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家认同教育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信的培育十分重要。当前,我们正面临西方普世主义价值对国家认同的冲击。对西方普世主义的批判,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政治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问题,澄清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国家认同教育十分重要。国家认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尚未得到系统、专门的设计和安排,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包括德育课程教师,尚缺乏国家认同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一方面,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专门化或系统性的内容建构。另一方面,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重建与创新。
  关键词 基础教育;国家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10-000-05
  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国家认同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又非常重要的课题,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或出现国家认同危机,就会导致国家在精神上的动荡与分裂。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依恋感,就没有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国家认同教育与政治教育、文化陶冶和历史学习等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认同教育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各国越来越重视国家认同教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没有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在精神上就可能分裂。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包括作为发达国家象征的美国同样如此。亨廷顿曾批评因为过度多元化的教育所带来的国家认同缺失:“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论者则想把美国变成像世界一样。一个多元化的美国是不可能的。因为非西方的美国便不成其为美国。”[1]因此,文化认同对于西方和美国是必要的,而“维护美国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认同”[2]。事实上,过度的多元主义必然导致道德与文化上的“诸神之战”。因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多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霸权主义。亨廷顿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一个民族内部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认同,而在更广泛的世界意义上则应是多元的。在世界“推行普世主义则对西方和世界构成了威胁”,是一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3]
  由此,国家认同教育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取决于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和社会文化繁荣,还取决于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与支持,以及自身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的自信。亨廷顿的文化立场与理论,人们称之为“亨廷顿悖论”或“多元文化主义悖论”,应当说它是对文化多元主义及其相对论最深刻的阐释。不仅如此,高度的国家认同,也是奠定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前提。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国家认同的建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国家认同教育对于建构完美的公民教育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身份与国家意识。国家认同教育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继承,而文化基因需要一个传承和学习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的自制力不高,辨别是非能力有限,教育的塑造与引导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在公民教育及其国家认同教育方面发挥着奠基的作用,是国家对公民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有研究者指出:“国家认同可以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实现属于不同民族、地区和阶层的社会成员共同维护国家利益,使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团结和稳定。”[4]由此可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及历史传统的认识,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背景
  当前,西方普世主义价值对国家认同的冲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西方普世价值简单粗暴地用西方的文化信仰和道德价值来评价和对照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观念信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活体系。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直接冲击着中国社会及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学术界,许多人对于共同价值、普遍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区别缺乏清楚的认识,常常质疑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批判。事实上,普世价值不是对人类共同价值或普遍价值的提炼,而是假借共同价值或普遍价值的名义,将西方的价值和信仰单方面甚至强制性地作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价值观,进而以此粗暴否定甚至干预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信仰与道德价值。因此,我们并不反对不同文化和社会存在着共同价值或普遍价值,我们反对的只是以“一种道德观念”否定“其他的道德观念”,[5]用西方单一的价值观念统一由不同文化和历史构成的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或者说,反对的只是价值信仰的彻底西方化,尤其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否定。同时,我们也不是简单倡导价值或道德的相对主义,我们承认人类在价值和道德上存在着共同性和普遍性,但坚决反对文化的、道德的或价值的霸权主义。可见,对于今天的國家认同教育来说,任务是严峻的。正如宫瑜所说:“我们一方面反对西方的普世价值,但另一方面又要寻求道德共识,这就是当下人类道德生活,或全球道德生活的严峻考验。”[6]由此可见,对西方普世主义的批判,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政治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面对不断渗透的西方文化,我们的历史文化正在经受考验,甚至出现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相比于我国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许多中小学生更喜欢外国的节日、食物以及产品。一些思想薄弱的学生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关心公共事务,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国产品非常冷淡,缺乏民族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发现,当下中小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文化爱好具有比较明显的西方化倾向。比如:“在‘最喜欢看的电视剧’的选项中,41.9%的中学生选择了国产剧。喜欢欧美剧、日韩剧的中学生的比例则分别为18.5%、17.2%,另有7.9%的中学生选择了‘其他’,包含泰剧、印度剧”[7]。当然,一定程度上喜爱欧美及日韩艺术,并不能简单视为一种错误,但也提示我们,这一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文化认同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精神渗透作用。国家认同感实际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直接关联。当下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为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提供了契机和条件。然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也给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带来危机。如果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及价值观,可能引发中小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动摇,削弱对国家的忠诚、认可和信任。例如,服兵役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近年来“参军热”一度降温,家国情怀淡化。调查显示,“只有54.4%的学生明确表示赞同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近一半同学态度不明确,或者表示不赞同”[8]。从中反映出学生家国情怀的淡漠,这恰恰印证了国家认同教育特殊的时代背景及任务的迫切性。   二、基础教育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缺失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观念尚未形成
  探讨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国家认同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同样需要对其教学方式进行理性研究。在当前以升学为中心的特殊教育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尚未得到系统或专门的设计和安排,一般以爱国主义教育的名义纳入教育内容之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包括德育课程教师,一般也不具备国家认同教育的观念和意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较之国家认同教育更广。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因为各个国家的彼此隔离而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情。”[9]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的对象是祖国。祖国与国家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前者含义更丰富。祖国的含义包括国家的地域、宗教、物产、文化、历史以及人民这个重要的主体,具有民族属性和自然属性,而国家的概念更多包含了“政治意义”。[10]祖国和国家的不同内涵,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同样,也决定了国家认同教育的特殊性。国家认同既包含了对祖国的情怀和文化依恋,又包含了对国家信念的接受和认同,还包含了更多理性的或制度的内涵。从理论上澄清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明确,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如果爱国主义教育未能达成对国家的认同,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学习与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认识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定位尚未明确
