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512.104.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4-0011-02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与滕州市农业局组成小麦高产攻关协作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建立小麦高产攻关田,2009年麦收,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验收,3.42亩济麦22小麦亩产789.9 kg。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还与兖州市农业局、鄄城县农业局组成协作组,利用多个品种创出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现将我们的高产栽培思路与做法报告如下:
1 小麦亩产789.9 kg的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山东省目前推广的高产中穗型小麦品种在山东省新品种区试中产量多是亩产500~600 kg,适宜的亩穗数为40~45万,这也是育种家推荐的亩穗数。要利用这些品种创出更高产量,就要通过栽培措施创出比育种家提倡的亩穗数增加10%的群体,即每亩穗数达到50万穗多一点,同时,通过栽培技术调节构建旗叶较厚、较短、较挺的株型,以便在高穗数条件下,田间群体内光照条件良好,光能利用率高,延缓衰老,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保证在每亩50万穗多一点的条件下,每穗粒数和粒重均达到育种家提出的每亩45万穗时的穗粒数和粒重水平,这样亩产就会显著提高。
本课题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兖州市小孟镇和鄄城县大埝乡连续4年创出的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田,都是通过这个思路取得的,采用的品种有泰山23(2005年在兖州市小孟镇王海村1.81亩实打验收亩产735.66 kg)、泰农18号(2008年兖州市小孟镇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兖州市小孟镇3.44亩实打验收亩产759.95 kg,鄄城县大埝乡3.1亩实打验收亩产716.97 kg,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12亩实打验收亩产787.7 kg)、山农15号(2008年鄄城县大埝乡仪楼村3.47亩实打验收亩产701.34 kg)、济麦22(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分别创出4.21亩实打验收亩产727.43 kg、2.25亩实打验收亩产722.7 kg和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在兖州市小孟镇4.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55.1 kg,在滕州市级索镇3.42亩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
2 小麦亩产789.9 kg所采用的栽培技术和群体结构及产量构成因素
亩产789.9 kg小麦栽培采用了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通过这三项技术集成,使麦田的群体结构为:基本苗12万/亩,冬前总茎数79万/亩,春季起身后期最高总茎数110万/亩;产量构成因素为:亩穗数52.8万,每穗粒数36.2粒,千粒重48.6 g。
2.1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特点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主持研制的,具有如下特点:
性能较好,按量播种准确,每亩地播量可调3-6-9 kg;实行小麦宽幅精播可降低播量,有利于分蘖增多,根系发达,苗蘖健壮,增强抗寒性。
播幅较宽,传统播种机播幅宽3~5 cm,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幅宽6~10 cm双行。改生产上密集一条线条播为单粒双行式分散两条线粒播,改变了传统播种机播种造成的缺苗断垄现象,播种均匀,无疙瘩苗;籽粒分布均匀,个体截获的光照和水肥营养丰富,利于根多苗壮。
实行宽幅精播有利于个体健壮,群体合理,成穗率高,后期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落黄好,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高。
2.2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表明,小麦低位分蘖的每穗粒数和粒重等穗部性状优于高位分蘖。目前,山东省麦田大部分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小麦精播技术要求的每亩基本苗为8~12万。本攻关田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采用每亩12万基本苗数,这是精播技术的上限基本苗。通过每株小麦平均成穗数4.4个左右,达到每亩50多万穗,利用主茎和低位分蘖成穗,有利于穗大粒多。
2.3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后移技术有两项作用,一是培育光能利用率高的株型。小麦的旗叶是灌浆后期的主要光合器官,旗叶的叶肉细胞是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分裂增殖的,如果此阶段肥水供应过多,会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大、长、披。如果改返青起身期肥水为拔节期肥水,会使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处于肥水略少状态,适当抑制旗叶叶肉细胞的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短、厚、挺,在多穗数群体条件下,这种株型构成的群体能保持行内株间光照条件良好,灌浆中后期能保持4~3片绿叶,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每穗粒数和粒重稳定。
氮肥后移技术的第二项作用是延缓小麦衰老。组成小麦粒重的碳水化合物有2/3是开花后植株绿色器官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的,如果植株早衰,必然降低粒重。小麦开花后仍需要吸收约占总氮量19%的氮素,改一炮轰施氮肥为底施与年后追施相结合,改返青起身期追肥为拔节期追肥能有效提高小麦灌浆期的根系活力,延缓小麦旗叶光合器官衰老、提高粒重。亩产789.9 kg的攻关田采用底施和拔节中期(3月28日)追施氮肥的氮肥后移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小花退化率,在保证穗粒数的基础上,保证了粒重。
3 小麦亩产789.9 kg的地力基础
