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考题分析
材料是三句话,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审题要点:审题时,“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这句话最为关键。考生要细读材料,摸准问题的核心,即“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积极处理与他人关系的社会现实问题。不仅可以写“怎么对待”,更可以深入地写“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有没有其他的对待方式”等。
误区提醒:根据以往的审题习惯,考生容易抓住题目的前两句话,而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把题目简单理解成要求解读作家与读者双向关系。另外,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曾经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做完整观照。
立意角度:1.倾听他人,不断完善自我;2.坚持自我,不受他人影响;3.坚持自我与倾听他人辩证统一。除此之外,也可以对这道作文题质疑,如果能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个好论点。
考场作文
书写自我的生活
□浙江一考生
尼采曾經说过,“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的世俗化。人人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作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好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得到身份焦虑的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被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所满意的生活,是我们由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
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做到孤立化的绝对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大流裹挟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作了自我的选择,到头来只是大众潮流的体现。生活之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调情趣宕然无存,添再多的笔墨也只是更显连篇累牍,无济于事。循着“读者”的呼声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因此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无畏他人的观看,无畏他人的评头论足,无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吧。
加缪寄寓西西弗斯式同情,陀氏用反叛者与被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一不“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点永远不会是先决条件,听从本我,书写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中流自在心”,才会有“浩荡风光相候”。
“读者”的呼声只是他人意识的反映,而他人意识总是与我们内心想法有所隔阂,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加以辨别、有所选择地听取,这才是为我们的生活浇灌好沃土,个体意识的加冕,内心诉求的坚守,才是书写好人生的奠基,生活好我们的生活。
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间毅然选择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时,追逐着星空梦;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国天眼……他们没有呈现“读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脉络、故事情节,却以自己的本心书写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着那些有预期的“读者”。
如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中所说的,愿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主人”,书写独属于自我的精彩恣意生活吧!
评点:这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特点有二。
观点鲜明突出,有着独特的个性。作者在开头就旗帜鲜明的提出,“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态度坚决,当然,作者也意识到“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这使得表述上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客观性。
语言精彩生动,充满了文化味和形象性。大量的引用,彰显作者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文化底蕴;反问句和排比句的恰当运用,让观点的阐述得以更为鲜明有力。
(编辑:李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考题分析
材料是三句话,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讨论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是由此引申出的生活中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审题要点:审题时,“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这句话最为关键。考生要细读材料,摸准问题的核心,即“我”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积极处理与他人关系的社会现实问题。不仅可以写“怎么对待”,更可以深入地写“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有没有其他的对待方式”等。
误区提醒:根据以往的审题习惯,考生容易抓住题目的前两句话,而可能会疏忽第三句话,把题目简单理解成要求解读作家与读者双向关系。另外,第三句话导向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的论题,也容易让部分考生联想到诸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守”等等曾经练习过的作文题,而不对前后两个层次做完整观照。
立意角度:1.倾听他人,不断完善自我;2.坚持自我,不受他人影响;3.坚持自我与倾听他人辩证统一。除此之外,也可以对这道作文题质疑,如果能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个好论点。
考场作文
书写自我的生活
□浙江一考生
尼采曾經说过,“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的世俗化。人人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作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好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得到身份焦虑的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被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所满意的生活,是我们由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
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做到孤立化的绝对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大流裹挟去,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作了自我的选择,到头来只是大众潮流的体现。生活之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调情趣宕然无存,添再多的笔墨也只是更显连篇累牍,无济于事。循着“读者”的呼声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因此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无畏他人的观看,无畏他人的评头论足,无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吧。
加缪寄寓西西弗斯式同情,陀氏用反叛者与被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一不“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点永远不会是先决条件,听从本我,书写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中流自在心”,才会有“浩荡风光相候”。
“读者”的呼声只是他人意识的反映,而他人意识总是与我们内心想法有所隔阂,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加以辨别、有所选择地听取,这才是为我们的生活浇灌好沃土,个体意识的加冕,内心诉求的坚守,才是书写好人生的奠基,生活好我们的生活。
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间毅然选择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时,追逐着星空梦;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国天眼……他们没有呈现“读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脉络、故事情节,却以自己的本心书写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着那些有预期的“读者”。
如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中所说的,愿我们都做好“自己的主人”,书写独属于自我的精彩恣意生活吧!
评点:这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特点有二。
观点鲜明突出,有着独特的个性。作者在开头就旗帜鲜明的提出,“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态度坚决,当然,作者也意识到“人的本源便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轻易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这使得表述上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客观性。
语言精彩生动,充满了文化味和形象性。大量的引用,彰显作者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文化底蕴;反问句和排比句的恰当运用,让观点的阐述得以更为鲜明有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