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亩产789.9kg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512.104.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11-02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与滕州市农业局组成小麦高产攻关协作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建立小麦高产攻关田,2009年麦收,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验收,3.42亩济麦22小麦亩产789.9 kg。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还与兖州市农业局、鄄城县农业局组成协作组,利用多个品种创出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现将我们的高产栽培思路与做法报告如下:
  
  1 小麦亩产789.9 kg的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山东省目前推广的高产中穗型小麦品种在山东省新品种区试中产量多是亩产500~600 kg,适宜的亩穗数为40~45万,这也是育种家推荐的亩穗数。要利用这些品种创出更高产量,就要通过栽培措施创出比育种家提倡的亩穗数增加10%的群体,即每亩穗数达到50万穗多一点,同时,通过栽培技术调节构建旗叶较厚、较短、较挺的株型,以便在高穗数条件下,田间群体内光照条件良好,光能利用率高,延缓衰老,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保证在每亩50万穗多一点的条件下,每穗粒数和粒重均达到育种家提出的每亩45万穗时的穗粒数和粒重水平,这样亩产就会显著提高。
  本课题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兖州市小孟镇和鄄城县大埝乡连续4年创出的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田,都是通过这个思路取得的,采用的品种有泰山23(2005年在兖州市小孟镇王海村1.81亩实打验收亩产735.66 kg)、泰农18号(2008年兖州市小孟镇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兖州市小孟镇3.44亩实打验收亩产759.95 kg,鄄城县大埝乡3.1亩实打验收亩产716.97 kg,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12亩实打验收亩产787.7 kg)、山农15号(2008年鄄城县大埝乡仪楼村3.47亩实打验收亩产701.34 kg)、济麦22(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分别创出4.21亩实打验收亩产727.43 kg、2.25亩实打验收亩产722.7 kg和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在兖州市小孟镇4.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55.1 kg,在滕州市级索镇3.42亩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
  
  2 小麦亩产789.9 kg所采用的栽培技术和群体结构及产量构成因素
  
  亩产789.9 kg小麦栽培采用了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通过这三项技术集成,使麦田的群体结构为:基本苗12万/亩,冬前总茎数79万/亩,春季起身后期最高总茎数110万/亩;产量构成因素为:亩穗数52.8万,每穗粒数36.2粒,千粒重48.6 g。
  
  2.1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特点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主持研制的,具有如下特点:
  性能较好,按量播种准确,每亩地播量可调3-6-9 kg;实行小麦宽幅精播可降低播量,有利于分蘖增多,根系发达,苗蘖健壮,增强抗寒性。
  播幅较宽,传统播种机播幅宽3~5 cm,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幅宽6~10 cm双行。改生产上密集一条线条播为单粒双行式分散两条线粒播,改变了传统播种机播种造成的缺苗断垄现象,播种均匀,无疙瘩苗;籽粒分布均匀,个体截获的光照和水肥营养丰富,利于根多苗壮。
  实行宽幅精播有利于个体健壮,群体合理,成穗率高,后期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落黄好,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高。
  
  2.2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表明,小麦低位分蘖的每穗粒数和粒重等穗部性状优于高位分蘖。目前,山东省麦田大部分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小麦精播技术要求的每亩基本苗为8~12万。本攻关田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采用每亩12万基本苗数,这是精播技术的上限基本苗。通过每株小麦平均成穗数4.4个左右,达到每亩50多万穗,利用主茎和低位分蘖成穗,有利于穗大粒多。
  
