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光如水,尤其是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当北方大地已进入秋凉的时候,南方的族群还荡漾在夏天最后一波酷热里,这一刻,他们祈盼的是那绵柔的月光。于是,当中秋来临,月圆大地的时候,中原的民众祭月、拜月、赏月、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而南国居民则是偷月亮菜、请月姑、骂中秋、拜囊海。
身为广西壮族的一员,笔者从小生活在中国南方,每当中秋来临的时候,壮族群众要吃月饼,蒸粉做糕,宰鸡杀鸭欢度节日,并且以各種方式赏月、祭月、拜月。在广西马山、上林、都安县一带,人们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观赏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在龙胜、钟山等县,各户以十一个糍粑祭月,以象征古代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这十一个糍粑不吃则已,一吃就要吃十个,只允许剩一个,象征现在天上的一个月亮。各地都习惯以圆形的食品来拜月,例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之类,表示天地同圆,如意吉祥。这一天,也是亲戚团聚的日子,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
待嫁女子放“龙灯”
广西的中秋节,有许多游戏活动,玩花灯是其一。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就记载过,中秋节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之夜,在广西的湖面或江面上会飘着各式的灯,这些灯叫做“龙灯”。城市、乡下都有放“龙灯”的习俗。在南宁,到了中秋节晚上,想要出嫁的女子会拿一个柚子,小心地将其掏空,放进一支蜡烛,做好“龙灯”,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着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龙灯飘得远或近,可能预示着嫁得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地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打情骂俏“骂中秋”
中秋节到了,大家忙着团圆与赏月。而位于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壮家村寨的未婚青年男女则忙着骂中秋。数十名青年男女登上金钟山,在溪流边,在瀑布下,相互对“骂”,期待通过“骂”结下姻缘。
“看你长得那样丑,像个矮冬瓜,还敢来偷我的菜,还想来追我,简直是来招骂的。”女青年嘴快,先开“骂”了,领头的姑娘指着领头的小伙子就是一顿好“骂”。“犁田要牛牯,干活要矮古,不要看我身材不高,我干起农活样样通。你长得脸圆脖子长,牙尖嘴利,我才不想要你。”男青年立即回“骂”女青年。
就这样,十多名未婚青年男女你一言、我一语地“骂”开了。他们又“骂”又欢,无论如何对“骂”,都没有人生气,嘴巴里也没有带脏字。在对“骂”中,有的青年用壮话对“骂”,有的则用网络语言开涮对方。旁边的游客听出来了,这些青年不是骂,是在用壮家人独有的打情骂俏表达他们的爱意,更像壮家人对山歌的白话版。
如果说在山下瀑布下的“骂”是小“骂”表深情,那么在山顶上“骂”则是大声对“骂”。两群男女青年各占一个山头,用手做喇叭,向着对方大声“骂”开了。
“花又红来叶又青,甘好红花哥最想。对面的妹子,我偷你家的菜,来招你骂,就是想表达我的情意。”男青年大声“骂”到。听到这句话,对面的女青年回“骂”:“你爱偷菜尽管偷,切莫偷到半中腰。大风吹断麻竹笋。就怕你是一个负心郎,一个薄情汉,就怕你是一个花心笋。”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的壮家骂中秋的声音在金钟山上萦绕,引来众多游客的笑声与欢呼声。
据了解,骂中秋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金钟山下的壮寨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了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深深爱上,并嫁给他为妻。于是,后人便在中秋夜悄悄地钻进别家的菜园、果园,故意偷葱蒜、偷果,惹恼别人,找骂。偷葱的寓意是偷取别人的聪明(葱,谐音聪)。被偷的人家,反倒偷偷高兴,因为人家“眼红”他家的人聪明才“偷”呢。出来“骂”上几句,算是祝福。而这种骂是不能带脏字的。