  国家认同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自我等诸多要素的积极配合,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教育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产出教育成果。国家认同本质上包含了情感倾向的主观态度,但又超越了单纯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取向。因为国家认同教育包含了主观意识或价值观念的学习,更容易导致在具体教育过程中以考试分数来进行学习和评价的错误教学方法,甚至一些学校完全以文化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事实上,国家认同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应当是一种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体的教育。因此,那种忽视德育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国家认同教育,无疑曲解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与此同时,就基础教育整体而言,着重过程、个体、体验和发展,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不仅学校德育,即便是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也更多强调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的引入。因此,我们对国家认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三、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
  (一)专门化或系统性的内容建构
  国家认同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了不同领域的认同。主要有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方面,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主题和内涵,作为教育内容,必须要有系统的设计和安排,才有可能自然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之中。否则就无法真正落实和实施。就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缺乏国家认同教育的明确意识,另一方面,国家认同教育如果纳入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设计国家认同教育的主题,还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当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尚处于观念之中,而没有真正转化为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这是当前急需讨论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对国家制度价值和制度体系的认同,这是国家认同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为“对这个国家政权”的“归属感”[11]。我国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政治认同方面有着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特殊之处,尤其在今天东西方常常处于价值观对立的背景下,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是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课的功能之一是对“政治方向的规范”,[12]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然需要改革。如果没有强大而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必然无法对抗当下社会多元文化对中小学的负面政治影响。国外的许多文化产品,本身亦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和文化价值,许多内容固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但是其中同样包含着与我们政治价值不一致的内容。比如风靡一时的《泰坦尼克号》,在展示爱情、美善与真诚的同时,同样流露出诸多西方价值,如果缺少辨别与引导,便可能对青少年的政治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以简单的方式作文化上的封闭,需要教育青少年有世界的文化眼界,但也需要防止西方不良观念的入侵。因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他们的政治认同,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其次,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指“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13]。文化作为民族乃至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维系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意见》提出,“2020年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 2025年基本形成中華优秀传统发展体系”[14]。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家园中更深层次和更持久的力量,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审美取向,建立文化信仰的重要阶段。因此,让青少年体验“生于斯”“长于斯”之情,培育家国情怀及归属感、依恋感,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认同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内容。
  再次,历史认同。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常常令国人骄傲和自豪。伟大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普遍而又持久的民族精神。“历史记忆的作用表现在个体能够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和把握,体会到自己在历史长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5]学生需要加强对历史的铭记、对生命的敬畏,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与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教育密不可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教学方式也很丰富。德国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背诵历史而是思考历史,而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有能力去分析和评价历史,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历史带来的影响。为此,历史教育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除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以外,还会以辩论、角色扮演、体验古代的生活等方式来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历史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校外的学习场地也是重要资源。法国一直以来都以其拥有的悠久历史为傲,中小学十二个年级中有十个年级都开设了历史课。在我国,小学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历史课,中学阶段历史也被视作“副科”,而香港更是直到2017年才提出,落实中国历史成为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这值得深思。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在升学考试中分值不高,常常导致学生对历史与传统的错误认识。这不仅需要引起我们关注,而且应当成为未来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建与创新
  就教育内容而言,国家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但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看,教育内容的设计既缺乏理论上的创新,也缺乏实践上的创新,滞后于当下时代变迁与发展,且与青少年价值观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教育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融入到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以及教育教学中去。”[16]然而,无论是学界观念、教育理论或国家政策,虽然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尚未作出及时的应对,内容依然相对陈旧。从国家认同教育的提出以及所发现的问题,便可看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应不断发现并融入新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僵局。这不仅是话语体系的变化,而更是涉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目标和定位的重新设计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同样左右着国家认同教育的性质和效果。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既打破了信息的垄断,也“改变了爱国主义的载体”[17],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挑战。对于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学校虽然试图进行严格控制,但对网络的开放性始终无能为力。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国家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养育,而文化产品及其形态发挥着隐性传播作用。網络的根本特点是文化的流动和传播,如果不能对网络的文化内涵给予准确把握,国家认同教育是难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2][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68.
