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运期间,看健儿们争金夺银之时,海尔身影也不时跃入眼帘。一会儿为祖国健儿夺金时欢呼雀跃;一会儿对他们与奖牌失之交臂时动情神伤;更对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中国海尔感到由衷高兴。
自主创新 全球化品牌战略
2008年,海尔全球化战略的第三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指引下迅速扩展着,从其连续荣获多项品牌美誉来看,海尔这一洋溢着全球视野的战略,正在取得丰硕的成果。
奥运前夕,韩国每日经济报和国际权威专业调查机构C-NEWS以韩、中、日三国的成年男女为对象,进行了“三个国家国民经济意识共同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国、韩国、日本各自“最先令人想到的代表企业和品牌”(即“第一品牌”)的时候,中国海尔与韩国三星电子、日本索尼同时位列其中,海尔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最先令人想到的企业和品牌”。
与此同时,海尔还获得多项品牌大奖:海尔被评为“首选理想品牌”;海尔荣膺“最具竞争力中资跨国企业”;海尔荣登家电企业“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榜首;海尔超过戴尔、惠普、西门子等国外著名品牌获“亚洲信誉品牌”金奖等等。诸多事实证明海尔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其品牌影响已深深扎根在中外消费者心中。
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此起彼伏,次贷危机、原材料涨价诸多不利因素,全球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海尔品牌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品牌美誉不断提高。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冰箱、洗衣机是中国世界名牌。
1 海尔的目标是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名牌。是什么给了海尔如此强大的品牌张力?海尔在全球实现当地化员工、当地化设计研发、当地化生产、当地化销售,提高了海尔的竞争力,推动了海尔品牌的建设。
在自主设计方面,海尔拥有全球化的设计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开发全球设计资源网络,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建立6个综合研发中心,建立海尔海外研发体系。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外观专利3014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
在全球化生产布局方面,海尔在全球拥有15个工业园,在美洲、欧洲、非洲、南亚、中东等地建立20多个海外工厂。首个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是依托原海尔巴基斯坦工业园的生产、销售渠道和物流基础建立的。现在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正逐步为中资企业搭建拓展巴基斯坦及周边南亚、中东等市场的跨国平台,吸引一大批中国家电、汽车、建材、纺织机械、服装、服务和贸易等行业的名牌企业入区发展,打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集群。
在全球化营销上,每年,“海尔”牌的产品通过全球22个贸易公司的销售终端销售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在美国,全球消费电子报纸《TWICE》报道认为:“海尔在美国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成为2007年美国家电市场发展的新亮点。”在欧洲,欧洲第二大家电经销商Comet,将海尔高端滚筒洗衣机摆在了店中最显眼的位置;在日本,Bic Camera渠道主推4个套餐,其中有3个是海尔产品套餐;在巴基斯坦,当地用户喜欢把海尔产品的POP标贴贴在家里的门上,他们认为使用海尔产品是身份的象征;在尼日利亚,很多消费者走进商场不是像以前一样说自己要购买冰箱或者冷柜,而直接说:“我要海尔!”
2 海尔步步走得稳健,但每一步都只有一个目标:品牌。创业25年来,海尔经历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人创业的冲动和创新的激情充溢着海尔创品牌的每一步。
1984年12月,当时的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张瑞敏,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带领700名海尔人踏上了创业之路。张瑞敏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而是无形的品牌,并制定了海尔发展战略:名牌战略。依据“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海尔在引进的德国利勃海尔四星级电冰箱生产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1942条德国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1991年,创业仅仅6年的海尔,就获得了全国首批“十大驰名商标”称号;与茅台酒、青岛啤酒等老字号品牌并列其中。海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家,也是当时家电行业唯一的一家。
在将一个产品做成品牌之后,怎样將多个产品都做成品牌?1991年,海尔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1992年,张瑞敏抓住机遇,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800亩,建立了海尔工业园。1995年7月,海尔整体接收面临破产的青岛红星电器,3个月扭亏为盈,5个月盈利150万元,两年后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张瑞敏确定了一个思路,那就是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用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并且实现盈利。
1998年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创品牌的视野则从“中国市场”投向了“国际市场”。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独资建设美国海尔工厂,通过高质量和差异化的产品逐渐打开当地市场;在随后的3年内,海尔在意大利、巴基斯坦、约旦、印尼、突尼斯等9个国家建立了工厂。到今天,海尔已经拥有30个海外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上,已经实现了当地化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海尔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
2005年底,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2007年,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用1000天实现流程系统创新,打造一条管理的“白领流水线”。目的是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建立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卓越流程,形成一个“卓越运营”模式,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提供卓越的服务。追求“卓越运营”:海尔品牌的另一境界。海尔始终把用户放在心头,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海尔认为: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正是把用户资源当作是“万能资源”,拥有了用户资源,才铸就了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无论是海尔为欧洲消费者设计的“25分钟运动洗”洗衣机,还是专门为巴基斯坦用户设计生产的“宽体冰箱”,以及获“影响世界的十大创意产品”的有自清扫功能的08奥运风空调等产品,背后体现的都是对用户的真诚。
