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做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加强思维训练,多角度思考启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的任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过程渗透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笔者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十多年。
1.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对现代儿童素质的教育,新思维作文强调①“要赋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能力。”观察是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浓厚的兴趣是观察感知的巨大动力,只要对观察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使观察更深,更细,更持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可以说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儿童观察的自觉性、敏锐性、持久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支持与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极其重要的。
儿童对观察对观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如观察图画、实物、教师演示,自己动手做实验、外出参观、看电影、电视等。良好的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这是一篇形、声、色俱佳的诗作,让学生在魚塘边仔细观察鹅在水中游泳的动作:“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在水中出现“白”、“绿”、“红”、“清”四种颜色,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鹅的颜色,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因此感受作家是颜色描绘的大师的原因。进一步体念“有声有色”、“绘声绘色”等词语的表达作用。认识到如果没有颜色,那就等于“色盲”一样,面对着五彩的世界,徇丽多姿的场景,只是“黑”和“白”两种,那世界将变得很单调。这样从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周围的生活。
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事物不善于看出事物的特点,很难区别事物的差别。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逐步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培养他们仔细的观察习惯。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做到仔细看,认真想,使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我教学中从观察角度入手。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明白观察事物,有时从下往上看;有时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有时得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打量。从什么角度来看主要是看事物的形态、大小、数量、色彩,看人物的神态与表情而定。怎样认真想?就是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还要把事物现象跟有关事物联系起来比较。例如二年级教“啄木鸟”时,先让学生看插图,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啄木鸟身体的大小,羽毛的颜色,特别要引起学生注意它的嘴和爪子的形状,并跟同类鸟如“乌鸦”的嘴和爪子进行比较。学生很快看出啄木鸟的嘴又细又长又黑,它的腿很短,爪子顶端很尖是弯曲的,像个小钩子。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啄木鸟的嘴为什么又细又长呢?它的爪子为什么又尖又弯曲呢?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出,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教师讲了啄木鸟的腿短,脚尖上长有尖锐的钩爪,能够牢牢地抓住树干,它的嘴用来敲打树木,听敲打时发出来的声音,就知道哪里有虫子,啄木鸟就用锥子一样的嘴巴把树木啄一个小洞,舌头伸进去就把虫子钩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再听教师讲解,不仅认识了啄木鸟的外形和特征,也懂这些特征和它捉隐藏在树干里的虫子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在课内,在课外也相应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提出观察的要求,指导观察的方法。例如初春天气多变,指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植物开始抽芽生长,引导学生看校园里柳树叶子的变化,养蚕宝宝,种些桑树和花草,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出外参观,活动时也都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观察日记,这样帮助学生通过精细的观察,在认识世界增大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观察力。
2.多角度启发思维的应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为观察、注意、记忆、想象都跟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重要。②“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方法。它具有思维方向、范围的不定性,具有冲破一切禁区、一切束缚、一切禁锢的开放性和独创性。”这种思维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学生可在问题所蕴藏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成分。就教师命题来讲,应尽可能讲究出题的艺术性,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粉笔”就可以从不同的的侧面,多层次、多因素进行发散:色彩—洁白;形体—短小;原料—纯净;质地—坚硬;属性—易碎;脾性—默默无闻……主体发散思维是指就学生而言,学生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知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有所差异。又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笔者用“乌鸦把一块一块石头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的侧面,多层次、多因素进行发散,让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向水里放石头、放乒乓球、肥皂盒等让他们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他们兴趣很浓,思维活跃,效果很好:有的可以想办法让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夹住就可以喝了;有的可以想办法找到麦管就能抽到水来喝;有的设想把棉纱条的一端放入瓶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等。这样多方向的发散思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避免学生的单一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常有疑点,才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新课改前,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唯一答案,统一标准,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精神的培养。新课改后,笔者通过新课程改培训,在新理念,新课程的熏陶下笔者逐步认识到一个人爱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批判,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唯书,不唯师,善于发现用于探索。笔者在学《草地夜行》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作如下探讨:文章开头写”路”,结尾写“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释疑,从而明确了作者匠心独运和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意识,不断积累,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魁主编《初中新思维作文》岭南美术出版者出版 2011.05
[2] 王新民主编《中国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06
