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这本著作的总评价
颜廷亮同志研究黄世仲从文革初到现在《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问世,历时40多年时间,在这40多年对黄世仲的研究过程中发表了不少关于黄世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如2000年出版的《黄世仲与近代中国文学》等。但是,这部80多万字的《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则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地论述了黄世仲的革命生涯和他的小说创作。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其一,这部著作收录的关于黄世仲的有关资料最为齐全。过去关于黄世仲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著作问世,改革开放以后,内地和香港有关黄世仲的研究著作问世较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黄世仲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中的地位没有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又如,把晚清小说看成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小说及其理论的一统天下,还有认为晚清小说史上的著名小说家只有李伯元、吴趼人、曾朴、刘鹗四大家的观念都影响了对除此之外的其他小说家(包括黄世仲)的研究。
在此之前对黄世仲的研究涉及的资料都不够齐全,而这部著作是目前涉及有关黄世仲资料最为齐全的著作,很多资料来自国外、境外。凡是能搜集到的都搜集进去了。
其二,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述,所得出的结论、看法比较客观、中肯、有说服力。例如对“黄世仲之死”的看法,作者认为黄世仲之死是一大冤案,认为在当时陈炯明已经独揽了广东军政大权,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胡汉民到了广东,为稳住陈炯明,不得不把陈炯明的对立面黄世仲送上断头台。结果,黄世仲成为孙中山、胡汉民与陈炯明较量的牺牲品。
其三,本书不仅论述了黄世仲的小说创作,也详细地论述了黄世仲的革命活动。黄世仲早期赴南洋办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来在新加坡加入当时的革命组织中和堂,然后回到香港,他做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领导人之一,从事同盟会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的有关工作;他还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在香港任职《中国日报》,后又在《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任职;他还创办《香港少年报》,参与《社会公报》、《南越报》等的编辑工作。黄世仲用舆论工具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写了很多政论文章和其他体裁的文章。
黄世仲在同盟会香港分会时期除了从事革命活动和舆论宣传之外,还写了不少文艺作品,除小说创作之外,还从事戏剧创作,这一时期刊行于《香港少年报》、《新舞台》栏目的有20部,刊于《粤东小说林》的有《秋闺怨》等三部。除戏剧作品外还有曲艺作品二三十份。
本书对黄世仲的革命活动、报刊宣传、文艺创作等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二、本书对黄世仲小说创作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有独创的见解
本书指出了黄世仲的文学创作成就比较突出的是他的小说创作,在小说创作中以《洪秀全演义》、《镜中影》、《廿载繁华梦》影响较大。特别是《洪秀全演义》,本书作者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小说。首先在内容上,与那些攻击、污蔑洪秀全起义的作品不同,它歌颂了洪秀全农民起义,小说写了从太平天国革命开始酝酿到发生、发展,直到定都南京。同时,在作品中也写出了清末封建统治王朝的昏庸和人民群众的痛号、灾难。本书认为《洪秀全演义》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带有反满的“种族主义情绪”,但并没有掩盖其反封建统治的思想内容。其次,《洪秀全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比较成功,它不像当时的改良派小说主要写反面人物,而是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正面人物,这在晚清小说史上是有突出成就的。本书对《洪秀全演义》的评价是正确的。
黄世仲文学创作在题材上也比较广泛,它涉及国内外历史和近当代,在所写的迄今我们知道的22种长篇小说中,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孙中山(《党人碑》)、康有为(《大马扁》),还涉及朝鲜(《朝鲜血》)、葡萄牙(《十日建国志》)的革命。
在体裁上,黄世仲开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朝鲜血》、《十日建国志》、《五日风声》)。本书作者提出“报告文学式的小说”也就是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特点,写其人其事,又有虚构。关于这一点,当前也有人把这种体裁称之为“调查体小说”。比如最近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改编。用哪一种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本书重新评价了黄世仲的小说创作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民主革命派的小说家,他首先从事革命活动,以报刊、文学创作为武器,宣传打倒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所以,黄世仲的小说创作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为当时民主革命服务的。正因为如此,黄世仲的小说创作比起清末的谴责小说来,应该有更高的历史地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来说,比起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趼人、曾朴、刘鹗),应该占有更高的地位。本书的这个观点,我以为是正确的,也是对传统看法的否定。尽管鲁迅、胡适都把四大家看成是晚清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事实上,四部谴责小说,比起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来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比不上的。《洪秀全演义》更真实,更有吸引力。
