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也要求教育教学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下面,我结合本人在《不一样的冬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开展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如何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连结,是教师教学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场景,将熟悉的生活画面搬到教学课堂,生活会的课堂学习氛围与生活化的学习活动相融合,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调动和激发,积极地投身于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形成体验。
本节课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在南方,且年龄小,对四季特征的认识和感受不深。学生只能看到本地的冬季特点,感受不到祖国广阔的大地上不同的冬景。学生渴望了解冬季各地的不同风光。如何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南北冬季的差异呢?图片及视频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自然,展示一些精美的冬季图片会带给孩子们视觉的冲击,但我有意结合自己去北京出差时的一些照片,更是拉近了孩子们与北方冬天的距离。
在引导学生感受北方冬季的欢乐时,我加入了两个视频,分别是《堆雪人》的儿歌和《打雪仗》的动画。动感的画面、幽默的片段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且意犹未尽。这部分的引导无需多言,一切水到渠成。
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二、开展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
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实践性活动,一个是“水结冰的实验”,一个是“贴一贴”的游戏活动。前者属于教材中的一个小实验,操作也很简单,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水结冰的临界温度。但这样的实验往往很难在课堂中呈现,学生也基本不会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个同龄的孩子在家做实验、自主探究的视频。这个活动,学习在课堂,实践在课后。后者意在帮助孩子巩固“南北冬季的差异”这一教学重点,我先发放画有南北冬季不同景象的数张给学生,然后让其思考分类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中。游戏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完全在黑板上呈现出来了。
三、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要想摆脱道德与法治教学“说教多、活动空”的印记,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课堂教学贴近并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记录气温的作业,要求他们记录一周以来几个城市及自己家乡的气温情况,并把该城市这周最高温和最低温圈出来。同时告诉他们怎样记录气温,例如,可以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也可以利用网络、广播、报纸、手机等搜集有关的信息并记录。教学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做的记录,从温度的差异中去实实在在地感受不同地域之间冬天的不同。
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冰花小制作的作业,教给他们制作的方法,告诉他们怎样制作得更漂亮,用拍照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对于南方孩子来说,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冰花,并能在家人面前展示作品,孩子们的热情很高,成就感也特别强,对北方寒冷的冬天充满了期待。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要给孩子一個真实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这就是他们在过的生活。是的,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性、活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下面,我结合本人在《不一样的冬天》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包括“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开展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如何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连结,是教师教学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场景,将熟悉的生活画面搬到教学课堂,生活会的课堂学习氛围与生活化的学习活动相融合,学生的学习情绪得以调动和激发,积极地投身于课堂学习,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形成体验。
本节课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在南方,且年龄小,对四季特征的认识和感受不深。学生只能看到本地的冬季特点,感受不到祖国广阔的大地上不同的冬景。学生渴望了解冬季各地的不同风光。如何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祖国南北冬季的差异呢?图片及视频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自然,展示一些精美的冬季图片会带给孩子们视觉的冲击,但我有意结合自己去北京出差时的一些照片,更是拉近了孩子们与北方冬天的距离。
在引导学生感受北方冬季的欢乐时,我加入了两个视频,分别是《堆雪人》的儿歌和《打雪仗》的动画。动感的画面、幽默的片段让孩子们兴致盎然且意犹未尽。这部分的引导无需多言,一切水到渠成。
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情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二、开展生活实践,内化知识要求
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真正内化课堂教学要求。
本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实践性活动,一个是“水结冰的实验”,一个是“贴一贴”的游戏活动。前者属于教材中的一个小实验,操作也很简单,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水结冰的临界温度。但这样的实验往往很难在课堂中呈现,学生也基本不会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个同龄的孩子在家做实验、自主探究的视频。这个活动,学习在课堂,实践在课后。后者意在帮助孩子巩固“南北冬季的差异”这一教学重点,我先发放画有南北冬季不同景象的数张给学生,然后让其思考分类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中。游戏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完全在黑板上呈现出来了。
三、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实践能力
要想摆脱道德与法治教学“说教多、活动空”的印记,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课堂教学贴近并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目标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记录气温的作业,要求他们记录一周以来几个城市及自己家乡的气温情况,并把该城市这周最高温和最低温圈出来。同时告诉他们怎样记录气温,例如,可以收看电视上的天气预报,也可以利用网络、广播、报纸、手机等搜集有关的信息并记录。教学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做的记录,从温度的差异中去实实在在地感受不同地域之间冬天的不同。
课后,我还布置了一个冰花小制作的作业,教给他们制作的方法,告诉他们怎样制作得更漂亮,用拍照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对于南方孩子来说,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冰花,并能在家人面前展示作品,孩子们的热情很高,成就感也特别强,对北方寒冷的冬天充满了期待。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要给孩子一個真实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这就是他们在过的生活。是的,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性、活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更要注重课堂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