[3] 王新民主编《中国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12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的任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一过程渗透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过程中同时进行。笔者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和实践十多年。
1.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对现代儿童素质的教育,新思维作文强调①“要赋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能力。”观察是学习的最基本能力,浓厚的兴趣是观察感知的巨大动力,只要对观察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使观察更深,更细,更持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生可以说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特点。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的世界,浓厚的兴趣提高了儿童观察的自觉性、敏锐性、持久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支持与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极其重要的。
儿童对观察对观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如观察图画、实物、教师演示,自己动手做实验、外出参观、看电影、电视等。良好的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咏鹅》。这是一篇形、声、色俱佳的诗作,让学生在魚塘边仔细观察鹅在水中游泳的动作:“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在水中出现“白”、“绿”、“红”、“清”四种颜色,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鹅的颜色,给人以视觉的美感。因此感受作家是颜色描绘的大师的原因。进一步体念“有声有色”、“绘声绘色”等词语的表达作用。认识到如果没有颜色,那就等于“色盲”一样,面对着五彩的世界,徇丽多姿的场景,只是“黑”和“白”两种,那世界将变得很单调。这样从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观察周围的生活。
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事物不善于看出事物的特点,很难区别事物的差别。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逐步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培养他们仔细的观察习惯。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做到仔细看,认真想,使观察与思维相互渗透。我教学中从观察角度入手。即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明白观察事物,有时从下往上看;有时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有时得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打量。从什么角度来看主要是看事物的形态、大小、数量、色彩,看人物的神态与表情而定。怎样认真想?就是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还要把事物现象跟有关事物联系起来比较。例如二年级教“啄木鸟”时,先让学生看插图,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啄木鸟身体的大小,羽毛的颜色,特别要引起学生注意它的嘴和爪子的形状,并跟同类鸟如“乌鸦”的嘴和爪子进行比较。学生很快看出啄木鸟的嘴又细又长又黑,它的腿很短,爪子顶端很尖是弯曲的,像个小钩子。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啄木鸟的嘴为什么又细又长呢?它的爪子为什么又尖又弯曲呢?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出,但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教师讲了啄木鸟的腿短,脚尖上长有尖锐的钩爪,能够牢牢地抓住树干,它的嘴用来敲打树木,听敲打时发出来的声音,就知道哪里有虫子,啄木鸟就用锥子一样的嘴巴把树木啄一个小洞,舌头伸进去就把虫子钩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再听教师讲解,不仅认识了啄木鸟的外形和特征,也懂这些特征和它捉隐藏在树干里的虫子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在课内,在课外也相应地为学生创造观察的条件,提出观察的要求,指导观察的方法。例如初春天气多变,指导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植物开始抽芽生长,引导学生看校园里柳树叶子的变化,养蚕宝宝,种些桑树和花草,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出外参观,活动时也都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观察日记,这样帮助学生通过精细的观察,在认识世界增大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观察力。
2.多角度启发思维的应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因为观察、注意、记忆、想象都跟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重要。②“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维的方法。它具有思维方向、范围的不定性,具有冲破一切禁区、一切束缚、一切禁锢的开放性和独创性。”这种思维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学生可在问题所蕴藏的各种答案中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成分。就教师命题来讲,应尽可能讲究出题的艺术性,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说,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粉笔”就可以从不同的的侧面,多层次、多因素进行发散:色彩—洁白;形体—短小;原料—纯净;质地—坚硬;属性—易碎;脾性—默默无闻……主体发散思维是指就学生而言,学生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知问题的角度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有所差异。又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笔者用“乌鸦把一块一块石头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的侧面,多层次、多因素进行发散,让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向水里放石头、放乒乓球、肥皂盒等让他们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他们兴趣很浓,思维活跃,效果很好:有的可以想办法让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夹住就可以喝了;有的可以想办法找到麦管就能抽到水来喝;有的设想把棉纱条的一端放入瓶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等。这样多方向的发散思维,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避免学生的单一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③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常有疑点,才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新课改前,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唯一答案,统一标准,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精神的培养。新课改后,笔者通过新课程改培训,在新理念,新课程的熏陶下笔者逐步认识到一个人爱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批判,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唯书,不唯师,善于发现用于探索。笔者在学《草地夜行》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总结课文时作如下探讨:文章开头写”路”,结尾写“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释疑,从而明确了作者匠心独运和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切实可行的办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意识,不断积累,努力探索,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魁主编《初中新思维作文》岭南美术出版者出版 2011.05
[2] 王新民主编《中国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06
[3] 王新民主编《中国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