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时期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十分喜欢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扮演的哑巴艾达(Ada)。电影讲的是爱恨,因一架钢琴而起,又因这架钢琴而终。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配乐,被钢琴释放出的灵魂。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上,实在无法移动,来接亲的未婚夫只能暂且将钢琴留在沙滩上,等有精力再来搬运。艾达心里是一万个不舍,回首再回首,凝望又凝望。
直到大雨磅礴的婚礼那天,艾达也毫无心思,在雨中匆忙拍完婚纱照便回屋站在窗边,望着海滩的方向,想念着自己的钢琴。彼时的海滩上,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只有钢琴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艾达的内心也澎湃似狂浪,“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时,响起的琴声便是配乐大师麦克·尼曼(Michael Nyman)著名的《快乐至上》(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这首曲子的最美之处在于旋律和节奏张弛有度,松紧适中,轻盈却有力,激情中又带着温柔。整首乐曲就像是一段故事,似乎是为艾达量身定制的音乐照片,它向人们娓娓道来,或温情脉脉,或据理力争;敢于面对狂浪,又耐得住寂寞;有妥协放弃,也有一不做二不休的决绝,势如破竹。
时而“石破天惊逗秋雨”,却又“芙蓉泣露香兰笑”。时而“雨打梨花深闭门”,却又“燕泥香惹落花尘”。
艾达内心里澎湃起哪怕是滔天的巨浪,也因无法言语而风平浪静,只能相守、凝视,然后望眼欲穿,就像是那架海风中看似冰冷的钢琴,可以被遗忘于喧嚣闹市,被冷落于无垠沙滩,但她一定在“凌寒独自开”,她的灵魂与那些最美的旋律一直在一起,从未忘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尘封已久的琴盖一旦被打开,便会释放出钢琴之魂。
直到再次回到海边,艾达的双手摸到琴键的那一刻,所有情感的负担都破茧而出,如释重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内心的压抑与无人诉说的情感,由心生,由臂输,通过双手,滑出指尖,滴落在琴键之上。艾达不能说话,却能用琴键感受这个世界,与外界产生联系,倾听,交流。
尼曼对这首主旋律做了好几个版本的变奏,听过这些变奏后再重听原版,便越发觉得尼曼对键盘的掌握无可挑剔,旋律和节奏既中规中矩又锋芒毕露,就像是唐诗对仗的工整,但又有那么点顽皮。确切地來说,更像是李白的诗。
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不似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也没有“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而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架空世界时的种种洒脱和快意,如无碍之高山流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又似向前不断翻滚的椭圆轮胎般高低起伏,缓和相间: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一个俯冲加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待到末端,或上扬冲破云霄,或下倾激荡海底:“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自由伴着自控,优雅且坚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就像电影结尾,艾达的丈夫得知她出轨后,愤怒地砍下了她的一根手指,艾达也因此随情人带着钢琴离开了村镇,远渡重洋,开始新的生活。又是这片熟悉的海面,又是风浪四起,眼看着心爱的钢琴因为太重不得不被扔进海底,她自己也纵身翻下船,欲结束这一切,让钢琴将自己也带走。
犹如李太白仙境神游后突然梦醒,有些失意又有些感慨:“恍惊起而长嗟”“失向来之烟霞”。觉得刚刚自己梦中的一番上天入地似乎已然经历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乐趣,于是由喜转悲,瞬间怅然而失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而人这一生,大抵如斯。
电影中,艾达被救起,重获新生,接上了假手指,重新抚摸了琴键,也开始尝试学习说话,又似乎是李太白看尽仙境繁华,感叹完人生得失后,坚定了自己要追逐的生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音乐和诗词很像,都是情感的浓缩,不需要长篇累牍,但反复聆听,细细品味,才得解其韵味。
读诗不需要沐浴焚香,只需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有正好的阳光;听曲亦不必净面漱口,只需一个舒服的姿势,和安静的灵魂。
尼曼配乐的电影我都看了很多遍,也大都是因他的配乐而越发喜爱。即便有些细节模糊了,但每当尼曼的琴声响起时,我总觉得自己能够穿越时空,和李太白一起,“一夜飞渡镜湖月”。
