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电影研究空间的深度拓进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周安华学术团队新近出版的专著《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深入透视亚洲电影现代性的诸多方面,显现了亚洲新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适宜热衷于电影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宜其他爱好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人士参照阅读思考、感受区域电影文化的独特魅惑。
  【关键词】 亚洲新电影;研究空间;深度拓展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就形态和区域而言,中国电影是亚洲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有着类似的历史经历、文化传统和现代化进程,大多数属于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所以,研究亚洲电影是促进中国电影研究进一步深化的有效途径。周安华学术团队近几年来致力于亚洲新电影研究,成果丰硕,尤其是新近出版的专著《亚洲新电影之现代性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12月版,以下简称《亚洲新电影》)更是极其深刻而富于思辨性,堪称这一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该书详尽论述了现代性内涵与其繁多的关联性概念,深入透视亚洲电影现代性的诸多方面,显现了亚洲新电影研究的最新进展,适宜热衷于电影学研究的学者阅读,也适宜其他爱好人文科学和艺术的人士参照阅读思考、感受区域电影文化的独特魅惑。
  以往的亚洲电影分析批评文章,大多从社会学、美学、艺术技巧等角度展开。而《亚洲新电影》独辟蹊径,以非常具有前沿意义的现代性概念介入,从而避免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现代性是连接社会、历史和电影、文化的一条有力的纽带,可以统摄很多传统话题,并有利于全新而深入的掘进,为亚洲新电影研究开辟新空间,从而做到统摄性和突围性的高度统一。客观地讲,能在诸多可能性中找到现代性的独特角度,实属难能可贵;能把抽象而深奥的现代性理论和亚洲新电影的文本紧密联系,更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该书用心之深和思维之力度皆大有可观者也。
  所谓现代性,一方面是指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现代化体验,另一方面是审美现代性,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可以看成社会存在和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审美现代性正是本书立足的中心点。审美现代性既反映社会现代性,也反思批驳着社会现代性带来的人的异化和金钱至上等根本问题,痛心地审视道德沦丧、环境危机、科学威胁等现代社会具体问题,呼唤真情真性的延续,人文精神的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把握科学发展的方向,令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等重大现代问题。亚洲新电影认真审视现代化社会的困境,表达了“自反性现代性”的哲学命题,正是亚洲电影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现代性开创了亚洲电影批评的新视野,以其反思性、启蒙性、人文性、诗意性重新树立了亚洲新电影的文化高标。
  体例完备、论证严密而思辨性强,是该书的重大特色。系列的概念新颖而层层叠叠,互相支撑,俨然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例如现代性的主体性、现代性的民族身份、现代性的反思立场、现代性与个体叙事之关系、现代性与审美救赎的现代意识之关系等,都直达学术前沿,论述详尽,富于启发意义,读来令人视野开阔,思想得以深化和升华,毫无赘述之感。该书分引言和正文九章,共计十个部分,在逻辑上形成了严密的架构。该书引论部分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新电影可以说以强烈的民族文化表达意愿、新鲜诗意的影像语言、开放式的国际视野与对话精神怒放于当代国际影坛。审视亚洲新电影及其现代性,电影和学术意义重大。”由此指出了亚洲新电影四个方面的现代性,来自民族自觉、诗意呈现、国际视野和对话精神,能与时代共进,能与国际接轨。那么,亚洲新电影的现代化精神具体呈现为哪些方面呢?作者深刻论述道:“亚洲新电影的崛起是富有古老传统的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当代体验,不仅开启了世界电影的多极化格局,而且其本土体验、东方意象、人文关怀也丰满了当代世界电影的空间。亚洲新电影的文化权力与主体性,改变了亞洲话语被持续忽视的现实,契合了亚洲各国与地区关于文化觉醒的呼唤,也达到了以‘中心化’实现‘去中心化’的意图,这种意图同时佐证了跨国文化产品消费的多维度媒介流通的新常态,改变了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流向东方的单一现状。全球化背景下,对于亚洲新电影的关照,有助于亚洲地区重新审视本土文化话语与地方思维模式。新文本呈现出夹杂着民族灵魂集体伤痛的个体生命体验,编织出新历史下的民族风貌,震撼性电影文化地理学的民俗景观。以凝重深沉的电影语言,将淡出历史舞台的本土文化复原到银幕之上,使缺席的历史变成现世的在场,使个人的审美体验缝合进叙事的情感缝隙之中,呈现出亚洲各国与地区的文化品格,以及与各国人民的期待视域。”此番论述非常到位地阐释了亚洲新电影正在变成另外一个中心,改变了后殖民语境中文化单向由欧美输入亚洲的格局,民族表达正在蒸蒸日上地演进着。“以中心化实现去中心化”的精炼表述,是指亚洲新电影的中心化导致了世界电影的多极化格局,实现了世界电影的去中心化。此点正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相一致。亚洲经济的异军突起令亚洲各国重新树立了文化自信,电影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快捷普及的媒介,因此电影界的现代性眼光具有相当前瞻性和启迪性,引导各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文化反思和进一步启蒙的道路。此即现代性表征之重要方面。