3 全珠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自主创新 全球化品牌战略
2008年,海尔全球化战略的第三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指引下迅速扩展着,从其连续荣获多项品牌美誉来看,海尔这一洋溢着全球视野的战略,正在取得丰硕的成果。
奥运前夕,韩国每日经济报和国际权威专业调查机构C-NEWS以韩、中、日三国的成年男女为对象,进行了“三个国家国民经济意识共同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国、韩国、日本各自“最先令人想到的代表企业和品牌”(即“第一品牌”)的时候,中国海尔与韩国三星电子、日本索尼同时位列其中,海尔成为中国唯一一个“最先令人想到的企业和品牌”。
与此同时,海尔还获得多项品牌大奖:海尔被评为“首选理想品牌”;海尔荣膺“最具竞争力中资跨国企业”;海尔荣登家电企业“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榜首;海尔超过戴尔、惠普、西门子等国外著名品牌获“亚洲信誉品牌”金奖等等。诸多事实证明海尔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其品牌影响已深深扎根在中外消费者心中。
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此起彼伏,次贷危机、原材料涨价诸多不利因素,全球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海尔品牌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品牌美誉不断提高。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冰箱、洗衣机是中国世界名牌。
1 海尔的目标是创出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名牌。是什么给了海尔如此强大的品牌张力?海尔在全球实现当地化员工、当地化设计研发、当地化生产、当地化销售,提高了海尔的竞争力,推动了海尔品牌的建设。
在自主设计方面,海尔拥有全球化的设计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开发全球设计资源网络,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建立6个综合研发中心,建立海尔海外研发体系。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外观专利3014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
在全球化生产布局方面,海尔在全球拥有15个工业园,在美洲、欧洲、非洲、南亚、中东等地建立20多个海外工厂。首个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是依托原海尔巴基斯坦工业园的生产、销售渠道和物流基础建立的。现在巴基斯坦海尔一鲁巴经济区正逐步为中资企业搭建拓展巴基斯坦及周边南亚、中东等市场的跨国平台,吸引一大批中国家电、汽车、建材、纺织机械、服装、服务和贸易等行业的名牌企业入区发展,打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集群。
在全球化营销上,每年,“海尔”牌的产品通过全球22个贸易公司的销售终端销售到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受到了当地消费者的喜爱。在美国,全球消费电子报纸《TWICE》报道认为:“海尔在美国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成为2007年美国家电市场发展的新亮点。”在欧洲,欧洲第二大家电经销商Comet,将海尔高端滚筒洗衣机摆在了店中最显眼的位置;在日本,Bic Camera渠道主推4个套餐,其中有3个是海尔产品套餐;在巴基斯坦,当地用户喜欢把海尔产品的POP标贴贴在家里的门上,他们认为使用海尔产品是身份的象征;在尼日利亚,很多消费者走进商场不是像以前一样说自己要购买冰箱或者冷柜,而直接说:“我要海尔!”
2 海尔步步走得稳健,但每一步都只有一个目标:品牌。创业25年来,海尔经历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带领下,海尔人创业的冲动和创新的激情充溢着海尔创品牌的每一步。
1984年12月,当时的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张瑞敏,来到青岛电冰箱总厂担任厂长,带领700名海尔人踏上了创业之路。张瑞敏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而是无形的品牌,并制定了海尔发展战略:名牌战略。依据“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海尔在引进的德国利勃海尔四星级电冰箱生产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1942条德国标准以及ISO国际标准。1991年,创业仅仅6年的海尔,就获得了全国首批“十大驰名商标”称号;与茅台酒、青岛啤酒等老字号品牌并列其中。海尔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家,也是当时家电行业唯一的一家。
在将一个产品做成品牌之后,怎样將多个产品都做成品牌?1991年,海尔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1992年,张瑞敏抓住机遇,在青岛东部高科技开发区征地800亩,建立了海尔工业园。1995年7月,海尔整体接收面临破产的青岛红星电器,3个月扭亏为盈,5个月盈利150万元,两年后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海尔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张瑞敏确定了一个思路,那就是用海尔的无形资产去盘活有形资产,用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先后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并且实现盈利。
1998年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海尔创品牌的视野则从“中国市场”投向了“国际市场”。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独资建设美国海尔工厂,通过高质量和差异化的产品逐渐打开当地市场;在随后的3年内,海尔在意大利、巴基斯坦、约旦、印尼、突尼斯等9个国家建立了工厂。到今天,海尔已经拥有30个海外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上,已经实现了当地化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海尔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获得所在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欢迎。
2005年底,海尔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2007年,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用1000天实现流程系统创新,打造一条管理的“白领流水线”。目的是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建立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卓越流程,形成一个“卓越运营”模式,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提供卓越的服务。追求“卓越运营”:海尔品牌的另一境界。海尔始终把用户放在心头,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海尔认为: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正是把用户资源当作是“万能资源”,拥有了用户资源,才铸就了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无论是海尔为欧洲消费者设计的“25分钟运动洗”洗衣机,还是专门为巴基斯坦用户设计生产的“宽体冰箱”,以及获“影响世界的十大创意产品”的有自清扫功能的08奥运风空调等产品,背后体现的都是对用户的真诚。
3 全珠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