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说“不”的能力是指学生辩证地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态度,是通过独立分析与思考,敢于和善于对某些事物质疑,并能提出不同见解的个性学习品质。美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对权威的观点提出疑问。只有对旧事物说“不”,才可能诞生新事物,只有对“错误”说“不”,才会确立真理;只有对旧方法说“不”,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学生坚决、果断、积极地说“不”,符合创新的要求,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说“不”能力作一点初步探讨。
一、学生对教材说“不”
教科书编得再好,仍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新課改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学习教材但不迷信教材,敢于对教材说“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落花生》这一课时,提醒学生说:“你们不要迷信课本,你发现了问题,就比编书的老师还了不起,我要拜你为师。”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果然提出了许多疑问。孙教师不单单鼓励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二、学生对教师说“不”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不容侵犯,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惟命是从。这种教学方式要大力改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尊敬教师但不迷信教师,敢于对教师说“不”。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李广射虎》第三节时,先根据课文内容作了一幅画:一轮皎洁的圆月照着一片松林,树木野草直立,草丛中明显蹲着一只老虎。然后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读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这句诗。学生仔细读完课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不是一轮皎洁的圆月,因为书上说月色朦胧,应画成了一弯细月。”“树木野草被风吹得来回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不能画成直立着。”“草丛中蹲着的东西像老虎,但不一定就是老虎,所以要画得似像非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把错匦改成文中描写的画面。这里,教师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有“把柄”可抓,就激发了学生说“不”的欲望。
三、学生对学生说“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少数学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多数学生则一言不发,静静旁听,或甘当听众,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说“不”,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走出“盲从”的思维误区,一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要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么样?有个学生说:“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马上打点行装赶到城里,把凡卡接了回来,从此祖孙俩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教师即行引导:“会过上美好生活吗?有不同看法吗?”马上有学生反驳:“爷爷根本不会把凡卡接回来,而是请人捎信给凡卡,让他忍着、熬着,因为乡下比城里更苦。”“即使接回了凡卡,也只能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苦度岁月。因为在沙皇统治下,哪也没有穷人的活路。”教师的及时引导,既促进了学生相互说“不”,又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四、学生对教室说“不”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教室里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在教室里要好好学习语文,但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一次汇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并没有准备详细地讲解如何填写汇单,而是启发学生:“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填写汇单,这样学多费劲,不如——”这时,一位学生接着说:“让我们去邮局学填汇单,那才省劲呢!”教师当即采纳他的意见,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欢呼。果真事半功倍,学生从邮局归来以后,在填写汇单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出错!这个奇迹的出现,正是因为对教室说“不”,学生才得以把潜能尽情释放。
总之,学生说“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及认知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提供学生说“不”的机会。
一、学生对教材说“不”
教科书编得再好,仍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新課改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学习教材但不迷信教材,敢于对教材说“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落花生》这一课时,提醒学生说:“你们不要迷信课本,你发现了问题,就比编书的老师还了不起,我要拜你为师。”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果然提出了许多疑问。孙教师不单单鼓励学生提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而这,正是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二、学生对教师说“不”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教师上课“一言堂”,不容侵犯,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惟命是从。这种教学方式要大力改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生尊敬教师但不迷信教师,敢于对教师说“不”。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李广射虎》第三节时,先根据课文内容作了一幅画:一轮皎洁的圆月照着一片松林,树木野草直立,草丛中明显蹲着一只老虎。然后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读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这句诗。学生仔细读完课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不是一轮皎洁的圆月,因为书上说月色朦胧,应画成了一弯细月。”“树木野草被风吹得来回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不能画成直立着。”“草丛中蹲着的东西像老虎,但不一定就是老虎,所以要画得似像非像。”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把错匦改成文中描写的画面。这里,教师通过故意出错,让学生有“把柄”可抓,就激发了学生说“不”的欲望。
三、学生对学生说“不”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少数学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多数学生则一言不发,静静旁听,或甘当听众,坐享其成,或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说“不”,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走出“盲从”的思维误区,一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要学生设想:如果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会怎么样?有个学生说:“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马上打点行装赶到城里,把凡卡接了回来,从此祖孙俩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示认同。教师即行引导:“会过上美好生活吗?有不同看法吗?”马上有学生反驳:“爷爷根本不会把凡卡接回来,而是请人捎信给凡卡,让他忍着、熬着,因为乡下比城里更苦。”“即使接回了凡卡,也只能一老一小相依为命,苦度岁月。因为在沙皇统治下,哪也没有穷人的活路。”教师的及时引导,既促进了学生相互说“不”,又有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四、学生对教室说“不”
学生的学习主要在教室里进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语文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在教室里要好好学习语文,但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一次汇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并没有准备详细地讲解如何填写汇单,而是启发学生:“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填写汇单,这样学多费劲,不如——”这时,一位学生接着说:“让我们去邮局学填汇单,那才省劲呢!”教师当即采纳他的意见,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欢呼。果真事半功倍,学生从邮局归来以后,在填写汇单的过程中,居然没有一个出错!这个奇迹的出现,正是因为对教室说“不”,学生才得以把潜能尽情释放。
总之,学生说“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学生思维状况及认知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提供学生说“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