  《亚洲新电影》探讨了亚洲新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以及亚洲新电影转型的标志——现代意识的确立。主体性成为一个核心概念,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该书的研究显然有新的突破。“个体的主体性生成或走向自觉,是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断裂的结果,是现代性的本质规定性之一,亦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所谓个体的主体性,既指亚洲人群在他者话语中被承认的自我认知,也指亚洲新电影在与世界对话中确立的主体地位,亚洲新电影已经连结成为一个相对整体化的自我存在。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基础,投射到电影领域,表现为追求人的主体价值、歌颂主体的审美感性,从而直面社会现代性带来的“单向度”人的命运。亚洲新电影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重视人的本能欲望,弘扬人的情感价值,尊重人的生存需求,同时不断叩问主体的终极价值,以现代人文意识关注人类命运,反思族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该书论述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十分深入,认为:“所谓文化主体性,其核心即扬弃在边缘地位、在后殖民视野里被扭曲的‘他者性’,回归本土文化的尊严以及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以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裂变出新的现代文化内涵和新的现代民族的独立精神。”也就是说,亚洲新电影重新树立了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重新开掘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对抗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异化的负面效应。笔者认为,东方文化包含的精华内容,有可能是治疗现代化各种症候的灵丹妙药。审美现代性包含对过快现代化的反思,包含审美救赎,它不等于现代化,不是一味地叫好。民族文化包含的家庭观念、人文色彩、道德操守和中庸之道,如果加以良好发掘,是可以和西方各种普世价值观相对应的,可以形成互补,从而建构一个更加正确、更多合理性的新型发展观,维护世界长期稳定发展。实际上,西方很多观念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已经显示出一定弊端,亚洲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是大势所趋,也是打开世界意识形态大门的一把钥匙。   就美学范畴而言,《亚洲新电影》谈及一个非常前沿的论题:怪异的美学现象,具有明显新意和启发价值。作者认为:“亚洲新电影的怪异美学:幽灵、机器人和僵尸,几乎就是它的象征符号。这种同时杂糅了颓废、荒诞、激进姿态与悲观主义的怪异美学就像现代性本身一样,一方面藉此来揭示人在毁灭性的现代社会无可挽回地异化,另一方面又试图在诡异的图景中寻找回归与救赎的可能。”杂糅性是怪异审美的重要特色,也是时代不单纯性引发的一个文化反射。《亚洲新电影》举了日本某些电影的怪异风格,以及贾樟柯电影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融合。混杂的美学与全球化时代有特别的关联,是现代文化的表征以及亚洲新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突破。书中所探讨的现代性中去魅和返魅的关系,认为现代去神秘化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神秘主义的影像,它们不是迷信,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向启蒙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提出了异议和疑问。此一关系也是现代学术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亚洲新电影》探讨“反身性现代化之于亚洲新电影”值得特别关注。反身性即自反性,区别于反思性。反思性研究指对阐释的某一特殊方法或层次的集中反思,即从某一支配性层次对其他层次进行反思;反身性研究则是一种“元理论的反思”,指两个或多个层次之间的彼此相互影响和互动性的反思,而不让其中的任何一方处于支配地位,正如贝克所言:反身性是自我对抗。那么,亚洲新电影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反身性現代化理念呢?它们表现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映射现代社会病症的反思之镜,反思工具理性、普遍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嵌入、离散、性别政治相关问题、城市文明面向村落文明的侵蚀、城市空间日益弥漫的冷漠气质等许多方面,皆颇有哲理思辨之浓厚味道。至于反殖民化、恢复宗教传统和民族民粹主义方面,也都言之有据,立论充足。性别政治问题作为该书中涉及的课题之一,分析很深入。女性的政治地位和影像呈现,表现在中国、伊朗、印度、日本、韩国等诸多影像中,强烈要求两性关系平等,女性获得应有空间和主体地位。和中国相比,在伊、印度等国家,女性地位仍然很低,无论是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都被男权社会所压抑。该书以翔实的例证,诠释了性别政治平等的现代性理念。
  电影叙事问题也是电影现代性话语的重要方面。叙事可以树立身份和意识形态主题,传统的线性叙事在现代性叙事每每被打破。该书作者指出:现代以及后现代叙事理论提出了“同情”而不是“认同”的理论。“认同”意味着对真实性、主体性、确定性的追求,是对叙事统一性的追求,是叙事控制观众立场的方式,观众和所面对的对象之间是一种“对应”关系。而“同情”是对确定性、主体性和统一性的放弃。每一个叙事者所陈述的内容都可能是真实的,观众对每一个叙事者都报以同情,而不是简单的认同。基于此认识,现代叙事并无明确态度,而是富于疑问性和思辨性,造成了叙事的分裂,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这也就消解了唯一可靠的真实性。关于身体叙事,《亚洲新电影》精彩之笔也比比皆是,如:“身体就是一个时间—影像,其中纳入了过去和未来,其中有一种潜在力量的运动,一种无限的未来期待。身体,成了生成时间的疆域。”“生成着的思想和精神的运动。思想和精神正是在‘复杂的生活形式’中生成的,它们是开放的,正如构成‘表现’的情境的生活形式本身那样,是不同的差异的要素(身体、时间、空间、人的每一当下的命运处境)的复杂交织的结果。”如此皆极其富有启发意义和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限于篇幅,《亚洲新电影》的深邃精彩之处,我们不能一一指出了。此书是南京大学团队研究亚洲新电影的心血结晶,也是智慧思辨和哲理的结晶,是学术创造性的集中体现,非常值得一读。当我们惊叹于电影、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审美价值的时候,要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美,即学术之美、哲思之美。
