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意思是指对比不同事物的异同或高下。当两个人站在一起、两件物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注意到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种判断两种事物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叫做比较。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和收获。
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段落可以进行比较。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两次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两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开头部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第七自然段:“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在对两处描写进行比较之后,我們可以有以下发现:
两段话都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
1.在课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话出现在课文开头部分,而第二段话出现在课文中段第七自然段。
2.观察的地点、心境不同:
第一段话写的是游客初见天游峰、远望天游峰的景象,对天游峰整体的形态进行描绘。第二段话写的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登天游峰的艰难之后,听闻扫路人每天清扫一遍天游峰,语气竟又如此自在悠闲,深感惊讶。
因为观察的地点、心境的不同,同样的内容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用了不同语言进行描写。这样的比较和发现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了。
3.我、游人和扫路人的感受、表现不同:
我:“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游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老人:“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在这些不同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文字刻画功底,学习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同时,细细揣摩,我们又可以发现:我和游人的不同感受、表现都是为了衬托出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扫路人的乐观豁达的。于是,在“不同”之中,我们又有了“相同”之处的发现。这样的层层思考是不是很有趣呢?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再来读读下面这两段文字,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初识扫路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再识扫路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在课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写,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二段外貌描写,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一个在文章开篇,一个在文章中段。
2.对老人的情感体验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写,作者初识老人,这一段文字是对一个陌生人的写意式勾勒。“一位精瘦的老人”“一套褪色的衣服”“一双棕色的运动鞋”“一把竹扫帚”,寥寥几笔,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跃然纸上。
第二段外貌描写,是在作者和老人攀谈之后。如此险峻的天游峰,如此长的石阶,老人每天扫一遍,居然毫无抱怨,还乐在其中,作者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于是,开始细细打量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作者心中充满了敬意,于是,这一段肖像描写也就细腻入微,刻画出一张瘦削却富有神采的面庞。
原来,不同的人物外貌描写,包含着作者对人物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对老人的了解,也随着作者的感受而层层深入。所以,这两段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万万不能颠倒位置的。
同学们,比较可以促进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像这样同一篇文章中内容相似的段落,我们拿出来比较比较、揣摩揣摩,就会有许多收获。当然,不同的文章也可以比较着阅读,下次再和大家接着聊一聊。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思考文章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和收获。
同一篇课文的不同段落可以进行比较。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两次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两次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
开头部分:“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第七自然段:“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在对两处描写进行比较之后,我們可以有以下发现:
两段话都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
1.在课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话出现在课文开头部分,而第二段话出现在课文中段第七自然段。
2.观察的地点、心境不同:
第一段话写的是游客初见天游峰、远望天游峰的景象,对天游峰整体的形态进行描绘。第二段话写的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登天游峰的艰难之后,听闻扫路人每天清扫一遍天游峰,语气竟又如此自在悠闲,深感惊讶。
因为观察的地点、心境的不同,同样的内容出现在文章的不同位置,用了不同语言进行描写。这样的比较和发现让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了。
3.我、游人和扫路人的感受、表现不同:
我:“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游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老人:“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在这些不同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细腻的文字刻画功底,学习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同时,细细揣摩,我们又可以发现:我和游人的不同感受、表现都是为了衬托出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扫路人的乐观豁达的。于是,在“不同”之中,我们又有了“相同”之处的发现。这样的层层思考是不是很有趣呢?在这样的思考中,我们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再来读读下面这两段文字,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初识扫路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老人是游览区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再识扫路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在课文中的位置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写,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二段外貌描写,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一个在文章开篇,一个在文章中段。
2.对老人的情感体验不同:
第一段外貌描写,作者初识老人,这一段文字是对一个陌生人的写意式勾勒。“一位精瘦的老人”“一套褪色的衣服”“一双棕色的运动鞋”“一把竹扫帚”,寥寥几笔,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跃然纸上。
第二段外貌描写,是在作者和老人攀谈之后。如此险峻的天游峰,如此长的石阶,老人每天扫一遍,居然毫无抱怨,还乐在其中,作者不禁对老人肃然起敬。于是,开始细细打量老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作者心中充满了敬意,于是,这一段肖像描写也就细腻入微,刻画出一张瘦削却富有神采的面庞。
原来,不同的人物外貌描写,包含着作者对人物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对老人的了解,也随着作者的感受而层层深入。所以,这两段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万万不能颠倒位置的。
同学们,比较可以促进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像这样同一篇文章中内容相似的段落,我们拿出来比较比较、揣摩揣摩,就会有许多收获。当然,不同的文章也可以比较着阅读,下次再和大家接着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