飞到被遗忘于闹市的钢琴前,站在往来的人群中,听千年的时间被一分一秒静谧而安详地释放出来。
艾达与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就是钢琴。她被父亲远嫁他乡,无论路程多艰难,也要带着自己的钢琴作为陪嫁。钢琴跟着艾达一起漂洋过海,从滔天的巨浪中被工人们搬下来,拖到沙滩上,实在无法移动,来接亲的未婚夫只能暂且将钢琴留在沙滩上,等有精力再来搬运。艾达心里是一万个不舍,回首再回首,凝望又凝望。
直到大雨磅礴的婚礼那天,艾达也毫无心思,在雨中匆忙拍完婚纱照便回屋站在窗边,望着海滩的方向,想念着自己的钢琴。彼时的海滩上,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只有钢琴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艾达的内心也澎湃似狂浪,“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时,响起的琴声便是配乐大师麦克·尼曼(Michael Nyman)著名的《快乐至上》(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这首曲子的最美之处在于旋律和节奏张弛有度,松紧适中,轻盈却有力,激情中又带着温柔。整首乐曲就像是一段故事,似乎是为艾达量身定制的音乐照片,它向人们娓娓道来,或温情脉脉,或据理力争;敢于面对狂浪,又耐得住寂寞;有妥协放弃,也有一不做二不休的决绝,势如破竹。
时而“石破天惊逗秋雨”,却又“芙蓉泣露香兰笑”。时而“雨打梨花深闭门”,却又“燕泥香惹落花尘”。
艾达内心里澎湃起哪怕是滔天的巨浪,也因无法言语而风平浪静,只能相守、凝视,然后望眼欲穿,就像是那架海风中看似冰冷的钢琴,可以被遗忘于喧嚣闹市,被冷落于无垠沙滩,但她一定在“凌寒独自开”,她的灵魂与那些最美的旋律一直在一起,从未忘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尘封已久的琴盖一旦被打开,便会释放出钢琴之魂。
直到再次回到海边,艾达的双手摸到琴键的那一刻,所有情感的负担都破茧而出,如释重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内心的压抑与无人诉说的情感,由心生,由臂输,通过双手,滑出指尖,滴落在琴键之上。艾达不能说话,却能用琴键感受这个世界,与外界产生联系,倾听,交流。
尼曼对这首主旋律做了好几个版本的变奏,听过这些变奏后再重听原版,便越发觉得尼曼对键盘的掌握无可挑剔,旋律和节奏既中规中矩又锋芒毕露,就像是唐诗对仗的工整,但又有那么点顽皮。确切地來说,更像是李白的诗。
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不似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惆怅,也没有“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而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架空世界时的种种洒脱和快意,如无碍之高山流水: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又似向前不断翻滚的椭圆轮胎般高低起伏,缓和相间: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一个俯冲加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待到末端,或上扬冲破云霄,或下倾激荡海底:“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自由伴着自控,优雅且坚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就像电影结尾,艾达的丈夫得知她出轨后,愤怒地砍下了她的一根手指,艾达也因此随情人带着钢琴离开了村镇,远渡重洋,开始新的生活。又是这片熟悉的海面,又是风浪四起,眼看着心爱的钢琴因为太重不得不被扔进海底,她自己也纵身翻下船,欲结束这一切,让钢琴将自己也带走。
犹如李太白仙境神游后突然梦醒,有些失意又有些感慨:“恍惊起而长嗟”“失向来之烟霞”。觉得刚刚自己梦中的一番上天入地似乎已然经历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乐趣,于是由喜转悲,瞬间怅然而失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而人这一生,大抵如斯。
电影中,艾达被救起,重获新生,接上了假手指,重新抚摸了琴键,也开始尝试学习说话,又似乎是李太白看尽仙境繁华,感叹完人生得失后,坚定了自己要追逐的生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音乐和诗词很像,都是情感的浓缩,不需要长篇累牍,但反复聆听,细细品味,才得解其韵味。
读诗不需要沐浴焚香,只需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有正好的阳光;听曲亦不必净面漱口,只需一个舒服的姿势,和安静的灵魂。
尼曼配乐的电影我都看了很多遍,也大都是因他的配乐而越发喜爱。即便有些细节模糊了,但每当尼曼的琴声响起时,我总觉得自己能够穿越时空,和李太白一起,“一夜飞渡镜湖月”。
飞到被遗忘于闹市的钢琴前,站在往来的人群中,听千年的时间被一分一秒静谧而安详地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