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育人使命意识不强、立德责任意识不浓的现象。这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为此,须探索构建教师责任感强化的管理制度、价值引领、技能培养、职业反思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师 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12-03
国以才立,教以师兴。人的发展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对于社会群体素养的提升的关键作用不应被忽视。然而,如今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育人使命意识不强、立德责任意识不浓的现象。这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为此,须探索构建教师责任感强化的管理制度、价值引领、技能培养、职业反思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试通过对当下高职教师责任感现状的分析和归因,探讨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意义和策略。
一、高职教师的责任感现状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一部分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学历、年龄和职称并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向社会开放了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等机会的资格证书制度,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可以从事高职教育。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企业的能工巧匠也走进高职校园成为兼职教师。如今的高职教师群体中,有许多并未受过系统的师德教育和职业专业训练,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所降低。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得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明显问题,这其中,显而易见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责任感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责任感,就是“具有自觉地想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的愿望”。一名责任感强的教师,对待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对待科研求真务实,对待事业精益求精;责任感缺失的教师自由松散,庸碌无为,怨天尤人,甚至会给学生消极影响。高职学校中教师责任感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认同感不强
个体被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度越高,其人生价值越大,职业价值亦是如此。我国尊师重教传承已久,但是不同阶段的教师,社会关注度并不相同。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近年来,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关注度和期望值比较低。同时,由于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和教育,高职学校的许多教师,安于现状,被动适应学校课务安排,仅仅满足于基本工作的完成,缺乏细致认真的耐心和奋发进取的活力,理想和目标不明确,人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
(二)职业自豪感偏低
因高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不同于高中教育有着升学的期望。现实中高职学校的家校联系并不频繁。家长和社会对高职学校的教师了解不深,甚至对高职学校的教师还存在偏见。与此同时,高职学校的教师为人师表、遵守师德规范的要求并不低于其他同行,甚至要求更高。因为为了使高职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好专业技能,高职教师付出的可能更多。社会的不了解甚至偏见,与职业的高要求高标准,容易导致某些高职教师形成职业角色和自然角色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人格矛盾。这种消极的自我职业评价,无疑会使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感到怀疑和困惑,从而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效果。
(三)薪资待遇不满意
从物质方面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很多地方实施了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工资,教师的薪水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横向上比较,高职学校教师薪资待遇仍然偏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校应各有侧重。高职学校有许多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参与技能实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付出为学生、为学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物质上、精神上应该给予认同。高职学校缺少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效的降低,职业行为的失范屡见不鲜,极大地伤害了教师教育形象。
二、高职教师责任感缺失原因
高职教师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以工作生活的环境分析,不外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思想观念因循守旧。虽然上个世纪国家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但是至今仍然存在观念上的因循守旧。社会上重脑力轻体力观念比较严重,对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偏见,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对职业学校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对职业学校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职业学校及其教师的地位不高。社会需要搞研究做学术的人才,也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劳动者。社会没有营造好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致使部分高职教师由此而产生职业自卑心理。
2.政策支撑的制约。多年来,在教育的投入上,职业学校的设施和设备、师资队伍的配备和培养、招生和就业指导等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远比不上义务教育学校。高职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专业发展、名师打造等都缺少系统规划和政策支持。由于职业学校大多是专科学校,不像大学那样为一个地区闪耀光芒,也不像中学那样创造辉煌,职业教育一直是不温不火地存在着。
3.市场经济功利冲击。经济的改革必然影响教育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教师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工作、家庭、生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伴随人们价值取向偏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师的职业认知也受到影响,致使部分教师不能安心执教,乐于奉献,守护校园一方净土。
(二)学校管理的松散懈怠
1.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高职教师学习进修的时间和机会得不到保证,使得继续教育缺乏往前推进的动力支持。同时,高职学校许多教师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同时自身不主动不积极学习,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对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不深,对自身职业前景缺乏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明显提高,从而直接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成长。 2.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学校的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义务教育学校无论是财政还是人事管理,比较简单和统一;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有着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上,高职学校的管理主体多元复杂;对下,高职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缺乏有效责任和目标机制,教师缺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实行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之后,虽然对教师起到了些许约束和激励,但是,论资排辈、管理松散、制度僵化现象仍然存在,中老年教师随意散漫、青年教师困惑,未能为教师专业成长和长期发展营造较好的氛围。
