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岩原鲤。岩原鲤属鲤形目鲤科原鲤属,俗称岩鲤,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在长江上游渔业中,属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岩原鲤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厚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属中型的上等经济鱼类。
岩原鲤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一黑斑。尾鳍后缘有一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最小成熟年龄为4龄,产卵期在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秋季(8~9月)也有产卵的亲鱼活动。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支流急滩下、底质为砾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黄色,卵产出后黏附在石块上发育。生长速度较慢,一般4龄鱼才达0.5公斤左右;10龄鱼的体长为59厘米,体重4公斤;常见个体为0.2~1.0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岩原鲤虽为杂食性鱼类,但较喜食底栖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寡毛类、小螺、蚬、淡水壳类等软体动物,其次是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偶尔亦食少数浮游动植物。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增高,7~8月则大量摄食。
近年来长江上游支流筑坝闸,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再者高强度捕捞,尤其是大规模的电捕,对其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加之沿江工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等致危因素影响,而本种鱼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群体得不到及时补充,故野生群体正趋于逐年减少。
为保护这一优良野生资源,根据岩原鲤的自然生活习性,改建生态模拟池,将岩原鲤过渡暂养,再转入专养池驯养,驯养成活率显著提高。通过人工调控,使孵化水温保持在22~24℃的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孵化效果,创造性地解决了孵化率低的关键问题。驯养成活率、催产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可分别达到85%、85%、75%、85%以上。
2.鲈鲤。鲈鲤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该品种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俗称花鱼,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花鲈鲤与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养殖鲈鲤要求水体的溶氧要高,水质清新,底栖动物比较多。在饲养时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鲈鲤的生长温度最好在11~17℃之间,因这时它摄食最旺盛,生长最迅速(彩图参见77页图8、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殷红梅 邮编:330039)
岩原鲤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呈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一黑斑。尾鳍后缘有一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最小成熟年龄为4龄,产卵期在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秋季(8~9月)也有产卵的亲鱼活动。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支流急滩下、底质为砾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黄色,卵产出后黏附在石块上发育。生长速度较慢,一般4龄鱼才达0.5公斤左右;10龄鱼的体长为59厘米,体重4公斤;常见个体为0.2~1.0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岩原鲤虽为杂食性鱼类,但较喜食底栖动物,其主要食物为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寡毛类、小螺、蚬、淡水壳类等软体动物,其次是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偶尔亦食少数浮游动植物。冬季停止摄食,3~4月开始摄食增高,7~8月则大量摄食。
近年来长江上游支流筑坝闸,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再者高强度捕捞,尤其是大规模的电捕,对其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加之沿江工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等致危因素影响,而本种鱼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群体得不到及时补充,故野生群体正趋于逐年减少。
为保护这一优良野生资源,根据岩原鲤的自然生活习性,改建生态模拟池,将岩原鲤过渡暂养,再转入专养池驯养,驯养成活率显著提高。通过人工调控,使孵化水温保持在22~24℃的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孵化效果,创造性地解决了孵化率低的关键问题。驯养成活率、催产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可分别达到85%、85%、75%、85%以上。
2.鲈鲤。鲈鲤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该品种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俗称花鱼,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花鲈鲤与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养殖鲈鲤要求水体的溶氧要高,水质清新,底栖动物比较多。在饲养时有一点要注意,就是鲈鲤的生长温度最好在11~17℃之间,因这时它摄食最旺盛,生长最迅速(彩图参见77页图8、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殷红梅 邮编:3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