关于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和历史事实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界有不同的看法。总的看来,做为历史小说,在主要历史事实上要尊重历史,但做为艺术作品又离不开虚构。但是,在具体创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在掌握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讨论:一是写历史上其人的作品在主要历史事实不应该虚构,在细节上和次要的事实上可以虚构;二是对过去的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与对今天的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应有不同的要求。对过去的作家不能要求他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本书认为《洪秀全演义》可以与《三国演义》相比,做到“七实三虚”。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反面人物,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不能用今天对当代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要求古人。今天的作家写历史上的真人还是要写他们的真事而不写假事。在细节上、次要人物上,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也就是说历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应当符合历史事实,次要人物、细节可以虚构。比如今天的作家在写曹操、刘备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与《三国演义》就不同。
三、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提出的几点看法,对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1.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注意研究重大的和比较重大的问题,又要研究可能没有或研究者视为没有必要提出的细微末节的小问题。有些小问题不应忽视,它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对研究者已有共识的问题,不用多费笔墨,对未经涉及或研究者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应更多地加以关注。
3.在引用相关资料和各家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时,应该详细地提及,这既是对学术史和过去研究者的尊重,也使一般读者、研究者免去查阅之劳。颜廷亮同志的这些看法,对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总之,颜廷亮同志的《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可以说是对黄世仲研究的一部有分量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集大成的一部著作。今后发现新的资料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不是很大。如发现新的资料,可以写成论文加以补充。
颜廷亮同志研究黄世仲从文革初到现在《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问世,历时40多年时间,在这40多年对黄世仲的研究过程中发表了不少关于黄世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如2000年出版的《黄世仲与近代中国文学》等。但是,这部80多万字的《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则是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地论述了黄世仲的革命生涯和他的小说创作。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其一,这部著作收录的关于黄世仲的有关资料最为齐全。过去关于黄世仲的研究,只有零星的著作问世,改革开放以后,内地和香港有关黄世仲的研究著作问世较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黄世仲在中国近代小说史中的地位没有在学术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又如,把晚清小说看成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小说及其理论的一统天下,还有认为晚清小说史上的著名小说家只有李伯元、吴趼人、曾朴、刘鹗四大家的观念都影响了对除此之外的其他小说家(包括黄世仲)的研究。
在此之前对黄世仲的研究涉及的资料都不够齐全,而这部著作是目前涉及有关黄世仲资料最为齐全的著作,很多资料来自国外、境外。凡是能搜集到的都搜集进去了。
其二,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述,所得出的结论、看法比较客观、中肯、有说服力。例如对“黄世仲之死”的看法,作者认为黄世仲之死是一大冤案,认为在当时陈炯明已经独揽了广东军政大权,在这种形势下,孙中山、胡汉民到了广东,为稳住陈炯明,不得不把陈炯明的对立面黄世仲送上断头台。结果,黄世仲成为孙中山、胡汉民与陈炯明较量的牺牲品。
其三,本书不仅论述了黄世仲的小说创作,也详细地论述了黄世仲的革命活动。黄世仲早期赴南洋办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来在新加坡加入当时的革命组织中和堂,然后回到香港,他做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领导人之一,从事同盟会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的有关工作;他还从事报刊宣传工作。他在香港任职《中国日报》,后又在《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任职;他还创办《香港少年报》,参与《社会公报》、《南越报》等的编辑工作。黄世仲用舆论工具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写了很多政论文章和其他体裁的文章。
