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应对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冲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必然选择.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具有内容生产场景化、价值传播隐蔽化、话语主体大众化的新表征.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正面临着主体阐释力不足、内容吸引力不够、传播穿透力不强、价值领导力不稳的现实困境.只有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具象内容供给、创新具象传播方式、构筑传播管控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
【机 构】
: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不仅是创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更是应对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冲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迷雾”的必然选择.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模式,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具有内容生产场景化、价值传播隐蔽化、话语主体大众化的新表征.随着传播生态的改变,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正面临着主体阐释力不足、内容吸引力不够、传播穿透力不强、价值领导力不稳的现实困境.只有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具象内容供给、创新具象传播方式、构筑传播管控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
其他文献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准据”,其具体类型主要有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的划分,前者在我国本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伴随刑法学知识的转型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以共犯论为视角,通过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犯罪时的理念和方法的双重厘清,可以发现该理论其实并不像批判者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反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完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共犯方面不足的对策,是按照司法认知的过程对四个要件的排列顺序进行微调,对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者(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与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共同侵害(或威胁)法益
习近平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围绕新时代教书育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论述,在新时代教书育人目标、主体、理念、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深化了对新时代教书育人规律的认识,为高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执行和解是一项中国本土性制度,并无比较法可供参照.从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发轫,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项公法制度.但经过数轮修法和司法解释的更迭,执行和解在规范层面已经与执行措施和执行根据松绑,回归为一项独立的民事合同.理论上不同学说也都认可执行和解中包含私法行为,执行和解回归民事合同不存在实质的理论障碍.在回归私法行为后,有必要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分析执行和解的法律效果,其中的疑难问题是执行和解确立的债权与原执行根据确定的执行债权之间的关系.执行和解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其是一种独立合同类型,而不是传统民
长期以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的构建与创新既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难题,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议题.在《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导下,按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新时代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至少应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基层单位目标任务教育、单位成员思想道德教育、行业精神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等五个构成要素.在具体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时,还需要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地对上述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重点处理好不同教育内容在地位上的主次、数量上的多少、形态上的显隐等关系.
在疑案判决中,法律程序中的事实探知无法独立于对裁判后果的考量,“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尺度应该体现司法决策在准确性与效益性之间的均衡.道义论的进路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证明过程正当化的虚饰手段而使其沦为模糊不清的道德话语,而后果论的进路则将其作为错判风险的分配机制使之转化为可操作的证明技术.根据“排除合理怀疑”的经济学公式,错判风险的情境性考量要求证明标准的层次化表达和类型化解释,这也体现了法经济学与法教义学之间的互通之处.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用万物互联的技术及思维实现自身的深刻变革和持续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固本强基阶段、以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的提质增效阶段、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的融汇生成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并行不悖、层层递进的三条主线,构建出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演进的基本框架,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鲜活化、个性化的育人图景.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建立技术培训体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实现劳动资源转换、重视伦理风险防范是推动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论构想逐步转为落地实践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