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的“音乐课”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时期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十分喜欢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扮演的哑巴艾达(Ada)。电影讲的是爱恨,因一架钢琴而起,又因这架钢琴而终。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配乐,被钢琴释放出的灵魂。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上,实在无法移动,来接亲的未婚夫只能暂且将钢琴留在沙滩上,等有精力再来搬运。艾达心里是一万个不舍,回首再回首,凝望又凝望。
  直到大雨磅礴的婚礼那天,艾达也毫无心思,在雨中匆忙拍完婚纱照便回屋站在窗边,望着海滩的方向,想念着自己的钢琴。彼时的海滩上,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只有钢琴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艾达的内心也澎湃似狂浪,“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01看着被滞留在沙滩上的钢琴,艾达怅然若失


02电影《钢琴课》原声CD

  这时,响起的琴声便是配乐大师麦克·尼曼(Michael Nyman)著名的《快乐至上》(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这首曲子的最美之处在于旋律和节奏张弛有度,松紧适中,轻盈却有力,激情中又带着温柔。整首乐曲就像是一段故事,似乎是为艾达量身定制的音乐照片,它向人们娓娓道来,或温情脉脉,或据理力争;敢于面对狂浪,又耐得住寂寞;有妥协放弃,也有一不做二不休的决绝,势如破竹。
  时而“石破天惊逗秋雨”,却又“芙蓉泣露香兰笑”。时而“雨打梨花深闭门”,却又“燕泥香惹落花尘”。
  艾达内心里澎湃起哪怕是滔天的巨浪,也因无法言语而风平浪静,只能相守、凝视,然后望眼欲穿,就像是那架海风中看似冰冷的钢琴,可以被遗忘于喧嚣闹市,被冷落于无垠沙滩,但她一定在“凌寒独自开”,她的灵魂与那些最美的旋律一直在一起,从未忘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尘封已久的琴盖一旦被打开,便会释放出钢琴之魂。
  直到再次回到海边,艾达的双手摸到琴键的那一刻,所有情感的负担都破茧而出,如释重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内心的压抑与无人诉说的情感,由心生,由臂输,通过双手,滑出指尖,滴落在琴键之上。艾达不能说话,却能用琴键感受这个世界,与外界产生联系,倾听,交流。
  尼曼对这首主旋律做了好几个版本的变奏,听过这些变奏后再重听原版,便越发觉得尼曼对键盘的掌握无可挑剔,旋律和节奏既中规中矩又锋芒毕露,就像是唐诗对仗的工整,但又有那么点顽皮。确切地來说,更像是李白的诗。


