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茗注莫妙于砂壶”,紫砂文化以其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和深沉庄重的艺术形态著称于世,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27-1
紫砂壶,历来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深爱笃好。时下,不仅被越来越多的黎民百姓作为生活实用品,而且已为藏家们所青睐,作为生活实用品,是陶冶性情的一种高雅的娱悦活动。因此,一个用壶、爱壶、藏壶之风正在社会悄然兴起。
有人曾问如何评价一件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我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等融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文学气息和绘画神韵。它的内涵是以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有“陶都奇葩”之称。因此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紫砂壶的内涵体现在造型工艺
一般接触过紫砂壶的人都知道,壶的造型大体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大类,这些形体都有严谨的技术要求。其中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但是紫砂壶的样式也深烙着中国的彩陶和青铜器皿造型艺术的印记,大家知道,紫砂陶的出现,是以陶器的大量生产为前提的。而作为紫砂陶器中的紫砂壶形,难免不受彩陶文化造型艺术的影响。如紫砂壶中花货产品中的“凤鸣壶”“虎壶”“蛤蟆莲蓬壶”;筋纹形体类中的“风卷葵壶”“半菊壶”等,无不显露出一定的借鉴痕迹。至于明代制壶大家徐友泉的“仿古盉形之足壶”,现代制壶大师裴石民的“圈顶三足鼎壶”更是从彩陶器形中直接借鉴、创造而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有些紫砂壶的造型还带有中国青铜器形,如紫叶陶社的《龙洗壶》就是借古代青铜器中的大龙回首的图像,表现了今人回望历史,发思古之悠悠的联想。又如《华夏神鼎》壶,就是借天地方圆的古鼎造型,饰龙饰凤,以表现华夏图腾。深刻的古文化信息为今天的紫砂壶所用,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二、紫砂壶文化内涵体现在装饰形式和文人的参与
紫砂壶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就是以自身的造型变化和色泽相对比,表现出作品的装饰效果。紫砂壶的装饰多种多样,其中有线条装饰、着色装饰和金银丝镶嵌装饰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味不是很明显,唯有陶刻装饰较多地融入了书法、绘画、文学、金石学诸方面的知识,从而为紫砂壶装饰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一定的艺术品味。在壶体上进行镌刻装饰,始于明代,兴于清代。清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以壶上镌刻书画为时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20世纪初,紫砂壶镌刻更加风靡一时,题材更为广泛了,除了山水、花鸟、诗句题咏外,还拓展到古钱币、秦汉瓦当及彝器铭文等;在书法上,则楷、行、草、隶、篆等都有。紫砂壶上镌刻之风之所以盛行,一是制壶者的文化追求,二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把壶刻装饰推向一个高度。陈蔓生是在壶艺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家,他除创作一批有文学价值铭文外,他还带头将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第一次镌于壶上,使紫砂壶真正具备了艺术品的条件,成为玩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据文献记载,在明清两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艺术家,如赵宦光、董其昌、郑板桥、徐渭、吴昌硕、任伯年等都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这些诗铭、绘画清雅淡远,寥寥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情趣与茶馨融合在了一起,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三、紫砂壶和茶文化艺术的结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而紫砂壶又是喝茶、泡茶的一款重要器具,茶和壶的结合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壶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空间,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综上所述,紫砂的精髓是文化,需要我们紫砂技艺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文化成就。紫砂壶所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富矿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所展示出来的,有着与人类依存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壶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了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李治元.中国茶壶大观[M].台北:台湾长春树书店,1985.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3]染白泉.国宝大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27-1
紫砂壶,历来为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所深爱笃好。时下,不仅被越来越多的黎民百姓作为生活实用品,而且已为藏家们所青睐,作为生活实用品,是陶冶性情的一种高雅的娱悦活动。因此,一个用壶、爱壶、藏壶之风正在社会悄然兴起。
有人曾问如何评价一件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我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等融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文学气息和绘画神韵。它的内涵是以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有“陶都奇葩”之称。因此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紫砂壶的内涵体现在造型工艺
一般接触过紫砂壶的人都知道,壶的造型大体可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和筋纹形体三大类,这些形体都有严谨的技术要求。其中圆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但是紫砂壶的样式也深烙着中国的彩陶和青铜器皿造型艺术的印记,大家知道,紫砂陶的出现,是以陶器的大量生产为前提的。而作为紫砂陶器中的紫砂壶形,难免不受彩陶文化造型艺术的影响。如紫砂壶中花货产品中的“凤鸣壶”“虎壶”“蛤蟆莲蓬壶”;筋纹形体类中的“风卷葵壶”“半菊壶”等,无不显露出一定的借鉴痕迹。至于明代制壶大家徐友泉的“仿古盉形之足壶”,现代制壶大师裴石民的“圈顶三足鼎壶”更是从彩陶器形中直接借鉴、创造而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有些紫砂壶的造型还带有中国青铜器形,如紫叶陶社的《龙洗壶》就是借古代青铜器中的大龙回首的图像,表现了今人回望历史,发思古之悠悠的联想。又如《华夏神鼎》壶,就是借天地方圆的古鼎造型,饰龙饰凤,以表现华夏图腾。深刻的古文化信息为今天的紫砂壶所用,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
二、紫砂壶文化内涵体现在装饰形式和文人的参与
紫砂壶的另一个艺术特点就是以自身的造型变化和色泽相对比,表现出作品的装饰效果。紫砂壶的装饰多种多样,其中有线条装饰、着色装饰和金银丝镶嵌装饰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味不是很明显,唯有陶刻装饰较多地融入了书法、绘画、文学、金石学诸方面的知识,从而为紫砂壶装饰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一定的艺术品味。在壶体上进行镌刻装饰,始于明代,兴于清代。清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以壶上镌刻书画为时尚,其镌刻的内容多与古人诗句、名人题咏有关。其画面较多地取材于《芥子园画谱》《风雨楼画集》和有关画册。20世纪初,紫砂壶镌刻更加风靡一时,题材更为广泛了,除了山水、花鸟、诗句题咏外,还拓展到古钱币、秦汉瓦当及彝器铭文等;在书法上,则楷、行、草、隶、篆等都有。紫砂壶上镌刻之风之所以盛行,一是制壶者的文化追求,二是众多文人雅士的参与,把壶刻装饰推向一个高度。陈蔓生是在壶艺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大家,他除创作一批有文学价值铭文外,他还带头将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第一次镌于壶上,使紫砂壶真正具备了艺术品的条件,成为玩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据文献记载,在明清两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艺术家,如赵宦光、董其昌、郑板桥、徐渭、吴昌硕、任伯年等都亲自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绘画。这些诗铭、绘画清雅淡远,寥寥数语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情趣与茶馨融合在了一起,大大提高了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
三、紫砂壶和茶文化艺术的结合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而紫砂壶又是喝茶、泡茶的一款重要器具,茶和壶的结合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壶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空间,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综上所述,紫砂的精髓是文化,需要我们紫砂技艺人员去领悟和把握,并不断铸就其卓越的文化成就。紫砂壶所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富矿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所展示出来的,有着与人类依存的渊源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壶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逐步成了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
参考文献:
[1]李治元.中国茶壶大观[M].台北:台湾长春树书店,1985.
[2]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3]染白泉.国宝大观[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