近年来,每年中秋节期间,西林县壮家村寨里的未婚青年都要相约上金钟山,按照传统习俗,对山歌,骂中秋,在欢笑声中传承壮家灿烂的民俗。
祭月请神“拜囊海”
祭月请神活动壮语叫“拜囊海”,汉语意为召月娘或请月亮娘娘下凡。
天等县拜囊海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天等县龙茗、上映、向都、把荷、都康一带流传着拜囊海活动,最活跃的地方是天等县龙茗乡古棣村。该习俗的起源是与他们的族源联系在一起的。古棣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北宋皇佑年间随狄青元帅“南征”,后留守边疆与当地壮族妇女结合的将军许回。在现存古棣村新旧族谱上,均将许回列为自己的“太始祖”。传说许回与当地壮家女结合的过程中,月亮娘娘助有一臂之力,不仅如此,月亮娘娘还帮助许回屯兵边塞,造田造地,兴修水利。为感谢月亮娘娘的护佑,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许回带上全家,在皎洁的月光下,供上猪肉、糖果等祭品,烧香点烛拜囊海,该习俗延续至今。
壮族群众在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拜囊海。活动以宗祠为单位,主持与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男人可以观看和帮女人端茶倒水。活动地点选在可以看见月亮的高地上,如古棣村的活动地点为一个庙前的戏台上,人们认为在比地面高的地方活动,更能接近月亮娘娘。
拜囊海时,在场地前放一个案几,上面扎有三支香火,若干香烛、茶水,摆着月饼、糖、香蕉、苹果、橘子等贡品。参加的六个人分为两排席地而坐。前排坐四个人,中间两人是拜囊海的中心人物,这两人着别致高帽,各拿一个响器。旁边两个着普通壮族服装。前排四人每人手拿一把纸扇。后面两个坐在椅子上,主要任务是扶着一个衣着艳丽的稻草人(即月亮女神的附体)在椅子上站稳,以做不同的动作。
拜囊海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请月神下凡、向月神祈福、送月神。 “请月神”是活动的开始。当一切准备就绪,主祭先用响器打几个节奏,接着一声令下,众“仙姑”一起吟唱。开头,她们自报家门,说些谦卑之词,开篇毕,她们开始进入主题,请月神下凡。她们会问:“月亮娘娘你在哪里呢?”又自己回答:“月娘在冠岗,月仙在尼岗。”接着唱:“现在就上天请月亮娘娘,请你下凡一次吧,请你到地下(人间)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用铜链击铜盘,帽子上缀的铃铛也时而发出声响,在她们眼里,这样的声音是骑马的马蹄声和马铃声。她们半闭着眼睛,想象自己已经骑上神马去天上请月神了,并扇着手中的纸扇,以祛除这个过程中的邪气。供月神附体的“草人”也顺时顺景轻微的动起来,前倾一下,后仰一下,以回应前排“仙姑”的“请月神”的活动。仿佛是月神听到了“仙姑”的请求,已经在考虑她们的建议了。作为一个全村关注的祭祀活动,“仙姑”们请神一呼百应,几乎全村各户门前都挂着“柚子灯”,造有“烽火台”。“柚子灯”用一个中间被掏空并雕有图案的柚子皮做成,空心的柚子皮里面点上蜡烛,外面插上香火,用高高的竹竿撑起来,绑在放置贡品的院中的供桌上。“烽火台”则是八月十五当天用瓦片搭成的灶台,将灶台烧得红红的,然后由长者对着灶台喷一口酒,刹那间,火光冲天,映红大地。放眼望去,只见全村柚子灯星星点点,“烽火台”的烟火时而可见。人们认为,深居月宮的月亮娘娘,此时此刻见到凡间如此虔诚盛情地邀请她,便会萌发下凡的意念。
月神“下凡”后,便是向月神祈福,祈福的内容一是感谢月亮娘娘以往对全村人的护佑;二是祈求月亮娘娘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村民平安。围观的村民在这个时候也可以问自己想问的事情。草人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回复,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若是心情激动,月神则会以跳来表现。