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的田块是1994年余松烈院士带领本课题组到滕州市级索镇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田时选定的,15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的方法培肥地力,这块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6%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平衡,这是创建亩产789.9 kg小麦的地力基础。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与滕州市农业局组成小麦高产攻关协作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建立小麦高产攻关田,2009年麦收,经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验收,3.42亩济麦22小麦亩产789.9 kg。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室还与兖州市农业局、鄄城县农业局组成协作组,利用多个品种创出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现将我们的高产栽培思路与做法报告如下:
1 小麦亩产789.9 kg的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山东省目前推广的高产中穗型小麦品种在山东省新品种区试中产量多是亩产500~600 kg,适宜的亩穗数为40~45万,这也是育种家推荐的亩穗数。要利用这些品种创出更高产量,就要通过栽培措施创出比育种家提倡的亩穗数增加10%的群体,即每亩穗数达到50万穗多一点,同时,通过栽培技术调节构建旗叶较厚、较短、较挺的株型,以便在高穗数条件下,田间群体内光照条件良好,光能利用率高,延缓衰老,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保证在每亩50万穗多一点的条件下,每穗粒数和粒重均达到育种家提出的每亩45万穗时的穗粒数和粒重水平,这样亩产就会显著提高。
本课题组在滕州市级索镇、兖州市小孟镇和鄄城县大埝乡连续4年创出的亩产700 kg以上高产田,都是通过这个思路取得的,采用的品种有泰山23(2005年在兖州市小孟镇王海村1.81亩实打验收亩产735.66 kg)、泰农18号(2008年兖州市小孟镇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兖州市小孟镇3.44亩实打验收亩产759.95 kg,鄄城县大埝乡3.1亩实打验收亩产716.97 kg,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12亩实打验收亩产787.7 kg)、山农15号(2008年鄄城县大埝乡仪楼村3.47亩实打验收亩产701.34 kg)、济麦22(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分别创出4.21亩实打验收亩产727.43 kg、2.25亩实打验收亩产722.7 kg和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37.38 kg;2009年在兖州市小孟镇4.438亩实打验收亩产755.1 kg,在滕州市级索镇3.42亩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
2 小麦亩产789.9 kg所采用的栽培技术和群体结构及产量构成因素
亩产789.9 kg小麦栽培采用了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通过这三项技术集成,使麦田的群体结构为:基本苗12万/亩,冬前总茎数79万/亩,春季起身后期最高总茎数110万/亩;产量构成因素为:亩穗数52.8万,每穗粒数36.2粒,千粒重48.6 g。
2.1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特点
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是由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主持研制的,具有如下特点:
性能较好,按量播种准确,每亩地播量可调3-6-9 kg;实行小麦宽幅精播可降低播量,有利于分蘖增多,根系发达,苗蘖健壮,增强抗寒性。
播幅较宽,传统播种机播幅宽3~5 cm,2BJK~6型宽幅精量播种机播幅宽6~10 cm双行。改生产上密集一条线条播为单粒双行式分散两条线粒播,改变了传统播种机播种造成的缺苗断垄现象,播种均匀,无疙瘩苗;籽粒分布均匀,个体截获的光照和水肥营养丰富,利于根多苗壮。
实行宽幅精播有利于个体健壮,群体合理,成穗率高,后期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落黄好,每穗粒数多,粒重高,产量高。
2.2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表明,小麦低位分蘖的每穗粒数和粒重等穗部性状优于高位分蘖。目前,山东省麦田大部分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小麦精播技术要求的每亩基本苗为8~12万。本攻关田在地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采用每亩12万基本苗数,这是精播技术的上限基本苗。通过每株小麦平均成穗数4.4个左右,达到每亩50多万穗,利用主茎和低位分蘖成穗,有利于穗大粒多。
2.3 小麦氮肥后移技术
在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后移技术有两项作用,一是培育光能利用率高的株型。小麦的旗叶是灌浆后期的主要光合器官,旗叶的叶肉细胞是小麦返青期至起身期分裂增殖的,如果此阶段肥水供应过多,会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大、长、披。如果改返青起身期肥水为拔节期肥水,会使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处于肥水略少状态,适当抑制旗叶叶肉细胞的分裂增殖和伸长,旗叶展开后叶片短、厚、挺,在多穗数群体条件下,这种株型构成的群体能保持行内株间光照条件良好,灌浆中后期能保持4~3片绿叶,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每穗粒数和粒重稳定。
氮肥后移技术的第二项作用是延缓小麦衰老。组成小麦粒重的碳水化合物有2/3是开花后植株绿色器官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的,如果植株早衰,必然降低粒重。小麦开花后仍需要吸收约占总氮量19%的氮素,改一炮轰施氮肥为底施与年后追施相结合,改返青起身期追肥为拔节期追肥能有效提高小麦灌浆期的根系活力,延缓小麦旗叶光合器官衰老、提高粒重。亩产789.9 kg的攻关田采用底施和拔节中期(3月28日)追施氮肥的氮肥后移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小花退化率,在保证穗粒数的基础上,保证了粒重。
3 小麦亩产789.9 kg的地力基础
实打验收亩产789.9 kg的田块是1994年余松烈院士带领本课题组到滕州市级索镇创建小麦高产攻关田时选定的,15年来,我们一直采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的方法培肥地力,这块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6%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平衡,这是创建亩产789.9 kg小麦的地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