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 学科融合 教学体会
在运用“多元智能发展原则”来教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加强学科融合,追求方法多样,注重个性发展,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逐步形成了一些以发展儿童多元智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教学体会:
1.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
在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目标由只注重一元智能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即各学科教学过程不只局限于本学科最直接发展的智能。学科智能发展的内涵应由传统的一元向多元扩展。我们不妨借鉴太阳系的结构来描述:学科智能=核心智能+亲近智能。核心智能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权威”,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核心智能发展目标的最佳达成。亲近智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并且能促使核心智能更充分地发展,最终使学科智能目标达成的内涵扩大,教学效果更佳。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我们注重将语言智能发展作为核心智能,此外也将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目标作为亲近智能列入目标体系,两类智能发展的目标构成了本堂课完整的学科智能目标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多元智能的观念实现三大转变:首先,变“一元导入”为“多元导入”,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口述式导入的基础上,引进了音乐导入、表演导入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比如《坐井观天》的教学就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课文描述相应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变“一元体验”为“多元体验”,即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由单一的读说体验转为读说体验、表演体验、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第三,变“一元操练”为“多元操练”,即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由过去的单一的机械抄写转向多种专题作业综合操练的形式。实现这三大转变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我们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潜能,使学生的各元智能都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由过去只重视班级整体教学转向逐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增加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2.1 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人的智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并不是平均发展的,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七种智能,智能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学生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学校教育是否能成功,最关键的要素是在于如何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说为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各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 始终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汲取应当习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必然较多地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主动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由此,我们将“表演—体验教学法”作为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运用多种智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终生难忘的生命历程。
2.3 科学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要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它们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蕴含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儿童通常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中介来进行思考,可以说学生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来思考事物的。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使学生能主动唤起形象,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表演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用于语文教学过程,既顺应了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3.积极调节表演与体验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和体验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参与对象的主体性。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的内部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表现内容的全息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也可以映照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开放的物质基础,课堂表演过程可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三是表现过程的创造性。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者生命体的唯一性,使文章出现多维、多元的理解。况且,每一个体的智能差异,也必然决定主体创造方式的殊异。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从阅读文章到表演情节和人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可以明显地表现学生的创造性。四是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现代人才观非常强调人应当具备健康的人格,广博并且融汇贯通的“网络知识”,以及多种智能有机交织的复合能力。表演与体验是一种审美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对儿童的智能综合开发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元智能 学科融合 教学体会
在运用“多元智能发展原则”来教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加强学科融合,追求方法多样,注重个性发展,脚踏实地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逐步形成了一些以发展儿童多元智能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区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教学体会:
1.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
在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目标由只注重一元智能向培养和发展多元智能的目标转变,即各学科教学过程不只局限于本学科最直接发展的智能。学科智能发展的内涵应由传统的一元向多元扩展。我们不妨借鉴太阳系的结构来描述:学科智能=核心智能+亲近智能。核心智能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权威”,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核心智能发展目标的最佳达成。亲近智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使整个系统始终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并且能促使核心智能更充分地发展,最终使学科智能目标达成的内涵扩大,教学效果更佳。比如《坐井观天》一课,我们注重将语言智能发展作为核心智能,此外也将运动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以及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的目标作为亲近智能列入目标体系,两类智能发展的目标构成了本堂课完整的学科智能目标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多元智能的观念实现三大转变:首先,变“一元导入”为“多元导入”,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口述式导入的基础上,引进了音乐导入、表演导入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比如《坐井观天》的教学就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与课文描述相应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变“一元体验”为“多元体验”,即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由单一的读说体验转为读说体验、表演体验、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第三,变“一元操练”为“多元操练”,即学生的学习巩固过程由过去的单一的机械抄写转向多种专题作业综合操练的形式。实现这三大转变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我们的教学过程能有效地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潜能,使学生的各元智能都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由过去只重视班级整体教学转向逐步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增加选择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2.1 努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人的智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并不是平均发展的,所以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有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七种智能,智能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学生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学校教育是否能成功,最关键的要素是在于如何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帮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说为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各元智能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 始终强调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汲取应当习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必然较多地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强调主动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也强调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也强调人的直觉和灵性。由此,我们将“表演—体验教学法”作为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运用多种智能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终生难忘的生命历程。
2.3 科学遵循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要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它们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和蕴含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儿童通常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中介来进行思考,可以说学生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动作来思考事物的。学习语文,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使学生能主动唤起形象,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将表演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用于语文教学过程,既顺应了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能达到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
3.积极调节表演与体验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和体验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参与对象的主体性。表演过程是一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它以表演者自身的内部体验为基础,表现形式直观生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因而倍受学生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是表现内容的全息性。一篇课文是一个全息和开放的系统,短短的一课《草船借箭》,既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也可以映照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风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开放的物质基础,课堂表演过程可融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智能领域。它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三是表现过程的创造性。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者生命体的唯一性,使文章出现多维、多元的理解。况且,每一个体的智能差异,也必然决定主体创造方式的殊异。因而,学生的每一次表演从起始到终结都体现了充分的差异性。从阅读文章到表演情节和人物,其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表演的过程可以明显地表现学生的创造性。四是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现代人才观非常强调人应当具备健康的人格,广博并且融汇贯通的“网络知识”,以及多种智能有机交织的复合能力。表演与体验是一种审美化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自己调动多种智能参与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是对儿童的智能综合开发过程,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