3.职前师德教育不到位。当前教师队伍职业认同感堪忧,并直接导致责任感的缺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肩负着准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教育责任感培养的缺位。回首2000年之前的师范教育,由于招录生源的可靠保证,师范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个人素养在同年龄的孩子当中是相对突出的,加之师范学校师德师能的培养一直得到高度重视,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顺利履职有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之后,生源质量的下降,许多师范教育的职教化(甚至产业化),相当大的程度上扭曲了师范生的培养方向以及效果。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责任感方面出现缺陷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师自身的原因
1.择业动机不纯。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许多选择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毕业生,不一定就是出于对职业教育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他们之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可能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没有升学压力,工作环境宽松等等,未充分认识到职业教师真正的职业内涵和担负的职业使命。
2.专业素养不高。高职学校招聘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越来越多,甚至博士学位也入职高职学校。在职的高职教师学校也会提高要求,将学历提升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之一。虽然学历提升了,但是真正的教育理论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并未识透。更有许多教师无法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再有,有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体缺乏认真、深入、透彻地了解和认识,很难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教的不专业,学生学的不透彻,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畅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学生的不良反应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知。
3.职业倦怠严重。伴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多;因生源素质的不均衡,管理压力加大,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绩效考核的推进,岗位晋升的竞争,教师职业的危机感增强。诸多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职业倦怠会使教师自身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易躁、易怒、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甚至轻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外因条件,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感染学生,导致学风、班风萎靡不振,失去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三、高职教师责任感培养路径
根据教育部2015年9月16日发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如火如荼。高职学校的教师,其道德素养和专业发展要求将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高职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和学校实际,探索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认识教师责任感特殊意义
自古以来,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百姓和社会的职业期望比较高。为师者当知其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为人师者德为先。教师首先是立德。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高要求,严标准,不同于一般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其次,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高度的自觉。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需要教师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再次,教师责任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责任感影响之“深”,表现在教师以爱为核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一个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责任感影响的“远”,表现在教师劳动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而且对学生终身都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对学生高度负责,且有很高威望的教师,或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教诲、引导作用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持久的爱戴和怀念,如鲁迅之对于藤野,毛泽东之对于徐特立,江泽民之对于顾毓秀。
(二)构建高职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机制
1.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一方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激发高职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职教师地位和待遇,引导社会尊重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增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职业道德到专业技能,从教学科研到课堂教学,从德育管理到自我规划,学校应制定和完善一整套适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规则、制度、考核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生成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2.重视职业价值引领。今天,走上教师岗位的不仅仅是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的毕业生,虽然走上讲台之前都已经通过了教师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试,但是,信念的培养和使命责任感的确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不一定简单,但是走上教师职业岗位的教育者必须专一。在准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今后职业生涯中,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引领教师的成长。
3.夯实职业责任根基。教师责任感的确立是建立在对教师职业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强化教师职业责任,学校不仅要注重培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教师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训练专业精神。通过丰富的活动探询和回答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及教师的基本价值等问题。一方面旨在通过教师的反思、体验、领悟,形成教师的理想人格,进而提升师德境界;另一方面旨在通过规则、制度、考核等外部措施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4.提升职业技能水平。高职学校应针对立志教育的教师开展职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高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深入了解社会及市场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打造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5.自觉进行职业反思。一切外因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结果。高职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强化责任感,关键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反思和领悟。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来自教育教学内外的焦虑、困惑和冲突,教师进行反思、领悟,这意味着教师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反思、领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总之,高职教师担当的教育使命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重要,都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所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陆晓燕.试论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王亚会.关于职业学校教师责任感问题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3)