其他文献
【摘要】 萧仁徵(萧仁征)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水墨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中,最为显著的功绩莫过于发起台湾的现代水墨运动。他先后从事了商品装潢、海报设计以及教师兼画家等职业,在从20世纪中期发起的台湾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他是最早以现代水墨形式参加国际美术展览的台湾画家,成为台湾现代水墨画的先行者。从中学生时代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到后来积极倡导现代艺术主张,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性道路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普通教育学的教学论研究入手,通过教育哲学理论对当下教育环境、制度以及“人”的问题的反思,以一线教师课程教学的视角阐发,进行教学设计目标及其分析论发凡,提出当下艺术学科研究生教学设计要关注的两个根本目标:一是建立起一个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知识的链条,二是注重教学设计与教学技术学的密切关系;认为该目标下的艺术学科研究生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论分析要在意向——课题——方法与媒介——
期刊
【摘要】 当代著名油画家、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薛行彪2018年1月19日在福州病逝。薛行彪是福建省油画届的领军人物,从艺58年,其人品与艺品为业界敬重,本文追忆了行彪老师生前的艺术探索轨迹,并对其艺术展开评论。  【关键词】 薛行彪;油画艺术;人品;艺品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丁酉的冬季,对我来说,特别无情。许多生命在此季永远离开了。油画家薛行彪老师就是其一。他走得那么突然,热
期刊
【摘要】 电影《缺席的人》讲述了一个以失败告终的追寻自我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自我、存在的思考。通过艾德在言说中的缺席,“大他者”对于“主体性”的压迫、“他者”效用原则对“主体性”建构的制约,可以发现艾德自我主体性建构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主体性;言语;“大他者”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乔尔·科恩、伊桑·科恩两兄弟作为美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人物,其电影以黑色幽默的美学风格,
期刊
【摘要】 大型历史话剧《司马迁》艺术地展现了司马迁荣辱起伏的命运遭遇,从人物由“忍辱”到“不朽”的痛苦挣扎中刻画出一个高尚的灵魂,体现出创作者们立心铸人和文化担承的自觉意识。该剧试图以“俯视”的创作姿态来塑造一个别样的“文化英雄”,但创作者没能平衡好人物身上“诗情”与“悲壮”,显得诗情有余,而悲壮不足,使得作品在人物深度、戏剧张力和审美效果上稍显单弱,希望继续深思精磨,成为留得住的艺术佳作。  【
期刊
【摘要】 电影《1942》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与原作相比,电影在叙事角度、语言的使用以及表达内容上都产生了较大转变。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电影和小说。  【关键词】 《1942》;《温故一九四二》;历史观;史实;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1942》是冯小刚的灾难三部曲之一,改编自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之一《温故一九四二》。《温故一九四二》作为一部“调查
期刊
【摘要】 《罗曼蒂克消亡史》运用一种非线性叙事方式,呈现了战火燃烧中一切罗曼蒂克衰亡的过程。影片所体现的解构性,使得复杂的人性在特殊时代下显露无遗,也在更深层次上完成了对“消亡”主题的呼应。  【关键词】 《罗曼蒂克消亡史》;解构;非线性叙事;“消亡”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对民国动荡时局之下老上海生存风貌的一次奇异想象,通过独特的非线性叙事手法,展现
期刊
【摘要】 福建省歌的陈文聪和芳华剧院的胡翔两位青年编导创作表演的现当代双人舞作品《不属于她的他》在第四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大赛中展露风采。舞蹈道具的巧妙运用是该作最突出的特色,舞作中的道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而是成为一位“无声的演员”牵连起整个故事的脉络,像一座桥梁架起人物角色之间复杂的关系,又如绳索般桎梏住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思想,倾诉着故事里的人纠葛难缠的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分析如何
期刊
【摘要】 审美心理过程普遍有三个层面:感知、体验和领悟,每一层面里面都是解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感性和理性双重的重要性,而每一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本文以大众审美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借助朱光潜先生的学说、“感兴论”“移情说”等依据,以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国际研讨暨高校展演《转换与重置》中的三个作品为例,分析审美心理,解读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过程。  【关键词】 审美心理;美感;情感
期刊
【摘要】 《唐山大地震》突破以往国产灾难电影宏大的叙事模式,聚焦个体命运沉浮,用唐山大地震中方姓家庭的震前震后生活反映唐山市民32年的生活缩影。文章旨在通过母女二人灾后不同的生活轨迹建构出时代转型背景下的两条线索,展现受灾者的“震后余生”,突出表现地震带来的时代变迁背景下社会身份的转变,通过温情的描绘,彰显出灾难之下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线索;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