黄世仲在同盟会香港分会时期除了从事革命活动和舆论宣传之外,还写了不少文艺作品,除小说创作之外,还从事戏剧创作,这一时期刊行于《香港少年报》、《新舞台》栏目的有20部,刊于《粤东小说林》的有《秋闺怨》等三部。除戏剧作品外还有曲艺作品二三十份。
本书对黄世仲的革命活动、报刊宣传、文艺创作等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二、本书对黄世仲小说创作的成就和历史地位有独创的见解
本书指出了黄世仲的文学创作成就比较突出的是他的小说创作,在小说创作中以《洪秀全演义》、《镜中影》、《廿载繁华梦》影响较大。特别是《洪秀全演义》,本书作者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小说。首先在内容上,与那些攻击、污蔑洪秀全起义的作品不同,它歌颂了洪秀全农民起义,小说写了从太平天国革命开始酝酿到发生、发展,直到定都南京。同时,在作品中也写出了清末封建统治王朝的昏庸和人民群众的痛号、灾难。本书认为《洪秀全演义》虽然在思想内容上带有反满的“种族主义情绪”,但并没有掩盖其反封建统治的思想内容。其次,《洪秀全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比较成功,它不像当时的改良派小说主要写反面人物,而是塑造了众多的英雄人物、正面人物,这在晚清小说史上是有突出成就的。本书对《洪秀全演义》的评价是正确的。
黄世仲文学创作在题材上也比较广泛,它涉及国内外历史和近当代,在所写的迄今我们知道的22种长篇小说中,涉及太平天国、义和团、孙中山(《党人碑》)、康有为(《大马扁》),还涉及朝鲜(《朝鲜血》)、葡萄牙(《十日建国志》)的革命。
在体裁上,黄世仲开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朝鲜血》、《十日建国志》、《五日风声》)。本书作者提出“报告文学式的小说”也就是兼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特点,写其人其事,又有虚构。关于这一点,当前也有人把这种体裁称之为“调查体小说”。比如最近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改编。用哪一种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本书重新评价了黄世仲的小说创作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作为一个民主革命派的小说家,他首先从事革命活动,以报刊、文学创作为武器,宣传打倒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所以,黄世仲的小说创作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为当时民主革命服务的。正因为如此,黄世仲的小说创作比起清末的谴责小说来,应该有更高的历史地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来说,比起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趼人、曾朴、刘鹗),应该占有更高的地位。本书的这个观点,我以为是正确的,也是对传统看法的否定。尽管鲁迅、胡适都把四大家看成是晚清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事实上,四部谴责小说,比起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来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比不上的。《洪秀全演义》更真实,更有吸引力。
关于历史小说的艺术真实和历史事实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界有不同的看法。总的看来,做为历史小说,在主要历史事实上要尊重历史,但做为艺术作品又离不开虚构。但是,在具体创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在掌握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有两点可以讨论:一是写历史上其人的作品在主要历史事实不应该虚构,在细节上和次要的事实上可以虚构;二是对过去的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与对今天的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应有不同的要求。对过去的作家不能要求他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本书认为《洪秀全演义》可以与《三国演义》相比,做到“七实三虚”。虽然《三国演义》把曹操写成反面人物,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不能用今天对当代作家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来要求古人。今天的作家写历史上的真人还是要写他们的真事而不写假事。在细节上、次要人物上,可以而且应该虚构,也就是说历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应当符合历史事实,次要人物、细节可以虚构。比如今天的作家在写曹操、刘备这样的历史人物时,与《三国演义》就不同。
三、本书在研究方法上提出的几点看法,对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1.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注意研究重大的和比较重大的问题,又要研究可能没有或研究者视为没有必要提出的细微末节的小问题。有些小问题不应忽视,它对某一问题的研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对研究者已有共识的问题,不用多费笔墨,对未经涉及或研究者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应更多地加以关注。
3.在引用相关资料和各家对有关问题的看法时,应该详细地提及,这既是对学术史和过去研究者的尊重,也使一般读者、研究者免去查阅之劳。颜廷亮同志的这些看法,对开展科学研究有重要作用。
总之,颜廷亮同志的《黄世仲革命生涯和小说生涯考论》可以说是对黄世仲研究的一部有分量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集大成的一部著作。今后发现新的资料虽然不是绝对不可能,但不是很大。如发现新的资料,可以写成论文加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