待到问的事情差不多了,就到“送神”的环节了。送的时候“送神”人要对月神唱着感谢和依依不舍等内容的歌词,稻草人要向左倾斜一下,又向右倾斜一下,以显示月神不舍离开。活动接近尾声了,此时,人们会燃放鞭炮,然后把月神附体过的稻草人焚烧,以显示月神真的回到了天上。最后,人们用石头将灶台砸烂,以此熄灭“烽火台”。至此,八月十五的拜囊海活动结束。
其实,不止是天等县,中秋节拜囊海活动广泛流行于广西各地,只是活动形式、流程或有些许不同。例如,广西德保县流行的闹哥孩(也叫请囊海),靖西、那坡一带流行的请月姑,都是与拜囊海相似的祭月请神的活动。传说中的壮族姑娘认为,天上的月亮姑娘洞明世事,可邀请月亮姑娘下凡给人占卜吉凶,于是形成了广西壮族群众“八月十五请月姑”的习俗。(作者为壮族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身为广西壮族的一员,笔者从小生活在中国南方,每当中秋来临的时候,壮族群众要吃月饼,蒸粉做糕,宰鸡杀鸭欢度节日,并且以各種方式赏月、祭月、拜月。在广西马山、上林、都安县一带,人们用竹子在水中搭台,观赏天上明月和水中月影;在龙胜、钟山等县,各户以十一个糍粑祭月,以象征古代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这十一个糍粑不吃则已,一吃就要吃十个,只允许剩一个,象征现在天上的一个月亮。各地都习惯以圆形的食品来拜月,例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之类,表示天地同圆,如意吉祥。这一天,也是亲戚团聚的日子,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
待嫁女子放“龙灯”
广西的中秋节,有许多游戏活动,玩花灯是其一。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就记载过,中秋节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之夜,在广西的湖面或江面上会飘着各式的灯,这些灯叫做“龙灯”。城市、乡下都有放“龙灯”的习俗。在南宁,到了中秋节晚上,想要出嫁的女子会拿一个柚子,小心地将其掏空,放进一支蜡烛,做好“龙灯”,待月光照到江面时,点着蜡烛把“龙灯”放到水面上。谁的“龙灯”飘得快谁就可能嫁得快。龙灯飘得远或近,可能预示着嫁得远或近。虽然“龙灯”不能准确地预告人们的婚姻大事,但是放“龙灯”作为美好生活的祝愿被沿袭至今。
打情骂俏“骂中秋”
中秋节到了,大家忙着团圆与赏月。而位于广西最西端的西林县,壮家村寨的未婚青年男女则忙着骂中秋。数十名青年男女登上金钟山,在溪流边,在瀑布下,相互对“骂”,期待通过“骂”结下姻缘。
“看你长得那样丑,像个矮冬瓜,还敢来偷我的菜,还想来追我,简直是来招骂的。”女青年嘴快,先开“骂”了,领头的姑娘指着领头的小伙子就是一顿好“骂”。“犁田要牛牯,干活要矮古,不要看我身材不高,我干起农活样样通。你长得脸圆脖子长,牙尖嘴利,我才不想要你。”男青年立即回“骂”女青年。
就这样,十多名未婚青年男女你一言、我一语地“骂”开了。他们又“骂”又欢,无论如何对“骂”,都没有人生气,嘴巴里也没有带脏字。在对“骂”中,有的青年用壮话对“骂”,有的则用网络语言开涮对方。旁边的游客听出来了,这些青年不是骂,是在用壮家人独有的打情骂俏表达他们的爱意,更像壮家人对山歌的白话版。
如果说在山下瀑布下的“骂”是小“骂”表深情,那么在山顶上“骂”则是大声对“骂”。两群男女青年各占一个山头,用手做喇叭,向着对方大声“骂”开了。
“花又红来叶又青,甘好红花哥最想。对面的妹子,我偷你家的菜,来招你骂,就是想表达我的情意。”男青年大声“骂”到。听到这句话,对面的女青年回“骂”:“你爱偷菜尽管偷,切莫偷到半中腰。大风吹断麻竹笋。就怕你是一个负心郎,一个薄情汉,就怕你是一个花心笋。”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的壮家骂中秋的声音在金钟山上萦绕,引来众多游客的笑声与欢呼声。
据了解,骂中秋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金钟山下的壮寨有位美丽的姑娘,不喜欢虚假的甜言蜜语,偏偏喜欢尖刻辛辣的骂语。有位青年,在中秋之夜,当众痛骂了偷了姑娘甘蔗的人,而被姑娘深深爱上,并嫁给他为妻。于是,后人便在中秋夜悄悄地钻进别家的菜园、果园,故意偷葱蒜、偷果,惹恼别人,找骂。偷葱的寓意是偷取别人的聪明(葱,谐音聪)。被偷的人家,反倒偷偷高兴,因为人家“眼红”他家的人聪明才“偷”呢。出来“骂”上几句,算是祝福。而这种骂是不能带脏字的。
近年来,每年中秋节期间,西林县壮家村寨里的未婚青年都要相约上金钟山,按照传统习俗,对山歌,骂中秋,在欢笑声中传承壮家灿烂的民俗。
祭月请神“拜囊海”
祭月请神活动壮语叫“拜囊海”,汉语意为召月娘或请月亮娘娘下凡。