[4]叶晓彦.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7)
(责编 何田田)
【关键词】高职教师 责任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12-03
国以才立,教以师兴。人的发展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队伍素质高低对于社会群体素养的提升的关键作用不应被忽视。然而,如今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育人使命意识不强、立德责任意识不浓的现象。这既有社会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为此,须探索构建教师责任感强化的管理制度、价值引领、技能培养、职业反思的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文试通过对当下高职教师责任感现状的分析和归因,探讨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意义和策略。
一、高职教师的责任感现状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一部分来源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学历、年龄和职称并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向社会开放了教师准入制度,实施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等机会的资格证书制度,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一样可以从事高职教育。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企业的能工巧匠也走进高职校园成为兼职教师。如今的高职教师群体中,有许多并未受过系统的师德教育和职业专业训练,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所降低。同时,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社会地位的低下,使得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出现了明显问题,这其中,显而易见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责任感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素。责任感,就是“具有自觉地想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的愿望”。一名责任感强的教师,对待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对待科研求真务实,对待事业精益求精;责任感缺失的教师自由松散,庸碌无为,怨天尤人,甚至会给学生消极影响。高职学校中教师责任感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一)职业认同感不强
个体被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度越高,其人生价值越大,职业价值亦是如此。我国尊师重教传承已久,但是不同阶段的教师,社会关注度并不相同。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近年来,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关注度和期望值比较低。同时,由于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难以管理和教育,高职学校的许多教师,安于现状,被动适应学校课务安排,仅仅满足于基本工作的完成,缺乏细致认真的耐心和奋发进取的活力,理想和目标不明确,人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
(二)职业自豪感偏低
因高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不同于高中教育有着升学的期望。现实中高职学校的家校联系并不频繁。家长和社会对高职学校的教师了解不深,甚至对高职学校的教师还存在偏见。与此同时,高职学校的教师为人师表、遵守师德规范的要求并不低于其他同行,甚至要求更高。因为为了使高职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好专业技能,高职教师付出的可能更多。社会的不了解甚至偏见,与职业的高要求高标准,容易导致某些高职教师形成职业角色和自然角色的冲突,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人格矛盾。这种消极的自我职业评价,无疑会使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感到怀疑和困惑,从而影响其教育教学的态度和效果。
(三)薪资待遇不满意
从物质方面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虽然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很多地方实施了绩效考核为依据的工资,教师的薪水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横向上比较,高职学校教师薪资待遇仍然偏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校应各有侧重。高职学校有许多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参与技能实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付出为学生、为学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物质上、精神上应该给予认同。高职学校缺少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效的降低,职业行为的失范屡见不鲜,极大地伤害了教师教育形象。
二、高职教师责任感缺失原因
高职教师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以工作生活的环境分析,不外乎社会、学校以及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思想观念因循守旧。虽然上个世纪国家就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但是至今仍然存在观念上的因循守旧。社会上重脑力轻体力观念比较严重,对职业学校教师存在偏见,期望孩子成龙成凤,对职业学校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对职业学校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职业学校及其教师的地位不高。社会需要搞研究做学术的人才,也需要高水平高技能的劳动者。社会没有营造好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致使部分高职教师由此而产生职业自卑心理。
2.政策支撑的制约。多年来,在教育的投入上,职业学校的设施和设备、师资队伍的配备和培养、招生和就业指导等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远比不上义务教育学校。高职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专业发展、名师打造等都缺少系统规划和政策支持。由于职业学校大多是专科学校,不像大学那样为一个地区闪耀光芒,也不像中学那样创造辉煌,职业教育一直是不温不火地存在着。
3.市场经济功利冲击。经济的改革必然影响教育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教师也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其工作、家庭、生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伴随人们价值取向偏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师的职业认知也受到影响,致使部分教师不能安心执教,乐于奉献,守护校园一方净土。
(二)学校管理的松散懈怠
1.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不够重视,高职教师学习进修的时间和机会得不到保证,使得继续教育缺乏往前推进的动力支持。同时,高职学校许多教师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同时自身不主动不积极学习,难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对专业发展前沿了解不深,对自身职业前景缺乏准确把握,教育教学水平难以明显提高,从而直接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成长。 2.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学校的教师管理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义务教育学校无论是财政还是人事管理,比较简单和统一;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有着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对上,高职学校的管理主体多元复杂;对下,高职学校内部教师管理缺乏有效责任和目标机制,教师缺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实行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之后,虽然对教师起到了些许约束和激励,但是,论资排辈、管理松散、制度僵化现象仍然存在,中老年教师随意散漫、青年教师困惑,未能为教师专业成长和长期发展营造较好的氛围。
3.职前师德教育不到位。当前教师队伍职业认同感堪忧,并直接导致责任感的缺失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肩负着准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教育责任感培养的缺位。回首2000年之前的师范教育,由于招录生源的可靠保证,师范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个人素养在同年龄的孩子当中是相对突出的,加之师范学校师德师能的培养一直得到高度重视,毕业生走上教育岗位,顺利履职有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之后,生源质量的下降,许多师范教育的职教化(甚至产业化),相当大的程度上扭曲了师范生的培养方向以及效果。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责任感方面出现缺陷就不足为奇了。