配乐大师麦克·尼曼

  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不似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也没有“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而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架空世界时的种种洒脱和快意,如无碍之高山流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又似向前不断翻滚的椭圆轮胎般高低起伏,缓和相间: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一个俯冲加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待到末端,或上扬冲破云霄,或下倾激荡海底:“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自由伴着自控,优雅且坚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就像电影结尾,艾达的丈夫得知她出轨后,愤怒地砍下了她的一根手指,艾达也因此随情人带着钢琴离开了村镇,远渡重洋,开始新的生活。又是这片熟悉的海面,又是风浪四起,眼看着心爱的钢琴因为太重不得不被扔进海底,她自己也纵身翻下船,欲结束这一切,让钢琴将自己也带走。
  犹如李太白仙境神游后突然梦醒,有些失意又有些感慨:“恍惊起而长嗟”“失向来之烟霞”。觉得刚刚自己梦中的一番上天入地似乎已然经历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乐趣,于是由喜转悲,瞬间怅然而失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而人这一生,大抵如斯。
  电影中,艾达被救起,重获新生,接上了假手指,重新抚摸了琴键,也开始尝试学习说话,又似乎是李太白看尽仙境繁华,感叹完人生得失后,坚定了自己要追逐的生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音乐和诗词很像,都是情感的浓缩,不需要长篇累牍,但反复聆听,细细品味,才得解其韵味。
  读诗不需要沐浴焚香,只需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有正好的阳光;听曲亦不必净面漱口,只需一个舒服的姿势,和安静的灵魂。
  尼曼配乐的电影我都看了很多遍,也大都是因他的配乐而越发喜爱。即便有些细节模糊了,但每当尼曼的琴声响起时,我总觉得自己能够穿越时空,和李太白一起,“一夜飞渡镜湖月”。
  飞到被遗忘于闹市的钢琴前,站在往来的人群中,听千年的时间被一分一秒静谧而安详地释放出来。
其他文献
在纪念《音乐爱好者》创刊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创始人之一柴本尧先生。我想讲述一下我的哥哥柴本尧一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在1962年创作的革命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唱遍全国。这首歌曲是当时全国推广的七首革命歌曲之一,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奖状。自1968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创作发表了很多艺术歌曲。当时,只要毛泽东主席发布了最新指示,电台和报社就会把他接去,创作
期刊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Agustín Barrios)于1885年出生于巴拉圭,1944年逝世于萨尔瓦多,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吉他演奏家与作曲家。巴里奥斯少时从未在音乐学院学习,但他幼时便显露出了对节奏与和声的敏锐反应。巴里奥斯依靠演奏吉他和作曲谋生,作为一个流浪艺术家,他从未在任何一个国家定居,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34年,巴里奥斯还曾短暂地访问了欧洲,不过直到逝世,他
期刊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自幼学习小提琴,天资聪颖的他八岁时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读书。同年,他在沙龙音乐会中认识了作曲家肖邦以及诗人亚当·密茨凱维奇。青年时期,维尼亚夫斯基先后出版了几部作品。二十五岁时,他受俄罗斯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的邀请移居俄罗斯圣彼得堡。维尼亚夫斯基是一位
期刊
2018年末,上海的音乐舞台再次迎来了一场中国民族器乐的盛宴——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领衔主演的原创大型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承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绚丽的舞台造型、抒情的音乐叙事及精湛的演奏,带给观众别开生面的艺术场景。我有幸指挥演出了这场音乐会,在营造“天籁之声”的同时,更领略到了“笛韵之魂”。  《笛韵天籁》首演于201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出品人为
期刊
史蒂芬·乔布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是一个‘嬉皮士’还是‘书呆子’?”乔布斯回答道:“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我所有的同事都属于‘嬉皮士’。不同的人对‘嬉皮士’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我来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儿举行的,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  同样,嬉皮士运动也启发了后来的摇滚乐。 01旧金山的嬉皮士活动 02披头士乐队 0
期刊
久闻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大众乐团团长沈传薪的大名,但缘悭一面,未能“识荆”。近日,我终于在上海徐家汇文化中心为他专设的“音乐名家工作室”见到了他。拜师名门之内,广摘作曲硕果  沈传薪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亲喜爱音乐,所以他自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恰好家里有一架钢琴,于是他五岁便被父亲抱上了琴凳学习弹琴。  1953年,沈传薪凭借自学的钢琴弹奏和初学的乐理知识,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
期刊
卡内基音乐厅这座百年音乐圣殿不仅是古典音乐的殿堂,而且还拥有着深厚的爵士渊源。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至今,卡内基音乐厅已举办了超过一千五百场爵士音乐会:1912年,詹姆斯·里斯·欧罗佩(James Reese Europe)及他的克里夫俱乐部乐团(Clef Club Orchestra)首次将爵士乐带到了卡内基的舞台;1938年,美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乐团将摇
期刊
2019年9月11日至14日,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简称斯坦尼剧院)受邀来到上海,带来三场柴科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开启了上海大剧院2019/2020演出季,这也是该制作在上海的首演。除了歌剧团、独唱演员及舞美布景以外,剧院旗下的交响乐团、合唱团也随之而来,近两百名演职人员的阵容带来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剧。演出前,我们采访了此次歌剧
期刊
一个人扎进大众之后,就像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密集的人群、拥挤的交通、移情商品、生产机械、流浪汉……总有人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在商场闲逛,只是为了四处瞧瞧,实际上不过是想找一个买主。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游荡者”,他们是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按照本雅明的理解,他们是置身于十九世纪巴黎都市的一种群像。在巴黎拱廊街,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而在拱廊街消失以后,他们也逐渐消失。“游荡者”随后被理解为工业文明和传统文
期刊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赫赫有名的音乐世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Ⅱ,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作为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从六岁开始学习作曲的他对“圆舞曲”体裁颇有兴趣,十九岁时便组建管乐团演奏父亲的音乐作品。  小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