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课题。那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 撞击; 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文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打破教学定势,撞击学生思维
1、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发挥各自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时空,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应走出经验,及时调控教学,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精彩。首先,教师在设计时要像绘画一样“留白”,既为自己的教,也为学生的学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体验、创造。学生在做中悟、玩中学,欣喜地发现自己成功了。而成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促使学生的求知。每一个发现、每一次成功都让学生兴奋不已。这样来撞击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
2、精讲多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初步自学,理解并掌握了知识时,教师要进行精讲。精讲是少讲,课堂上所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精讲又不等于少讲,关键突出一个“精”字,要针对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以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做到了精讲,学生就有了多练的时间保障,多练不是盲目地乱练、滥练,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多练不只是简单体现练习时间和练习内容的多,更应突出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的灵活多样。练习形式可以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写,用口说;练习方法可以是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这样,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3、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做数学”,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大量做的情景:探究、、讨论、做模型、做游戏,等等。这样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但是,我们要细心地想一想,教师所安排的这些活动,学生愿意做吗?喜欢做吗?
现在课堂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如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看看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可教师偏要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只好无奈地乱说一通,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学生没有收获。例如,学习倒数的概念,教师提出什么是倒数,要学生讨论。倒数的概念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数学上的规定,凡是两个数的积等于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如果学生练习了求一个整数(小数、分数)的倒数后,教师再让学生交流求倒数的方法,那么学生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规律可总结了。因此,课堂内安排学生做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可以做,有内容可做的,否则,学生就会是无事可做,或者做不出来。
三、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索
我国科学家陈宏图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积极的正向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功能。因此,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这种积极情绪激发他们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验证去肯定或推翻自己和同学的猜想,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在教“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先与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再让学生大胆猜测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猜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约束较少,故而学生兴趣极高,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个学生说:“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肯定与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相同,否则我们也不会再单独花时间来学习它!”多么朴素、直接的推理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的要用乘法等式表示,有的要用除法等式表示?”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把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猜,他们说在以前学习除法验算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在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猜测后,我对他们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教学,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使他们乐于探索。
四、运用小组讨论,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善于探索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学生的错误认识得到纠正,正确认识得以巩固、强化。有时一个学生的想法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大家向多个方向伸出探索的思维触角。如在教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理解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小组提出“如果一道除法算式里有余数,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吗?”提得真好!我忍不住为这个小组鼓起掌来。同时,我将这个问题又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汇报讨论意见时,我发现学生对求被除数的关系式意见是一致的,而对求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式意见却五花八门。我要求学生再以21÷5=4……1为例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紧张的验证及讨论,最终得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激励了优生,调动了学困生,促进了中等生,保证优生善学,学困生乐学,中等生愿学,形成人人学业有进步,个个成绩有提高的喜人局面,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 撞击; 探索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文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打破教学定势,撞击学生思维
1、数学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发挥各自潜能、彰显生命精彩的时空,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在教学中,应走出经验,及时调控教学,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精彩。首先,教师在设计时要像绘画一样“留白”,既为自己的教,也为学生的学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教师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体验、创造。学生在做中悟、玩中学,欣喜地发现自己成功了。而成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促使学生的求知。每一个发现、每一次成功都让学生兴奋不已。这样来撞击学生的学习思维,产生优质的教学效果。师生共同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
2、精讲多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初步自学,理解并掌握了知识时,教师要进行精讲。精讲是少讲,课堂上所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精讲又不等于少讲,关键突出一个“精”字,要针对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以及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做到了精讲,学生就有了多练的时间保障,多练不是盲目地乱练、滥练,而是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设计和安排。多练不只是简单体现练习时间和练习内容的多,更应突出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的灵活多样。练习形式可以让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写,用口说;练习方法可以是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这样,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3、数学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做数学”,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大量做的情景:探究、、讨论、做模型、做游戏,等等。这样教学,丰富了课堂内容,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但是,我们要细心地想一想,教师所安排的这些活动,学生愿意做吗?喜欢做吗?
现在课堂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如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学生看看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可教师偏要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只好无奈地乱说一通,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学生没有收获。例如,学习倒数的概念,教师提出什么是倒数,要学生讨论。倒数的概念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是数学上的规定,凡是两个数的积等于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如果学生练习了求一个整数(小数、分数)的倒数后,教师再让学生交流求倒数的方法,那么学生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规律可总结了。因此,课堂内安排学生做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可以做,有内容可做的,否则,学生就会是无事可做,或者做不出来。
三、鼓励学生猜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探索
我国科学家陈宏图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积极的正向情绪对认知过程具有积极功能。因此,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这种积极情绪激发他们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验证去肯定或推翻自己和同学的猜想,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在教“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先与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揭示课题之后,我再让学生大胆猜测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猜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学生的思维约束较少,故而学生兴趣极高,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一个学生说:“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肯定与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相同,否则我们也不会再单独花时间来学习它!”多么朴素、直接的推理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的要用乘法等式表示,有的要用除法等式表示?”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把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了。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猜,他们说在以前学习除法验算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在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猜测后,我对他们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教学,满足了学生体验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使他们乐于探索。
四、运用小组讨论,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善于探索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学生的错误认识得到纠正,正确认识得以巩固、强化。有时一个学生的想法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大家向多个方向伸出探索的思维触角。如在教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理解的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小组提出“如果一道除法算式里有余数,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吗?”提得真好!我忍不住为这个小组鼓起掌来。同时,我将这个问题又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汇报讨论意见时,我发现学生对求被除数的关系式意见是一致的,而对求除数、商和余数的关系式意见却五花八门。我要求学生再以21÷5=4……1为例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紧张的验证及讨论,最终得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激励了优生,调动了学困生,促进了中等生,保证优生善学,学困生乐学,中等生愿学,形成人人学业有进步,个个成绩有提高的喜人局面,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