(三)教师自身的原因
1.择业动机不纯。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许多选择职业学校教师岗位的毕业生,不一定就是出于对职业教育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他们之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可能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压力不大,业余时间较多,没有升学压力,工作环境宽松等等,未充分认识到职业教师真正的职业内涵和担负的职业使命。
2.专业素养不高。高职学校招聘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越来越多,甚至博士学位也入职高职学校。在职的高职教师学校也会提高要求,将学历提升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之一。虽然学历提升了,但是真正的教育理论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并未识透。更有许多教师无法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再有,有些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体缺乏认真、深入、透彻地了解和认识,很难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教的不专业,学生学的不透彻,师生之间的交流不畅必然会导致学生厌学,学生的不良反应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知。
3.职业倦怠严重。伴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数量的增加,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多;因生源素质的不均衡,管理压力加大,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绩效考核的推进,岗位晋升的竞争,教师职业的危机感增强。诸多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职业倦怠会使教师自身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易躁、易怒、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甚至轻生。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外因条件,教师的情绪和行为会感染学生,导致学风、班风萎靡不振,失去明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三、高职教师责任感培养路径
根据教育部2015年9月16日发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如火如荼。高职学校的教师,其道德素养和专业发展要求将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必须增强高职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此,高职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和学校实际,探索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精神的长效机制。
(一)充分认识教师责任感特殊意义
自古以来,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百姓和社会的职业期望比较高。为师者当知其职业劳动的特殊性。为人师者德为先。教师首先是立德。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高要求,严标准,不同于一般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其次,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具有高度的自觉。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需要教师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再次,教师责任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责任感影响之“深”,表现在教师以爱为核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一个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责任感影响的“远”,表现在教师劳动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而且对学生终身都有深刻的影响。一个对学生高度负责,且有很高威望的教师,或者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教诲、引导作用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持久的爱戴和怀念,如鲁迅之对于藤野,毛泽东之对于徐特立,江泽民之对于顾毓秀。
(二)构建高职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有效机制
1.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一方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激发高职学校办学活力,提高高职教师地位和待遇,引导社会尊重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增强高职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职业道德到专业技能,从教学科研到课堂教学,从德育管理到自我规划,学校应制定和完善一整套适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规则、制度、考核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生成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2.重视职业价值引领。今天,走上教师岗位的不仅仅是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的毕业生,虽然走上讲台之前都已经通过了教师资格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试,但是,信念的培养和使命责任感的确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不一定简单,但是走上教师职业岗位的教育者必须专一。在准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今后职业生涯中,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引领教师的成长。
3.夯实职业责任根基。教师责任感的确立是建立在对教师职业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强化教师职业责任,学校不仅要注重培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教师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训练专业精神。通过丰富的活动探询和回答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及教师的基本价值等问题。一方面旨在通过教师的反思、体验、领悟,形成教师的理想人格,进而提升师德境界;另一方面旨在通过规则、制度、考核等外部措施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
4.提升职业技能水平。高职学校应针对立志教育的教师开展职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结合高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深入了解社会及市场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打造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为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5.自觉进行职业反思。一切外因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转化为结果。高职教师责任感的确立和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强化责任感,关键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反思和领悟。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来自教育教学内外的焦虑、困惑和冲突,教师进行反思、领悟,这意味着教师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通过反思、领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发展需求,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总之,高职教师担当的教育使命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重要,都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所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陆晓燕.试论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师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王亚会.关于职业学校教师责任感问题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3)
[4]叶晓彦.培养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7)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