天等县拜囊海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天等县龙茗、上映、向都、把荷、都康一带流传着拜囊海活动,最活跃的地方是天等县龙茗乡古棣村。该习俗的起源是与他们的族源联系在一起的。古棣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北宋皇佑年间随狄青元帅“南征”,后留守边疆与当地壮族妇女结合的将军许回。在现存古棣村新旧族谱上,均将许回列为自己的“太始祖”。传说许回与当地壮家女结合的过程中,月亮娘娘助有一臂之力,不仅如此,月亮娘娘还帮助许回屯兵边塞,造田造地,兴修水利。为感谢月亮娘娘的护佑,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许回带上全家,在皎洁的月光下,供上猪肉、糖果等祭品,烧香点烛拜囊海,该习俗延续至今。
壮族群众在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拜囊海。活动以宗祠为单位,主持与参加活动的均为女性。男人可以观看和帮女人端茶倒水。活动地点选在可以看见月亮的高地上,如古棣村的活动地点为一个庙前的戏台上,人们认为在比地面高的地方活动,更能接近月亮娘娘。
拜囊海时,在场地前放一个案几,上面扎有三支香火,若干香烛、茶水,摆着月饼、糖、香蕉、苹果、橘子等贡品。参加的六个人分为两排席地而坐。前排坐四个人,中间两人是拜囊海的中心人物,这两人着别致高帽,各拿一个响器。旁边两个着普通壮族服装。前排四人每人手拿一把纸扇。后面两个坐在椅子上,主要任务是扶着一个衣着艳丽的稻草人(即月亮女神的附体)在椅子上站稳,以做不同的动作。
拜囊海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请月神下凡、向月神祈福、送月神。 “请月神”是活动的开始。当一切准备就绪,主祭先用响器打几个节奏,接着一声令下,众“仙姑”一起吟唱。开头,她们自报家门,说些谦卑之词,开篇毕,她们开始进入主题,请月神下凡。她们会问:“月亮娘娘你在哪里呢?”又自己回答:“月娘在冠岗,月仙在尼岗。”接着唱:“现在就上天请月亮娘娘,请你下凡一次吧,请你到地下(人间)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用铜链击铜盘,帽子上缀的铃铛也时而发出声响,在她们眼里,这样的声音是骑马的马蹄声和马铃声。她们半闭着眼睛,想象自己已经骑上神马去天上请月神了,并扇着手中的纸扇,以祛除这个过程中的邪气。供月神附体的“草人”也顺时顺景轻微的动起来,前倾一下,后仰一下,以回应前排“仙姑”的“请月神”的活动。仿佛是月神听到了“仙姑”的请求,已经在考虑她们的建议了。作为一个全村关注的祭祀活动,“仙姑”们请神一呼百应,几乎全村各户门前都挂着“柚子灯”,造有“烽火台”。“柚子灯”用一个中间被掏空并雕有图案的柚子皮做成,空心的柚子皮里面点上蜡烛,外面插上香火,用高高的竹竿撑起来,绑在放置贡品的院中的供桌上。“烽火台”则是八月十五当天用瓦片搭成的灶台,将灶台烧得红红的,然后由长者对着灶台喷一口酒,刹那间,火光冲天,映红大地。放眼望去,只见全村柚子灯星星点点,“烽火台”的烟火时而可见。人们认为,深居月宮的月亮娘娘,此时此刻见到凡间如此虔诚盛情地邀请她,便会萌发下凡的意念。
月神“下凡”后,便是向月神祈福,祈福的内容一是感谢月亮娘娘以往对全村人的护佑;二是祈求月亮娘娘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村民平安。围观的村民在这个时候也可以问自己想问的事情。草人会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回复,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若是心情激动,月神则会以跳来表现。
待到问的事情差不多了,就到“送神”的环节了。送的时候“送神”人要对月神唱着感谢和依依不舍等内容的歌词,稻草人要向左倾斜一下,又向右倾斜一下,以显示月神不舍离开。活动接近尾声了,此时,人们会燃放鞭炮,然后把月神附体过的稻草人焚烧,以显示月神真的回到了天上。最后,人们用石头将灶台砸烂,以此熄灭“烽火台”。至此,八月十五的拜囊海活动结束。
其实,不止是天等县,中秋节拜囊海活动广泛流行于广西各地,只是活动形式、流程或有些许不同。例如,广西德保县流行的闹哥孩(也叫请囊海),靖西、那坡一带流行的请月姑,都是与拜囊海相似的祭月请神的活动。传说中的壮族姑娘认为,天上的月亮姑娘洞明世事,可邀请月亮姑娘下凡给人占卜吉凶,于是形成了广西壮族群众“八月十五请月姑”的习俗。(作者为壮族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