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在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中提高幼儿视觉空间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1201440206)研究成果
建構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明显的特征是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
一、重视建构区域环境的创设
众所周知,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域环境的创设要合理,要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要做到让环境说话,墙饰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及时加以补充和完善,要突出示范功能,欣赏功能,提示功能和交流分享功能。只有活动前的准备做充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才会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二、把握游戏环节,寻求指导方法
建构游戏的开展主要分为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主要环节,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要点也是不一样的。
(一)游戏前——丰富经验,创设环境
1.生活经验是建构游戏的基础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生活化建构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也为建构活动的表现形式积累了情感经验与其他有用的经验,奠定良好的建构活动的表现基础,使幼儿达到乐意进行、主动进行建构活动的境地。例如在一次以“超市”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孩子们对如此熟悉的生活场景很感兴趣,建构热情很高涨,孩子们不但亲身体验了如何在超市购物,而且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熟悉的场景拼搭出来,拼搭出来的作品有停车场,有摆满货物的一层一层的货架,还有电梯……栩栩如生。
2.环境材料是支撑游戏开展的条件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体现目的性、丰富性、可塑性、层次性。比如我发动我们班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如筒管、盒子、饮料罐、麻将等,投放到建构区中,这样建构区的材料丰富起来了,而且这些材料操作性很强,特别是麻将,幼儿发现可以玩多米诺骨牌;再比如牛奶盒、饮料瓶、月饼盒等,把瓶子洗干净,小朋友可以用这些瓶子搭房子,拼机器人,还有的比谁搭得高。
(二)游戏中的指导——观察、合作、支持引领
1.细致观察,捕捉介入有效时机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信任幼儿,为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所需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困难,善于区分出其中哪些困难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困难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使其能依托这一支点,顺利地越过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如小班的幼儿在拼搭高架桥时,桥三番五次倒下来了,幼儿正被失败的情绪所困扰,正想放弃拼搭,老师观察后发现,令高架桥频繁倒塌的原因是因为桥墩太小,而且还高低不一。于是,老师跟幼儿一起去发现这个问题,再引导幼儿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2.动手操作,支持获得成功体验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在建构游戏中,建构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灵魂,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且有利于幼儿自主摆弄、探索、表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建构区域,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获得成功体验。
3.游戏后——交流经验,分享评价
建构游戏的评价更强调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强调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拼搭过程和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思考自己的行为,还便于同伴了解在拼搭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做出适当的评价,促进幼儿发展。 其次,鼓励幼儿互评,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如“哪些小朋友和你的方法一样”“你喜欢谁的方法”等,以便幼儿综合比较,互相学习。然后,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各小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建構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它是以表征思维为基础、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的象征性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明显的特征是幼儿通过建造“建构物”来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
一、重视建构区域环境的创设
众所周知,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域环境的创设要合理,要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要做到让环境说话,墙饰要注重与幼儿的互动,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及时加以补充和完善,要突出示范功能,欣赏功能,提示功能和交流分享功能。只有活动前的准备做充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才会分工明确,有的放矢。
二、把握游戏环节,寻求指导方法
建构游戏的开展主要分为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三个主要环节,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要点也是不一样的。
(一)游戏前——丰富经验,创设环境
1.生活经验是建构游戏的基础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生活化建构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也为建构活动的表现形式积累了情感经验与其他有用的经验,奠定良好的建构活动的表现基础,使幼儿达到乐意进行、主动进行建构活动的境地。例如在一次以“超市”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孩子们对如此熟悉的生活场景很感兴趣,建构热情很高涨,孩子们不但亲身体验了如何在超市购物,而且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熟悉的场景拼搭出来,拼搭出来的作品有停车场,有摆满货物的一层一层的货架,还有电梯……栩栩如生。
2.环境材料是支撑游戏开展的条件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体现目的性、丰富性、可塑性、层次性。比如我发动我们班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废旧的材料,如筒管、盒子、饮料罐、麻将等,投放到建构区中,这样建构区的材料丰富起来了,而且这些材料操作性很强,特别是麻将,幼儿发现可以玩多米诺骨牌;再比如牛奶盒、饮料瓶、月饼盒等,把瓶子洗干净,小朋友可以用这些瓶子搭房子,拼机器人,还有的比谁搭得高。
(二)游戏中的指导——观察、合作、支持引领
1.细致观察,捕捉介入有效时机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信任幼儿,为幼儿主动学习创造所需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关注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困难,善于区分出其中哪些困难该由幼儿自己独立解决,哪些困难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从而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使其能依托这一支点,顺利地越过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如小班的幼儿在拼搭高架桥时,桥三番五次倒下来了,幼儿正被失败的情绪所困扰,正想放弃拼搭,老师观察后发现,令高架桥频繁倒塌的原因是因为桥墩太小,而且还高低不一。于是,老师跟幼儿一起去发现这个问题,再引导幼儿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2.动手操作,支持获得成功体验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在建构游戏中,建构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灵魂,给幼儿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且有利于幼儿自主摆弄、探索、表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建构区域,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获得成功体验。
3.游戏后——交流经验,分享评价
建构游戏的评价更强调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强调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拼搭过程和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思考自己的行为,还便于同伴了解在拼搭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做出适当的评价,促进幼儿发展。 其次,鼓励幼儿互评,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如“哪些小朋友和你的方法一样”“你喜欢谁的方法”等,以便幼儿综合比较,互相学习。然后,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各小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