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授人以鱼只给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历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此所谓“渔”。因此,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刻不容缓。现就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收获总结如下:
1.在特定的情境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历史事件、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情不自禁地、豐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教师设计“谁能说服我(秦始皇)”的讨论题:作为秦朝大臣,如何说服秦始皇采纳你的观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争相设计出最贴切、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理由进行有理、有据的进谏。学生在不经意中融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境,畅所欲言,抒发感想。课堂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进入了高潮。教师能恰到好处的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会充满好奇,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答案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能简单的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在丰富的想象中重温历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在介绍“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时,教师设计讨论题目:“假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兵俑和马俑会说话,请问他们会说什么?”几分钟后,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重温历史,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有的从秦扫六合的恢弘局面入手,慷慨激昂地宣扬秦不朽的功绩和威武英姿;有的则从战争造成的影响入手,诉一番背井离乡、泪水涟涟的“思乡曲”。由一个历史问题展开如此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学习《昌盛的文化》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成功的推销书商”——推销《九章算术》、《史记》。学生结合书籍的主要特点,联系今日实际,广征博引,希望打动人心,甚至把广告语引入开场白:“你想博古通今,无所不知吗?”“你想拥有超常的智慧,让自己聪明盖世吗?”……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学生经过讨论,把课程中“中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目冠以“枕戈待旦”、“西边的太阳放光芒”、“戈壁滩中的一道彩虹”的新名称。
学习《贞观之治》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学习《难忘九一八》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完“九?一八”的影片资料后,教师设计讨论:“以自己或一家人或者一个村落为单位,用第一人称来想象和描述当时发生在东北的情境。”学生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教师播放哀婉的《松花江上》乐曲,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想象着流亡中东北人民悲惨的生活,有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残痛,也有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满腔仇恨和愤懑……不用教师任何刻意的渲染和铺垫,一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画卷就此展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的实施,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让心灵亲自感悟、体验,互动、合作、互补,不断发展自己的独创思维。
课堂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只有营造一种宽松、民主、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积极愉悦的良好历史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德,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刻不容缓。现就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收获总结如下:
1.在特定的情境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对历史事件、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情不自禁地、豐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教师设计“谁能说服我(秦始皇)”的讨论题:作为秦朝大臣,如何说服秦始皇采纳你的观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争相设计出最贴切、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理由进行有理、有据的进谏。学生在不经意中融入了当时的历史情境,畅所欲言,抒发感想。课堂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进入了高潮。教师能恰到好处的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会充满好奇,从而提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些答案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教师都不能简单的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在丰富的想象中重温历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在介绍“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时,教师设计讨论题目:“假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兵俑和马俑会说话,请问他们会说什么?”几分钟后,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重温历史,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有的从秦扫六合的恢弘局面入手,慷慨激昂地宣扬秦不朽的功绩和威武英姿;有的则从战争造成的影响入手,诉一番背井离乡、泪水涟涟的“思乡曲”。由一个历史问题展开如此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学习《昌盛的文化》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做成功的推销书商”——推销《九章算术》、《史记》。学生结合书籍的主要特点,联系今日实际,广征博引,希望打动人心,甚至把广告语引入开场白:“你想博古通今,无所不知吗?”“你想拥有超常的智慧,让自己聪明盖世吗?”……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学生经过讨论,把课程中“中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目冠以“枕戈待旦”、“西边的太阳放光芒”、“戈壁滩中的一道彩虹”的新名称。
学习《贞观之治》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学习《难忘九一八》时,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完“九?一八”的影片资料后,教师设计讨论:“以自己或一家人或者一个村落为单位,用第一人称来想象和描述当时发生在东北的情境。”学生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教师播放哀婉的《松花江上》乐曲,学生用低沉的声音想象着流亡中东北人民悲惨的生活,有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残痛,也有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满腔仇恨和愤懑……不用教师任何刻意的渲染和铺垫,一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画卷就此展开。“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的实施,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让心灵亲自感悟、体验,互动、合作、互补,不断发展自己的独创思维。
课堂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只有营造一种宽松、民主、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积极愉悦的良好历史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德,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