,提升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需要政府、银行和监管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协调。 1.政府层面。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强软环境建设。一是打通资源转化为资金通道,探索林业集约化经营,将松散林权集中至统一主体,用于林木养护或经营,形成有效信贷需求。二是突出绿色发展主题,做优做强基础性产业及旅游、制茶、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以生态吸引人,以产业留住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做好项目引进工作。三是协调工商、税务、法院等各职能部门与银行共同联手推动“诚信南平”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同时,打击逃废债行为,支持银行利用法律手段维护金融债权。
2.银行层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不良考核机制,合理确定尽职免责范围,在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与实体经济形成可持续性的良性互动。二是强化业务拓展,创新业务模式,紧密结合地方发展战略,通过“政银合作”对接绿色信贷、节能技改、科技小巨人等优质成长创新性企业,特别是农小银行机构,应立足“支农支小”定位,强化对县域经济和“三农”的支持力度。三是贴近实际进行授权,向分支机构、县域分支合理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基层行放贷积极性。
3.监管层面。一是鼓励机构创新业务模式,探索各类产业基金项目贷款,为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引导银行业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改变“贷大、贷长、贷集中”的传统业务思维,加大对中小企业和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三是人行、银监完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信贷投向指引,指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发展与信贷增长。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走低的原因分析——以广安市为例[J].西南金融,2012年第11期.
[2]邵光清.中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存贷比问题研究——荆州个案[J].武汉金融,2012年第12期.
[3]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赤峰市金融机构存贷比偏低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4年第3期.
[4]杨永贵.贫困地区县域金融抑制实证分析与對策——以固原市辖区四县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
[5]曲平.信贷承载力弱化:威海市存贷比走低的案例分析[J].北方经贸,2015年第12期.
[6]石俊.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存贷比偏低矛盾探析[J].北方金融,2016年第7期.
(作者单位:福建武夷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