  2.3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后移技术有两项作用,一是培育光能利用率高的株型。小麦的旗叶是灌浆后期的主要光合器官,旗叶的叶肉细胞是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分裂增殖的,如果此阶段肥水供应过多,会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大、长、披。如果改返青起身期肥水为拔节期肥水,会使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处于肥水略少状态,适当抑制旗叶叶肉细胞的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短、厚、挺,在多穗数群体条件下,这种株型构成的群体能保持行内株间光照条件良好,灌浆中后期能保持4~3片绿叶,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每穗粒数和粒重稳定。
  氮肥后移技术的第二项作用是延缓小麦衰老。组成小麦粒重的碳水化合物有2/3是开花后植株绿色器官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的,如果植株早衰,必然降低粒重。小麦开花后仍需要吸收约占总氮量19%的氮素,改一炮轰施氮肥为底施与年后追施相结合,改返青起身期追肥为拔节期追肥能有效提高小麦灌浆期的根系活力,延缓小麦旗叶光合器官衰老、提高粒重。亩产789.9 kg的攻关田采用底施和拔节中期(3月28日)追施氮肥的氮肥后移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小花退化率,在保证穗粒数的基础上,保证了粒重。
  
  3 小麦亩产789.9 kg的地力基础
  
  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的田块是1994年余松烈院士带领本课题组到滕州市级索镇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田时选定的,15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的方法培肥地力,这块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6%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平衡,这是创建亩产789.9 kg小麦的地力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简述了红花标记杂交棉鲁05H9的选育方法、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红花性状标记杂交种,特有的外观特点成为其随身携带的“防伪标签”,可直观地鉴定真假杂种及纯度。  关键词:转基因;鲁05H9;杂交棉;红花标记;栽培技术
期刊
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经历秋、冬、春、夏四季,受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热量和水分是小麦生命过程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不利的光、热、水、气条件及其他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影响重大,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期刊
摘要:以意大利蜜蜂为试材,分别在春季与秋季对单式移虫育王法、复式移虫育王法和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和蜂王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免移虫育王法的王台接受率(72.62%)极显著地低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但蜂王质量优于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培育的蜂王;单式移虫育王法和复式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培育蜂王的质量高于秋季培育的蜂王,而免移虫育王法在春季和秋季培育的蜂王质量差异不显著。  关键
期刊
长期以来,植物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但由于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其防效大大下降,并且严重污染农产品和环境,危及人畜健康,因此筛选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是当务之急。
期刊
施用化肥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表明:在所有影响茶叶产量增长的因素中,肥料的贡献率最大。但随着化肥在茶园中的大量使用,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导致了茶叶品质下降和生态环境污染。虽然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的建设,化肥施用量有所降低,但氮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主要因为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叶用经济作物,施用氮肥能有效抑制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提高茶叶
期刊
游离小孢子是直接从花药或花蕾中游离出来的天然分散的单倍体细胞。游离小孢子培养是直接培养植物小孢子,诱导小孢子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染色体组加倍后直接获得遗传上纯合的双单倍体株系,从而大大简化常规育种自交纯合程序,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蔬菜新品种选育。
期刊
摘 要:通过体外抑菌测定和盆栽生物测定研究了甲壳胺诱导辣椒抗辣椒疫病的效果。体外抑菌测定结果表明:甲壳胺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50mg/L浓度下,甲壳胺对菌丝生长先表现出促进作用但最终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达到400mg/L和800mg/L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分别达到83.75%和89.77%。盆栽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利用甲壳胺诱导辣椒抗疫病的最佳施药浓度为12000×叶/20000×
期刊
摘要:选用60%百泰水分散粒剂和18.3%的0pera乳油防治花生苗期病害和叶斑病,结果表明:防治花生苗期病害,666.7m2用百泰48g,Opera 32-48ml,第1次用药后14天的防效为76.32%-84.21%;防治叶斑病,666.7m2用百泰32-48g、Opera 16-48ml,第2次用药后15天防效达80.29%-82.23%;对花生安全。  关键词:百泰;Opera;花生苗期病
期刊
摘要:以龙葵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分离到2个长度不同的编码Ⅱ类MT(金属硫蛋白)的CDNA克隆SorMT2a(EU760481)和SorMT2c(EU760483),成功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SorMT2a和pROKⅡ-SorMT2c,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并通过PCR验证了基因的表达情况。与野生植株相比,转SorMT2a和SorMT2c基因烟草对镉的耐受性不同,有的转SorMT
期刊
摘要: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山东诸城通过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模式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应加强农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提升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等途径,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