  [4]马文琴.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J].人民教育.2015(20):16-21.
  [5]王泽应.关于道德共识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24-33.
  [6]宫瑜.现代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社会科学辑刊,2014(6):19-23.
  [7][8]檀传宝.中学生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现状年度调查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2012:98.
  [9]列宁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10]郑志发.经济全球化视域中的爱国主义教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16.
  [11]常轶军.现代化视阈中的政治认同塑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1-25.
  [12]何光群.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7:9.
  [13]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
  [14]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7(4):5.
  [15]赵琼,吴玉军.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基于美国国家认同教育中历史英雄人物符号的塑造问题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7):101-104.
  [16]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0-01-20)[2020-02-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2002/t20200219_422378.html.
  [17]李绍元,杨平.新时代的新爱国主义[J].云南社会科学,2010(1):49-53.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通过聚焦学生真实的成长困惑,激活其生动的成长表达,以及回归生活的深度探究,引导学生走进青春生活,辨析成长困惑,在生活体验中内化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价值引领;价值观.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突显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1]。这要求课堂必须从教走向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主体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积极思考、主动体验,提升思维品质和能力。对此,项目式学习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借鉴。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
摘 要:返校班会第一课可以从“敬畏、责任、感恩、生活、防护”五方面入手,立足真实设计班会课流程,准确挖掘抗疫素材,从而引领孩子学会敬畏自然,责任担当,懂得感恩,健康生活,并积极防护,帮助孩子们构建一道健康成长的“防火墙”。  关 键 词:“抗疫”;返校;班会课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0)03-00-03  孩子们终于回到久违的学校,
编者的话:“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是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教师发现生活和游戏中的许多寻常时刻都存在数学教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引导,就能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并尝试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是该幼儿园教师撰写的一组教养反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一些策略。    小班孩子非常喜欢看书,可损坏图书的事时有发生。虽
摘 要 学校品牌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品位,培植独特学校文化的过程即创建学校品牌的过程。以学校精神文化为“魂”,以学校制度文化为“纲”,以学校教师文化为“源”,以学校课程文化为“根”,深圳市滨海小学通过“生命自觉”学校品牌建设,培育了学校文化,推动了学校发展。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生命自觉;品牌发展;滨海小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
近些年来,英国一直存在着中小学教师工作量过多、工作压力过大等现象。繁重的工作负担导致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稳定性较差、补充招聘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发力,采取了多项举措来加以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开展教师工作负担调查与测评,摸清教师工作负担的真实状况;颁布专门的计划与政策,引导教师减负工作有效、持续地推进;组建教师减负行动专项小组,精准聚焦
1993年6月,林伟贞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进入广州市名校文德路小学工作。自此,她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但无论在哪所学校工作,她都始终保持着火一般的热情,牺牲无数休息和假期时间,满心扑在工作上。当人们问起缘由时,她坦言:“不为别的,就为了追寻心中的教育理想。”  林伟贞永远记得大学校园里镌刻的那句铭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她而言,教育早已不是一份职业,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份事业。  每一个孩
摘要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其以谈话技术为特色,在心理课堂中运用赞美技术、例外提问、奇迹提问、刻度化提问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的谈话方法,借助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帮助学生寻找合理的归因方式和自身资源,从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试,建立良好心态。  关键词 心理健康;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回应语言;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
摘 要:体验教育不仅是一种德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为特征。槟榔小学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理论建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体验教育。槟小的体验教育实验已经成为其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孩子生命获得丰盈成长的隐形翅膀。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体验;体验教育  
从物理空间的视角,学校空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到学校空间的布局,小到课室的安排,乃至这一物理空间的附着物,如标语、文化墙的设计等,理应都是教育者必须关注的。  现实中,对于教育的空间,我们常常会有固定的印象:学校一定是由校舍和围墙所包围的;教室一定是长方形的,讲台、课桌都会有固定的位置;墙,也是一定要“说话”的;至于学校的文化景观,则最好请文化公司来设计,以求“高端、大气、上档次”……似乎一切都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